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序

我听到张步桃医师的大名,是在多年以前,来我校就读的台湾籍研究生,都称张步桃是台湾中医界的大师,并带来他的著作《张步桃治大病》、《张步桃开药方》。读来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似乎是和读者聊天,和病患谈心,一扫中医界文章文白夹杂的书卷气,令人耳目一新,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阐发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2005 年夏,应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邀请,到台北参加中医临床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张步桃医师,并和他同台交流演讲。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果然如此。张先生朴实无华的着装,流畅通俗的演讲,情深意切的经验传授,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真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令我吃惊的是,张先生还是地地道道的美食家,对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可以点评出配料是否合理,调味是否精准,火候是否适度。而且对每种蔬菜都可以随口说出它的科属分类。饮酒更是海量,58 度的金门高粱酒,一瓶下肚,犹如喝下一瓶矿泉水,面不改色,谈笑依旧。

谈笑间使我得知,张先生 1941 年出生于山明水秀的台湾花莲,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经,好学不倦,博古通今,对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研究,尤为深入,这使得他在临证时,总能“起危亡而愈痼疾”,求诊者摩肩擦踵,日门诊量少则 300 人次,多则 700 人次,我认为,这足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

张先生主张用方“简便廉效”,更主张“良药甜口”,认为医师处方用药,一定要考虑到病人的口感,药物不能太难入口。因此先生尤其喜欢用甘温的小建中汤,而讨厌用具有尸臭味的水蛭。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此可见一斑。

张先生不仅是中医临床大家,而且还是中医教育家,授课从不用讲稿,胸中自有典籍百卷。每逢演讲,总是旁征博引,古今参照,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听众场场爆满。其过人的记忆力,绝非常人之可比。我常常想,张先生的大脑,赛过一张硬碟,不仅可以把看过的书、看过的病例都储存进去,又随时可以提取出来,而且还可以在大脑中进一步加工出新的理念。

于是用这些新的理念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书。如《黑豆、萝卜、茶》、《小病不求人》、《酒色财气》、《感冒自疗法》、《自己开药方》、《简易去除过敏 DIY》、《张步桃开药方》、《吃出免疫新活力》、《张步桃治大病》、《张步桃治百病》、《张步桃解读伤寒论》及《张步桃医方思维》等等。

熟读经典,多临证,明师指点,有悟性——这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要条件。张先生深知学习《伤寒论》对培养临床优秀医师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开班讲授《伤寒论》。从《伤寒论》的方剂与药物讲起,进而对原文逐条分析,上评各家注释,下论临床验证,通俗易懂,深刻实用。

听课医师将其讲授内容转录为文字,名为《伤寒大论坛》,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组织出版编辑小组将之付梓出版。此书既可以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入门读物,又可以作为临床医师、中医教育者提升临床和理论水平的参考文本。

《伤寒大论坛》的出版是一件利在当代,惠泽后世的善举,故不揣浅陋,欣然为之序。

郝万山 2007 年 7 月 17 日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


巫序

第二届全联会理事长任内,认识张大医师步桃于旧制中医药委员会,时张大医师为执行秘书,综理全国中医师公会、地方中医师公会和卫生署之间协商事宜。由于张大医师个性耿直,处事井然有序分明,深获同道肯定,竖起大姆指称赞有加,深得主任委员黄民德道长信任,及至新制中医药委员会上路后,未能继续为中医行政、教育上贡献,乃中医之憾事也。

张大医师为人处事谦和达礼,同道之间相处相当融洽,随和个性,不拘小节,喜欢彼此小酌怡兴。可贵的是,从不为酒误事,犹如诗人李太白、苏东坡,酒一入喉,诗兴立至,绝佳诗书,应口而出。张大医师高梁入口,伤寒、金匮等等绝佳医案,经方新解源源不绝于口,也许是高粱酒有醒脑通窍之功效。一向滴酒不沾的我,在医术学识造诣,自然望尘莫及。

出于中医世家的张大医师,家学渊源,养成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自小聪颖过人,加上超强记忆力,培育高超医术,诊务相当繁忙,可贵的是不忘提携后进,固定抽空授课,尤其是教授如何灵活运用伤寒论之条文方药,深令吾辈折服。可见张大医师对于伤寒论深究造诣,至今尚无人出其右。

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张廷坚,一向以会员同道权益为首务,并决定出版有益同道医学丛书,正式敲定张大医师巨著,肯定张大医师深耕钻研伤寒论之功力化境,为同道尽一点心力。

伤寒论为学习中医之必读,必精书论,依靠自习不易深入,主要为其原稿散失日久,虽经历代先贤整理成书,其条文排列,多少与原本有所出入,加上原条文词句简略,非初涉者所能领悟、透彻,因之专以经方处方用药者愈来愈少。此书之可贵在于逐条条文深入简出分析伤寒论重点精髓,加上临床之运用,发掘多方面疗效,尤其张大医师之临床选方用药,让读者豁然开窍,融会贯通,临床上信手拈来,方方奇效,实力大为提升。祈望中医同道人手一册,诊务大展,中医的医疗广传于全球。

末学 巫水生 2007.11.1


何序

学术加持 中医光环更闪耀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能够念兹在兹,将一件事情做到至真、至美、臻于至善的境界,则成功庶乎近矣。

所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今天张步桃大师的百万医着「伤寒大论坛」即将付梓出版,无疑为「成功」二字,作了最佳的诠释。

研读「伤寒论」,一般我们参加中医师考试,大概念个一百遍就差不多可以了。如能念到五百遍,即能对「伤寒论」有深刻的领悟。念到二千遍以上,对「伤寒论」的条文、方剂、大概可以滚瓜烂熟了。

张步桃老师授课时不带课本,不用讲义,却能对「伤寒论」条文、方剂,朗朗上口、滔滔不绝、倒背如流,因为他将「伤寒论」念了三千遍以上。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自我检视,那我们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伤寒大论坛」一书,除了药物介绍、全部原条文及集注外,最精华的地方在「说明」这部分,里面蕴藏了张大师的临床经验与智慧结晶,如果能够心领神会,必定能在诊病上,大有助益,提升更佳疗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概就是在讲这种境界吧!

张廷坚理事长,动员公会力量,投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来发行「伤寒大论坛」平价提供给全国中医同道,其最大之目的,无非希望临床中医师的诊疗水准,更上层楼,民众的健康,得到更好的医疗品质照护。得到更多病患的信赖与肯定,必可扩大中医总额的更大利基。用学术的加持,让中医的光环,更加闪耀。

这实在是中医界的一大盛事,故乐为之序。

何永成


陈序

《黄帝内经》为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是书开创了中医独特的理论特系。而东汉,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本理论,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提出辨证体系;并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八法,提供具体的治疗方剂及药物,使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伤寒杂病论》于焉诞生。

先贤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预后、治疗进行精辟的见解,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六经传变规律,以条文逐一辨治,言简意赅,治法灵活,制方药少而精。《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经典,故为历代医家尊为「方书之祖」、「治病之宗本」,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创制 113 个基本方剂,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亦可灵活应用于各科,故张仲景为后人尊称为「医中之圣」。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的问世,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迄今中外学者,从事注释及研究者即达 600 余家,《伤寒论》经历代医家整理,研究注释,并融合各家的临床验证发展,而使伤寒学说更加丰富,并成为中国医学长河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于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徐灵胎亦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唯伤寒及金匮二书」。

仲景方于后世称为经方,即经典之方,经验之方,经常用之法。本会资深道长前常务理事张步桃医师,专精仲景学说,对金匮、仲景及相关注释本,融汇贯通,娴熟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及精义,灵活运用《伤寒论》113 方及 91 味药,《金匮》199 方、156 味药等经方于临床治疗,辄药到病除,活人无数,受到病家尊敬推崇。为推广仲景学说,张道长多年来开班授课,桃李满天下。本会亦多次敦请张医师于公会讲授「伤寒杂病论」,张老师皆于百忙中拨冗授课,无私奉献多年来临床经验与同道分享。张医师堪称台湾的仲景大师,其学术成就亦受到海峡对岸的肯定,多次应邀前往中国大陆演讲;其足迹亦遍及全球华人地区专题演讲及义诊,蜚声国际,其对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医师于临床诊疗之余,辄应各县市公会及中医学会邀请演讲;为嘉惠医师同道并将授课及临床心得集结成书,并已有多本医书出版发行,为目前坊间最为畅销医书。近日为飨中医同道,张道长特将多年来授课的《伤寒论》及临床体悟,集结成《伤寒大论坛》,交由本会及高雄市中医师公会共同出版。本套专书问世必将造福杏林,裨益学习中医者登上仲景学术殿堂,诚功德无量。

值本套大作付梓出版前夕谨掇数语,除向张老师无私的奉献致上诚挚的敬意,并对本套专书出力甚多的高雄市中医师公会张理事长廷坚与陈总编辑福展医师及全体编辑委员致上谢意。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陈潮宗 谨识 2007 年 12 月


张序

为中医同道留下最珍贵的资产

当下「大师」是一句尊称,所以大师满街跑,到处看得见,随处听得到,台湾到底有没有真正第一流大师呢?肯定是有的,但屈指可数。在我的认知,大师必需具备二种基本能耐,一、演讲不用投影片,引经据典全出自脑海,无需任何提示。二、上课没人打瞌睡,内容精彩引人入胜,带领听者如腾云、如驰骑、如入优胜美地,这就是所谓大师。

中医界经方大师首推张步桃医师,无论临床、教学、学术、论著,其卓越的成就,当前业界无人能出其右。步桃老师从小博览群书,悟性高,记性超强,大礼而不拘小节,面对中医浩瀚学海,总能融中会西、贯古通今,其吞吐百川,吸纳融会为成一家之言,岂泛泛者可以比拟。步桃老师每日数百名病患的服务量,是空前,想必也是绝后,不但量多且「质优」,更属不易,所谓「一剂知,二剂已」是步桃老师临床品质的最佳写照。古往今来所有的大师固然偶有疏狂,但坐在金字塔顶端的人,难免时露寂寞之感,「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所幸步桃老师门生众多,加上「陈高会」58 度陈年高粱的陪伴,大师一路走来虽偶发愤世但并不孤寂。

「一个处方开七、八个方剂十几个单味药,这是哪门子的药方,这种处方传到世界各地会被笑掉大牙」,这是张步桃老师课堂上对中医临床现况不满的批判,一种恨铁不成钢的使命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导正中医界乱枪打鸟的恶习,所以勤于教学,四处演讲,无非想立下「简便廉效」的治疗准则,而「用药简单,方法明确」的经方特色,更为步桃老师所推崇,谁能像仲景一样,用桂枝汤 5 味药,就能治上百种疾病,虽然只是东加一点、西加一点,但总是变化无穷,成为新方新效,这样的医家哪不令人神仰,所以步桃老师全心致力于伤寒、金匮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将经方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也带领一批中医有识之士追随其侧,将其临床医案搜集,临床心得与其嘉言记录,将上课内容录音储存,做好总总传承工作,为台湾中医同道留下最珍贵的资产。

高雄市中医师公会将民国九十六年定为「伤寒年」,特地邀请伤寒大师张步桃医师连续五场专题演讲,场场爆满,另一场伤寒大师张步桃、郝万山教授同台对话的「两岸伤寒大对谈」更属经典,以往高屏同道只能透过步桃老师的著作与之神交,无法瞻仰大师风采,此次有机会与步桃老师面对面接触,就如同长者的耳提面命,大师的醍醐灌顶,同道们个个临床功力倍增。在几次演讲中张步桃医师感受到高屏地区中医同道们学习的热忱,公会各级干部积极任事、勇于承担,逐将其平日授课之口语内容,经学生郑清海、邱隽彦、郑文裕等医师转为文字,三大册、百万言,书名为《伤寒大论坛》,授权高雄市中医师公会整理校对后付梓。

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结合高屏中医同道,在有限经费、人力资源下,由编辑出版组陈福展医师组成校对团队,一切亲力亲为,经一校、二校、三校、四校后,终于不辱使命,完成这项艰辛的出版任务。本书文字朴实无华,内容深入浅出,不论做为初学者的入门导引或临床医师的临证思维,皆易懂而实用,是一部对伤寒临床、理论做出伟大贡献的巨作,值得拥有与珍藏。

《伤寒大论坛》是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第一本出版品,对身为理事长的我弥足珍贵。今有幸参与出版,值是书付梓之际,敬为序推介之。

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张廷坚

2007 年 10 月 31 日 于高雄圆山仰德


自序

研读仲景医书三十余载,何止千百遍;而讲授仲景医学亦不下数百,尤其伤寒论,从医宗金鉴至柯琴(韵伯)之伤寒来苏集,从易经学会、创见堂而荣星书院。曾经耗时两年九个月始将来苏集授毕。讲授伤寒论除对原文内容逐字解析外,并将诸多临床医案融入,印证仲景之先知先觉。

读(讲)一遍,即有一番体悟与心得,慨叹仲景医学在临床之神奇疗效。多年来亟思将所讲授(课)之内容整理后刊布,或有助于后学及同道,奈何俗务繁冗,且精神体力不佳,所幸经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系学棣郑清海、郑文裕、邱隽彦诸君于诊务之余,分头将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档。

全书共四十三讲,其中一至六讲,远流出版社分别于乙酉年(九十四)及丙戌年(九十五)出版解读伤寒论药物篇及方剂篇,广受读者喜爱。本书原本国内出版中医药典籍闻名之知音出版社何志韶君有意印行。

而台北市中医师公会施前理事长纯全任内亦有出版意愿,皆因各种因素而未果。丁亥年(九十六)四月高雄市中医师公会读书会举办伤寒论临床运用研讨会,邀请笔者讲授仲景方之临床经验,经高雄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廷坚及陈福展道长联袂推介本书,并有意付诸梨枣,期间福展到处奔忙联系,备极辛劳。同年七月有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权威郝万山教授同台对谈伤寒论接轨,特邀郝大师赐序,使本书增色不少,另亦邀请中医界大老巫水生前全联会理事长、中医界闪亮新星何永成全联会监事长、高雄市张廷坚理事长、台北市陈潮宗理事长为序,诚令笔者铭感五内也!今值本书发行之际,特述始末,是以为序。

丁亥年教师节张步桃写予百佛居


感恩

出一本好书虽然不容易,但用心便可。编辑一本传世好书虽然辛苦,但却是难得的福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缘可以成为伤寒大论坛的总编辑,所以决定出版此书时便抱着必需要有牺牲付出的体认,一切尽可能做到最好。

编辑此书虽然辛苦但是内心却充满着感恩,若不是张医师步桃的六弟拿书稿送我,张医师相信高雄市中医师公会,陈理事长潮宗的玉成,张理事长廷坚的胸怀大志,是不会有此机缘成为此书的总编辑。

编印此书消息一出各方关心与帮助涌至,承蒙各界耆硕为序,如学术界的郝万山教授,中医行政界的大老巫前全联会理事长水生,何全联会监事长永成,台北市中医师公会陈理事长潮宗,高雄市中医师公会张理事长廷坚,中医临床界的大师张步桃医师,倍增此书的光辉,身为总编辑亦与有荣焉。蔡金川教授、许仁豪副教授愿意担任编辑顾问,王妙心、伍哲欣、朱玲嬅、李晟晖、柯龙恩、洪崇杰、张兆辉、张书宝、张渭震、张裕升、许茂荣、郭樱惠、陈文骞、陈金宜、陈森荣、麦富渊、彭琳真、黄世镛、杨政导、杨维源医师(依笔划顺序排列)愿意担任编辑委员,负起一、二校的重责大任,张家荣、陈秋兰医师愿意担任总校。

编辑时先由美术总编练惠文医师安排架构,由于非常重视阅读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故行距与段落的安排就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再加上适当的美编增加美观而不喧宾夺主,为此亦是长期睡眠不足而影响健康。

决定重新一字一字比对古版书及原文校稿,心想那么大的工程且需统一做法该如何是好?正伤透脑筋时,刚好 96 年特考放榜,只录取十四人却有二个学生(张家荣、陈秋兰)上榜,经询问后亦乐为大家效力。

校稿比对后面临着大量电脑改版工作不知该如何安排时间工作,恰有一位工作能力强又熟电脑的惠铃加入诊所的工作行列,顺势教导她如何处理及帮忙,若非如此当会一延再延,接近完稿阶段工作量又加大很多,诊所又再加入怡婷、亦是聪明有能力再教她程式使用方法继续帮忙以期尽快完工。

编印此书的工作量远超乎我的想像,用纸光影印及列印草稿时就得以万张计,工时以一讲平均三小时校一次来算,六校的校稿时间就将近 800 小时、电脑编排试印也相对差不多的时间,这么大的工作量若非是编辑委员及诊所小姐的帮忙是难以达成的,尤其是 3-6 校时更是苦了陈秋兰与张家荣医师,我们三个都重头到尾看过一遍,因为我只是检查与安排,而他们却得一字一字仔细校稿,所以时常被我催稿。

虽然工作量如此大但花费却非常的少,因为医师都是义务帮忙,而小姐是诊所员工我负担即可。所以先遣作业的花费只需影印店几千元而已,正因如此大幅降低成本而才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提供给爱好中医的您。

辛苦总是有代价的,看着「它」完美的呈现,看着「它」提升中医的医疗品质,看着「它」为人类的健康付出心力,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没有您坚持的等待、张理事长廷坚与公会干部的承担一定没办法更完美,没有巫前理事长水生、何监事长永成……(如上所述)之帮忙与辅助,此书是无法完成的,而为什么他们愿意如此不计成本的付出呢?因为他们热爱中医,而我有幸成为他们其中之一,所以我非常的感恩,最后我谨以此文感谢他们,并感谢您购买此书、阅读此书,愿「它」能为您多帮助患者一些。

总编辑 陈福展


编辑说明

伤寒大论坛源自张医师步桃于荣星书院教授伤寒论之上课实录,将之转为文字档,由于道长非常尽责故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转录下来,看过一讲就等于上过一节课,实有如沐春风之感觉,为了保留此优点与特色,编辑时尽量不更动内容,不过亦由于是演讲录音,所以有些地方并不适合出书之模式,于此便略作更动,为让读者能快速领受此书带来的洗礼,特将编辑方式与特色说明如下:

1、一讲为一堂课之内容,但有时一条条文分两堂讲授,若分割则影响连贯性故将之重新分割合并(但内容并无增减)。

2、于每次上下课前后之提问与回答,若与当堂课无直接关系便将之集合为另一讲(44 讲),若有直接关系则置于相关条文之适当位置。

3、上课内容若明显不重要则删除,例如:中医师特考将于民国 100 年后废除,故讲解其考试科目等已不重要。

4、伤寒论条文、吴谦注、集注、集解、方解均以不同字体及大小显示,阅读时可一目了然。

5、张医师步桃之讲解亦将其讲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讲解条文、注解等为步桃讲坛、讲授临床治疗为临床印证、分析用方用药为方剂发挥等,力求读者快速上手,迅速吸收其精华。

6、讲解内容与条文或注解一样时,为求其完整性,故均保留下来,除非版面需求。

7、讲解之例子或病历若重复讲授,为求完整与耳提面命之效均保留,除非版面需求。

8、讲授中提到之人名、医院等,若非医学名词均以符号代替其中之字,以示对其保留与尊重。

9、讲授内容中若有疑问除非与经典(如内经、康熙字典等)有出入才将之改正,否则一切均不更改。

10、西医医学名词与用词、用句、用字,若与现代用法出入很大则改之,否则均不更改。

11、页数编码使用二套编码,方便快速查阅,在页尾中间依讲数编码(例如:01-01 为第一讲之第一页,依此类推),页尾外侧则为总编码(从第一页依序编起)。

12、各类型之文章均以不同之字体及标题区分开,让阅读学习时不枯燥、单调,更可一目了然。

13、此书是讲解医宗金鉴之伤寒论,故其内容经过严谨之比对与堪误,虽非百分之百正确,但确可依书阅读,不用再查对(依据文光书局及大中国书局出版之医宗金鉴版本为蓝本)。

14、每一讲后留有一至二页笔记栏方便阅读后记录重点,亦因此可让每一讲独立为一单元。

15、全套书约 1200 页,若整本装订翻阅不便,故分成精装三本,三本再以一精装盒包装,全面考量典藏与阅读之双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