金匮要略第三十一讲

前言

最近课程进度一直不正常,因为是第一次帮公、劳保作评鉴,跑了全台北、中、南、东部一百二十家中医医院、诊所。也看了七家的中医疗实习医院。上周五到高雄,很累。

上次介绍到第 22 条橘皮竹茹汤。我们提到,如果是胃寒型的哕逆,要用温热的药来治疗,用吴茱萸汤。而在临床上有一个大家比较习惯使用的丁香柿蒂散,丁香很辣、吴茱萸也很辣。

而此条橘皮竹茹汤,在集注中,李彣就提到「哕有属胃寒者,有属胃热者」,如果是胃寒型就是吴茱萸汤证、或是丁香柿蒂散证。而这里的橘皮竹茹汤是胃中虚热,「此哕逆因胃中虚热,气逆所致」。

「竹茹甘寒,疏逆气而清胃热,因以为君」。竹茹可以清热,可以推知竹叶也是可以清热,所以仲景方有竹叶石膏汤,可以来清上焦热。所有竹子的药材大概都是寒的。

但是有皮肤病的症状,是不能吃竹笋的。老祖宗取类比象,泥土那样坚硬,竹笋都能够冒出来,所以在儿科学发痘疹,病童如果患了麻疹、痘疹、已经发烧了,但是痘疹、麻疹一直发得不顺,就用升麻葛根汤来发痘疹,一般还会用芫荽(就是香菜),把芫荽放在碗里,升麻葛根汤煎好以后,冲到碗里。因为芫荽有散发作用,可以发痘疹。如果再发不出来,要用紫草茸。就是紫草最嫩的地方。要不然就是放笋尖,笋子笋壳的最尖端,因为它是最先从土里冒出来的。所以笋子也会发痘疹,容易影响皮肤病。

《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睡不着觉常常是胃不舒服引起的,所以顾松园的《顾氏医镜》,就用竹茹来治疗失眠。临床有一个方叫温胆汤,方中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然后再加枳实、竹茹,竹茹就是有清胃热的作用。

【条文】

23、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吴谦注】

干呕哕,犹言干呕即哕也。

东垣以干呕为轻,哕为重,识仲景措辞之意也。

哕而手足厥,乃胃阳虚,是吴茱萸汤证也。

若初病形气俱实,虽手足厥,非阳虚阴盛者比,乃气闭不达于四肢也。

故单以橘皮通气,生姜止哕也。

 

前面提过,哕逆有属胃寒、有属胃热。

这条文「干呕哕,若手中厥者」,手会冰冷,「脾胃主四肢」,理论上是胃阳虚,不能把血液供应到手脚,所以手脚冰冷。也就阳虚阴盛,属于胃寒型,要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因为有人参补虚。

但是如果「若初病形气俱实,虽手足厥,非阳虚阴盛者比」,如果只是在初期,病人的形体状实、功能还不虚衰的时候,虽然手脚冰冷,但是还不到阳虚阴盛的状况。「乃气闭不达于四肢也」,只是气闭,不能使阳气输送到四肢。如以用「故单以橘皮通气,生姜止哕也」。橘皮本身就是行气、通气的药物。用生姜来止呕。

【集注】

程 林曰:干呕哕,则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为之厥,橘皮能降逆气,生姜为呕家圣药,小剂以和之也。然干呕非反胃,厥非无阳故下咽气行即愈。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

 

橘皮汤只有二味药,如果是气闭、气滞引起的「干呕哕,若手中厥者」可以用行气、通气的药。

仲景能用二味药,就不会浪费用到第三味。而且橘皮可能在家里的垃圾就找得到,有心留下来的话,用铁丝串成一串,然后晾在屋檐下晾干,随时可以拿来用。纵使不拿来药用,把它燃烧,可以和柚子皮、艾叶、苍术,合起来燃烧家里的蚊虫会减少。

药物不用多,用对的话,一、二味就很灵光了。「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生姜用到半斤,喝起来应该会辣辣的感觉。

如果行气药的力量还不够,可以再用强一点的,例如,枳实、枳壳这一类的

药。

其实橘皮、陈皮、枳实、枳壳都是同一科,芸香科的。过年时放在供桌上的大的虎头柑,在很小颗的时候摘下来就是枳实。再大颗一点摘下来切片,然后用麦麸去炒一炒的是枳壳,通常炒得微焦,可以去一些壮猛之药性。枳实的力量比枳壳强。仲景的时代没有用枳壳,只有用枳实。

小颗的橘子,在很小颗的时候摘下来,称为青皮。成熟以后,可以吃的橘子的皮,称为橘皮。把橘皮放个三年、五年后称为陈皮。

其实都是同一类的东西,但是采收的时间不一样,药效作用就不一样。例如,青皮,色青入肝经,可以行气、破气,还可以散结,散发结节。

至于该用哪一种,要看病人的体质、壮实。如果病人体质虚的话,就用枳壳。因为枳实的力量比较强,比较壮猛。临床上,我通常用枳壳比较多,枳实比较少用。

【条文】

24、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吴谦注】

哕,虚邪也。

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兼有热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兼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在《伤寒论·阳明篇》第 196 条,是一样条文敍述。

「视其前后」,前就是「前阴」就是泌尿道。后就是「后阴」,就是大便道。「哕而腹满」,这里哕的产生,是因为腹满。有时候是腹腔充满食物发酵的气体而腹满。有时候是大便不利造成腹满。这时候肠胃产生逆蠕动,就会有哕的

症状。

有时候病人一感冒,就完全排不出尿,然后体温又上升,到医院去,马上打点滴解热,点滴水份一点补充进去,但是小便又不通,于是腹部也会胀满。至于水份渗透到皮下会水肿。渗透到组织中造成腹腔积水,就会呕吐反胃。如果继续再注射,就会变成胸腔积水,就会喘、呼吸急促浅短。

所以这条文是去让我们了解,到底是前阴小便不通?或是后阴大便不通?如果是小便不通就用五苓散或猪苓汤。如果是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类。

吴谦注文区分「哕而不腹满」「哕而腹满」。

「哕而不腹满,为正气虚」,再分为「兼有热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兼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而「哕而腹满,是邪气实」,就要看病人的状况,「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小便不利者」可以用猪苓汤、五苓散。「大便不利者」可以用承气汤类。

仲景的原条文比较简洁,经过吴谦的解释、归纳、比对以后,就比较清楚。

题外话

最近,阳明医学院传统医学研究所,在星期三开了一堂课,中医学特论。每堂课会由一位西医、一位中医针对一个主题来对谈。西医方面通常是阳明医学院的教授或医师。中医方面有时候是学院派的,有时候是老医师。有时候中西医的观点可以沟通,有时候又不能苟同。

这个星期的主题是「胸痹」,我们在《金匮》第 9 章的时候就介绍过,起码分为七、八种症候。例如,胸痹,呼吸浅短,又分为水盛气、小便不利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气盛水、胸闷塞的橘枳姜汤证。又例如,胸痹胸满、胸痛气逆又分为实证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虚证的人参汤证。因为第 9 章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实包括了胸痹、心痛、短气,很多种症候,然后又再分虚实。

国立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就说∶中医的辨证很不简单,比较抽象,含盖的范围比较广。因为第 9 章包括了胸痹、心痛、短气,胸腔会疼痛,影响了呼吸气体交换,造成呼吸急促。所以第 9 章范围比较广泛。

我就表示,在临床上中医是由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以归于某种证候、证型,马上可以找出适用的方剂,很明确的。问题在于他们接触中医的时间太短。

他又说:中医的病因病机太过笼统。我说∶笼统有笼统的好处。西医用科学仪器去检验,检查半天,可能找不到原因、或找不到细菌、病毒,就没办法治疗,

也没办法开药,只有慢慢等待。

在这条文就是要观察病人是大便不通、还是小便不通引起腹部胀满。「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可以用承气汤类。「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就是利小便。

仲景在此条文并没有出方,不过在集注中,宋朝的朱肱「前部不利猪苓汤」,其实也可以考虑用五苓散也可以。「后部不利谓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药性比较不峻烈,比较温和一点。

【集注】

朱 肱曰: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

赵 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荔彤曰: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条文】

25、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就是: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以及三焦。六腑的功能如果已经虚衰于外,会出现手脚冰冷,然后会痉挛,「上气脚缩」,脚会痉挛。因为六腑属表属外,所以手脚会先出现问题。

「五藏气绝于内」,五藏是肝、心、脾、肺、肾,属里属内,五藏功能如果已经虚衰于内,「利不禁」,下利不禁,拉肚子拉不停。「下甚者,手足不仁」,拉得太严重,会脱水,如此血液浓稠度变黏滞,循环变迟缓,末稍循环变差以后,手足知觉就会变差。另外拉得太厉害,会脱水,电解质流失也会影响手足末稍的知觉,所以会「手足不仁」。

我们在临床上有遇过,病人的脚踢到石头,已经血淋淋的,他自己没有感觉已经麻木到这种程度。「不仁」就是麻木不仁。有二种病人容易产生这种问题,一个是糖尿病的病人。另外是雷诺氏症候群的病人,也就是末稍循环不良的病人,也会出现这种症状。一般我们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效果相当不错,手足末稍循环不良造成手脚麻木、冰冷的。如果偏于手臂,用黄芪五物汤当然也可以。这二个方子都是桂枝汤变方。如果当归四逆汤还不能胜任,就再加吴茱萸、生姜。这在《伤寒论·厥阴篇》第 311 条就提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谦注】

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

六府之气,阳也。阳气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阳虚则阴盛上逆,故呕吐哕也。

五藏之气,阴也,阴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不禁,利甚则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

此发明呕吐、下利之原委也。

 

「阳气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阳气虚,体内热能燃烧不足,热能无法散布到表层,手脚就会冰冰冷冷,严重一点会痉挛。「阳虚则阴盛上逆」,阳虚相对的阴就盛,阴阳互为消长,阴寒之气就会上逆,因此就产生「故呕吐哕」阳虚、阴盛表示六腑的机能虚衰,就肠胃系统而言,消化功能差。

「五藏之气,阴也」,相对六府之气为阳,五藏之气就为阴。「利甚则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拉肚子拉得太厉害脾胃虚脱,而形体衰弱,手脚知觉变得麻木不仁。

「此发明呕吐、下利之原委也」,此条文说明了造成呕吐、下利的原因。呕吐是六府之阳气,阳虚而阴盛上逆。下利是五藏之阴气,阴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不禁。

在《伤寒论》第 339 条的集注中,成无己就引述这段条文。

【条文】

26、下利清谷,襄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这条条文在《伤寒论》第 275、335 条已经出现过了,二度出现。

「下利清谷」,吃了菜叶子,排出来还是菜叶子,这是属于里寒证,「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在这条条文描述的比较简略一点,在《伤寒论·少阴篇》第 275 条也出现了通脉四逆汤,那里敍述比较清楚「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在望诊病人脸色红红的,手足虽然厥逆,但身却反不恶寒,甚至会轻微发烧,大约 37.5 度的低热。

前一阵子很冷,有一些人突然就失声音哑。一般而言,大家会想到的大都是用一些清热解毒的寒凉药来治疗。但是我们还是要区分这失声沙哑,到底是该用热药、或是用寒药?假如病人咽喉会痛,连吞口水都痛,望诊病人的扁桃腺或会厌咽喉部有红肿热痛的话,那是用清热解毒的寒凉消炎药。但是如果望诊咽喉部不会红肿热痛,饮食吃东西喝水没有障碍,这要考虑用热药来治疗。

前一阵子很冷,有位病人失声沙哑,已经到耳鼻喉科看过,吃了一个礼拜消炎药,没效。围巾一围在脖子上保暖,声音就好一点,这显然属于寒证。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去加减,马上就改善了,音就开了。

所以不红肿热痛的,我们可以考虑用一些热药。但是有红肿热痛、又有黄黄黏黏稠稠的痰,就要用清热解毒化痰的药,例如,连翘、鱼腥草、冬瓜子等。

【吴谦注】

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

主之以通脉四逆汤,回阳胜寒,而利自止也。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四逆汤的剂量,干姜是一两半,如果增加到三两,就不叫作四逆汤了,而叫作:通脉四逆汤。

「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所以是内真寒、外假热证。

【条文】

27、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吴谦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为顺也」一句,文羲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少阴负趺阳为顺也」,这句话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一般《伤寒论》有平脉篇、辨脉篇、可汗、可吐、可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这几章节,一般都不作介绍的。

「下利,手足厥冷」,拉肚子拉得很厉害,手脚冰冷,如果严重脱水,很可能脉都诊不到了。这种症状,可以用灸法,用灸法是很好的。灸一方面可以止泻,又以灸百会、神阙这些穴道,丹田、命门、养老、命门也可以灸。如果灸了以后,手脚的温度还是没能恢复正常,「灸之不温」的话。而且「若脉不还」,脉象也没有因为用灸法而恢复。「反微喘者」,呼吸反而加速,这是心脏想加速把血供应出来,这是危险的症状,在做最后挣扎了,但是没有血可以打出来,就像抽水马达空转,这像是垂死前的挣扎,预后不良。

这条文在《伤寒论·厥阴篇》也出现过。所以不要小看下利,严重的话,预后不好。尤其是小婴儿,严重的话拉肚子会脱水,脱水就危险了。

【吴谦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

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

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

程 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

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条文】

28、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吴谦注】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

久利则为气陷于大肠,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下利气者」,这「气」字指气郁、气滞,拉肚子拉得不顺畅,有点里急后重的感觉。「当利其小便」,用利尿的方法。

吴谦注文「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水份还停留在大肠。其实,以前我们就提到过,治疗拉肚子,很多时候,不必用止泻药,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水份到小便道,肠管的水份自然会减少,自然下利的症状会改善。「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让水份流到泌尿道,有时候根本不用止泻药。

用利尿法来治疗腹泻,真是屡试屡验,我们常用方可以用五苓散、猪苓散单味药用车前子、牛膝、白茅根、冬瓜子。

「久利则气陷于大肠,而不上举」,在临床上,我遇到一位陈先生,拉肚子至少 30 多年,每天都拉 5、6 次,他没有找我看诊。不过他这样子也过了这么多年,所以不必太紧张。以现代人的营养状况,每天上个三次厕所应该还不至于产生问题。有些人大便一软溏就紧张,其实一紧张,肠子就痉挛,肚子就会痛。肠子一痉挛,水份没办法吸收,留在肠子里,水份一多就拉肚子。

「久利则气陷于大肠,而不上举」,就是中气下陷、或清阳下陷,会导致拉肚子。「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就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来升阳气,然后兼利小便让水份流到小便道。

这条文提示我们可以用利尿剂来治疗下利。老祖宗 2000 多年前就知道使用这个方法。现在的西医只会用止泻药。

方剂发挥

在宋代朱肱的《活人书》中,有一个方子叫人参败毒散。把人参去掉再加荆芥、防风,就变成荆防败毒散。对于细菌性、病毒性的皮肤病毒有效果。人参败毒散是针对比较虚的人使用。而人参败毒散加陈廪米叫作仓廪散。

人参败毒散是治疗感冒的方子,如果病人的体质虚弱,引起感冒,而你对《伤

寒》《金匮》的辨证法没有把握的,就可以用人参败毒散或参苏饮,算是平妥的方子。人参败毒散中有人参、有桔梗、甘草,所以咽喉痛可以用。如果有皮肤病变也可以用。如果有咳嗽气不顺的,其中有柴胡升、前胡降可以顺气。又有羌活、独活可以祛风。又有茯苓可以利水。如果有化脓现象,其中有枳壳、桔梗、甘草就是排脓汤。所以这个方子是面面俱到的方子。临床上好用。

人参败毒散原本是治疗感冒的方子,现在加陈廪米,陈廪米就是放在仓库里很多年的老米,陈年老米。加了陈廪米之后,叫仓廪散,可以治疗「噤口痢」。刚刚我们提到,下利严重的话会脱水,脱水严重有生命危险,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会产生牙关紧闭的现象,「噤口」就是牙关紧闭的意思,这就叫作「噤口毒痢」。

由这里也可以发现,有时候治疗下利不必用止泻药。因为这里的下利是由感冒引起的,只要把感冒治好了,自然下利也会痊愈。

【集注】

尤 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尤在泾:「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也就是拉肚子与放屁一起出现。

【条文】

29、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吴谦注】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黏,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

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黏,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这条提出气利的治疗方子,用诃黎勒散。这诃黎勒散在后面条文还会出现一次。

诃黎勒就是诃子,是收涩剂,是使君子科植物。有一个真人养脏汤,方中就有诃子,在肠胃系统用诃子收敛作用。而在呼吸系统,声音沙哑,没有声音的,

我们也常用诃子。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黏」,大便黏稠很臭,排出的气体很难闻,其实滞留在肠道的时间越久,大便的味道就越臭。如果是一吃就拉、一吃就拉的,比较不会臭。你可以去观察一下,例如,鹅就是一吃就拉,整天吃整天拉所以鹅的大便不会臭。如果人三天没大便,大便一定很臭。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主诉大便都软软不成型的,我们称为「鹜溏」或「鸭溏」「鹜」就是水鸭子,就是不成型的大便。如果大便软软不成型,还黏黏的,黏在马桶冲不掉的,十之八九就是有肠炎现象,可以加一点清热解毒的,可以用葛根芩连汤。

「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气滞不宣可以加木香、槟榔。「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黏,则谓气陷肠滑」,就是中气下陷。而且肠道吸收水份的功能非常差。「肠滑」肠子留不住东西,例如,吃蓖麻油,蓖麻油是泻剂,如果晚上吃个 10cc 的蓖麻油,保证半夜会狂拉肚子,像泻洪一样。这就是「肠滑」,所有的东西不能停留在肠管里,肠黏膜也没办法附着、吸收

很快就流掉。

我有一位同事,是○大硕士毕业。个子很瘦,只有 150 几公分,他一直想不要当兵,以前兵役法规定 45 公斤以下,就变成丙种体位,改当国民兵,调训几天就可以。他在体检以前几星期,一直吃蓖麻油,很有成效,体重一直掉,结果体检时 45.1 公斤,还是得当二年兵,不过他当预官还是轻松的。

他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一吃到油的东西就拉肚子。所以要破坏很快,要建设回来很困难。所以不要随便用强力泻下、强力利水的方法。我们人体能保有存有的气能量还是一定量的。如果只是某局部产生障碍,想办法调整回来就好。那天我去阳明传医所就讲,其实我什么病都不会看,他们很纳闷。我确实不会看病,我只是照仲景的辨证法来调整人们机体的不平衡。

「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如中气下陷、有滑肠现象,用诃黎勒散来治疗。诃黎勒就是诃子。「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用补中益气汤来升提。

你想想单一味诃黎勒多便宜,补中益气汤很贵,东垣方都很贵,东垣方几乎找不到一个便宜的方。

诃黎勒就是诃子。诃子的外型很像橄榄,但是放在口中很涩。诃子有二个作用,第一在肠胃道可以治疗下利。第二在呼吸道可以开音,所以如果感冒声音发不出来,可以加诃子。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煨)十枚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诃黎勒是使君子科,与榄仁树、榄仁果实外观都很像,因为榄仁树也是使君子科的。

诃黎勒散,就是用诃子一味药。用锡铂纸包起来,放在木炭的余灰中,就是煨火。以前在乡下,我们会先用一些泥块,排出一个坑洞,先用柴火把泥块烧红烧热了,再丢地瓜进去,然后把泥块敲塌下来,压一压,盖住地瓜埋在地下。这就叫做「煨」。这很好吃,跟糖一样。

我是从乡下来的,天天吃地瓜。以前也没钱买菜,天天吃自己种的菜,萝卜是一定会有的。我天天吃萝卜,连出门都要带萝卜,明天我要到围场一个月,我要带一些萝卜进去,入围很痛苦,像坐牢一样。

「右一味为散」,把诃子磨成粉,另外用粳米煮粥、稀饭,「粥饮和顿服」然后用粥把诃子粉一次服下去。

【集注】

李 彣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性敛涩,能温胃固肠。粥饮和者,假谷气以助胃。顿服者,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 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李彣曰:「诃黎勒性歛涩」,诃子放在嘴中涩涩的,「能温胃固肠」。要配合喝粥「粥饮和者,假谷气以助胃」所以仲景由《伤寒论》的桂枝汤开始,到处都在兼饮肠胃功能。治病故然重要,但是如果病没治好,不要再去破坏其他机体功能。现在很多医师没能把病治好,往往还要送更多疾病给你。

尤在泾:「气利,气与屎俱失也」,在《内经》叫作「遗屎」,放屁与大便一起出来。

「粥饮安中益肠胃」,在这里稀饮是益肠胃。而在桂枝汤那里的稀饮是要帮助发汗。

「顿服者」,顿服就是一次喝完,「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诃子是一个收涩剂,在肠胃有止泻作用。有一个有名的方子「真人养脏汤」方中就用了诃子与罂粟壳,罂粟壳现在已经配不出来,因为是禁药,就是鸦片的原料,已经禁止使用。

诃黎勒就是诃子,使君子科植物,与榄仁树同科。诃子外观有些像橄榄,而榄仁树的果实外观也像橄榄,所以才叫榄仁树。它们都很像。

诃子在肠胃道有止泻作用,另外一方面能开音。

所以把诃子含在嘴里的时候,嘴里就有苦涩苦涩的味道,但是慢慢地就会开音。所以声音沙哑的人,我们会用菖蒲,菖蒲是一味开音很好的药。会用蝉蜕、僵蚕、诃子,这几个药。

药物发挥

石菖蒲是属天南星科,与半夏同科。半夏也有开音的效果,原因是因为会刺激气管黏膜。可以把阻塞气管的痰化掉,声音自然就出来了。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有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汤及散,最后还有一个苦酒汤,这些方子都可以治疗咽痛。苦酒汤里用醋、鸡蛋白,把半夏片泡在醋里,然后放入蛋白里。蛋白对组织黏膜有修护作用,所以就不会痛了。仲景用药很简单,但都有他一定的道理。另外治疗咽中痛的半夏散及汤也有半夏。

蛋白对嗓子有保护效果,所以早上一起来,打一个蛋白,加一点点冰糖,用 100 度的开水冲泡,也不用马上吞下去,让它停留在咽喉部的地方,慢慢滑下去,对声带保护有很好的作用。不过现在的鸡是饲料鸡,现在的蛋有一股腥臭味。以前在乡下养的鸡、鸭,都自由地在野地寻找食物,这种鸡蛋很香。

至于僵蚕,在大脑有抗痉挛作用。而在咽喉部,僵蚕有白僵菌素,可以化痰,咽喉痛就好了。僵蚕有一点点咸咸的味道。

还有蝉蜕,全世界最会鸣叫的就是蝉了,由早上叫到黄昏,从来没有声音沙哑。

半夏散及汤,半夏是天南星科,有毒,所以一般不能当散服用,要当汤比较好,散不及汤。而苦酒汤也有半夏,不过有蛋白的保护作用。用醋、蛋白、半夏,放在鸡蛋壳里,置于刀环之上煮。这样醋、蛋白都附着在半夏上面了,再含着半夏。有了醋、蛋白之后,半夏就没有刺激性了。

以上是第 29 条,因为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所以用一些收涩剂,包括脱肛。在儿科学中用盘龙散,就有一些收涩药。

我比较常用的是诃子、五倍子,就有收敛作用。在药物学就提到,用口水沾五倍子,涂抹在肚脐上面,就能达到止汗效果,不过我没有试验过。因为我都用桑叶、柏子仁、红枣这几味药来上汗。

【条文】

30、若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此条在《伤寒论》第 325 条。第 31 条在《伤寒论》第 326 条。第 32 条在《伤

寒论》第 327 条。第 33 条在《伤寒论》第 328 条。这几个条文一路下来与《伤寒论》重叠。

「若下利脉数,有微热」,下利的脉,照道理应该是虚、弱、微。如果有脉数的现象,一定是有发烧、有肠炎现象、或有感染现象。「汗出令自愈」有微热,如果汗出的话,微热就会消散。所以治愈下利,不必要用止泻剂。有时候用发散剂,拉肚子就会改善。「设脉紧,为未解」脉紧为寒,表示寒邪尚未完全消失,表邪未衰,所以症状还在。

这条文可以说是预后诊断。在《伤寒论》第 325 条也出现过。

方剂发挥

就像刚刚介绍的人参败毒散加陈廪米的仓廪散。这个方子的创方者就是朱肱(朱二雍)先生。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就是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对于细菌、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方子里找不到一味抗细菌、病毒的药。可以用来治带状疱疹,几乎每一例都成功。大概三天不痛、五天结痂。用荆防败毒散之外,会再加蝉蜕、连翘。如果发烧明显,会再加玄参,会加牡丹皮、金银花。连翘、金银花是抗病毒,玄参是解热,牡丹皮活血化瘀可以泻血中伏火。

然后外敷用雄黄调酒,调成稀稀的,用棉花棒擦,但是不要调成膏状,否则皮肤不能呼吸,会化脓。一直擦拭带状疱疹患剖,三天就不痛、五天结痂。

西医处理的,会留下后遗症,可能留下疼痛 7~8 年。竟然有人带状疱疹长在眼眶间,会随时抽痛,很痛苦。

最近有一位老先生带状疱疹,来吃二、三周的药大概就不痛了。还有一位刘○亭,大概吃七、八周就好了。

如果是留下后遗症疼痛的,大概会用四逆散,四逆散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加川芎活血化瘀、加白芷止痛、加丹参活血化瘀。

人参败毒散加陈廪米变成仓廪散,可以治疗「噤口痢」,就是拉肚子拉得很严重的话,造成严重的脱水现像,让神经肌肉痉挛收缩,造成牙关紧闭的现象,称为「噤口痢」。

我们不必用任何一味抗病毒药,就可以治疗细菌、病毒引起的病。我们是让它们不要有生存的空间。今天我们用麻杏甘石汤来治疗急性肺炎,它没有一味药是抗细菌、抗病毒的,竟然吃了麻杏甘石汤,急性肺炎就好了。因为身体发烧,生理环境变成细菌、病毒的温床,我们用麻杏甘石汤改变生理环境,细菌没地方生存了,自然症状就改善了。当然要加抗病毒的药也可以,可以加鱼腥草。

我们最近处理很多,又发烧,又呕吐,又肚子痛,又黄疸的。

有一位郑○○先生的儿子,急性肺炎,我们治疗好了,但是与他同年龄一样症状的小孩送到医院住院,不到一个月就往生了。

【吴谦注】

下利脉数,内热利也,微热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

设脉紧者,是表未衰,故为未解也。

【集注】

程 林曰: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令自愈;设复紧者,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题外话

我上课讲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事,例如,帮小婴儿洗澡,帮小朋友灌药,我都是亲自操练过的,讲得很生动,你们一听就知道我是真正操练过的。

就像作腌萝卜,上次有人接我到台中看诊,我就教他们做腌萝卜。不但去看诊,还帮小狗看诊,他们有一只小狗拉肚子,没食欲。我告诉他们,赶紧弄葛根芩连汤给他吃,果然最近拉肚子就好了,也能吃东西了,自己就恢复了。剂量就看狗的大小,大一点的狼犬,可以用成人的剂量。

葛根芩连汤很好用,如果是热利,大便黏黏稠稠、糊糊的就可以使用。

那天他们请我吃饭,要喝 XO,我就说我不喝 XO,我都喝陈年高梁。他们耳闻我天天吃萝卜,就买了萝卜,但不会弄。我教他们,生萝卜切一切以后,用一点点盐巴捏一捏,用冷水洗掉盐巴,再加点蒜末、香油、香菜,味道就很好。马上可以吃,很好吃。所以外面的罐头花瓜、脆瓜我一律不吃。因为罐头可能有

防腐剂、人工甘味剂。全部都防腐剂,吃多了以后都不腐烂,变成木乃伊。

【条文】

31、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脉弱者」,下利、拉肚子以后,事实上脉象要微弱才对。这样才是脉证相当,在《四脉心法》第 121 条到第 140 条讲的就是,讲「脉证宜忌」。「下利,有微热而渴」,因为拉肚子有流失水份,所以会口渴。也因为流失水份所以会微微发热。

「脉弱者」表示邪气已经消减,当然拉肚子后,正气也比较弱,正与邪都弱慢慢的身体机能会恢复,「令自愈」。

这条条文的预后,比上一条理想。

这条条文在《伤寒论·厥阴篇》第 326 条也出现。

【吴谦注】

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也。

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当细菌、病毒来犯的时候,我们身体就是要起一个抗病力,身体一定会付出代价,就像两伊战争,打了七、八年,结果两个国家的很衰弱,就和解了。「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

程 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不能愈;以微热而渴,知阴阳和。脉弱,知邪气去,故即自愈。

【条文】

32、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一般而言不应该有数脉,表示有热象所以水份蒸发,一方面拉肚子,水份又流失了,所以会口渴,这是好现象,「令自愈」。

如果热象持续在体内,维持没有缓和,那下腹腔会形成充血现象,因为下利的现象是表现在肠胃道,尤其在下腹腔如果微血管一直维持在充血现象的话,因为热象使微血管扩张,微血管破裂了。

「设不瘥,必圊脓血」,一直拉肚子,拉不停,脉跳动得很快,脉数表示有热象。一直拉肚子会导致下腹腔,尤其肠黏膜充血,如果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微血管会破裂,因此大便就出血。「圊」是厕所的意思。脉数表示有热象,「设不瘥」就是拉肚子的现象一直没改善。「必圊脓血」,上厕所的时候排泄物就杂有脓血。「以有热故也」,因为有热象,肠壁肠黏膜有充血现象,这要用清热的药。等一下会提到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这就是所谓「下利便脓血」,在《伤寒论》第 327 条条文。

【吴谦注】

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

设不瘥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渴,仍然是里热未除也,故圊脓血。

【集注】

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阳气有余为吉,又不可太盛,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偏胜之患。

【条文】

3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吴谦注】

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

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数也」。

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吴谦「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数也」,下利为里病,是会出现沉细、沉微、沉弱的脉,却反而脉浮数,表示热有余。「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涩脉是血少气滞。热邪陷入血分,所以「必圊脓血」。

我认为应该把后面第 40、41 条条文接到这里来,第 40 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然后针对虽发热不死的、下利下重,提出治疗法,也就是第 41 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这样条文才会相互呼应。

白头翁汤中的黄连、黄柏,是很好的抗病毒、抑制细菌、病毒的二味药。黄连、黄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天然抗生素。黄柏成份中有小檗碱,对很多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集注】

徐 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程 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涩,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

 

徐中可:「下利属寒」,这句话有待榷,如果是有细菌病毒感染的话,脉应该是热脉、数脉。如果是大便松松散散的,或是下利清谷,就会出现寒脉,沉迟脉。

会造成大便有脓血的原因很多,包括饮食、麻辣锅、羊肉炉等,尤其燥热食物吃了以后,肠壁血管扩张,就会容易引起大便脓血。尤其是有痔疮,吃了这些燥热食物,大便就会比较干结,结果肠壁血管一扩张,大便又不容易解,就用力挤压,肛内门脉静脉破裂,自然就出血了。

这条条文在《伤寒论》第 328 条条文。

补充

在《伤寒论》中有二个条文提到「上热下寒」,上有热象,经常扁桃腺发炎、咽喉发炎、口腔发炎,结果一用寒凉药,下面就一直拉肚子、拉水。

而下面有寒象、拉肚子、拉水,就会考虑用理中汤、五苓散等温热药。一服药,拉肚子、拉水马上就改善了,但是上面咽喉又发炎了。

我有一个病人,他患有香港脚,我用五苓散加牛膝、薏苡仁、车前子。一吃

一个疗程,香港脚就干干爽爽的,好了。但是香港脚好了,咽喉就发炎出状况。

在《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有二个条文:一个是黄连汤,一个是麻黄升麻汤。一般黄连汤比较常用,在〈少阳篇〉第 233 条条文。

仲景的方子中,会有寒热药并用的情况,例如,泻心汤系列,除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外,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几个泻心汤有黄连、黄芩寒药,也都有干姜。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黄芩与干姜。仲景常常会寒热药并用,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就是辛温与酸寒并用。一寒一热也就是一阴一阳。

【条文】

34、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吴谦注】

下利之人,心下鞭者,诸泻心汤证也。

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攻坚也。

【集注】

李 彣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凭证之法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理论上,脉象是要沉迟、沉弱、沉细的,三部脉皆平,表示脉象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示正气不虚。但是「按之心下坚者」,在心窝下、胃的部位按压起来硬硬的感觉,表示实证、实者泻之。要赶紧处理「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吴谦注文提出了「心下痞」与「心下坚」的比对。下利后心下痞,是泻心汤证的适用范围。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 92 条到第 100 条为止,是五大泻心汤证。由于这里条文的敍述较简单,我们要看实际的临床证状来选择哪一个泻心汤。如果一天拉十几次,那是甘草泻心汤证。而下利后心下坚,按下去硬硬的,有反弹力的,要赶坚攻下,用大承气汤。

集注,李彣「此凭脉又凭证之法也」,「凭脉」就是三部脉皆平。「凭证」就是按之心下坚者。然后我们还要考虑「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问题。

所以这里又提到,即使按之心下坚者,如果「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

到底是要「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这就要医者自己经验来决定了。

【大承气汤方】

见痉病中

【条文】

35、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吴谦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

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

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

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

尤 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迟脉是阴脉,滑脉是阳脉,表示是阴中有阳、虚中夹实的脉象。下利应该要出现迟、微、细、小、弱的脉象。《难经》就提过「人者为实、出者为虚」,下利是属于出,一直拉肚子、排出去是虚证。如果一直吃东西又便秘是属于入,是实证。

下利流失很多水份属于虚证,应该出现虚脉、阴脉。迟脉是阴脉,但是滑脉是阳脉。滑脉如果在呼吸系统疾病出现的话,可能是有痰。在肠胃系统是有宿食,在第十章〈宿食病〉那里提过,滑脉可能是消化不良、宿食。而在这里拉肚子出现滑脉,可能会有下利便脓血的症状。

所以「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下利,脉跳动慢,但是是流利的脉。在临床可能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脉滑而迟是表示积滞在肠管的废物还没清除干净。为实证,所以会「利未欲止」,表示还会继续再拉。「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如果肠胃中有细菌、病毒引起拉肚子,我们要做的不是马上止泻,而是要把肠管中的细菌、病毒清除掉。如果马上就用止泻药,反而让细菌、病毒继续留在肠管中繁殖。

有些人一吃止泻剂,第二天大便马上拉不出来,肚子更痛,而且更胀。所以如果是有细菌病毒引起的下利。要正本清源,把肠管里的细菌、病毒清除干净,「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吴谦「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大家在临床上如果脉象不明确,也不要把相反的脉象搞在一起,如果是脉浮数,浮是阳脉、数是阳脉,这样是可以的。但如果写「寸脉迟、尺脉数」这样就不对,怎么会又快又慢,寸脉跳得慢,尺脉又跳得快,天下有这种脉象吗?

比较早期有一个姓万的,搞了一本脉学书本,在他的书本里可以找到几百个对立的脉象搞在一起,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吴谦「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积」就是消化不良,肠管中积蓄了很多废物,引起了下利。把肠管废物清除干净就没有下利的因素了。这就叫作「通因通用」,在二千多年前,仲景就有这种见地与胆量。

现在,一看到拉肚子,大部份的人都用止泻剂了。他们不会想到在《内经》有「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尤在泾集注「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因为肠管中有废物积滞,会影响到脉象跳动得比较慢。有消化不良、有食物积滞,所产生的毒素,反射到大脑,大脑发号司令给心脏,导致心跳变慢,显现在手脚脉搏跳动慢。在二千多年前,仲景就观察到这个现象。在临床上这类病人经常见到,很多便秘病人脉象是慢的,但是慢而有力。「大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之」,就像垃圾山除不掉,除不掉就产生恶臭,始终在除恶臭是没有用处的,要把垃圾山埋掉、或焚化炉烧掉,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否则光用芳香剂、倒香水,也没有用处。

【条文】

36、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这条也是一样,滑脉属实,是阳脉。表示有宿食积滞,没有清除干净,所以要趁胜追击,把它清除干净,就不会作怪。「下乃愈」只有用攻下的方法把废物清除掉,用大承气汤攻下。

【吴谦注】

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虚脉实,不相宜也。

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由这几条条文下来,我们可以发现:临床上,拉肚子常常也有用攻下的症状。

「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虚脉实,不相宜也」病虚脉实,所以是脉证不相当。「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基本上如果出现滑脉、实证,大概就是有宿食积滞,用大承气汤去除积滞。

所谓「宿食」,我们吃食物一般二个钟头就消化了,可是如果朝食暮吐,早上吃的东西,晚上才吐掉。或「暮食朝吐」晚上吃的东西,隔天早上才吐掉。这样已经经过 7~8 小时,这就是有消化不良的现象。

我平生看过一个病例,由民国 38 年拉肚子到民国 82 年,一共拉了 44 年。另外 86 年我们诊所开诊时,有一位吴先生从 53 年拉肚子到 86 年,一共拉了 33 年。另外永○国中有一位老师,拉了 12 年。

也就是西医看不好,我们才会有幸,有机会看到这些病人。那位拉了 33 年的吴先生基本上吃了一次药,大概就好了。

【集注】

赵 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程林云: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

【条文】

37、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瘥」,拉肚子可能已经好了,但是不要以为没事了,很可能病邪会潜伏。尤其是用强力止泻剂止泻的,或是随便买个成药止泻的。「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也许到了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天,或许什么原因,诱发了潜伏的病邪复发了。这是因为「以病不尽故也」,因为病根还在,没有去除。

像这种问题,尽管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毛病,还是可以用大承气汤来下之。念条文念到这里,有时候好像无法全然理解。就像念《伤寒论》条文第 12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

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条文背得很熟,但是实际含意不太能理解。不过后来一想,我自己本身不就是最佳写照,我自己几乎都不发烧,我感冒时头痛得要命,胸口痛得要命,但是就是不发烧,我要躲在被窝里一直发抖一直发抖,我就是标准的「无热恶寒者」。

而念到这条条文以后,我看到中央日报 77 年 10 月 13、14 日有一篇文章,是纪念德国海德堡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朱仰高,这位朱博士曾经当作老总统蒋中正的御医。写这篇文章是一位留德的陈振华。他一到德国就生病,几乎没有办法再念下去,因为他一直拉肚子,什么药都吃不好。这大概是民国 72、73 年的事情,朱仰高刚好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出席一个国际医学会议,碰到陈振华。陈先生就把拉肚子的情形告诉朱仰高。朱仰高只问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曾经一直拉肚子拉得很严重过?」陈先生一直思索、回忆,回忆想到,当年他当流亡学生的时候流亡到江西曾经拉肚子拉得很严重。后来不知道吃了什么药就不拉了。后来流亡到台湾,复学,念完大学,然后到德国留学,始终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在海德堡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许吃到坏东西,或者什么原因,又诱发了十几年的病根。朱仰高就说:「你的病根就是在那时候埋下了。」然后朱先生开了药给他,拉肚子就好了。这篇文章我有剪起来。

后来这位陈先生又发生了一个症状,我现在想起来,这个症状肯定也跟肠胃

有关系。他发生了什么症状呢?他的手好像被火烧一样的感觉,每隔一、二个小时,就要把手泡在水里,否则就像会烧起来一样,很困扰。人如果生病,一直看医生都看不好,常常情绪会很低落、颓丧、很灰色,万念俱灰。后来他灵机一动,想起他拉肚子是朱仰高治疗好的,就写了一封信给朱仰高。朱仰高也是开了药给他,手就好了。这位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真的有本事。真的有本事的人,不一定有名气。所以明医与每天看很多病人的名医,还是不一样的。

后来朱仰高博士过逝,陈先生写了这篇文章纪念他。而我读了这篇文章,才得到启发、得到灵感与验证。

案例

我认为他的手与肠胃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脾主四肢」,所以很多手脚的毛病,要从脾胃来治疗。

最近有一位皮肤病的病人,他的单边一只手一直脱皮,原本硬硬的皮,泡一下水软了,轻轻一剥就脱皮。没多久时间又硬硬的。○大医院皮肤科的医师都看过了,也擦过药了。杨○○医师也看过了。已经经过二年多了。我给他开了一个礼拜的药,结果他吃了二个礼拜才吃完。回诊时,他自己说:好了六成。

有关于手臂的用方用药,我们可以考虑黄芪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在〈厥阴篇〉第 311 条就提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四肢就是手脚,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变出来的。而黄芪五物汤也是桂枝汤变化出来的。再加薏苡仁是脾胃药、山药也是脾胃药。或者配合五味异功、六君子、七味白术、香砂六君子汤健脾胃,这些是同一系列的,都是脾胃系统的药。

另外我也建议他,买一点韭菜,韭菜洗干净以后用开水烫熟了,把手泡在温温的韭菜水中,韭菜可以解药毒,而且韭菜很有营养价值。有些人对芒果过敏,一吃到芒果,脸部就肿起来,芒果是最过敏的,有些人去参观果园,只是由芒果树下走过,回家脸部就胀起来,莫名其妙。就像有些人去参观新房子,一回到家脸就胀起来,皮肤就红起来,百思不得其解!结果是对油漆过敏。芒果与漆树是同一科的,是漆树科的。

在药物学中,用螃蟹水是最快的,螃蟹水专门解漆毒,把螃蟹煮水,或者把螃蟹摀烂煮水,用水把全身洗洗擦擦,不过有腥味。如果临时找不到螃蟹就用韭菜水也可以。

前天有一位病人,半夜 11 点半,打电话给我,全身起红疹,眼睛红,连生殖器都红肿起来。

案例分析

12 月 11 日有一位詹○亮先生,他整个舌头味道酸甜苦辣已经完全没有味觉,唯一对糖精有感觉。我就先给他讲:你的问题一定出现在脾胃。他才告诉我:因为他常常拉肚子,常常自己买止泻药吃,最后味觉就没有了。

所以止泻药不能乱吃,不要随便用个征露丸、臭药九就吃。如果是水泻,我们用平胃散、五苓散就很有效。而下利清谷,用四逆汤、理中汤就可以。

 

朱仰高是医界的老前辈,是留德的西医,民国十几年就到德国修博士,过世的时候 80 多岁。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师,他有风骨,他在中山楼对面秀山街开了一家诊所,病人不多,没什么名气,大概也不爱拍马屁。如果会拍马屁应该可以去医院当院长。

【吴谦注】

下利瘥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曰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

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

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藏府司令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用大承气迅除之耳。

 

吴谦「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大部份的人一遇到拉肚子,大概马上就用止泻剂,但是如果是细菌、病毒、或是宿食积滞引起的,是否可以马上用止泻剂?这就要看辨证的功夫与病人的体质了。

有些病人一止泻,身体的抗病功能、免疫力就恢复了,就自己好了。有些病人用马上止泻剂后,反而细菌、病毒留下体内繁殖,肚子更胀、更不舒服。

在这里我引用陈振华与朱仰高的事迹来呼应。可能以前的病根潜伏在体内,等到将来的某个因素,又把它诱发出来。

沈明宗:「触动旧邪而复发」,这点是能够接受的,可能肠子对某一种食物敏感,结果就诱发,诱发就一发不可收拾。「然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用大承气讯除之耳。」

在二千年前的仲景,就有这种胆识,清除旧病根就不能因循苟且。如果随便用止泻剂,就把病根留在身体里了。

【条文】

3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在《伤寒论·阳明篇》第 202 条,在条文中出现「谵语」用小承气汤的就这么一条。

这一条条文的问题关键在「有燥屎」。为什么这条没有用大承气汤?第一因为已经有下利了。再则因为「有燥屎」,粪便不能正常排出,这些粪便堆积在肠道中容易产生毒素,毒素太多时,会干扰大脑知觉神经,所以会胡言乱语。

「燥屎」就是大便干结的意思。干结的大便积在肠道中,没办法顺利排出。

【吴谦注】

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

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黏,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

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鞭不鞭也,

【集注】

李 彣曰:经曰:「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下。

「谵语」就是意识不清楚,胡言乱语的意思。

下利是里虚也,而谵语是实证,是两种不同的证型,如何去证实是有燥屎?吴谦提出:「若脉滑数,知有宿食」,用脉象来推理,前面已经讲过,滑脉表示有食物消化不良的现象。所以如果「下利谵语」而脉象是滑数的,表示有宿食,是实证。然后再由排便的状况,「其利秽黏,知有积热」,粪便的型状、味道来判断。「秽黏」,就是大便很臭、稠稠黏黏的。「其利秽黏,知有积热」,有热象。「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

「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鞭不鞭也」,要由脉证来判断,也就是「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黏,知有积热也」。而不只是光由大便硬不硬来判定。「燥屎」这个名词是仲景设定的名称。吴谦的这种讲法我是不太赞同。

因为既然有「燥」字,一定是有干结,因为大便干结,不能由大便道正常排出,积滞久了产生毒素,干扰大脑知觉神经,然后意识不清楚,乱吼乱叫。这个条文也符合《内经》「上病取下」的治疗原则。大脑神智不清楚可以用下法,用承气汤类下之,脑部的问题就会缓和下来。

「其利秽黏,知有积热」,我经常提到,「利」与「痢」,要作出区分,处理的方向完全不一样。如果是热痢的话,会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木香槟榔九、枳实导滞丸,表示肠管中有细菌病毒。所以这些方子中有芩连。

如果是「下利」,大便都是松散的,吃进菜叶子排出来还是菜叶子的,就要用四逆辈、四逆汤、理中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不然也要用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的胃苓汤。

「其利秽黏」「秽」是很臭很臭,「黏」是黏答答的,解在马桶都冲不掉的,这是很平常、很简单的辨别方法。只要在问诊的时候,问一下大便的形状就知道了

不能只凭脉断病,例如,滑脉出现,有时是出汗、有时是滑、有时是消化不良、宿食。所以一定要再配合问诊。

「知有积热」表示有炎症现象,表示有细菌、病毒的感染。

「由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除了在硬、不硬。还要在黏不黏,臭、不臭,来作诊断了。

但是下法与吐法到了后世就很少人用了。在南昌街有个「华陀中医」,它的「陀」字是错的,应该是「佗」字才对。它以前是「陈绍国诊所」,陈绍国活了 100 多岁。所以学中医还是有好处,寿命会比较长一点。这位陈绍国医师擅用下法,几乎所有病都用下法,连心脏病也用下法。这在现在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现代人的营养过剩、体质太壮实,一天拉个 5、6 次也都可以承受。不过这陈

绍国医师都自己挑选大黄,自己炮制大黄。

现代人拉肚子的方法不能接受,吐法更是不可能接受,不过有时候遇到必要要使用的时机,还是得用,例如,大便秘结又有痔疮,用大黄牡丹皮汤很有效,但是会有点拉肚子。只要事先讲明了,病人还是会接受。如果没有跟他讲,他一天拉 5、6 次,他会骂你。

补充

这类细菌、病毒引起的热痢、急性肠炎,有时候用小承气汤泻下,拉干净了明天就会感觉改善。不过现代人不太能接受。所以针对热痢、我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的机会比较多。如果是急性肠炎引起水泻,首先要节食,少吃点东西,如果真的饿了,煮一点稀饭,加一点盐巴,就好。因为水泻脱水,还是要补充一下生理食盐水。我记得在乡下就喝一点点粥汤加一点点盐巴,清淡一点。

仲景是有区分寒热虚实的。如果是下痢稠黏、有阳明症状、用葛根芩连汤,黄芩、黄连还是抗细菌、病毒的药。到了里急后重时,用白头翁汤,有黄连、黄柏,还是抗细菌、病毒的药。

但是到了紧急症状,在〈少阴篇〉中「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用通因通用法,把细菌病毒拉干净,就不会作怪了。

当然现代人很不能接受吐法、下法。就像喝酒喝多了,有些人自己会去厕所,用手指挖咽喉吐一吐,也不用瓜蒂散,吐出来淘空了,就舒服了,这是用吐法的一个实际例子。但是如果是医师开药让你去吐,这是不太被接受的。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炙)三两枳实(炙)大者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得利则止

【条文】

39、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吴谦注】

下利,脾病也。

弦,肝脉也。

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反弦」也。

下利里病也,发热表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应该是沉弱、沉迟、沉微的脉象。

「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日脉反弦也」,脾病见肝脉,表示可能是木克土,是贼邪,比较严重一点。

「下利,里病也:发热,表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是不是透过发汗,水份由表层蒸发,减少了肠道水份?就像流汗一样多,小便量会减少一样。表证经由发汗改善,而下利也因为水份减少而改善,所以「则为表与里和」,症状得到改善。

【条文】

40、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吴谦注】

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

下利脉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

滞下之证,发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

由此可知脉大身热者死也,

 

「下重」就是里急后重。「后」指后阴,肛门,有下坠、重坠的感觉。

「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这就比较符合下利后的脉象。所以虽然有点发烧

下利应该要出现迟、微、细、小、弱这些脉象。但是出现了「脉大者」,表示病程还在继续,「为未止」。因为脉洪大、浮大表示邪盛、表示有感染症状。

现象,「虽发热不死」,预后还是不错的。

吴谦:「下利脉沉者,故里急后重也。」「后重」就是肛门有重坠感。「滞下之证」「滞下」也是里急后重的意思,「滞下」就是大便不顺畅,想拉又拉不顺畅。所以后代有一个枳实导滞丸。「发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邪盛表示细菌、病毒感染仍然严重,所以下利「为未已也」。

「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邪气衰弱,正气恢复病当自止,所以发热不死也。

「由此可知脉大身热者死也」。脉大是邪盛,邪盛又发热,当然预后不好很危险。

这条文是在《伤寒论》第 329 条。刚刚第 30 条是《伤寒论》第 325 条。第 31 条文是《伤寒论》第 326 条。第 32 条是《伤寒论》第 327 条。第 33 条是《伤寒论》第 328 条。我们可以把这一条第 40 条往前挪到第 33 条的后面。这样整个

就串连起来了。这一系列都在《伤寒论·厥阴篇》提到。

【条文】

4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明治也。

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这条是《伤寒论》第 330 条,但是在《伤寒论》分成二段。

第 41 条是针对上条第 40 条提出治疗方法。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白头翁汤适用在里急后重,有口干现象。想拉又拉不顺,肛门下坠,肚子会痛,嘴巴会渴,舌质红绛。有这些症状的话,就可以用白头翁汤。

吴谦「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所以是属于热证的,有细菌、病毒感染的。「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都是苦寒药,尤其黄连、黄柏又能抗细菌、病毒,而秦皮能治腹泻白头翁有解热作用。「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一般的细菌、病毒感染的热痢,我们会使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如果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的机会比较大。没有里急后重,用葛根芩连汤或黄芩汤。

【集注】

程 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 怡曰:此证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程林「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在临床上面,有细菌、病毒感染

的是热利,没有细菌、病毒感染的是寒利,所以我们可以区分。在《内经》到《伤寒》《金匮》都区分的很清楚。「利」与「痢」治疗的方法就不一样。

到目前为止,西医还是搞不清楚,只要下利,就用抗生素、止泻剂。其实早期,我们也不懂有没有细菌、病毒,就弄一点稀粥、洒一点塩巴,就像补充生理食塩水。

也会去找芭药叶心,嫩嫩的洗干净,用一点塩巴,开水一泡。芭药心有收涩作用。对「利」有效,对「痢」就没有效了。

大便如果是黏秽的话,大概就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就要用一些消炎性质的药物,黄芩、黄连、黄柏这三味药都有抗细菌、病毒的作用。黄芩汤中有黄芩。白头翁汤中有黄连、黄柏,葛根汤中有黄芩、黄连。芍药汤中有黄芩。木香槟榔九,枳实导滞丸中大概都有黄芩、黄连在其中。

白头翁汤主治「热利下重」之外。在后面〈妇人产后),「产后下利及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阿胶有补血作用。

仲景方中治疗热痢的,主要有三个方子: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热痢,也就是有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葛根芩连汤比较没有里急后重的症状。葛根芩连汤用黄芩、黄连,而白头翁汤用黄连、黄柏。白头翁汤主治热痢下重,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白头翁是毛莨科植物,有解热作用。在药物学中提到「有风不动,无风反摇的大概有三味:天麻、白头翁、独活。我是不太相信「有风不动,无风反摇」这个敍述。

而秦皮是很好的止泻药,收涩剂。

而葛根芩连汤本来是治疗协热利,脉促,兼有阳明经的症状。阳明经走到头目。大直国中有一位老师,○老师,师大国文系毕业,他的鼻子绐终红红的,鼻头的皮肤浅层布满红色的小血管,就是俗称的「酒糟鼻」,一看就看得出来。我用葛根芩连汤,红红的小血管就渐渐消失了。我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酒糟鼻大概都有效。

别人看我开葛根芩连汤,都以为病人拉肚子。没有错,葛根芩连汤原本是治疗拉肚子的。但是,临床上我们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经络循行。就像角膜炎、结膜炎,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走头面的阳明经用药,例如,竹叶石膏汤,再加一些眼科用药,效果很好。

我星期四早上去○○中医院讲「仲景方的临床应用」听得他们一楞一楞的,他们没听过。幸亏那位老医师不在,那位老医师任何病都开黄连解毒汤,要不然他听了会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