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讲
桂枝
桂枝汤,与桂枝汤的变方,由第 1 方到第 17 方,都是桂枝系列。
其实广义一点来说,麻黄汤、青龙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小建中汤等也可以说是桂枝汤变方。还有许多方剂也是与桂枝汤有关。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第一方。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由〈太阳上篇〉第 3 条条文开始,到最后〈霍乱篇〉大多出现过桂枝汤。
在〈霍乱篇〉中,治霍乱「热多欲饮水者」用五苓散,「寒多不用水者」用理中丸。如果上吐下泻,严重脱水,手足冷,心脏快衰竭时,就用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到上吐下泻缓解,出现全身酸痛,「身痛不休者」的时候就使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可知在《伤寒论》中桂枝汤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在《金匮要略》〈虚劳篇〉中,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章节也用到桂枝汤,与其变方。我们统计《伤寒》《金匮》中一共大约有 70 多个方与桂枝汤有关。可看出仲景对桂枝汤的重视,才会称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第一方。
大枣
桂枝汤与小柴胡汤中都用到了大枣。一方面用来保护脾胃,一方面补充营养。
大枣属鼠李科植物。民间有人说每天吃三枚大枣就可百病不生。但吃大枣、红枣要恰到好处,不可超量,超量的话,牙齿会先受影响,易蛀牙。另外药物学中提及的「甘令人满」,甜的食品在肠胃中易发酵,引起腹胀气。因此不可超量。
仲景的十枣汤(第 46 方),就是用大枣来保护肠胃,大戟、甘遂、芫花都是有毒的药物,用大枣来缓和毒性,保护肠胃,并提供营养,所以用了十枚大枣。小柴胡汤也用到大枣。因为热性病由太阳病转阳明病,再转少阳病,正气已经消耗很多,体力消耗很多,所以用大枣搭配人参、甘草、生姜,来补充正气,增加抵抗力。
在《金匮要略》第 7 章〈肺痈〉那边有一个葶苈大枣泻肺汤,用来泻肺水的方子。其中葶苈子也是一味药性强烈的药物,仲景也是用大枣来制衡葶苈子强烈药性。「肺痈」类似于现代肺脓疡的疾病。另外在同一章中有「皂角圆」一方,皂角富含皂苷素,可化痰饮,但顾忌皂角作用太刺激,特地用大枣熬成枣膏来作成丸。
由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仲景治病,除了要把病治好之外,也很注意保护人体,避免被药性强的药物伤害。不像现代很多医生,不但没有把病治好,又造成人体其他伤害,例如有一些肿瘤,动手术割了很多次,又化疗使头发掉光,又放疗。例如今天有位病人杨太太,鼻咽癌作放疗后,五年来咽喉像火灼烧一样,生活品质不好。
仲景治病,时时兼顾脾胃、时时兼顾正气。
厚朴
厚朴属木兰科植物。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有使用,由第 36、37 方大小承气汤,再加上小承气汤变化出来的麻子仁丸。
厚朴为温中降逆的药,属木兰科植物。木兰科中还有辛夷,辛夷的味道不好,很难吃,不过有很多医生喜欢用辛夷散来治鼻病,但我很不喜欢辛夷的味道,我也从来没有用过这辛夷一味药。
厚朴的味道也不好,在炮制学上特别提到厚朴要去粗皮,再来要用姜汁炒过。现在的药商很少如此炮制,去粗皮加姜汁后成本一定提高,所以药商不愿意照古法制作。不过我们诊所自己做的平胃散中,厚朴一定有照古法炮制,因此我们诊所的平胃散很香很好吃。
厚朴从树上切下来时会形成一圈一圈卷起来,不好去粗皮。所以都要先和药商说好,要先去粗皮。然后用生姜打汁来炒。
另外在第 90 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子出现在〈太阴篇〉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个方子可以说是平胃散的前身。李东垣创平胃散一方相当实用,腹胀、腹泻、呃酸、脾胃有湿,甚至在妇科的湿证如白带分泌物多,都可使用。同时可以与其他方搭配。如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就合称为柴平汤,小柴胡汤可疏通三焦,搭配平胃散后,柴平汤就可治疗肝胆肠胃方面的疾病。
平胃散也可以与五苓散搭配,称为胃苓汤,五苓散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有利水作用,再加上白术与平胃散中的苍术有燥湿的效果,合在一起对于水泻有很好的疗效。
夏天很多人喜欢用香薷饮来治疗中暑,这是错误的用法,香薷饮的组成为厚朴、香薷、白扁豆。香薷饮是用来治疗「伤暑」,不是「中暑」。尤其香薷饮中有热性的厚朴,不是用来治中暑的。
中暑要用凉药,如白虎加人参汤等,有知母、石膏清热,有人参可生津止渴,益气强心。
「伤暑」才是用香薷饮,所谓「伤暑」就是夏天贪凉,吹冷气,吃很多冷饮,所谓「受暑纳凉」引起想吐但吐不出来,想拉但拉不出来,用香薷来清暑,用白扁豆来健脾胃,用厚朴温中降逆。
很多执业很久的医师仍然用香薷饮治中暑犯这种错误,在此特别提出。
人参
仲景用人参的处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约有 20 个方子有人参。
在桂枝系列处方中,有一个第 15 方「桂枝新加汤」用到人参。至于第 11 方的「桂枝人参汤」,应该把它列在理中汤、理中丸那里,因为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桂枝,或者称之人参汤加桂枝。但是因为桂枝人参汤的症状是由表症演变成「协热而利」,腹泻的症状,因此用桂枝人参汤的名称。
在麻黄系列、葛根系列没有加人参的处方,表示在这二个阶段中,病人仍壮实、抵抗力仍强,就用不到人参了。
但是如果发高热,身内水分蒸散,津液流失,正气也会耗损,抵抗力减低,包括刚刚提到的中暑。此刻的白虎汤系列中就有白虎加人参汤。用白虎汤来清热退烧,一方面加人参来生津止渴、益气强心。所以在白虎汤系列的条文中,都有烦渴的症状。
而竹叶石膏汤是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变成七味药。竹叶石膏汤的条文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意思是病人在外感风寒缓解之后,身体虚弱,一直气上逆想吐,用竹叶石膏汤主之。所以如果白虎汤不敢用,用竹叶石膏汤会比较安心。
承气系列就不可能用到人参。因为演变到阳明病时,病邪很强盛,此刻不用人参。但到了少阳病时,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病邪已经衰弱,人体正气抵抗力当然也消减下来,此时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中有人参,一则增加抵抗力使病邪不往太阴病发展,再则补充正气与体力。另外在柴胡系列中还有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含有人参。
在泻心汤系列中,只有三个处方没有含人参。第 63 方以后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干姜芩连人参汤、黄连汤、旋覆代赭石汤这些处方中都有人参。因为在泻心汤系列症状大多出现了腹泻下利的症状。尤其甘草泻心汤的症状有「其人下利,日数十行」一天拉数十次。生姜泻心汤有「腹中雷鸣下利者」。半夏泻心汤是「以他药下之」而产生痞症。旋覆代赭石汤也是经汗、吐、下后产生「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另外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在〈太阴篇〉中也是经过吐下有寒格的现象,这些方子都是在经过或吐、或下后,正气虚,津液亏的状况下使用人参。
在四逆汤系列中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汤。以及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中「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
另外第 90 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第 92 方炙甘草汤、理中汤、乌梅丸,以及吴茱萸汤。以上共约 20 多个方用到人参。《金匮》大约也 20 多个方用到人参。
由以上处方归纳出仲景用人参的时机大都是在大吐、大泻或大汗之后,消耗体内津液,造成严重脱水,用人参来生津液。
并不是每一种疾病,每一种虚证,每一个方子都加人参的。
人参属五加科植物。另外川三七也是五加科的,(云南白药中的主成份就是川三七。)另外刺五加也是五加科。此外公卖局的「五加皮药酒」中,五加皮也是五加科。
但五加皮分为北五加与南五加,南五加才是五加科,北五加是萝摩科。北五加有毒性,不可当药酒。
半夏
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有化痰作用。天南星科还包括了天南星与芋头。
半夏所含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如果没有经过加温处理会引起中毒的反应。芋头、天南星也是如此。例如用生芋头或生半夏接触皮肤,皮肤马上会红痒;含在咽喉中,半个小时声音就出不来了。但是芋头、半夏煮大约 40 分钟,煮烂一点就没有毒性。芋头煮熟后反而变得很香。
半夏化痰,尤其是湿痰,半夏性燥,可以化湿痰,所以如果干咳时就不要单用半夏。另外半夏有降逆作用,所以咳嗽、喘可以用半夏,呕吐也可以用半夏。因为半夏生物碱可直接作用在脑部的呕吐中枢,抑制呕吐。也可作用在延脑产生止咳镇咳的作用。
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呕吐,我们都可以使用半夏。另外搭配生姜或干姜。所谓「姜半为止呕圣药」。生姜、半夏为止呕圣药。在《金匮要略》第十三与第十七章中有一方子,小半夏汤,其组成就是半夏与生姜二味药。任何呕吐,例如吃了不当食物、晕车、闻到怪味道引起的呕吐都可使用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汤再加茯苓,称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就是二陈汤的前身。二陈汤多了一味陈皮,「二陈」是指陈皮和半夏要放久一点的药材较好。因为半夏有生物碱,陈皮有挥发精油,这二味药放久一点,刺激性就比较小,比较温和。
桂枝系列的方子,没有用到半夏,不过有生姜。麻黄汤没有半夏。但是小青龙汤中有半夏,因小青龙汤证症状有痰饮,要用半夏来燥湿化饮。
然后在第 34 方竹叶石膏汤含有半夏。「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出现了气逆欲吐,因此用了半夏来降逆。
在承气汤中没有用到半夏。在柴胡系列中除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没有用半夏,其余处方都有半夏。小柴胡汤有「心烦喜呕」的症状用半夏来降逆。大柴胡汤的症状也有「心中痞鞭,呕吐而不利」。
而在泻心汤系列中,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些处方的症状大都有心下痞鞭、气逆、欲吐的状症。而黄连汤有「腹中痛欲呕吐」的症状。旋覆代赭石汤也有「噫气不除」打嗝不止的症状。
然后第 90 方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有半夏。最后第 104 方半夏散及汤是在〈少阴篇〉中「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第 115 方的苦酒汤是用半夏沾鸡子白与苦酒,含在口中,慢慢吞下,对于咽喉肿痛,清除咽喉黏膜分泌。
由以上方剂观察下来,半夏可以化痰、降逆、止呕、镇呕。尤其是止呕的效果。在《金匮要略》后面的几篇有关妇科的章节中,有一个治疗怀孕妊娠呕吐的方子,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半夏、干姜、人参和蜜做成药丸,来治疗妊娠呕吐。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小柴胡汤、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或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后的温胆汤,来治疗妊娠呕吐。
黄芩
黄芩是苦寒药,为很好的天然消炎药。属于唇形科,在唇形科中还有薄荷、荆芥、紫苏,还有仙草蜜的仙草也是唇形科。
黄芩作用在肺、呼吸道,作用在上焦。一般而言,黄连作用在中焦,黄柏作用在下焦。这是老祖宗由实际人体临床长期观察的结论。所以如果呼吸道有发炎的症状,痰黄黄稠稠的,就可以使用黄芩。
小柴胡汤中用到黄芩,可以看出小柴胡汤也有一些解热的效果。因为柴胡有发散作用,加上黄芩的解热作用,对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有作用。
另外在泻心汤系用到黄芩,包括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都用到黄芩。
在柴胡系列中几乎每个处方都用到了黄芩。
黄芩也是一味健胃剂。其实黄芩、黄连、黄柏甚至大黄,小剂量用的话都有健胃效果。包括苦瓜(葫芦科)也是有健胃效果。
黄芩也是妇科常会用到的药。对孕妇而言,药物学中常提到「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所以在怀孕期间,很多中医师在安胎的方子中会开黄芩、白术。在《金匮要略》中有二个安胎用的处方,一个是白术散,另一个是当归散。中医有一个观念「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所以针对瘦的人要用黄芩、白术。而对于肥胖的人则须要用化痰药。
但在临床上,我个人的经验比较喜欢用桑寄生。桑寄生是很好的安胎药,也可以降血压、治腰酸背痛。很多肝肾功能有问题,可以视情况使用桑寄生。
另外还有一味很好的安胎药「苎麻根」,不过科学中药没有生产,因为苎麻是纤维很强韧的植物,山地原住民都用苎麻的纤维来作绳子,织布,苎麻根的安胎效果很好,我会找个机会请药厂生产。
很多人引用李东垣的话:「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代代相传,每个安胎药都加黄芩、白术,这个观念不太正确。我们已经提过,对于「瘦人多火」的人可以用黄芩、白术。对于「肥人多痰」的人就未必合适了。
在妇科学中常用到黄芩。明朝有一个医家武之望先生,他根据《妇人良方大全》一书,自己编了一本《济阴纲目》,《济阴纲目》中大约 50 个方子用到黄芩。甚至有处方就叫做「一味黄芩汤」,用来治疗妇人月经出现流鼻血,称之为「逆经」。
很多女生月经来的时候会头痛、呕吐、胸胀甚至流鼻血、吐血的,都是逆经的症状。现在女孩子很喜欢吃冰饮的,吃炸鸡块的,产生这些所谓经前症候群、经期症候群越来越多,实在应该好好教育这些「新新人类」。
香豆豉
香豆豉是仲景用来催吐用的药物,在《伤寒论》的催吐剂中,都会用香豆豉。其中催吐效果较大的(第 106 方)瓜蒂散,与较轻的栀子豉汤系列都用到。
豆豉是用黑豆去发酵酿造的。一般我们吃的荫豆豉、黑豆豉是加入盐巴的。而药用的豆豉不加盐巴称之为淡豆、香豆豉。
在第 106 方瓜蒂散中,用瓜蒂、栀子、香豆豉。瓜蒂要用苦的瓜蒂,就像有时候吃到大黄瓜、小黄瓜的蒂头很苦,不能用甜的。栀子也是苦寒的。而豆豉还有点保护肠胃的效果了。
另外,第 43、44、45、50、51 方这些栀子系列的方都用到豆豉。
此为在《方剂学》上用豆豉的处方,在葛洪(葛稚川、葛仙翁)《肘后方》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子——葱豉汤。(现在我们在书店中看得到的《备急肘后方》是经过陶弘景整理定稿的。)葱豉汤只有二味药:葱与豆豉。不论寒热虚实的表证都可以使用这个处方。
豆豉的原料黑豆富含植物性的蛋白质,与植物性脂肪,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葱是百合科的植物,在切葱的时候会有粘粘的汁液,也是含丰富的蛋白质,另外葱有挥发精油的成分,所以会使人流眼泪。所以如果泪囊阻塞的病人闻到精油的味道,泪囊就通了。外感头重、恶寒鼻塞、打喷嚏也可透过精油发表的效果,达到驱除风邪、寒邪的作用。而且这二味药的营养成分很高,可以补充体力。所以不论风邪、寒邪、头重恶寒、打喷嚏、鼻塞、鼻水,都可以用葱与豆豉煮一煮喝汤,喝完后身体会有微微的热感,症状马上可以得到缓解。
枳实
枳实属于芸香科的植物。在仲景的时代只有用枳实,没有用到枳壳。枳实是花刚谢,果实刚结出来,小小的果实就是枳实。等到果实长大,比乒乓球大一点的时候采下来,然后剖开或切条状就是枳壳。如果再让果实继续长大,到中秋节才摘采,就比橘子大一点,可以供在神案上。
芸香科还有橘子、柳丁、陈皮、青皮、橘皮、柚子、葡萄柚,都和枳实一样是芸香科。我们剥橘子、柚子时,双手都会油油的,就是含有精油。这些精油有强心作用,有行气破气的作用。陈皮因为放得比较久,所以叫「陈皮」。它的精油大部份挥发掉了,作用比较缓和。如果是刚晒干的叫橘皮,精油比较多,作用就较强烈一点。而枳壳、枳实的作用比陈皮、橘皮强。
用陈皮、橘皮、橘红其作较偏向行气。如果作用要再强烈一点,要有行气、破气、推动力,就要用枳壳、枳实了。到后代的张洁古《珍珠囊药性赋》,就提到「开胸利膈,用枳壳桔梗」,因为枳壳的精油有强心作用,血液送到呼吸系统的量增加,肺部交换气体的作用增加,胸腔心肺功能都变好,自然胸闷、呼吸不畅的感觉就消失了,一方面又透过桔梗的皂素,把呼吸管中痰化掉,加上枳壳的强心舒气,自然可以使胸闷缓解下来。
枳实在承气汤系列中用到,在第 36、37 方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中用到。用枳实行气推动的力量来搭配厚朴。另外 95 方麻仁丸是小承气变化方,可以排到承气系列来,麻仁丸也用到枳实。
另外在第 50、51 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第 53 方大柴胡汤中也用到枳实。
在《金匮要略》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篇〉,与第十章〈腹满〉部分,也有一些处方用到了枳实。
一般而言,用枳实是因为其行气的作用、推动的作用,芸香科的植物大都有这个作用。
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科植物还包括了百合、天门冬、麦门冬、葱。
百合科植物,刚刚提过,有粘粘的汁液,所以知母泡水中也是粘粘的。
在发高烧时,体内水分蒸散变多,这时候通常会用石膏剂来清热降温,石膏可以补充钙等微量元素,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同时石膏与知母搭配,清热降温效果更显著。
同时因为身体水分的蒸散流失,肠管中水份减少,往往会引起便秘。此时知母滋润肠道、滑肠的作用也会使大便顺畅。所以在临床上,经常腹泻的病人,用知母时要特别的注意。药物学有提「知母,苦寒伤胃而滑肠,多服令人泻」。也不是全部不能用,但要注意剂量,少量使用。
在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用到知母,搭配石膏,清热效果特别好。
桔梗
桔梗属桔梗科。桔梗的花很漂亮。其最主要成分就是皂素。在药物学中有很多桔梗科的,例如沙参、党参都是桔梗科的。
沙参作用在呼吸系统,可以「养肺阴」。因此对干咳症的病人常使用沙参,有润肺滋润的效果。至于党参作用偏重在补脾胃方面。党参很甜,沙参、桔梗也不难吃。
桔梗富含皂素,可以把呼吸管道中的痰化掉,如此就可以缓和气管的痉挛,也就不会咳、喘、气上逆了。因此后代所有治疗咳嗽、呼吸疾病的处方都是由仲景的桔梗汤变化出来的,桔梗汤在第 81 方,桔梗、甘草二味药,或称之为甘桔汤。出现在《伤寒论》〈少阴篇〉中。
另外在第 103 方的三物白散也用到桔梗。三物白散是贝母、巴豆、桔梗三味药组成。这个方子可以归纳在承气汤系列中。
在《伤寒论》中除了这二个方外,在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中,有「咽痛者加桔梗」的加减法。在第 69 方的通脉四逆汤有几个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脉不出者加人参、咽痛者加桔梗等。基于仲景这个加减法,后代的医家治疗咽痛时都会在处方中加入桔梗。
但在张洁古的《珍珠囊药性赋》中,对于咽痛,特别推崇牛蒡子与荆芥二药。荆芥与薄荷一样同属唇形科植物,而牛蒡子属菊科植物。
杏仁
杏仁属蔷薇科植物。
杏仁在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中使用到。我们可以看到第 18 方开始的麻黄汤系列。大青龙汤其实也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去芍药加石膏)。另外第 21、22 方的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也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接着第 26 方的麻杏甘石汤,第 27 方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方。这些方用到杏仁。除此之外,第 95 方麻子仁丸,第 48 方大陷胸丸也用杏仁。
杏仁入肺经气分,可以作用在呼吸系统。在古代老祖宗就知道,杏仁作用在肺,而桃仁作用在大肠。杏仁与桃仁同样都是蔷薇科植物,但杏仁作用在肺经气分,而桃仁作用在大肠血分。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临床上很多呼吸系统有问题的病人,大便都不通畅,这就印证了《内经》提到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治疗便秘不一定都要用大黄剂,可以加入润肺的药,例如杏仁可以开肺气又能润肠,就能改善便秘。
临床上我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呼吸道疾病,又可改善便秘。因为清燥救肺汤可以润肺,又有阿胶滋阴补血润滑,效果很好。
千万不要长期用通便泻下剂,因为用久了会有耐药性。临床上我看过一个病人,住在松江路上,79 岁的老太太,便秘,由一颗西药软便剂吃到 12 颗软便剂,越吃越重,最后吃 12 颗也解不出来了。
仲景治喘症的时候会用到杏仁,例如第 5 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都有治疗喘症的作用。而在肠胃系统方面的处方如麻子仁丸,就是利用杏仁开肺的作用,滋润作用,来帮助滑肠、润肠。
药物学有一句话「凡仁皆润」,只要是种子、仁类的药物都有滋润的作用。例如杏仁、桃仁、郁李仁、酸枣仁、柏子仁等,这些都有滋润、润肠效果。因此临床上我治疗便秘不太使用大黄剂。
芍药
芍药与牡丹形状很像,都是毛茛科植物。不过芍药是草本植物。牡丹是木本植物,小灌木长得比较高。现在台湾溪头有种植,最佳的观赏期在青年节左右,芍药牡丹都有,盛开时非常漂亮,可以媲美杭州。
芍药用其根部,有活血化瘀效果。在桂枝汤中,搭配桂枝,有松弛肌肉神经,解除僵硬感而达到止痛效果。另外芍药性味酸寒,可以制衡桂枝的辛温,控制发汗不会太过,发汗恰到好处。尤其太阳膀胱经受到风邪寒邪之后,由颈椎到背部脊椎督脉两旁的肌肉整个绷得紧紧,使用桂枝汤效果相当显著。若再加上葛根,效果更加理想。因为葛根也有松弛肌肉的效果,所以如果在项强拘急,颈痛背痛的时候可以使用葛根汤,葛根汤中又有麻黄,可以发散风寒又有止痛效果。所以用葛根汤的机会会比用桂枝汤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葛根汤可算是我最常使用的处方之一。
胶饴
胶饴就是麦芽糖,在《伤寒论》只有小建中汤使用胶饴。麦芽糖是高营养的食物,所以小建中汤可以说是强壮剂,可以改变体质,平时可以与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这一类的健脾胃药一起用。
另外小建中汤也可以和玉屏风散一起合用,可以改变体质,增强抵抗力,不容易患外感,尤其是鼻子过敏的小朋友,早上一起床就打喷嚏,有些家长非常紧张,马上送小朋友到医院打针,其实用不着如此紧张。
我经常提到,过敏体质的人比较不容易得癌症,因为敏感的体质不会让脏东西停留在体内太久,一吃东西就吐就腹泻,肯定这一些脏东西不会停留堆积在五脏六腑之中,就不容易得癌症,这是临床观察统计的结果。再则过敏体质的人脑筋比较好,因为敏感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敏感。
小建中汤中有麦芽糖、红枣、甘草所以口感很好,很好吃,再加上桂枝的芳香。很多二、三岁的小孩叫小建中汤为「台湾咖啡」,自己拿杯子调来吃。
我开方子讲究「简、便、廉、效」,另外讲究口感,小建中汤、麦门冬汤很甜,麻杏甘石汤味道不差,小柴胡汤好吃,苓桂术甘汤很香,几乎每个方子都好入口。这其中大概只有抵当汤与抵当丸最难吃,不得已才开这个处方。例如脑部有血栓,用桃核承气汤又力量不够时,才考虑用抵当汤。但是实在非常难吃。
仲景的处方大部分味道都不错,又可搭配食物来治疗,有点食疗的味道。像服完桂枝汤之后要喝热稀饭,小建中汤加入麦芽糖,这些都可以算是食疗。最典型的,就是《金匮要略》〈寒疝篇〉,用当归生姜羊肉炖汤,又香又好吃,与其说它是处方不如说它是一道可口的药膳。
当归
在《伤寒论》中用到当归的处方就只有当归四逆汤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其实是桂枝汤的变化方。我们把它归纳在四逆辈中是不得已的,严格来讲归纳在桂枝系列中比较合适。第 78 方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是桂枝汤去生姜再加当归、通草、细辛。如果是第 79 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了生姜就有桂枝汤全方了。
当归四逆汤的味道就比较不好,因为现代的药厂都用木通来取代通草,木通很苦。另外细辛很麻,如果又加上吴茱萸,就很难吃了。
在〈厥阴篇〉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如果冬天时四肢冰冷、脉沉细几乎摸不到了,四肢末梢冻裂干裂,这时候就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外敷紫云膏来搭配。
当归四逆汤对坏疽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于现在妇女喜欢吃冰冷饮,造成四肢冰冷,月经周期来时小腹痛经痛,都可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
当归属于伞形科植物,与川芎、羌活、独活、藁本都是伞形科,还有白芷、柴胡、芹菜、香菜都是伞形科植物。这些伞形植物都有特殊的味道。有的人不喜欢吃芹菜、香菜,就是因为不喜欢它的味道。我几乎不开藁本,藁本味道很浓烈,作用在脑巅。
伞形科植物含挥发精油。我的美容方就是利用藁本与白芷的精油,带动沉淀在皮肤下的色素,再透过天门冬的漂白作用,外敷后美白的效果相当好。长庚有位护士手臂上有个青色的胎记,外敷美容方一阵子后,青色的胎记渐渐淡化了。还有一个小男生半边脸有胎记也渐渐淡化。这三味药很便宜。○○中医部不叫此方为「美容方」了,改名为「妙不可言方」而且每人限购一罐。药物货源已经缺乏,供不应求。
秦皮
秦皮是收涩剂,可以止泻。在《伤寒论》中只有第 117 方白头翁汤用到。秦皮是木犀科植物。
白头翁汤,用白头翁解热,用秦皮收涩止泻。在药物学中有一句话「秦皮有断下之功」,就是指秦皮有止泻的作用,是很好的止泻剂。
一般治热痢会用到第 30 方葛根芩连汤与白头翁汤,这二个处方的不同点在:葛根芩连汤治「协热利」,协着太阳表热而引发肠胃功能出现腹泻的状况。而白头翁汤的症状出现了「滞下」、「里急后重」的症状。「里急后重」的意思是指肚子一直绞痛,一直想上厕所,但是蹲在马桶上老半天又解不出来,「滞」就不顺畅的意思,「下」就是腹泻。拉出来的粪便黏黏的,甚至肛门有灼热、下坠的感觉。
如果要体会「里急后重」的感觉,可以作下面的实验:吃麻辣火锅,再边喝冰冷饮、冰啤酒,吃得很辣很辣再灌冷饮。冰冷饮是湿,而火锅是热,再加上辣,给合在一起就是湿热互结,然后造成口腔很麻辣,回家上厕所时肛门也很麻辣。接着就变成里急后重、滞下。其实现代很多疾病都是人工加工制造出来的。
当然这个实验不是每一个人百分之百都会变成里急后重,不过肠胃差的人就会演变成里急后重。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白头翁汤,如果有这些症状就服用。肚子绞痛得很厉害就加芍药甘草汤合用。滞下的症状严重就再加木香、槟榔,甚至滞下得更严重时可以再加一点大黄,这叫「通因通用」法。
葛根芩连汤的症状,脉象比较快而有力,甚至有喘症出现,特别是现代医学讲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用葛根芩连汤来处理非常理想。包括阿米巴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腹泻。
萎蕤
萎蕤属百合科,萎蕤又叫「玉竹」,一般的人比较常听到的名称是「玉竹」,比较不知道萎蕤是什么,「蕤」念作ㄖㄨㄟˊ。
在《本草备要》中把萎蕤的功效过度的吹嘘成「不寒不燥,用代参耆,大有殊功」,说萎蕤可以代替黄芪、人参。结果药商就把萎蕤切片整理好,用红线子绑起来,装在盒子里面,再把《本草备要》的这段话放大影印,谎称这是进口珍贵药材,可以替代黄芪、人参。然后一斤 50 元的药卖一斤 1600 元。其实萎蕤是很便宜的药材。千万不要在外面乱买药,很容易吃亏上当。
像最近有人告诉我,他在外面买到冬虫夏草,很便宜一斤才一万五仟元,很高兴。其实最近有人在苗栗、三湾附近种石蚕科的植物地蚕,它的样子很像冬虫夏草,甜甜的很好吃,一公斤才 250 元。然后一些商人就骗说:「这些是从大陆青海省带回来的,因为最近手头不方便,要赶紧脱手换现金,便宜卖出。」有些商人是在冬虫夏草里塞铅条增加重量。
猪苓、茯苓
猪苓、茯苓都是菌类,二者在五苓散、猪苓汤中都有用到。生长在松树下的为茯苓,生长在枫树下的为猪苓。二者都属于芝栭科的菌类。另外像香菇、木耳、灵芝、冬虫夏草这些菌类。冬虫夏草的原产区在大陆青海省。
最近有用人工种植灵芝,在瓶子中培养菌丝体,让菌丝体繁殖,长到一定程度就采收,这样最好。如果长到很大朵角质化了,效果就变差。菌丝体很贵,一公斤都好几千元。灵芝如果长到很大朵,再劈成小片煮茶,其实效果不如在菌丝体时效果好。
冬虫夏草更贵,在原产区大陆青海省,一公斤就要卖到三万元人民币,一公斤还不到二台斤,三万元人民币大约九万元,这样算一斤冬虫夏草在原产地大约就要台币四万五仟元左右,何况还要千里迢迢运到台湾来,怎么可能一斤才卖你一万五仟元?所以这些商人才会在里面塞铅条,或用石蚕科植物地蚕假冒。所以千万不要在外面乱买药。
老祖宗在《内经》就提到:「若欲下之,必先上之」。茯苓、猪苓、通草都有这种作用,这不是用小老鼠作实验可以作出来的。
通草和王不留行、穿山甲配合,就可以促进乳汁分泌,通草先上行作用在脑下垂体,分泌泌乳素,然后乳汁就增加分泌。
茯苓、猪苓并不是真正的利尿剂。像车前子、木通、泽泻……才是真正的利尿剂。茯苓、猪苓在药物学上说它们是「淡渗」,增加气化功能。它的作用也是先上行到脑部。所以尿量少可用茯苓猪苓,尿量太多时也可以用茯苓猪苓来治疗,这就是中医说的双向作用了,太过、不及都可以用之调节。五苓散就是如此。
同样的肾气丸也是双向作用。在《金匮要略》〈虚劳篇〉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在妇科学中,孕妇妊娠后期,胎儿压迫,造成小便尿不出来,也可用肾气丸。但在《金匮要略》〈消渴篇〉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是尿多也用肾气丸。这就是双向作用。
所以,如果是感冒发烧,影响到大脑控制小便的中枢,有的人一感冒就小便频繁,有点像尿崩症;有的人一感冒却是尿不出来,变成尿闭症。不论是产生尿崩症还是尿闭症,都可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有白术、桂,而猪苓汤是滑石与阿胶。白术与桂是温热性的药,而滑石清热、阿胶滋阴,可以看出五苓散与猪苓汤的不同。所以「湿盛热不盛」用五苓散,「湿盛热盛」时用猪苓汤,猪苓汤在〈阳明篇〉才出现。
相同 | 相异 | 使用时机 | |
---|---|---|---|
五苓散 | 茯苓、猪苓、泽泻 | 白术、桂 | 湿盛热不盛 |
猪苓汤 | 茯苓、猪苓、泽泻 | 滑石、阿胶 | 湿盛热亦盛 |
在肝胆病黄疸时,常用的是茵陈五苓散,有利水退黄的效果,这运用到茯苓白术淡渗利湿的效果,同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运用茯苓白术健脾胃的效果。
而健脾胃的四君子汤中也用到了茯苓白术这二味药。
芒硝
芒硝,是盐类,可以软化粪便。所以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柴胡加芒硝汤,就是运用芒硝先软化大便,在第 35、37、38、40 方这些承气汤系列都含有芒硝。就像盐类泻剂一样先把粪便软化,然后透过厚朴、枳实行气推动,再透过大黄刺激肠道蠕动,大便就可顺畅排出。
但承气汤系列也不是每个病人吃后都会拉肚子。最近有一位应姓老先生,个性很急,一天不大便就紧张,曾经服用过承气汤再加大黄 3 克,仍然是无动于衷。还有一位陈姓小姐在林口长庚看诊的,她非常的瘦,体重不会超过 45 公斤,还在减肥,服防风通圣散与大柴胡汤合方仍不能大便。
在民间有流传用芒硝泡成水溶液,洗眼睛,然后就可使眼睛复明。在眼科学中,把大部份眼疾的病因当成「火」、「火气」,芒硝可以泻火,所以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是老实讲芒硝不会这么神奇。
竹叶
竹叶只出现在白虎系列中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变化出来的,如果不敢使用白虎汤,可以用竹叶石膏汤,因为竹叶石膏汤多了人参、半夏、麦门冬、竹叶之后就比较平妥了。基本上竹叶石膏汤还是属于阳明病、阳明经的范畴。
临床印证
阳明经上走头面,而且阳明病有明显的热象,所以眼睛有红热症状时也可用竹叶石膏汤。我有几个病人,眼睛红红的好几年,西医诊为虹彩炎,西医治疗很久都治疗不好。第一个病人是三总风湿过敏科的朱大夫,有四年半的虹彩炎,一直看不好,有人介绍他来看诊,朱大夫正好要去欧洲奥地利开会二个礼拜,我就开了二个礼拜的药让他带出国。二个礼拜后回国,他的眼睛症状就好了。这个病例有发表在《感冒自疗法》一书中。
去年我在景美又看到一位 32 岁吕先生,也是四年多的虹彩炎,我仍然使用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再加木贼草、茺蔚子、菊花、加川芎。川芎可以扩张血管。吕先生服药一周,好了七、八分。
最近又看一位病人虹彩炎已 3 年多。服药一周眼睛就不红了,继续服药二、三周后症状改善很多。所以竹叶石膏汤效果是很好的。
宋代的小儿科专家钱乙(钱仲阳),他有一个方叫导赤散,「导赤」顾名思义,就是小便短赤,甚至小便时有刺痛感、灼热感,肚脐下小腹部位会胀胀的感觉。最常见就是感冒以后,小便短赤、小便灼热、膀胱胀胀的,小便很频繁但尿量很少,甚至有刺痛感,就肯定是并发了尿路感染,此时可以用导赤散。因为导赤散有竹叶清上焦热,有木通可以利尿,小便顺畅泌尿道就不会滋生病菌,有生地滋阴补水,如此因外感引起的尿路发炎马上可以获得缓解,不必像西医还要验尿等报告。如果觉得导赤散效果仍不够,可以再加入黄连,称为「泻心导赤散」。这二个方是有用到竹叶的名方。
另外,在《医宗金鉴》〈名医方论〉中有一处方:「竹叶黄芪汤」,竹叶黄芪汤的组成就是竹叶石膏加四物汤,再加黄芪、黄芩。竹叶黄芪汤对于有血虚气虚的糖尿病病人有降低血糖的效果。
后代温病学很多处方也用到竹叶,竹叶是清凉解热的药。以前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在乡下治疗角膜炎、结膜炎的病人,就用新鲜的竹叶煮水,蒸气熏眼睛,结膜炎角膜炎就会好。可以再加入桑叶效果更好。然后配合青皮鸭蛋,因为色青入肝,而肝开窍于目。把青皮鸭蛋放入一起煮,先熏蒸气,然后把青皮鸭蛋去壳剖半,在眼睛上蒙一层纱布,将剖半的鸭蛋隔纱布盖在眼睛上。这是我父亲的治法。
临床印证
有一位杨姓国中生,就读板桥海山国中一年级,患眼睛角膜炎,找一位西医眼科文医师看了三个月,治不好,连文大夫自己都觉得纳闷。结果我们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服药一个礼拜就痊愈了。杨姓国中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中医也会看眼科?
古今融汇
其实中医老早就有眼科,在唐朝孙思邈就写了一本眼科学的专书——《银海精微》。甚至更早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大惑论〉,其中就很清楚的提到眼睛的生理,要透过大脑来控制眼睛的转动,只是用的文字比较古老,比较抽象而已。
到了宋朝有一位龙木山人写了一本《眼科龙木论》,也是眼科专书。明朝傅仁宇先生写了一本《审视瑶函》,把眼科辨证得更清楚。甚至古代中医眼科也有割除白内障的外科手术,只是现在没人敢找中医师割白内障。我父亲的师父是一位眼科高手,病人的眼睛被尖锐的东西刺入,他照样可以治好。可惜很多医术没有传下来。
贝母
贝母在第 103 方三物白散中出现,贝母是百合科植物,也含有皂素,可以化痰。
贝母因产地不同,有很多种类。生产在四川称为川贝母,生产在浙江称浙贝母。浙贝母颗粒较大,川贝母颗粒很小,其中圆圆小小的像珍珠的叫作「珠贝」。川贝的产量比较少,其价位始终居高不下,价格很贵,但是药效是不是比较好,并没有正式研究统计。现在去买川贝母,如果颜色很雪白,要特别小心,很可能经过漂白,太雪白的川贝最好不要买。川贝真正的颜色是米黄色。
浙江产的贝母叫「浙贝母」,其中在浙江的象山群岛产量最多,所以有些医师开处方就写成「象贝母」,象贝母就是浙贝母的一种,颗粒比较大。
台湾也有产「土贝母」,但是土贝母都用在外用药,一般不作内服药。
贝母也含皂素,可以溶解痰核,所以要「散结」时可使用贝母,用浙贝母。因此治疗颈部、腋下淋巴结节时可用浙贝母、天花粉来散结节。
三物白散中就是透过贝母与桔梗来化痰,利用巴豆把痰饮由大便道排出体外。但是巴豆毕竟是强烈的泻下剂。巴豆为大戟科植物,与十枣汤中的甘遂、大戟同科。(芫花是属于瑞香植物。)大戟科植物富含生物碱成份,有毒性。大戟科中唯一没有毒性的是茄冬树,茄冬树又称「重阳木」,在爱国西路、杭州南路可以看到,这是大戟科中唯一没有毒性的。
巴豆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而且有腐蚀作用,如果把巴豆放在嘴中,不用多久嘴巴就会溃烂,吃到肚子中则肠胃黏膜会溃烂,所以巴豆要先制成巴豆霜,作用比较不强烈。我从来没用过三物白散,就是因为巴豆毒性太强烈。但是我们把贝母与桔梗拿出来用。在呼吸系统的疾病中有痰的,经常使用贝母与桔梗。
贝母是一味很好的化痰药,痰化掉了,自然咳嗽会减轻。另外贝母有散结效果,对于淋巴结节等疾病可以使用。
细辛
细辛出现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梅丸中。
细辛属马兜铃科,马兜铃形状像肺,所以马兜铃入肺,作用在呼吸系统,在钱乙的补肺阿胶散就用到马兜铃。
在第 20 方小青龙汤中,小青龙汤 8 味药中,其中干姜很辣,细辛很麻,但是吃小青龙汤却不会很辣很麻,只是有点酸酸的,这是因为五味子的酸味盖掉了辣麻感。但是如果吃第 82 方当归四逆汤、第 83 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有细辛很麻,有木通很苦,如果再加上吴茱萸很辣,所以第 82、83 方很难吃。尤其第 83 方要再加入一味清酒,它要用水、酒各半煎,煮出来味道很怪。
在第 98 方乌梅丸,有细辛麻醉作用,蛔虫就不敢轻举妄动,又有蜀椒防腐作用,又有附子温中止痛作用。所以乌梅丸如果作成煎剂一定很难吃,因为乌梅丸要加入很多的醋,所以乌梅丸要作成药丸,用吞的。
细辛,在药物学中提到,单独使用细辛不可超过一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伤寒论》这些处方中用细辛的剂量都用的蛮重的,也没有出现大问题。因为在处方中,讲究君臣佐使配伍,药物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制衡,例如和补气药、补血药、强心药配合使用,不会有问题产生。我曾经在处方中用细辛用到三钱,也没有出纰漏。因为我不是单独使用细辛。在《本草备要》中提到细辛用超过一钱会「气闷而死」,没有这么严重,我想汪昂应该不是亲自体验使用吧!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
葱白
葱白刚刚介绍过,在第 80、81 方的白通汤中是组成药物。在第 73 方的通脉四逆汤中并不是组成药物,而是在加减法中出现。
葱白,可通气,有麻醉作用,另外在肠胃蠕动有问题,滞下的时候可以使用葱白。
粳米
粳米,念ㄐㄧㄥ或ㄍㄥ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