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三十二讲

【条文】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吴谦注】

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

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

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这条在〈少阴篇〉第 298 条。

吴谦:「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这是通因通用法。芍药汤不是仲景的方子。芍药汤是张洁古的方子,芍药汤其实是仲景的黄芩汤变出来的。张洁古讲了一句话「黄芩汤是后世治利之祖方」。张洁古根据黄芩汤变化出芍药汤。芍药汤再变化出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九。这个「滞」也是滞下,就是里急后重。而槟榔是行气药之外,也是一味很好的杀虫药,也是一味帮助消化的肠胃药,所以吃槟榔并不错。只是那些人乱吐槟榔汁,有点恶心。

「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阳固脱可以」。「清之」,就有消炎的意思。所谓的清之,白虎汤也是清之,白头翁汤也是清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半剉,一半筛末)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汤里没有桃花,大家要注意。因为有赤石脂,赤石脂红红的。赤石脂还

要分成二半,一半磨成细粉,一半捣一捣后,放在药罐和米一起煮,煮到米熟了就好了。我认为应该用糯米,而不是粳米。因为糯米比较黏滞。像我一吃糯米的话,明天马上大便解不出来。所以我不能吃粽子、油饭、年糕、汤圆,所有糯米类的,我都不能吃。我自己也很自制。如果吃客家汤圆,我只吃汤里面的茼蒿。

糯米类的食物,真的要适可而止,很多人吃了以后消化不良,因为黏着性太

强了。当年没有水泥的时候,就是把糯米当成建筑的黏着剂。早期的建筑物,砖与砖之间,就是用糯米混合一些纤维的东西来作黏着剂,千百年都不会垮掉。苗栗地区有一座铁路桥梁的桥墩,据说就是用糯米黏着砖头作成的。据说苗栗三义乡公所要规划成观光景点。

题外话

我小时候有一位赖老先生,80 多岁,他家走到我家大概要一个多钟头,但是几乎每天一大早,六点多钟,他就来我们家,喝茶、聊天。有一天我妈妈包碱水粽,一串有十几个,他老先生一次把它吃掉,不沾糖也照吃,我妈妈数一数,他一口气吃掉 19 个。我想他回家一定消化不良。

 

赤石脂用了一斤,干姜才用一两,还有糯米一升。赤石脂要分成二份,一半磨成细粉,一半捣一捣放入糯米中,用水七升一起煮。煮到糯米熟了以后,再把磨成细米的赤石脂加进去。「若一服愈,余勿服」,如果一吃症状就好了,剩下来的不要再吃。如果再吃,保证明天的大便就不顺了。

因为赤石脂是收涩剂。所有矿石类的药物都有镇静、重镇作用。尤其磨成细粉会附着在肠黏膜上。所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旋覆代赭石汤也好,吃了以后,明天大便会红红的,因为赤石脂、代赭石是红红的,所以要先跟病人讲,如果大便红红的是药物的颜色,不要担心,不是出血。

客家咸汤圆作法

客家咸汤圆有多好吃,你知道吗?客家咸汤圆,佐料爆香香的,然后圆仔烫过,倒到佐料里面,最后用茼蒿菜,如果没有茼蒿菜就黯然失色了,要扣分数。然后把芹菜切细细的,作佐料。鱿鱼爆一爆,一定要用五花肉,用香葱头爆,不是一般的葱头。但是如果有虾米,我又不吃了,虾米的味道我不喜欢。

同学提问

赤石脂可以治疗脱肛吗?

回答」

赤石脂有收敛作用,是可以用来治疗脱肛,也可以外用。如果收敛效果还不够,可以再加五倍子、白歛。不过既然是脱肛,要加入一些升提的药。

赤石脂用在肠黏膜太滑、因为有收涩作用、所以有效果,拿来治疗脱肛,应该也会有效,不过在我记忆中,文献中好像没有这样记载。

临床上,我会先了解病人的症状,诊断出是什么状况,然后由我记忆储存的记忆资料中、与经验去选择最佳用方。第三、病人的状况如果与选用的方子有出

路,再去思考对方子做加减。

枳实、枳壳是行气药,可以宽肠利气,大便一顺畅,就不用用力。很多脱肛是大便不畅,越用力就越下坠。所以有时候也是治疗脱肛的一个方法。原则上还是要用升提的药才对。

脱肛的病人,很多都有大便不畅的症状,一用力就下坠出来,处理不好就会感染、红肿,那大便就更不顺畅、更痛,恶性循环下来,那就脱肛得更厉害。

 

民国 40 年左右,有一位陈纪文医师,很喜欢用桃花汤,用桃花汤来治疗直肠癌。我是没有这样用,不过不用桃花汤,可以用桃花汤的方义精神。

我们要注重一个方子的制方精神,例如,黄芩汤、四逆散、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这些方子都可以视为小柴胡汤变出来的方子。龙胆泻肝汤中有柴胡、黄芩、甘草,就是小柴胡汤的架构。逍遥散也有柴胡、甘草,也是小柴胡汤的架构。黄芩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就是小柴胡汤去掉柴胡与人参,所以也算是小柴胡汤变化方。而四逆散是柴胡、甘草再加枳实、芍药,也是小柴胡汤变化方。

有原来方子的精神、意思存在,因为只要用柴胡就治少阳。所以四逆散为什么能运用在治疗胆结石?因为有芍药、甘草、可以止痛,松弛平滑肌,枳实可以通气,柴胡本身就入肝胆。当然再加一些化石、行气、利胆的药进入更好。例如,再加木香,可以行气止痛。加一点金钱草、化石草、鸡内金来化石。

【条文】

4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吴谦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现在已经在下利清谷,拉肚子了,不可攻其表。所谓「攻表」是用桂枝汤,当然用桂枝汤还算温和一点,有些人用强烈的发散剂,就会抑制肠胃功能,让肠胃系统受到影响,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就会腹胀。

这在《伤寒论·太阴篇》第 249 条有提过,如果有下利清谷,应该要先用四逆汤、理中汤这些方子。

4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吴谦注】

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复释。

 

这条条文也是在《伤寒论·厥阴篇》第 334 条中。在这条条文后是通脉四

逆汤的条文。从「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可能会认为这是表证。但是「下利脉沉而迟」,下利、脉沉迟又有「下利清谷」,这些都是里寒,也就是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现象。像这一类的病人就是本来体质比较差、身体功能比较弱一点。

而在病解的过程当中,很可能会发汗「必郁冒汗出而解」。也会有「病人必微厥」的现象,「微厥」有二种说法:一种是指脉象,一种是指手脚冰冷。

「其面戴阳」就是「其人面少赤」,脸部红红的,所以也可以算是上热下寒的症状。

【条文】

45、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吴谦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这条文是仲景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

「下利腹胀满」,又有「身体疼痛者」。因为拉肚子,水份流失掉,容易造成电解质不平衡,有时候全身骨节酸痛,甚至脚抽筋。因为拉肚子比较严重,所以要先治疗拉肚子,「先温其里」,用四逆汤。因为拉肚子严重会脱水,造成电解质流失,所以会全身疼痛,所以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就会改善。所以有一些病人的全身疼痛,我们可以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都可以,只要调和营卫就可以。

这条在〈太阴篇〉第 250 条。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叹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汗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喝热稀饭,是为了帮助药力,以助发汗。「温覆令一时许」,就是要盖被子,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下。「遍身微汗有汗益佳」全身微微有汗,遍身漐漐有汗,这是最理的。

【条文】

4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吴谦注】

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复释,

 

这条在〈太阳中篇〉第 78 条。

栀子豉汤并非治疗下利,而是治疗虚烦。

栀子有解热作用,而香豆豉有发散作用。香豆豉是黑豆去酿的,但是不加盐巴,所以又叫「淡豆豉」。一般我们吃的荫豉,有加盐巴,很咸。荫豉炒小鱼干炒豆干、炒葱、炒萝卜干,也可以炒苦瓜,也有荫豉蚵,很好吃。荫豉是很好的调味酱料。蒸鱼时,洒一点荫豉也是很好。

有时候我们吃错东西,或去参加应酬吃了东西、喝酒很难过,很不舒服就会想办法催吐,把它吐掉,比较舒服。在仲景的催吐剂中,比较强烈的是瓜蒂散,比较轻微的是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只要有心中懊𢙐,(「𢙐」要念「恼」),就会使用。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绵里)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温进一服,得吐则止」,后世的人都一直以为栀子豉汤是催吐剂,实际上并不是喝了药马上就吐,还要自己探吐。

【条文】

47、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吴谦注】

此文脱简不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肺痛」就是胸腔这边。因为「胸为心肺的宫城」。一般而言,下利造成肺痛的机会比较少。

这条条文吴谦不解释。

在药物学里也没有见过紫参,在药房里也没有紫参这味药,所以紫参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在药物学里,很多参并不算是参,人参是五加科的,党参是桔梗科的,丹参是唇型科的,元参是玄参科的,苦参是豆科的。美国的花旗参是五加科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最早的参是党参。后来又把产地在上党的参叫党参而人参又是另外产地的参。有一年特考就考党参与人参的区别。

其实苦参是豆科,根本不算是参。人参是五加科的,川三七也是五加科的,所以又可以发现川七也有一点人参味。川三七可以止痛、化瘀,一方面又有补性。

拉肚子在临床上,算是屡见不鲜,台湾海岛型气候,台湾人又爱乱吃。

临床上,我一般开方子开党参,党参其实是桔梗科的,比较作用在脾胃系统。如果真的要益气、补气的,例如开生脉散,我顶多开到粉光参,开粉光参比较昂贵我就有些心里不安了。我一般开党参比较多,其他的北沙参、元参用途作用不一样。怎样便宜就开什么药。大陆的石柱参就比较便宜。

伤寒金匮方中是有用到人参,例如,白虎加参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生姜泻心、桂枝新加汤等有用到人参。但是比例上并不多。

在救急方面,也是有效果的,有一位大报社的社长,心脏不舒服,到○总医

院看诊,换了三种心脏的用药,吃药以后,下肢有灼热感,然后下肢胀到不能穿鞋子,然后走路有问题。我用四逆汤与生脉散合用,加一些往下行的牛膝,加一些地骨皮、鳖甲。他吃了一星期的药,大概有三天脚完全没有异常感觉。

至于到底要不要用到高丽参?高丽参是韩国加工炮制过的人参,等级又分为天、地、良、切,这要有在经营药房的人比较清楚。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前言

疮痈」是皮肤病。「疮」是一种病,「痈」是一种病。

肠痈」,有些人认为是盲肠炎、阑尾炎,而中国医药学院中医部主任王逸之认为要扩充包含腹膜炎。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盲肠炎确实有效果。

「浸淫病」是「浸淫疮」,在第一章已经提到过了。也是一种皮肤病。

所以第十八章讨论这几种疾病,但其中疮痈与浸淫疮是皮肤病,肠痈是内部器官的疾病。

【条文】

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吴谦注】

诸浮数脉,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

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若是表邪,则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也。

今非表邪,应当发热,不当恶寒;若有痛处,乃当发痈之诊,非表邪之诊也。

 

第一条是诊断法。

「浮脉主表、数脉主热」,浮数脉象应当是有表热,要有发热的症状,但是反而「洒淅恶寒」,就像雨水洒在皮肤上,毛孔一遇冷,起鸡皮疙瘩,就叫「洒淅恶寒」。

临床上常常看到,有一些病人白血球升高的时候,常常一直发抖,因为有发炎现象的时候,体温会升高,当体温升高的时候,就会一直发抖。所以发烧的时候也会恶寒。

「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若是表邪,则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也」。就像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为太阳之为病,有发烧的现象,而且有恶寒的症状。而且太阳病不恶寒的话,就不叫太阳病。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假如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痛感,尤其有红肿热痛那表示要发痈了。

尤其像丹毒病人,几乎都会恶寒。

【集注】

周扬俊曰:病之将发,脉必兆之。夫浮数阳也,热也,浮数兼见,为阳中之阳

是其热必尽显于外矣。而反洒淅恶寒,证不相应,何哉?必其气血凝滞,营卫不和,如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况其身已有痛处乎。夫脉之见者阳也,其将发而痛者亦属阳,故曰:「当发其痈」

 

周扬俊:「病之将发,脉必兆之」,任何病要发作之初,必有一个预兆先兆症,或叫「前驱症」。

又例如,今天早上出门,天气还好,忽然越来越冷,然后很多人就哈啾、打喷嚏,这哈啾就是在告诉你要多穿衣服了,如果不注意、不多穿衣服,回去可能就发烧、咽咙痛了,这就是一种警告,是一种预兆。

既然脉象是浮数脉,属于阳脉,应当要发热,但是「而反洒淅恶寒,证不相应」,如果以现代的观点,是因为有细菌、病毒感染,但古时候老祖宗的看法是必其气血凝滞,营卫不和」。

临床印证

我们的营卫观念,太实用太灵光了。我昨天与学士后中医系的跟诊学生讨论,我用柴胡桂枝汤加甘麦大枣汤,或柴胡桂枝汤加温胆汤,或柴胡桂枝汤加百合地黄汤,用来治疗精神官能症、或睡眠障碍,真是太灵光了。从来没有任何一本文献有这样的记载。

我为什么会这样用,这是我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得到一个启发,小柴胡汤有疏通三焦。桂枝汤能调和营卫,就能调和气血。人不外乎营卫气血与三焦。能调和营卫、疏通三焦了,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用甘麦大枣汤安定大脑神经。用温胆汤治疗奇疾怪病。温胆汤很有意思的方子,晚上乱作梦用温胆汤。

有一位男病人,睡觉只要枕大骨一压到枕头,就起来找东西吃,我就用温胆汤。

梦游症,一早起床,衣架、书桌都跑到床上了,我还是一样用温胆汤。

有一位政大○教授,梦游症,住在中兴山庄对面的巷子里四楼,他家里有一个落地窗,他半夜起来,会把落地窗打开,跑到阳台,迷迷糊糊,很危险。连用医院的高护栏床,他一样跑出来。我用矾郁九给他,白矾与郁金,治疗梦游症很有效果。这位教授很喜欢抽烟,一天要抽三包,痰一定很多,痰迷心窍,我用矾郁丸后,症状缓解很多,不过他跟我商量一件事:药里面不晓得什么东西,很难吃。白矾很难吃,又苦又涩。

后来我就保留郁金,去掉明矾,改用香附了。所以现在如果病人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心情郁卒、胸闷、胸痛,我就用郁金、香附。香附是气病之总司、

女科之仙药、走十二经奇经八脉,全身走透透,当然找香附。

如果痛得很厉害,就把香附换成木香,就叫颠倒木金汤。如果闷胀得厉害就重用木香,如果痛得很厉害就重用郁金。如果痛感没了,就再回到香附,因为木香毕竟比较难吃。

昨天周○蔻的妹妹来看诊,她的老爸,原先每个星期要输血一次。看诊以后变成二星期输血一次。昨天来诊,她说∶她老爸现在要检查指数太低才输血,现在以后三个星期没输血了。

她老爸有肿瘤,我用加味逍遥散作基础,用天花粉、浙贝母软坚散结,丹参、郁金、鸡血藤、阿胶,就这样子,如果血色素太低,就加入人参养荣汤,现在已经三星期没输血了。

有些人喜欢用归脾汤补血,但是太燥,因为有龙眼肉、木香。有些人吃了口干舌燥、便秘、睡不着。

香附是莎草科植物,与荸荠是同科的。莎草科植物是生命力超强。荸荠可以消肿块,可以天天吃个 3~5 颗,连石头都化得掉。香附,你把它挖起来,放在太阳下晒,晒三个月,下一场雨,它又活了。什么植物能像它一样生命力超强?

题外话

我 85 年 9 月 3 日到 86 年 12 月 30 日,到林口长庚看诊,我固定就吃那一摊的鱿鱼米粉、肉焿米粉。天底下没人像我这样。年轻时,我在台南住了一年多,人家问我台南有什么名胜古迹,我都不知道,因为我都固定走一条路,固定到成大吃饭,然后固定到中山路书店固定那一条路。其他我一概不知道。

 

「如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尤其有外感,例如,有细

菌、病毒感染,引起发炎、发烧之后,破坏了身体的机体组织,导致局部组织发生变异,就会发生一些痈肿、皮肤病,「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而且如果局部组织已经发生变异,就会产生痛感,所以「况其身已有痛处乎」。

老祖宗讲的「营卫不和」「营气不从」「营气不行」,讲的就是气血循环,就是所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

【条文】

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第 2 条是非常简单实用的辨证方法。

皮肤已经发生异常,有了痈肿,如何知道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把手盖在痈肿之上。如果摸起来会热热烫烫的,那就是有发脓。摸起来不热不烫的是不会发脓。这是老祖宗累积的经验,也是很好的辨证的方法。

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丹毒,摸起来烧烧烫烫的,像火烧一样的。基本上都

会溃脓,而且会像上一条一样恶寒,如果去抽血,白血球一定超过 10000 以上。

我常常觉得,有时候来势汹汹的反而容易治疗,例如,有些人肝指数到 1000 多,就吓呆了,有些人甚至会昏迷,事实上有时候反而好处理。

现在医学的医检方法历史不会超过 100 年,有些病与症状也找不出原因,而老祖宗治病的历史已经一、二千年。我并不是排除医检的方法,只是把它当成参考资料。有些尿毒病人天天洗肾,指数也是停在那里。最近有位许○珠小姐原本天天洗肾,最近已经停止洗肾三个多月,结果尿毒指数还是停在 57 不变,那何必天天去洗呢?

我之前也举例很多病例,西医完全找不到原因。例如,新竹吴姓西医师,自己是医师,发烧找不到原因,换了三家医院也找不到原因。另外有一位病人尿血二年,也找不到原因。还有○总那位白血球升高到 15、16 万的病人,血液检查也找不到原因。临床上,我看很多这种病例。

我念《伤寒》《金匮》比较熟,所以都用《伤寒》《金匮》中的方法与方剂来处理。

【吴谦注】

诸痈肿者,谓诸阴阳痈肿也。

不论阴阳,凡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当以手掩之肿上,热则能腐化成脓。

故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也。

【集注】

周扬俊曰:师之所以教人,知痈已成欲其溃,未成托之起也。

 

吴谦「谓诸阴阳痈肿」,在《内经》告诉我们∶痈属阳,疽属阴,阳痈阴疽。

周扬俊「知痈已成欲其溃,未成托之起也」,黄芪就是最好的内托药,当然参、耆、草再加一点点肉桂,叫做保元汤,不用保元汤可以用圣愈汤,或者黄芪托里散,甚至用十全大补、人参养荣汤,这些里面都有黄芪。

「痈已成欲其溃」,溃坚最好的是穿山甲,散结用天花粉、浙贝母、皂角刺软坚用牡蛎、鳖甲等。所以可以用仙方活命饮来治疗很多的肿瘤病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方中溃坚、散结、软坚、止痛、活血化瘀、行气的作用都能够发挥。

【条文】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第 3 条是慢性盲肠炎,慢性阑尾炎。

「肠痈」,有些资料指是盲肠炎,有些资料指是腹膜炎。大部份认为是盲肠炎。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就像第 6 章〈虚劳篇〉的大黄蟅虫丸「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与这条的「其身甲错」症状类似,意思是触摸皮肤有一点粗糙的感觉。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皮肤会粗糙。「腹皮急」肚子一带,尤其盲肠附近的部位,因为会痛,所以会紧绷、痉挛。「按之濡如肿状」,按下去软软的,但是肿肿的。「腹无积聚」,积聚可说就是肿瘤、硬块,现代医学有超音波,可以参考检查。按压起来软软肿肿的,但是没有肿瘤。

「腹无积聚」确定腹腔没有肿瘤。「身无热,脉数」,身体局部在发炎,但是量体温没有发烧,所以虽然脉数,但是体温没有升高。

就像麻杏甘石汤一样,「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甘石汤主之」体表温度没有大热,但是热郁肺叶。就像有一些肺炎一样,体温并不会升高到 39~40 度以上,但是脉是数的,表示一定有发炎现象。

「此为肠内有痈脓」,肠内有痈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仁是禾本科的,与我们吃的米饭同一科,有止痛、排脓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去痹」也就是有止痛作用。因为这里的肠痈也会痛。在妇科《妇人良方大全》中,经常用它来止痛排脓,治疗痈肿。所以我在治疗青春痘时,我都喜欢加上薏苡仁进去,薏苡仁可以说是一味很好的美容药,会排脓,所以青春痘会慢慢消除。

薏苡仁也健脾利水,也会止痛。这《金匮要略》中有几个地方提到薏苡仁有止痛作用。在第 2 章〈风湿病篇〉有麻杏苡甘汤治疗风湿痛。在第 9 章(胸痹心痛、短气〉有一个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附子散作用在胸腔,与这里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只差一味药。加败酱草一味药就变成作用在腹腔肠痈。败酱草也有排脓作用。而附子也有止痛作用。

仲景在〈胸痹篇〉只用薏苡仁、附子二味药,这二味药都有止痛效果。但是加了一味败酱草以后,竟然就可以治疗慢性阑尾炎了。

在仲景的时代,有连轺,连轺是连翘的根,是解毒的药,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出现,作用像连翘一样。在药物学里,连翘与柴胡都是治疗十二经疮

痈之圣药。因为连翘入心,心主血,所以属于血分的用连翘。而属于气分的用柴胡。所以也可以连翘与柴胡一起用,因为人体不外乎气血而已。

在此条文,仲景的时代用败酱草来治疗痈疽,而后代比较常用金银花来治疗疮痈,效果也很好。

这个方子我用过。下个条文大黄牡丹皮汤我经常使用。大黄牡丹皮汤原本是治疗肠痈的方子,我都用来治疗痔疮,有便秘、有血压高的,用大黄牡丹皮汤加槐花散,效果非常好。

临床案例

上星期看了一位病人,血小板始终偏低,已经一、二年了,本来身体很健康没毛病,我认为一定有某一天某个原因引起的,例如曾经发烧,血小板很低,白血球也只有 2000 多。我一般会先考虑有没有脾肿大?

有一位黄○元先生,现在念国一,他的脾比一般人大一倍,已经 2、3 年了。造成他的血液、血球一直被吞噬破坏,长期训练下来,他妈妈很能干,天天自行帮他输血、打针,否则每天挂号、排队很浪费时间。吃西药吃了三年多,肝指数升高到 300 多。

我觉得我始终不是在治疗脾肿大,也没有治疗他的肝指数。他口渴、舌质红绛,我就用滋阴药,用甘露饮、用玉女煎,这些方子也没有治脾肿大、也没有治肝指数。结果服药没多久,大概过年后,他去永和振兴医院检查,告诉他所有指数正常、肝肾指数都正常,只是脾还稍微肿大。原本比一般人大一倍,现在只是稍微肿大。其实他吃中药没多久就不用输血、打针了。

我没有针对他的病名去治疗,只是针对证候、症状去处理,他就正常了。

有时候看到红斑性狼疮的病人,舌头是光面舌,或是猪肝舌,像猪肝一样黑红色,光光亮亮的没有舌苔。这是血液病,阴虚内热严重。

临床案例

有一位老病人住在冈山,他在肛门与会阴交界处长了一个大肿胀痔疮,○○医院一直想帮他手术,他不想手术,只作病理切片。我用大黄牡丹皮汤、槐花散加独活、当归走督脉的药,吃吃药,就缩小了。

有一位范姓律师,在○○北路开业,有一次痔疮很肿痛,痛到不能坐,一坐就很痛,到○大医院住院住好几天,经常发作。用大黄牡丹皮、槐花散,再加地蜈蚣等一些药。

在方剂学里有一个黑地黄汤也可以治痔疮。在药物学里有刺猬皮也可以治疗痔疮,药房可能没有卖,就是全身都是刺的刺猬,它也可以治疗皮肤病,虽可以治胃癌、肠癌、肺癌。

【吴谦注】

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

腹皮急似肿胀,但按之软。询之腹无积聚,审之身无表热,诊之脉数,非有外证也。

此为肠内有痈脓也,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流通肠胃,消痈肿也。

 

吴谦「审之身无表热,诊之脉数,非有外证也」,所以脉数有时候也不一定会发热,临床上经常碰到甲状腺亢进的病人心跳很快,我看过心跳最多的病人有每分钟 204 跳,那是一位柯老师,她吃了○大医院八年毛地黄以后,心跳每分钟变成 47 跳。

另外有一位林小姐,吃了大陆不明药丸,天麻丸以后,脉象变成每分钟 180 跳,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让她的脉变成 100 跳。

其实我们诊所方医师原本心跳也是 100 多跳,「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其动应衣,都可以看到衣服在跳动。然后手心会有汗,一甩就很多水。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一名苦菜)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集注】

徐 彬曰:薏苡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肿;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

 

薏苡仁有止痛作用,也有保护肠胃作用,所以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如果顾忌到肠胃不要受到伤害的话,不妨加薏苡仁进去。

附子也是很好的止痛药,毕竟阑尾炎、盲肠炎一定有痛感。败酱草可以化脓。

徐中可「薏苡寒能除热」,禾本科植物没有一种例外,所有禾本科植物都是寒性的。我们吃的饭,薏苡仁、小麦、玉蜀黍,都是寒性的。但是其中含有

很多的淀粉,淀粉会产生很多的热量,所以胃寒证的人还是可以吃饭。

「兼下气除湿」,所以有脚气、香港脚的人,就可以用猪苓汤加牛膝、车前子、再加薏苡仁,因为可以祛湿气,香港脚就好了。

「利肠胃,破毒肿」,可以保护肠胃、破肿毒。

「败酱善排脓破血利」,我之所以感觉到汪昂不是行家的原因,既然汪昂博览群书,把大部份中医书都看完了,应该就要看过仲景《金匮要

略》,在《金匮要略》中早就用到败酱草了。但是为什么汪昂的《本草备要》中,把败酱草编在〈增补〉的地方。意思是:遗漏掉了,所以增补一下。那是不是汪昂没有念《金匮要略》呢?我要想,汪昂是不是养了很多食客,让那些食客帮他整理文献,整理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他比较受重视的,反而是《汤头歌诀》,因为很多初接触中医的入门第一本书,就是《汤头歌诀》。我第一本入门的书是张洁古的《珍珠囊药性赋》,我看我老爹的手抄本,写张洁古的温平寒热,我就开始背,每一个字都念。后来又抄了《四诊心法》,一开始抄完了不是很清楚,还是要人解释。

「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现在明明肠痈有湿热、发炎现象,还在用大热的附子?一般我们加肉桂、附子往往就有引热下行的效果。例如,六味地黄九加一味肉桂,叫「七味地黄汤」,就是借助肉桂引热下行。原则上这种用法,剂量会比较轻。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薏苡仁用到十份,附子只用到二份,连败酱草的剂量五份都比附子重。所以才说「故为反佐」,这种反佐的用药,剂量都比较轻的。

例如,通关丸(滋肾丸)用知母、黄柏 1~2 两,但是肉桂只用 1 钱。这就叫反佐。

【条文】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这句话,很多人认为要摆在「脓未成,可下之」的后面。

有些人认为前面一条是慢性盲肠炎,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而这一条是急性盲肠炎,用大黄牡丹皮汤。

「肠痈者,少腹肿痞」与第 3 条「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的症状有点类似。但是第 3 条「按之濡如肿状」,而这条是「按之即痛」,程度上第 4 条比较严重。

在 50 年前割阑尾还是一件大手术,到了 30 年前割阑尾手术已经稀松平常。到了最近除非必要,否则已经不会动不动就割阑尾了。老天爷创造身体,不会故意留下一个没有用、累赘的东西。最近的研究,据说阑尾可以调节体内胆固醇的

这条是「时时发热」第 3 条是「身无热」所以肯定这一条的症状比较严重。

作用。所以现在没有听说一出生就割阑尾的了。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发其证,以明其治也。

肠痈者,其证则少腹肿硬,按之即痛,可知痈在内也;溺时如淋,尿色自调可知肿碍之也。

时时发热,汗出恶寒,似有表病,而实非表病也。

其脉迟紧,则阴盛血未化,其脓未成,可下之,大便当有血也。

若其脉洪数,则阳盛血已腐,其脓已成,不可下也。

下之以大黄牡丹汤,消瘀泻热也。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芒硝三合瓜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集解】

李 彣曰:大黄、芒硝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

 

吴谦注文「其脉迟紧,则阴盛血未化,其脓未成可下之,大便当有血也。若其脉洪数,则阳盛血已腐,其脓已成,不可下也。」所以脓未成时,可下之「下之以大黄牡丹汤,消瘀泻热也。」

大黄、牡丹皮、芒硝是寒凉药。芒硝可以软化大便。大黄可以消炎、化瘀泻下。而牡丹皮与桃仁是化瘀药。瓜子就是冬瓜子,是排脓药。

冬瓜子是一味很好的排脓药,用在呼吸系统疾病也很有效,有的病人咳嗽,咳老半天,痰也咳不出来,但冬瓜子一用,痰就咳出来。

集注中,李彣「瓜子主溃脓血」「溃脓血」可能没有这么强的作用,排出脓血比较有道理。

有个方子叫「千金苇茎汤」,苇茎就是苇根,这个方子是治肺痈的,「千金」是孙思邈的千金方。芦苇根是禾本科植物,有解热作用。冬瓜子是葫芦科植物有利水、排脓、消炎作用。

大黄牡丹皮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这二个方子,我都用过。有一个同道的小男生,他现在已经○○工专毕业了,在他念○○工专的时候,有一天发烧,检查结果白血球升高到 14000,肚子痛,医院检查有阑尾炎。他不想做外科手术。我用大黄牡丹皮汤,只吃一帖煎药,白血球就下降到 7000,恢复正常,到现在相安无事。

通常可以加金银花、败酱草加入其中效果更好。或者与排脓汤一起用,排脓汤有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汤、排脓散方中都有桔梗,可见桔梗的排脓效果很好。但是针对肠痈来讲,应该用败酱草效果比较好。

这个大黄牡丹皮汤不仅仅可以治疗阑尾炎。在士林福林路有一个士林园艺试验所,有一位吕姓侍卫,血压高、有痔疮。我建议他吃大黄牡丹皮汤,灵光的不得了,但是要事先告诉病人,吃了以后会有一点拉肚子,结果吃了以后痔疮好了,血压也稳定了。结果他迷死了,每次就买 200 公克一瓶的大黄牡丹皮汤,每天吃一点。这是我意外发现。

治疗痔疮的原理,因为是湿热瘀,冬瓜子可以利湿、大黄、芒硝也可以通便。桃仁、大黄、牡丹皮化瘀。治疗痔疮当然没有问题。

至于降压作用呢?病在上取之下,就很有意思了。所以有一些高血压病人,有便秘现象,一到下午颧骨就红红的,这一类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吃吃大黄牡丹皮汤也会有效果。

 

「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有脓的话会排出脓,无脓会排出血。这也在提醒小心会排出很多血来。

李 彣曰:「大黄、芒硝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牡丹皮泻血中伏火,另外可以化瘀,所以可以去血痹。所以血液病就要用到它。

「瓜子主溃脓血」,这也是我们用冬瓜子的原因。就算是咳嗽、咳出血来,也可以使用。台北 OO 银行,有一位马经理,咳嗽咳到吐血,紧张的不得了。我用清燥救肺汤,加冬瓜子、桑白皮、仙鹤草、莲藕节、白芨吃药后就没事了。

有关肠痈的条文就是这二条。下面第 5、6 条讲的是外伤。

案例分析

昨天有一位萧姓 35 岁病人,尿酸痛风,结果吃了二包药就不痛了,我用白虎桂枝汤与桂芍知母汤合用。也可以用白虎桂枝汤与四妙散合用。吃了 2 包药就不痛了

有一个女生才 5 岁,就有尿酸痛风,肢关节都变形了,一吃冰就发作,我就用白虎桂枝汤加四妙散。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与四妙散中的黄柏都有解热作用。苍术、薏仁利湿燥湿,因为湿热下注,使下肢肢关红肿热痛。

案例分析

黎明工专有一位陈姓女老师,住在北投。她是慢性盲肠炎,我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另外在文献看过,用松果,每次二、三个煮水喝,也可以治疗慢性阑尾炎。

算是一种方法。

不过一般松树是作用在风湿关节是有效果的。因为松树不畏霜雪,风湿关节算什么呢?

包括用松树叶子泡酒,叫作松针酒。松针酒预防掉头发有效果。我们这里有一位女学姐,她每一年都会泡松针酒。因为这个方子是我提供出来的,所以她每一年都会泡一瓶松针酒给我。纯粹用松针去泡出来是琥珀色的酒,而且有一股松树芳香味道。用米酒泡就比较不烈。一般泡 40 天就好。老叶子比较气足,就像榄仁叶要采掉下来的叶子气才足。找一个没有污染的松树。

案例分析

昨天有一位小朋友,干癣症,在○○医院中医部看诊,医师好像开了八珍汤,还开了小青龙汤。越吃越干,因为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细辛、半夏……都是燥热的热。这位医师还是博士。

干癣要清热、滋阴、养血,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玉女煎,方中有地黄。可能连加味消遥散都要少用,因为有当归、白术燥热的药,就算有栀子、丹皮也不一定能驾驭。可以用泻白散,用元参、连翘。治疗方向就是凉血、滋阴、清热、养血。

【条文】

5、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吴谦注】

脉微,气夺也,脉涩,血夺也,故曰:法当亡血汗出也。

设无亡血汗出等病,则必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寸口脉微而涩」,涩为血少,所以「法当亡血,若汗出」,有血液流失,或者是有汗出。但是如果「设不汗者云何?」那是因为有外伤,「身有疮,被刀斧所伤」的原因。

因为被刀斧砍伤、劈伤,必定会出血。出血多的话,脉象肯定会没有力,脉象也会变得不流利,也就是「脉微而涩」,涩就是不流利的意思。

而下一条文,第 6 条提出了方子。

「脉微气夺,脉涩血夺」,「夺」字都要当作「脱」字。在《四诊心法》第 7 条:「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新病易已,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俱夺。」「夺」字也都念成「脱」

「设无亡血汗出等病,则必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因为受伤

被刀斧所伤,出血出得很多,所以不出汗了。因为汗必须靠血液带动汗腺,制造血液。

【集注】

李 彣曰:汗出亡阳,则脉微;亡血伤阴,则脉涩。微与涩皆阴脉也,设不汗而疮疡金疮,虽不亡阳而亡血。故亦见微涩之脉也,总是营卫虚衰之故。

【条文】

6、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小疮粉之)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

金疮,谓刀斧所伤之疮也。

亡血过多,经络血虚,风寒易得干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

小疮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蒴藋细叶(七月七日采)十分桑东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黄芩二分甘草十八分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三分芍药二分干姜二分厚朴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王不留行也是一个化瘀的药。在临床上,产妇生产完,乳汁分泌不足,会用王不留行加穿山甲(已禁用),加通草,如此妇人的乳汁就会像长流水一样流不行。但是它要在八月八日的时候采收。

蒴藋细叶要在七月七日采收,又名叫接骨草。又叫木蒴藋(ㄕㄛ、)。

桑东南根,是桑树根,但是根要是向东南方走向的根,而且要三月三日去采很伤脑筋,这样配一副药可能要半年以上时间。

川椒,就是我们吃的花椒,要把椒目去掉,因为椒目会利尿。而且要把闭口的去掉,要开口的花椒。开口的花椒,我们抖动抖动,就会有一小粒一小粒的椒目掉出来。去汗,实际上就是把花椒炒一炒,这样就可以开口、去汗。花椒、川椒、蜀椒是一样的东西。我们做泡菜、腊肉、香肠、卤肉一定会用到它,因为它

有防腐作用。可以让受伤的组织不要扩大、扩散。就像作脑肉、香肠不会腐烂掉。在药物学里提到「椒目专行水道,不行谷道」,意思是椒目会利尿,而不会有通便作用。另外有一个方叫作「疏凿饮子」就用到椒目。有些药店未必有卖椒

甘草十八分,因为甘草有修护作用,剂量大一点。

甘草十八分、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这不是重量,应该是比例,「份」的意思。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把不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先用火烧一烧、烧焦,略烧成灰,但是也不可太过,才能「烧灰存性」然后再「各别杵筛」,把每个药分别磨成粉,磨得很细。再混合起来,「合治为散」°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小疮就把药粉敷在上面,大疮用内服的,产后的妇人也可以服用。

这个方子,算是外伤用药。

【集注】

徐 彬曰:此乃概治金疮方也。盖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脉,故反能止金疮血、逐痛;蒴藋亦通利气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气,东南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肉之主气,故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臣。椒、姜以养其胸中之阳,厚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风寒,此属经络客邪,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徐彬「周身肌肉肺主之」,这句话大有问题,应该是脾主之。

【条文】

7、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这一条条文,在第一章第 12 条就出现过,一模一样的条文。

「浸淫疮」就是病程比较久的皮肤病。

这条文的意思并不是真的由口走向四肢,而是指由内向外的,比较好治;由外向内发展的,比较不好治。

【吴谦注】

浸淫疮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谓此疮浸留连不已也。

从口流向四肢者轻,以从内走外也,故曰可治;

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

浸淫者,犹今之癞疠之类。

【条文】

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吴谦按】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黄连粉方脱简。

【集注】

尤 怡曰: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浸淫」就是病程已经比较久的,皮肤病有时候会拖很久的时间。

吴谦事实上比较不擅长外科。《医宗金鉴》的外科部份,大都是根据清朝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作基础整理出来的。吴谦的专长不在中医外科。

倒是,明朝薛立斋是擅长外科的。

吴谦认为这条文有脱简,我不以为然。

针对浸淫疮,我觉得用三黄粉比用单用黄连粉好。我们有太多的病例,不胜枚举。三黄粉的组成有二种:芩、连、柏,或者芩、连、大黄对于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但是前提是要有红肿热痛,效果才好。

临床案例

最近的案例是,卫生署○○处有一位○小姐,有一天被电熨斗砸到脚趾,整个脚趾肿胀起来,当天晚上没有去就医,整个晚上抽痛。第二天来挂号,我就交代撒三黄粉上去,第三天肿就消了,本来不能穿鞋子,就可以穿了。

只要红、肿、热、痛就可以用三黄粉,因为三黄是大苦大寒的药。

如果局部组织是暗暗黑黑的,就不能用三黄粉。反而可以用干姜粉,干姜是热药,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有一位 60 年次住在木栅路的张姓小女生,她的脚大趾有一个破洞,已经十多年没有愈合,然后膝盖以下到脚底组织几乎都是黑黑的,很明显就是缺氧、血液循环不好的现象,我们用当归四逆汤加牛膝丹参、薏仁,内服。外用干姜粉外敷。用干姜粉对伤口的愈合、收敛效果很好。

有时候愈合得太快、伤口会有紧绷感。有一位同道建议我,这种状态可以加一些石膏进去。石膏是凉药、干姜是热药,可以缓和干姜的热性。她 2 月 17 日来看诊,到 4 月 20 日左右,下肢黑黑的已经改善,伤口也逐渐缩小。

临床案例

头份有一位太太,因为爆竹工厂爆炸,她除了眼睛以外,面目全非,我就用三黄粉,调麻油、或调鸡蛋清,可以消炎止痛,大概十天以后就没有疤痕,肉芽组织长出来以后就用紫云膏擦。现在完全没有疤。

三黄粉,外伤、扭伤都很好用,因为有消炎消肿作用。所以在药物学中就提到:黄柏去斑无痕。不过也要病人有大勇气尝试,一般人都送到大医院去急诊了。

我自己有一次去拔蕃麦、玉米,跌倒,戳了一个伤口,我用手摀着伤口,跑去中药店,先用双氧水消毒洗一洗,再要一点无名异、虫白蜡粉,撒上去,就止

血了。

几年前,我肾结石去体外震石以后,装了导尿管,尿血,整个尿袋都是血西医说要三天才能拆导尿管。我一方面用人参(不是高丽参)熬浓汤当茶喝,一方面服用猪苓汤,只服用一天,尿血就改善,一天就拆除导尿管。所以用中药是很灵光的。

临床案例

关于褥疮,有一位吴张老太太,79 岁,住在○○医院加护病房 28 天,整个臀部很大面积的褥疮,淌出红色血水,结果我叫病人家属撒一些三黄散,马上伤口就变得很干爽,不过主治医师就很生气。

我想今天就上到这里,下周是 4 月 3 日,应该要扫墓,4 月 10 日再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