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杂病论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是后汉时期的人,与华佗(华元化)先生约同一时代。也就是公元二世纪中期到三世纪初的年代。一般人写书是把书写好之后,再请有名的人物写序文。但张仲景是自己把序文写好,再写出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成为《伤寒杂病论》一书。其思想根据,是根据《黄帝内经》。
仲景的生年,正史上不可考。但后人补足其传记,尤其在《世补斋医书》中补充最详尽,据说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就是诸葛孔明「耕躬南阳」的地方。又说仲景作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他「张长沙」。
仲景原本家族人数众多,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间,因为伤寒,一种急性的热性传染病,竟然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数。遭遇到此灾难之后,仲景内心伤痛,因此发奋要遏阻这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所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这篇序文分三段段落。
【第一段说明】
「虢」,是一个小国家,「越人」就是秦越人,就是扁鹊。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收集扁鹊、仓公四十多个医案。
其中有一个医案说到:扁鹊到虢国时,虢国太子得了「尸蹶」「暴厥」的病。(「尸厥」「暴厥」就是类似现在的休克)。举国百姓都认为太子死了。扁鹊前去看太子的病,认为太子还没死,一方面叫学生帮太子扎针,一方面处方开药,结果太子的病就治好了。这就是「入虢之诊」,表示扁鹊的望诊很厉害。这样子扁鹊就声名大噪。于是齐国的齐桓侯就仰慕扁鹊大名,希望扁鹊帮他看一看身体状况。结果扁鹊第一次望诊,就告诉齐桓侯现在病在腠理层,不治疗的话病会深入加重,齐桓侯认为自己无病,等扁鹊走后,告诉左右说:「这医生爱钱,喜欢说人有病。」过了五天又找扁鹊来。扁鹊望诊后告诉齐桓侯,病已深入在血脉,不治疗的话病会深入加重,齐桓侯还是认为自己没病,很不高兴。这样前前后后几次,齐桓侯都没服药。最后一次再找扁鹊时,扁鹊望诊之后,就自行离开。齐桓侯觉得奇怪,派人问扁鹊,扁鹊回答:「病在腠理时还可用药熨的方法治;病在血脉时还可用针石治疗,病在肠胃时还可用汤药治。现在病已经深入到骨髓,我也没办法治疗了。」再过五天齐桓侯就病发了,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离开齐国了。于是齐桓侯就往生了。
这就是「望齐侯之色」。这二个医案记载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仲景先提出这二个医案,说「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然后再比对当时的状况,「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所以我觉得,大家有闲暇时可以读点医药相关书籍,像金元四大家中,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一书,意思说读书人最好读一点医学,懂一点医药常识,起码可以对家中长辈的疾病有点帮助。就可以「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在这一段文章中,仲景感慨那时候的人舍本逐末,只会追名逐利,竞逐荣华富贵,而不懂医药常识养生爱惜身体。等到染上重疾,「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婴,缠绕的意思),才紧张害怕,求神问卜。把自己宝贵的性命,交付给庸医。当然最后就「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到九泉地府了。其实现代人也一样,每天玩股票,追名逐利,生活不正常,三餐不正常。
【第二段说明】
第二段,仲景以自己的宗族疾病史来说明,为何会写《伤寒杂病论》一书。
「建安纪年」,建安是年号。这个年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建安七子」。大家也许对「建安七子」不熟,不过七子中大家应该熟悉「孔融让梨」的孔融吧!孔融又叫孔北海,又名孔文举。他就是建安七子之一。
二百多名的宗族,十年之内,死了三分之二,其心的伤痛,可想而知。仲景二十岁时,就跟宗族中的长辈张伯祖学医。但是遇到来势汹汹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伤寒」,宗族中人还是死伤惨重。
伤寒的广义定义,在《内经·素问》第三十一章〈热病论〉中第一句话就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是会发热,发烧的,所以这本《伤寒论》就是在探讨这种热性传染病的发展演变之下会出现什么症状,会怎么演变,要如何治疗,用什么方剂。二千年前使用的方剂,到了今天还是非常实用。像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这些处方全是二千多年前仲景的方子。
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基于作医生的立场,对这场灾厄却无能为力。于是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素问》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就是「朴素的问答」,因为医学是在讨论人体的问题,生理的问题,病理的问题,诊断的方法,救治的方法,所以医学是很实在,很具体,可以观察的,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也是很具体,可观察的。不应该全部着重在抽象,不可观察,形而上的学问。
因为这里仲景用「撰用」二字,所以有人怀疑《素问》是张仲景写的。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伤寒论》的写作笔法是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文字相当简练,用词精简。
《内经》中其实有些章节之间有冲突矛盾,《内经》并非一个时代的产物,《内经》由最初的思想蕴酿,到集结成书,大约经历了一千年的时间,也不只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是多人的创作,集合而成。是不是仲景也有所补充才会说「撰用」二字,我们不得而知。
「八十一难」就是《难经》,作者相传是扁鹊,秦越人先生。把《内经》中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拿出来,加以阐述发挥。就像〈第一难〉,开宗明义就提到「十二经皆有动脉,为何独取寸口,以决死生?」提出这个问题的问答。
「难」,念作ㄋㄢˋ救苦救难的意思。也可以念成「困难」的ㄋㄢˊ表示困难、难懂的问题。在此我们发现一件有趣的事,《素问》有八十一篇,《灵枢》有八十一篇,《难经》有八十一难,《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到西天取经,路上也遭遇了八十一个灾难。
「阴阳大论」,是古书名,现已失传,王叔和整理、编排的版本与宋本中有〈伤寒例〉一篇,其中有引用《阴阳大论》的文章。有的学者认为《阴阳大论》是指《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
「胎胪药录」,也是书名,「胎」字就表示与妇科学,产科学有关,在《金匮要略》一书后面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三章,介绍的就是妇科学,包含方剂由桂枝汤开始,还包括阴道栓剂,洗剂,有很多处方,到今天为止仍然相当实用。「胪」字就是儿科学,也可写成「颅」,新生儿的头顶骨头未完全缝合时,有些地方软软的,还会跳动,叫做囟门。中医最早的儿科学著作是《颅囟经》,新生儿到了一周岁以后,囟门会渐渐密合,颅骨变硬,但是在临床上有些新生儿,颅骨始终密合不全,有缝隙。囟门不会密合的,在中医儿科学上称为「解颅症」。《儿科心法》有口诀「解颅最堪怜」,这与先天遗传有绝对关联。但是很可惜仲景的儿科学,现在只在《金匮要略》第二十四章留下一个「小儿疳蚀虫齿方」,其他失传了。仲景用药相当简单,《伤寒论》一书,共一百多个方剂,才用了约九十味药,相当精简。不像现在的医生。
例如南○街有个药店,有位坐堂医生,每次开一个处方都要四十多药,根本就是在帮药房卖药。仲景的伤寒方中,超过十味药的方只有三个:最多味药的麻黄升麻汤(十四味药),柴胡龙牡汤,与乌梅丸,只有这三个方超过十味药,其他的方都在十味药以下。例如:甘草汤一味药,芍药甘草汤二味药,桔梗甘草汤二味药。一般单纯的咽喉痛用桔梗、甘草二味药就够了。甚至四逆汤,也只有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白虎汤也只四味药。麻黄汤四味药、麻杏甘石汤四味药、苓桂术甘汤四味药、桂枝汤五味药。
在《金匮要略》中,所用的方子和药物就较多一些,但是也只一百多味而已。
所以《胎胪药录》,是有关妇产科,小儿科的药物书籍。
「并平脉辨证」,《伤寒》《金匮》二书合起来,出现的脉象有二十四种,我们可以由王叔和的《脉经》找到。但近代大陆中医学者任应秋有一本《脉学十讲》,里面归纳了《伤寒》《金匮》的脉象共有二十四种,但是如果是二个脉象以上的「兼脉」就共有一百零四种。例如太阳中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脉浮紧,如果发热重一些的脉浮数,少阳出现弦细脉。这些就是「兼脉」。
《伤寒论》每一个章节一开始都谈到「辨○○病、脉、证并治」,这说明《伤寒论》是讲病、脉、证合参,辨证论治,然后提出「理法方药」。「理」了解病理是如何发展的。「法」,治疗的方法,《伤寒论》中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方」,就是方剂。「药」,就是药物。
以上的资料整合起来,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现在的版本是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晋朝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伤寒论》的人,他在战火的遗迹之中发现了仲景的著作于是编排整理,他编了一本《脉经》。所以在《脉经》之中我们可以找到有关仲景的著作条文。因为他是专门研究脉象的,因此我们现在《伤寒》、《金匮》版本中有很多脉学的问题,都与王叔和有关。王叔和把他个人的意见,脉学融合在《伤寒》《金匮》的原条文之中。因此有很多医家责怪王叔和,认为他把自己意见融入仲景原条文之中,使得看不到仲景原条文的原貌,所以认为王叔和是仲景学说的大罪人。这是一派意见。
但是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叔和先生的发现与整理,我们现在就没机会一睹仲景所著作的宝典。
如果分开来讨论的话,《伤寒论》,就是以六经的形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叙述伤寒此种疾病的发展与各种现象。也提到合病,并病、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坏病、温病、霍乱等病。这是我们上课用的《医宗金鉴》版的编法。
另外《金匮要略》,或叫《杂病论》,是以个论来说明疾病。分为二十五章。第二十四、二十五章讲药与药、食物与食物相互间的宜忌的,就如蜜与葱不能合吃等,有的和农民历后面的内容类似,也包括急救,溺水急救等。这是二十四、二十五章。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三章是妇科学。由《金匮》第二章到第十九章,提出了四十多种病症。如果我们可以详细掌握这四十多种病症与《伤寒论》六经病,临床上大概所有的疾病都能掌握了。
所以才会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如果能循着仲景所撰写的宝典内容,对临床时思考治疗疾病的过程一定是有益处的。
【第三段说明】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常」,在《内经》中有一篇〈五常政大论〉,五常也是木火土金水,指五运之气。「五藏」是肝心脾肺肾。
「经络府俞」,「俞」,念作「输」,在人体背面足太阳膀胱经上有各脏相对应的俞穴,例如肾有肾俞穴,大肠有大肠俞,小肠有小肠俞,胃有胃俞等。
人体的生理构造是相当复杂,奥妙的。「玄冥幽微」即表示人体是玄妙、不易看清的、微细的。所以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有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其实科学的定义就是先有假设,然后实验,产生结论。我们中医由神农氏开始就是以人亲身去尝百草,有毒性、没毒性、有作用、没作用都是用人去临床实验。现代西医学用小老鼠、小白兔作实验。人体与老鼠的生理、构造、基因都不一样,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也不一样。对老鼠没毒性的药,并不表示对人体就没毒性。就像巴豆,大戟科的植物种子。拿巴豆喂老鼠,老鼠会越喂越肥,所以巴豆又叫「肥鼠豆」。但是拿巴豆喂人,会强烈腹泻,严重一点会心脏麻痹,死亡。前几年流行的减肥菜,守宫木,就是大戟科植物,有毒性的,像中药的大戟、甘遂也是,大戟科植物是峻下药也是有毒性,吃多了会引起肺、肾脏功能损害,严重一点心脏麻痹死掉。
如果照西医的动物实验模式,我们拿「肥鼠豆」去喂人,是不是会越喂越肥?这是不可能的事。人吃了巴豆 1 公克就会有心脏麻痹的危险。吃 0.5 克巴豆就会强烈腹泻。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
「岐伯、伯高、雷公」,都是古代的名医的名字,在《内经》之中与黄帝多有问答,岐伯的辈份较高。伯高、雷公的辈份较低是岐伯的学生。少俞、少师、仲文的年代又晚一些。
「中世有长桑、扁鹊」,长桑君是扁鹊的老师。扁鹊在正史中一开始并非医生,原先的职业是「舍长」——经营旅馆的总经理。有一天长桑君住旅馆,发现扁鹊是学医之材,在正史上记载,长桑君就「授予禁方」,把祖传秘方传给扁鹊,「饮以上池之水」,倒了一杯上池之水给扁鹊喝,从此之后扁鹊就开了窍,而且眼睛像 X 光一样可以「洞原藏府」,可以见到人的五藏六府。这是《史记》中记载。所以我怀疑中国古代的医学早就非常的先进,非常的神奇,遭遇了战乱或灾难之后发生断层失传。以上是长桑君的故事。
扁鹊,刚才我们介绍过,他写了《难经》一书,把《内经》中一些难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就像〈第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他的答案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然后接着说「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这个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约是现在正常人每天呼吸次数的一半,我们怀疑扁鹊是有修行的人,有练气功的人,每次呼吸都较深,所以呼吸次数减少了近一半。
最后才提到「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公乘」是官职名,「阳庆」是人名,他是仓公的老师。仓公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仓公就是淳于意,淳于是复姓。他的女儿缇萦,淳于缇萦大家可能就认识。淳于意是很有骨气的医生,有位公子哥儿找淳于意看病,淳于意开了一些补阳的强心热性药,并交待他不可以纵欲过度。这位公子哥儿不遵医嘱,结果七孔流血死亡,打官司押解上京城。汉朝的刑罚相当残忍,淳于意可能要受刖刑,把脚割掉。缇萦上京城投诉,皇帝怜悯她,免去淳于意的罪刑,并废除了相关的酷刑。所以生女儿还是不错的。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这是表示到汉朝初期时还有高明的医生,以后就没听过有高明医生了。其实仲景是自谦,仲景本身就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他曾经为「建安七子」中的另外一位王粲——王仲宣,他有一首「登楼赋」很有名。仲景望诊一看,就告诉王粲:「你二十年后会掉眉毛,眉毛掉后再半年就会死去。」王粲当时才二十岁,根本不相信,仲景帮他开的处方也不吃。结果二十年后,王粲真的开始掉眉毛,再过 187 天就往生了。可见仲景也是很高明的。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二千多年前的医生不念书,二千多年后的医生也是不念书,很多人国考一考完就不念书了。
我曾经推荐二十本书目,要求大家三年内看能不能念完。念内科的书有一个好处,看内科病看得好,自然诊断学、治则学,方剂学,药物学也要很好,所以内科学含括范围很广。像《伤寒论》中就涵盖了「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所以精读《伤寒论》一定会让大家达到很高的境界。因为现在善用伤寒方的医师已经很少了。我们上这堂课,会教导大家用伤寒方,让大家会善用伤寒方。
「各承家技」,很多医生还是标榜有祖传秘方。卫生署于二十多年前曾经公布了一个办法,征求全国百姓如果家中藏有祖传秘方,把它捐出来,经过临床实验证实有效的话,就发给奖金。到目前止,还没有人捐出祖传秘方过。因为很多人就靠着一招,养家糊口,怎么可能为了区区几万元的奖金,断了永续经营的生计。所以卫生署这个办法形同虚设。结果,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因为有人提供「六味地黄丸加灵芝」的处方,这算是什么祖传秘方?这个提供处方退伍军人天天就找立委、官员到卫生署关说,要把灵芝加到六味地黄丸做成成药上市要治疗癌症。像这种处方根本找不到临床实验对象,也没有医院愿意承担实验。这退伍军人就天天找人施压。所以卫生署公布这种办法等于自找麻烦。
「各承家技」,我的父亲也有一些秘方。不过我都一律公布给大家,所以算不上「各承家技」。例如,构树根可以降血脂肪,三酸甘油脂。浮萍,可以降尿蛋白,消水肿,治皮肤痒。因为我父亲有糖尿病,每次水肿,就用浮萍,马上就消肿。这是我跟在他身边长期观察到的实例。我一律公布给大家,总比让浮萍呆呆地漂浮在水上睡觉好。大家的医术都变得高明,多几个像张仲景的医生,中医才不会被西医看扁。
「始终顺旧」,不求长进,其实很多西医也是一样,不管什么病最后就是开类固醇,这是什么治病法?我很怀疑。
「省病问疾,务在口给」,只求用花言巧语应付病人。有一些医生为了留住病人,明明病人的病很危险了,还是笑笑的说不要紧,没关系。另一种医生就恫吓病人,说「病人的病很危险了,幸好遇到我,不过拖到现在很难处理了,要吃多贵重多珍贵的药。」例如,前二天有位小学老师来看诊,她说他的儿子气喘,到延平北路找一位大陆来的没执照的中医,开「猴枣」。猴枣跟气喘一点关系都没有。猴枣、马宝、牛黄,都是动物体中的结石,很昂贵,但不能治气喘,这作为是在卖药。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迷信大陆的中医。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老实说我也很不喜欢每个病人只给二、三分钟。我很想规划一个空间,泡茶慢慢聊天看病,早上看诊 20 人,下午看诊 20 人,晚上看诊 10 人,一天看 50 人刚好合乎健保的合理门诊量。不过我们病人数虽然很多,看病还是「望闻问切」都有做到。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这是说切脉太草率,《内经》的诊法是全身遍诊,人迎、趺阳,全身上中下三部又分天地人三部位,共三部九候,这样诊完其实是有点花时间的。所以秦越人先生在《难经》中主张「独取寸口」,这是有道理的。像五里穴在大腿内侧生殖器旁,男性病人还要脱掉长裤才按得到,女性病人怎么去按诊呢?尤其宋朝之后,礼教甚严,男女受授不亲。女性病人看病还得躲在布幕之后,手腕上还要铺一层手帕才能按脉,怎么可能脱下长裤去按五里穴!
有些小说家借此发挥,写出什么绑红丝线,按线把脉,这是乱写的,建立民众不正确观念,《内经》、《伤寒》也没这种把脉法。
「握手不及足」,在《内经》中,下部足部也有天地人三个部位要切诊。特别是趺阳脉,就是在足背绑鞋带的地方有一动脉跳动的地方,属足阳明胃经的趺阳脉。我到急诊室,加护病房去看重症的病人,如果把寸关尺的脉象都非常沉伏,甚至把不到脉象,我一定会按足背上的趺阳脉,因为趺阳脉为足阳明胃经,反应胃气的强弱。所谓「人无胃气不生」,如果趺阳脉还很有力气,表示还有胃气,疾病的预后比较乐观。如果寸关尺,和趺阳脉都没力气,按不到脉了,那预后不好。现在的科技可以靠维生系统,支持疗法,打点滴,维持生命,不过那样活着像「活的死人」一样,没什么意思。
蒋经国在赣南的时候,有一次生病,找不到医生,只能找到一位兽医,这位兽医一来就先把蒋经国的脚背趺阳脉,后来蒋经国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这件事。其实,古代的医生有时也要帮牲畜看病,我国古代有一本「牛马经」,是最早的兽医教科书。我介绍给台大动物系林○寿教授,林教授许下一个心愿,要把此书翻译成外文,让外国人知道我们老祖宗老早就有兽医专书。
「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脉在颈大动脉上,趺阳脉刚刚说过了。「三部」就是上中下三部,又各分天地人三个部位。所以古代诊法包括了人迎、趺阳和三部九候。
上部 | 天 | 两额之动脉 | 候头角之气 | 颔厌穴 | 足少阳胆经 |
---|---|---|---|---|---|
地 | 两颊之动脉 | 足阳明胃经 | |||
人 | 耳前之动脉 | 候耳目之气 | 和髎穴 | ||
中部 | 天 | 掌后寸口动脉 | 候肺 | 经渠穴 | 手太阴肺经 |
地 | 候胸中之气 | 合谷穴 | 手阳明大肠经 | ||
人 | 掌后鋭骨下动脉 | 候心 | 神门穴 | 手少阴心经 | |
下部 | 天 | 气冲下三寸动脉 | 候肝 | 五里穴 女子取太冲穴 | 足厥阴肝经 |
地 | 内踝后跟骨傍动脉 | 候肾 | 太谿穴 | 足少阴肾经 | |
人 | 鱼腹上越筋间动脉 一直五里下 | 候脾胃之气 | 箕门穴 | 足太阴脾经 | |
若候胃气 | 趺阳穴 | 足阳明胃 |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我们切诊时也要数心跳数、呼吸数,正常人每分钟心跳 72 次,呼吸约 18 次。所以一次呼吸脉搏大约 4 跳。在《内经》〈平人气象论〉中「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提的就是正常人一呼一吸,脉搏跳动约 4~5 次是正常。另外在《内经灵枢》第五章〈根结〉中「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所以把脉至少要等脉搏跳动 50 次。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短期」是指「相对斯须」,看病草率的意思。尤其一些疑难杂症更要仔细去诊察。「短期」也有人解释成「死期」,表示连病危将死的预后都不能确诊。「九候曾无仿佛」,表示九候的脉象连粗略的印象都没有。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明堂」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指黄帝、岐伯、雷公互相发问回答的地方,也就是黄帝的皇宫殿堂。第二个意思指整个脸部,脸部就明堂。第三个意思是单指鼻头、准头叫做明堂。这里的意思指望诊要望脸部、鼻头。「阙庭」,「阙」指两个眉毛中间。「庭」指额头。这些就是要我们在望诊时,要望脸部、鼻头、眉间、额头……。结果反而「尽不见察」,所以才会「所谓窥管而已」,以管窥天,所见有限。「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如果看病这样草率,要作出正确的诊察,正确的预后,实在是很困难的。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生下来就知晓事理,聪明的,这是第一流的智慧。其实一生下来就很聪明的天才,通常会早夭。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上大夫,曹冲小时候就会用船称大象重量。「学则亚之」,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是靠经验学习的,这是第二流的人物。「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不断看听,不停的记才能学得知识,这又是次一级的。不过我很钦佩那一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一本《金刚经》4000 多字,不断的敲木鱼打磬,可以天天念诵记起来,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仲景相当崇尚医术,讲究方剂,他把自己家族的惨痛经历,自己伤痛的打击,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据说当长沙太守(正史并无记载他当过太守),所以台湾有些教《伤寒论》的人说「台湾地处亚热带,《伤寒论》是黄河流域的医学,所以《伤寒论》的方药在台湾用不上。」他们认为「台湾亚热带不可用热药,要用寒药」,这是错误的观念。我想请教他们,大承气汤的大黄、芒硝够不够寒,白虎汤的知母、石膏够不够寒。我一直认为讲这些话的人是中医界的罪人。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一览表
编号 | 方名 | 组成药味 |
---|---|---|
1 | 桂枝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
2 | 桂枝加桂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
3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
4 | 桂枝加大黄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大黄 |
5 | 桂枝加朴杏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厚朴、杏仁 |
6 | 桂枝加附子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附子 |
7 | 桂枝去芍药汤 | 桂枝、甘草、大枣、生姜 |
8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桂枝、甘草、大枣、生姜、附子 |
9 | 桂枝、甘草、大枣、生姜、蜀漆、龙骨、牡蛎 | |
10 | 桂甘龙牡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
11 | 桂枝人参汤 | 桂枝、甘草、人参、白术、干姜 |
12 | 桂枝附子汤 | 桂枝、甘草、大枣、生姜、附子 |
13 | 白术附子汤 | 甘草、大枣、生姜、附子、白术 |
14 |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茯苓、白术 |
15 | 桂枝新加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
16 | 阳旦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黄芩 |
17 | 阴旦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干姜 |
78 | 当归四逆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通草、细辛、当归 |
79 | 当归四逆加茱姜汤 |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通草、细辛、当归、吴茱萸、清酒 |
91 | 小建中汤 | 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生姜、胶饴 |
92 | 炙甘草汤 | 桂枝、甘草、人参、大枣、生姜、生地、麦门冬、阿胶、清酒、麻子仁 |
18 | 麻黄汤 |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
19 | 大青龙汤 |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
20 | 小青龙汤 | 麻黄、桂枝、甘草、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21 | 桂麻各半汤 | 麻黄、桂枝、甘草、芍药、杏仁、大枣、生姜 |
22 | 桂二麻一汤 | 麻黄、桂枝、甘草、芍药、杏仁、大枣 |
23 | 桂二越一汤 | 麻黄、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石膏、生姜 |
24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细辛 |
25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甘草 |
26 | 麻杏石甘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
27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杏仁、甘草、赤小豆、连轺、梓白皮、大枣、生姜 |
28 | 葛根汤 |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
29 | 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 |
30 | 葛根芩连汤 |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
31 | 桂枝加葛根汤 | 葛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
32 | 白虎汤 |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
33 | 白虎加人参汤 |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 |
34 | 竹叶石膏汤 | 石膏、粳米、甘草、人参、麦冬、竹叶、半夏 |
35 | 调胃承气汤 | 大黄、芒硝、甘草 |
36 | 小承气汤 | 大黄、厚朴、枳实 |
37 | 大承气汤 |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
38 | 桃核承气汤 | 大黄、芒硝、甘草、桃核、桂枝 |
39 | 抵当汤 | 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
40 | 大陷胸汤 | 大黄、芒硝、甘遂 |
41 | 小陷胸汤 | 黄连、半夏、栝蒌实 |
42 | 十枣汤 | 大枣、甘遂、芫花、大戟 |
95 | 麻仁丸 | 大黄、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杏仁 |
99 | 抵当丸 | 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
100 | 大陷胸丸 | 大黄、甘遂、杏仁、葶苈子、芒硝、蜜 |
43 | 栀子豉汤 | 栀子、豆豉 |
44 | 栀子甘草豉汤 | 栀子、豆豉、甘草 |
45 | 栀子生姜豉汤 | 栀子、豆豉、生姜 |
46 | 栀子厚朴汤 | 栀子、厚朴、枳实 |
47 | 栀子干姜汤 | 栀子、干姜 |
48 | 栀子柏皮汤 | 栀子、黄柏、甘草 |
49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茵陈蒿 |
50 | 枳实栀豉汤 | 栀子、豆豉、枳实 |
51 | 枳实栀豉加大黄汤 | 栀子、豆豉、枳实、大黄 |
52 | 小柴胡汤 |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 |
53 | 大柴胡汤 | 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枳实、芍药、大黄 |
54 | 柴胡加芒硝汤 |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芒硝 |
55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桂枝、芍药 |
56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甘草、栝蒌根、牡蛎 |
57 | 柴胡龙牡汤 | 柴胡、半夏、茯苓、桂枝、大黄、龙骨、牡蛎、铅丹、人参、大枣、生姜 |
58 | 黄芩汤 |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
59 | 黄芩加姜半汤 |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 |
105 | 四逆散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
60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黄连、大黄 |
61 | 附子泻心汤 | 黄连、大黄、黄芩、附子 |
62 | 甘草泻心汤 | 黄连、黄芩、甘草、干姜、半夏、大枣 |
63 | 半夏泻心汤 | 黄连、黄芩、甘草、干姜、半夏、大枣、人参 |
64 | 生姜泻心汤 | 黄连、黄芩、甘草、干姜、半夏、大枣、人参、生姜 |
65 | 干姜芩连人参汤 | 黄连、黄芩、干姜、人参 |
66 | 黄连汤 | 黄连、桂枝、甘草、干姜、半夏、大枣、人参 |
67 | 旋覆代赭石汤 | 旋覆花、甘草、代赭石、半夏、大枣、生姜、人参 |
114 | 黄连阿胶汤 | 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
68 | 四逆汤 | 附子、甘草、干姜 |
69 | 通脉四逆汤 | 附子、甘草、干姜、葱 |
70 |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 附子、甘草、干姜、猪胆汁 |
71 | 干姜附子汤 | 附子、干姜 |
72 | 四逆加人参汤 | 附子、甘草、干姜、人参 |
73 | 茯苓四逆汤 | 附子、甘草、干姜、人参、茯苓 |
74 | 附子汤 | 附子、白术、芍药、人参、茯苓 |
75 | 真武汤 | 附子、白术、芍药、生姜、茯苓 |
76 | 白通汤 | 附子、干姜、葱白 |
77 | 白通加尿胆汤 | 附子、干姜、葱白、人尿、猪胆汁 |
78 | 当归四逆汤 | 当归、桂枝、芍药、甘草、通草、细辛、大枣 |
79 | 当归四逆加茱姜汤 | 当归、桂枝、芍药、甘草、通草、细辛、大枣、吴茱萸、生姜、清酒 |
80 | 甘草汤 | 甘草 |
81 | 桔梗汤 | 甘草、桔梗 |
82 | 桂枝甘草汤 | 甘草、桂枝 |
83 | 甘草干姜汤 | 甘草、干姜 |
84 | 芍药甘草汤 | 甘草、芍药 |
85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甘草、芍药、附子 |
86 | 甘草附子汤 | 甘草、桂枝、附子、白术 |
87 | 茯苓甘草汤 | 甘草、桂枝、茯苓、生姜 |
88 | 苓桂甘枣汤 | 甘草、桂枝、茯苓、大枣 |
89 | 苓桂术甘汤 | 甘草、桂枝、茯苓、白术 |
90 | 厚朴姜夏甘参汤 | 甘草、厚朴、生姜、半夏、人参 |
91 | 小建中汤 |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胶饴 |
92 | 炙甘草汤 | 甘草、桂枝、人参、大枣、生姜、生地、麦门冬、阿胶、清酒、麻子仁 |
93 | 理中丸汤 | 甘草、干姜、人参、白术 |
94 | 乌梅丸 | 乌梅、干姜、人参、细辛、黄连、黄柏、当归、附子、蜀椒、桂枝、苦酒、米饭 |
95 | 麻仁丸 | 大黄、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杏仁 |
96 | 蜜煎导 | 蜜 |
97 | 猪胆汁导 | 猪胆 |
98 | 土瓜根方 | 土瓜 |
99 | 抵当丸 | 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
100 | 大陷胸丸 | 大黄、甘遂、杏仁、葶苈子、芒硝、蜜 |
101 | 五苓散 |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
102 | 文蛤散 | 文蛤 |
103 | 三物白散 | 桔梗、巴豆、贝母 |
104 | 半夏散及汤 | 半夏、桂枝、甘草 |
105 | 四逆散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
106 | 瓜蒂散 | 瓜蒂、赤小豆、香豉 |
107 | 牡蛎泽泻散 | 牡蛎、泽泻、栝蒌根、蜀漆、商陆、海藻、葶苈 |
108 | 烧裩散 | 烧裩灰 |
109 | 赤石脂禹余粮汤 | 赤石脂、禹余粮 |
110 | 桃花汤 | 赤石脂、干姜、糯米 |
111 | 猪苓汤 | 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 |
112 | 吴茱萸汤 |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
113 | 麻黄升麻汤 |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甘草 |
114 | 黄连阿胶汤 | 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
115 | 苦酒汤 | 苦酒、半夏、鸡子白 |
116 | 猪肤汤 | 猪肤、蜜、白粉 |
117 | 白头翁汤 | 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 |
伤寒论基本药物列名表
这个表格,一共有 117 个方,由第一个桂枝汤,到最后一个白头翁汤一共 117 个方,以后每次上课都带这一份资料。经过我们编排之后,不用几天大家都可以很容易把这些方子组成背起来了,非常好记。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百多个方中,包含的药物也不过大约九十种药,就可以把伤寒这种热性病治疗好,相当精简。我们先介绍药物部份。
甘草
甘草是豆科植物,在伤寒方 117 方中约有 70 个方用到甘草,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因此也就让人误以为中医方子中都一定用到甘草。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
原则上,有利水作用的方子中不可以用甘草,例如:五苓散、猪苓汤中就不含甘草。因为药物学上有一句话「甘草,中满证忌之。」「中满」简单的说就是肚子胀胀的。所谓「甘令人满」,甜的东西容易在肠胃道中发酵,如果病人本身就容易腹胀的话,吃了甘草会更容易胀。
不过老祖宗由临床经验观察到,甘草加了茯苓、白术之后,就比较不会令人胀满,这是药物配伍后的效果。
白术
白术属菊科植物,五苓散中就有白术,在风湿病的方子中也经常用到白术。
如果肠道中的水份很多,引起腹泻,可以使用白术,健脾利湿,减少肠中水份。五苓散中又有茯苓、猪苓、泽泻,这些药都有利水作用,使水份都由小便道排出,减少了肠中水份,就不会腹泻了。所以五苓散可以使身体内的水份,清的流到清道(小便道),浊的流到浊道(大便道),就不会清浊不分。
附子
附子属毛茛科植物。
《伤寒论》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我们称之「三阳病」,三阳病通常病邪较盛,同时我们人体正气未虚,对抗病邪的能力仍强。一旦继续演变到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身体的正气已虚,对抗病邪的力量减低,同时病邪的力量已消退下来,病邪不像三阳病那样强。所以在「三阳病」的阶段,我们的治法是想办法驱除病邪为主。在「三阴病」的阶段,我们的治法就以温阳扶正气为主。所以到了三阴病的阶段,尤其四肢厥冷,下利,心脏衰竭的时候,就会用到附子。
在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中,都用到附子。附子有强心作用,有回阳,温阳,恢复正气的作用,在三阴阶段附子是很重要的药物。
在三阳病的阶段也有用到附子。在三阳病阶段出汗太多,下利清谷,造成心脏衰竭时,会虚脱、休克,就要用四逆汤来挽救病人。
有一位病人在长○医院加护病房,已经按不到脉搏,心脏有积水现象,我用生脉饮合木防己汤,加丹参、川七、郁金等强心的药。他一天之内就吃完七天份的药,结果现在意识相当清楚。昨天他的家人又来配一周的药。
中研院量子物理研究所的王唯工教授,作脉学研究,自己服四逆汤后,十五分钟、三十分钟后就用脉波仪测脉,来观察脉象,肯定服四逆汤后脉象会增强。王教授同时也作过生脉饮与小建中汤的脉波研究。
在《伤寒论》中有含附子的方剂,我们称为「四逆辈」。
黄连
黄连也是毛茛科的植物。
在《伤寒论》中含黄连的方剂,大部份属「泻心汤」类,像我们的方剂表格中第 60 方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到第 64 方的「生姜泻心汤」5 个泻心汤,及第 65 方干姜芩连人参汤、66 方黄连汤中也含黄连,再来就是第 114 方的「黄连阿胶汤」,也含黄连。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把黄连阿胶汤称作「少阴病的泻心汤」。
黄连,是一味健胃药,也是一味很好的消炎药。因为热性病病邪的扰乱,使得肠胃功能产生了问题,肠胃胀、拉肚子,可用黄连,一方面有健胃作用,一方面有消炎作用,改善肠胃系统功能。以后在泻心汤的条文就会再次提到,原则上泻心汤的条文中都有肠胃胀闷,下利的症状。
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
伤寒方中,柴胡系列的方剂是一个大系列。我们可由第 52 方开始看起,到第 59 方。同时再加上第 105 方「四逆散」也是属柴胡系列,因为剂型的关系才把四逆散编排到后面去。四逆散组成有柴胡、甘草,它是由小柴胡汤变化出来的。
第 58、59 方没有柴胡,但是因为它们也是由小柴胡汤变化出来的所以我把它们归在柴胡系列中。例如第 58 方「黄芩汤」,黄芩、甘草、大枣,有四分之三的药与小柴胡汤相同。第 59 方是黄芩汤加姜半,就更像小柴胡汤。再加人参、柴胡就是小柴胡汤了。
在热性病的演变中,演变成肝胆病时,就可以考虑使用柴胡系列的方子。
至于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比较。大柴胡汤证的病人较壮实,小柴胡汤证的病人较虚弱。把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就变成大柴胡汤了。
假若病人属实证,抗病力强,我们可考虑用大柴胡汤。
在少阳病,只要口苦、咽干、目眩,但见一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又有便秘就可使用柴胡加芒硝汤或大柴胡汤。如果是少阳兼有太阳病的症状就可使用柴胡桂枝汤。
栀子
栀子属茜草科。
栀子是一味很好的消炎解热药。栀子系列的处方由第 43 方到第 51 方。这 9 个方剂都有栀子。
朱丹溪的方子「越鞠丸」,就是以栀子来解火郁。它的解热效果很好。同时栀子也有凉血的效果,因为茜草科植物,都有凉血的作用。
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
在承气汤系列中都有使用大黄。所以我把有大黄的方子都归在承气系列中。由第 35 方到第 39 方为主,都有大黄。第 40 方大陷胸汤也有大黄,第 41 方小陷胸汤虽然没有大黄不过因为大陷胸汤的关系一起编排在此。而第 42 方十枣汤,虽然没有大黄,但十枣汤是很强的攻下剂,因此编排于此处。另外第 95 方的麻仁丸,第 99 方抵当丸,第 100 方的大陷胸丸,因为是丸剂所以编在后面。
大黄制剂一方面可以清除肠胃中积蓄的粪便。因此在伤寒热性病的演变中,如果有便秘、燥屎的脏腑病时,可以使用。
另一方面,如果有瘀血的现象,可以使用承气汤变出来的桃核承气汤,或是抵当汤,可以清除脏腑中的瘀血,甚至包括大脑中的瘀血。所以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可以用在血栓塞型的脑中风,或者是因为车祸外伤脑部有瘀血、血块的病人身上,可以清除瘀血。
大黄与何首乌是同科的植物,属于蓼科植物。所以看到医生开何首乌,不要认为是补药就很高兴,何首乌吃多了一样会腹泻。
第 95 方麻子仁丸是小承气汤变来的,第 99 方抵当丸是抵当汤变来的,抵当丸与抵当汤组成一样,只是剂量不同。而第 100 方大陷胸丸,是大陷胸汤再加葶苈子、杏仁、蜂蜜。
石膏
白虎汤系列的方剂都含有石膏。由 32 方到 34 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都有石膏。除了此三方之外,第 19 方大青龙汤,第 26 方麻杏甘石汤,也都使用了石膏。
生石膏是一味凉性的药物,其成分为含水的硫酸钙。在热性病的演变过程中,如果体温很高,身体内水份蒸发代谢变大,甚至流失微量元素电解质。可以使用生石膏,一方面可以解热,一方面可以平衡微量元素电解质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可平衡酸碱值。
临床上发高烧的病人,水份与电解质流失后,会抽筋、痉挛,我们用石膏剂,可以解热也可以减轻痉挛。所以,我们可以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脑膜炎。
另外,因为热性病产生的皮肤病变,所谓「伤寒发斑」,也可以使用白虎系列。因为热性病,体温升高,产生的血液病变也可使用。此外血糖的升高、糖尿病的其中一种证型也可以使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它也是一个很好的降血糖方剂。
至于大青龙汤,与麻杏甘石汤中也包含石膏,因为麻黄是一味辛温发汗剂,因此用凉性的石膏来制衡麻黄的辛温发散。而麻黄的辛温同时也制衡了石膏的寒凉。
白虎系列,石膏剂在《伤寒论》热性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白虎汤变化出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后代的温病学,由白虎汤变化出「化斑汤」、「玉女煎」、「竹叶玉女煎」等温病方。甚至临床上有很多医家治疗皮肤病用的「消风散」,也是由白虎汤变化而来的。
因此如果有痤疮、青春痘皮肤病的病人,如果没有明显红、肿的热象的话,原则上是不用石膏剂的,因为石膏是凉性的药。不过我们发现很多爱吃冰品的女性,脸上长的青春痘,没有明显热象,如果还是使用消风散的话,寒凉药使血管收缩,越没办法把废物带出,这样皮肤会越来越灰灰暗暗。
所以临床上要掌握,有明显热性,脉象滑数有力的,来使用石膏剂,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葛根
葛根是豆科植物。与黄芪、甘草同样是豆科的植物。
伤寒方中用到葛根的方子有第 28、29、30、31 方。
葛根有很好的肌肉松弛效果。感冒时,受到风邪寒邪的侵袭,脖子颈项就会僵硬,颈项僵硬的结果影响到神经传导,结果手臂肩背也会酸麻。此时我们可以使用葛根与芍药来松弛肌肉、血管、神经,所以可以改善颈项僵硬。
基于这种药理作用,我们可以用葛根汤来治疗项背拘急僵硬的症状,甚至包括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项背僵硬也可用葛根为基础,再加上秦艽,防风等,来改善项背僵硬的症状。
葛根汤,其实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去掉杏仁,加葛根。与第 31 方的「桂枝加葛根汤」,只差了一味麻黄。至于第 29 方的「葛根加半夏汤」,是用在有「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的症状时。
在日本的汉方医学家统计,使用量最大的方剂是葛根汤。因为由前面的头部、额头、眼睛痛、鼻子的毛病,到背面的项颈僵硬、肩膀、脊椎酸痛、腰酸背痛,尤其是感冒引起的酸痛,用葛根汤作基础大部份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台湾是海岛型气候,一般人又喜爱吃冰冷饮,所以鼻子的问题特别多,我们用葛根汤,再加荆芥、防风、苍耳子、鱼腥草、蝉蜕,或者加入玉屏风散,可以得不错疗效。另外,对于不自主眨眼睛的病人,我临床上约有十几到二十例的病人,用葛根汤,加秦艽、钩藤、木贼、茺蔚子,几手每例都获得良效。
麻黄
麻黄属草麻黄科的植物。
麻黄富含麻黄素,很多人用麻黄素来减肥,可以抑制食欲。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交感神经兴奋、多汗、难眠、心悸,甚至心脏衰竭的副作用。
麻黄汤,由第 18 方到 27 方属麻黄系列。另外像第 119 方麻黄升麻汤,在徐灵胎的《伤寒类方》与姜佐景的《伤寒论精简读本》,都把它也归在麻黄汤系列中,但我个人的看法认为麻黄升麻汤组成较复杂,因此把它编排到后面。麻黄升麻汤中有白虎汤、桂枝汤、理中汤的架构,比较复杂。
我的这份「伤寒论汤方药物一览表」的编排方式,是参考了徐灵胎的《伤寒类方》与姜佐景的《伤寒论精简读本》,再加上我个人研读《伤寒论》二、三十年来的心得编排而成。
有一位著名的生化学家陈克辉,在麻黄中发现了麻黄素,最后也发明了用人工合成麻黄素的方法,现在大部分的麻黄素是人工合成的,不是天然的。
麻黄是一个很好的发汗剂,可以兴奋神经,另外可以止痛。麻黄汤可以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汤加白术称为「麻黄加术汤」,也可止痛。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称为「麻杏薏甘汤」,也可止痛,是治疗风湿痛的处方。
麻黄可以发汗,可以止痛,还可以利尿。但是发汗时,麻黄要温服。而利尿时麻黄要放冷了服用。另外在治疗痈疽中,治疗阴疽的「阳和汤」中也用到了麻黄。
麻黄汤可以治外感寒邪引起的肌肉酸痛、骨节疼痛,同时也作用在呼吸系统。因为杏仁可以解除气管痉挛,镇咳止咳化痰定喘。再加桂枝强心作用。再用甘草来缓和麻黄的发散。
一般而言麻黄汤作用在比较呼吸系统型的感冒,而桂枝汤作用在肠胃系统型的感冒。
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有芳香健胃的效果。
桂枝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桂皮醛,是一种芳香的挥发精油。桂枝是一味芳香健胃剂,也是一味强心剂。如果是由树干剥下来较粗大的树皮,就是「肉桂」,薄一点的树皮是「桂皮」,嫩枝就是桂枝了。
代表的方剂就是桂枝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由桂枝汤变化出来的方子,大概有 70 几个方。我曾经归纳分类过,把这些桂枝系列处方分为十大类,包括有强心作用、治疗气上冲作用、利尿作用、活血化瘀作用等。如果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在我的《自己开药方》下册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
我自己这二、三十年来,在《伤寒》、《金匮》、《内经》下功夫,所以我由民国 76 年到今年 86 年,每年到中国医药学院上中特班的课,包括这份药物一览表是帮学士后中医系上课时的资料,这十年来我上课不用带课本,因为我《伤寒论》前前后后大约念了三千遍以上。一般我们参加中医师考试大概念个五十遍就差不多了。念到 500 遍,对《伤寒论》才有深刻的体悟。念到二千遍以上,对《伤寒论》的条文、方剂大概都很熟悉了,不用看书本,就可以知道哪些条文在哪个章节,内容为何,可以跨章节的来归纳比较。这样临床上才能善用伤寒方。才不会开方时,开来开去就是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
大枣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的果实。
大枣富含很多营养成分,仲景在组成方剂时,为了避免伤害肠胃功能时,常常会加入大枣。
像刚刚介绍的桂枝汤,作用在肠胃系统的感冒,所以加入大枣。而麻黄汤作用在呼吸系统,所以没有大枣。又如小柴胡汤,病邪已由太阳传阳明,再传少阳,人体的正气必然会衰减,所以小柴胡汤也有大枣。
另外,在一些药性强烈的方子中也用到大枣,例如第 42 方的十枣汤中,大戟、甘遂、芫花都是有毒性的强利水药,为了缓和其毒性,仲景选用了大枣,因为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是「相反」的药物。大枣一方面缓和了毒性,避免伤了肠胃,一方面也提供了营养素,增强病人的正气。
此外,在《金匮要略》中有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也是一味药性较强烈的药物,有泻肺作用,也用大枣来缓和。另外,在《金匮》第七章中有「皂荚圆」,用来治咳嗽有痰,不能平躺,只能坐着睡觉,方中的皂角富含很多皂素,也是药性强烈,所以要用枣膏和服,保护肠胃。
大枣很甜,暗红色的。不过我们到公馆去采的大枣不是很甜。早在五十年前士林的园艺试验所就有栽种,但是结果实的成绩不好。倒是近几年只有在公馆种出较好的生长成绩。
如果大枣很红,很肥,很亮,大概都有人为加工泡水过。因此选购大枣时,选皱皱干干的大枣,比较妥当,才是本来的样子。很多药商会把大枣泡水来增加重量。
同时,大枣一次不要吃太多。第一、吃太多会损坏牙齿,第二、肠胃会胀满感。像桂枝汤与小柴胡中有大枣,就用生姜来调和,比较不会胀满感。
厚朴
厚朴属木兰科植物。
厚朴出现在承气汤类的处方中。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有厚朴。厚朴可以消除肠胃发胀,厚朴加大黄、枳实就是小承气汤,再加芒硝就变成了大承气汤。后代的平胃散就含有厚朴,所以平胃散也有消除肠胃胀满的作用。
同时厚朴一定要遵照古时的炮制法,要去粗皮,再用生姜汁制过,否则会有一股很特殊的味道。
另外在桂枝汤系列中,第 5 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也含厚朴。厚朴配杏仁,一方面能降逆,一方面可定喘。所以有些类型的气喘可以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长庚儿童医院院长谢贵雄教授,在国科会生物处担任处长时,曾经推行过三年的气喘长期研究计划。民国 82 年第一阶段计划,选择三个类型的气喘病,使用三种不同的处方。肾虚型的用六味地黄丸,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脾虚兼肾虚型用四君子汤加五味子与补骨脂。此研究成果在民国 84 年于韩国汉城第 8 届国际东洋医学大会发表,引起各国重视。
第二年的实验用生脉饮加冬虫夏草,实验结果也出炉了。第三年由我提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来作实验方剂,并且实际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作筛选病人。不过这些的实验成果尚未出炉,而谢教授不幸在日前往生。
临床上用传统的辨证分型来治气喘,可以获得不错疗效。
人参
在太阳病阶段用到人参的方子,有第 15 方桂枝新加汤,桂枝汤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另外第 11 方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并不是桂枝汤再加人参,而是人参汤加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我们可以与第 93 方的理中汤、理中丸作比较,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是一样的。理中汤又叫人参汤。
仲景用人参的时机,汗液大量流失时,或严重腹泻流失液体时,加人参来益气生津。例如第 33 方的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病人发高烧,体内水份蒸发代谢,所以加入人参来生津止渴。白虎加人参汤再变化出竹叶石膏汤也含有人参。
另外在柴胡系列的第 52、54、57 方,泻心汤中的第 63、64、65、66、67 等方中有用到人参。
我们可以发现仲景不会乱用人参来作补药。通常的使用时机是在大汗或腹泻之后,有津液流失,或有口渴现象的时候,用人参来生津益气。特别是在津液大量流失,影响到心脏功能时,会使用人参来补元气。
人参属五加科植物,与党参不同科,党参是属桔梗科植物。一般而言,党参的功能较偏于补脾胃,尤其是贵州的党参很甜。沙参、桔梗也是桔梗科的,桔梗科的植物富含皂素,像桔梗就可化痰。沙参有养肺阴的作用,对干咳一症而言,沙参有滋润的效果。
《伤寒论》中用的是五加科的人参。但由于价钱贵的关系,后代医家喜欢用党参来取代人参,其实党参比较偏于补脾胃,尤其现代的药厂因为健保的关系喜欢用较便宜的党参来取代。不过科○药厂生产的小柴胡汤用的是五加科的粉光参,可以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