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一讲
【前言】
我们上次讲到第 34 条。第 33、34 条是有关联的,讲的是虚证的协热利,而第 35 条讲的是实证的协热利。
虽然同样是协热利,拉肚子。不过第 33、34 条拉出来的大便是松松散散不成型。而第 35 条拉出来的大便是糊糊的、稠稠黏黏的。
而且第 33、34 条大便较没味道。第 35 条的大便会比较臭。第 33 条的脉象是沉微的而弱的脉象,第 35 条出现了「脉促」。
所谓促脉指的是「数中一止」,也就是每分钟 108 跳的脉搏中会有短的停顿的脉象。促脉是数而有力的脉象,表示有较明显的热象。
【条文】
3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表示有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恶寒的症状,要用桂枝汤才是正确的治法。「医反下之」,医师不但不用桂枝汤,反而又用攻下法。不论是用大黄、芒硝的寒下法,或是巴豆霜之类的热下法。结果造成「遂利下不止」,腹泻拉肚子不止。脉象当然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人为造成的变化。
「脉促者」,促脉是「数中一止」,每分钟 108 跳中有暂时停顿的现象。
而且「太阳病,桂枝证」也不会因为用了攻下法而缓解,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的症状还存在,所以说是「表未解也」。
而且出现了「喘而汗出」。喘与哮是不同的,喘是呼吸急促,哮是呼吸有声音,因此喘与哮是不同的症状。喘与哮之间还有一个症状叫「吼」,「吼」也是有声音的,比较接近哮。
其实不一定要外感风邪才会喘,有些小朋友很情绪化,平时家里难得有人来,一旦有客人来,或客人带着小朋友来,小朋友情绪就很激动,好像「人来疯」一样,情绪一激动就开始喘了。所以喘症不一定要风邪,情绪也会引起。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为葛根芩连汤。
【吴谦注】
此承上条,又言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
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而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入,而利不止也。
若表未解,而脉缓无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证,法当从桂枝人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止,脉促有力,汗出而喘,表虽未解,而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方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
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里寒且虚,又当用理中汤加桂枝矣。
于此可见上条之协热利,利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脉不微弱必沉迟也。
【吴谦按】
协热利二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然不可不辨其下之黏秽鸭溏,小便或白或赤,脉之有力无力也。
这第 35 条与第 34 条比较,虽然都是协着太阳表热而腹泻,但第 34 条脉象是沉微而弱,而第 35 条是比较有力的促脉,因此治疗的方法就不一样。
吴谦认为「医反下之」是误下,是人为造成的病。「遂协表热陷入」,本来是太阳表病,现在陷入于里,变成里病,就是肠胃病了,是人为造成的肠胃病。
「方中四倍葛根以为君」,应该是葛根比甘草多四倍,如果比黄芩、黄连还不到四倍,只有一倍多,因为葛根用到半斤。为何要重用葛根呢?因葛根是豆科植物,其有松弛舒缓肌肉的作用。「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对肌肉而言,葛根可以松弛肌肉的紧张,对肠胃道而言,葛根有升胃阳清胃热作用。
所以这一阵子的流行性感冒,很多病人主诉全身都在酸痛,用葛根汤的效果相当不错,因为刚好正是葛根汤的适用症。如果病人又同时有喉咙痛,我们就再加桔梗。
因为在《伤寒论》〈少阴篇〉中咽喉痛,一开始是用甘草汤,如果还没改善就用桔梗汤,桔梗汤的组成就是甘草和桔梗。另外在张洁古的《珍珠囊药性赋》中,针对喉咙痛,就用荆芥与牛蒡子,因为荆芥与薄荷同科是唇形科植物,荆芥有点凉凉的,而牛蒡子是菊科植物。
因此用葛根,一方面可以松弛肌肉,一方面可以调整肠胃,在临床上感冒又有腹泻,可以选择使用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在《伤寒论》后面〈合病并病篇〉就会谈到这条条文。
而葛根芩连汤,以葛根为君,芩连甘草为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是表里双解的方子。
「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里寒且虚,又当用理中加桂枝矣」,大家要有一个概念,理中汤就是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就是人参汤加桂枝,也就是桂枝人参汤。第 33 条开宗明义就讲「脉微弱」,而且很清楚地讲「本有寒分」,所以寒者热之,用热药,这是《内经》的治疗原则。
另外「表未解,而脉缓无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证。」如果针对喘症,要先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如果针对下利,要先用桂枝人参汤。视其标本缓急,孰急孰缓来用药。治病开方最好不要混淆在一起,我们要找出最重要的症状先治疗,急则治其标,掌握主要症状。临床常常遇到病人主诉 30 多种症状,我们要先掌握最重要的、最紧要的症状治疗,说不定主症解决了,其他 29 种症状也会自己清除。外面有一些中医师喜欢用包的,29 种症状就开 29 种药,又治头痛、又治气喘、又治腹泻……全部开在一起,结果效果反而不好。因为药物与药物间会互相作用、互相制衡,用太多药结果药效互相抵消,所以服药也不见改善。
在按文部份,就是吴谦的归纳,把第 33、34、35 条作一个对比。「协热利二证」,指第 33、34 条是一证型,第 35 条是另一证型。「以脉之阴阳分虚实」,第 33 条脉微弱是阴脉,第 35 条脉促是阳脉,可以从脉象区分出虚证、实证。微弱的脉是虚证,而促脉是实证。虚证用桂枝人参汤,实证用葛根芩连汤。
「主治固当矣」,光用脉象的阴阳来分虚实证,分别使用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这样的辨证法固然是可行的,不过还要根据大便、小便的情形来更加确诊。
「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黏秽鸭溏」,如果大便是「黏秽」的,糊糊的,黏稠的,很臭的,这是葛根芩连汤证,属热证,大部分是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果大便是「鸭溏」,解出来大便是松散不成型的,没有很臭的味道,这是桂枝人参汤证。
「小便或白或赤」,葛根芩连汤证的小便是偏黄偏红的,小便短赤的「短」就是小便量少,「赤」就是小便色偏红。而桂枝人参汤证的小便是偏白的,小便清长的,所谓「清」就是色白,「长」就是小便量多,而且次数也多。
「脉之有力无力也」,葛根芩连汤的脉有力,桂枝人参汤的脉无力。
【集注】
成无己曰:病有汗出而喘者,谓自汗出而喘也,是邪气外甚所致。若喘而汗出者,谓因喘而汗出也,是里热气逆所致,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也。
方有执曰: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以痞鞭脉弱属寒也。此用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 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入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止,不治利而利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汪 琥曰: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此非肠胃真虚证,乃胃有邪热,下通于肠而作泄也。脉促者,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也。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促见阳,知表未解,此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之表证也。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府里热气逆所致,非太阳风邪气壅之喘。亦非桂枝汤汗出之证也。故当解阳明表邪,清胃府里热也。
成无己「自汗出而喘,是邪气外甚所致」指第 27 条的麻杏甘石汤证,是外邪甚。「因喘而汗出,是里热气逆所致」指本条第 35 条的葛根芩连汤证,要散表邪除里热。
方中行的注文,我们可以归纳为:葛根芩连汤证是阳证、热证、实证;而桂枝人参汤证是阴证、寒证、虚证。这样才是辨证论治的区分法。不是每种病、每种证型,都开龙胆泻肝汤,都开知柏八味丸。
喻嘉言「已入阳明之里。所以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邪热入阳明之里,则脉变得比较快,邪热上奔,影响到呼吸系统,引起气管痉挛,产生喘的症状。邪热下奔,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且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所以下奔则泻。病邪的发展就是这样子,往上发展就出现呼吸系统毛病,往下发展就出现肠胃系统的毛病。所以桂枝汤就不适用了,而改用葛根芩连汤了。
「不治喘而喘止,不治利而利止」,因为我们中医治病必求其本,而不是光由表面的症状来治疗的。例如,病人可能是头痛的症状,但我们却是在脚底的足少阴肾经涌泉穴下针,因为病人的头痛是足少阴肾经头痛,这样的治法,外国人往往搞不清楚,摸不出头绪来。
当然,黄芩、黄连是很好的抗病毒抗菌药,所有的细菌病毒不论是阿米巴虫、志贺氏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汪琥「此非肠胃真虚证」,不要看到遂利不止就认为是虚证,我们上次提到王肯堂与李中梓的故事时,就提过,有细菌、病毒感染的实证腹泻,要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所以在〈阳明篇〉有三条条文,是急下法,明明有腹泻的症状,还是用大承气汤来攻下。在〈少阴篇〉也有三条条文急下存阴,如第 300 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明明都拉出清水了,还是用大承气汤。这就是《内经》讲的通因通用法。所以不要一听到腹泻就用止泻剂。
大部分的医师遇到腹泻会使用止泻剂。当然,西医使用摩的拉斯、慕斯拉等止泻药是可以停止腹泻,可是止泻以后会更难过。隔天会腹胀,大便又解不出来,肛门重坠,反而更难过。
「脉促者,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也」。也就是每分钟 108 跳,中间会有短暂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促脉?可能是外来的病毒、病邪干扰了脉搏的跳动。甚至在〈阳明篇〉中有一条文因为病邪干扰了脉搏而出现了迟脉(第 152 条)。千万不要切到迟脉就认为要用理中汤、四逆汤,在该条文还用大承气汤攻之。这种状况是在临床诊断上辨证上最困扰、最容易误导的问题。又如「内真热,外假寒」、「内真寒,外假热」等最容易造成误导的问题,《伤寒论》很多地方都在介绍这些问题。介绍这一类很容易混淆,很容易造成误导的问题,《伤寒论》中都有特别提出来。
「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府里热气逆所致,非太阳风邪气壅之喘,亦非桂枝汤汗出之证也」,我们可以理解,此条的喘而汗出,不是麻杏甘石汤证、也不是泻白散、小青龙的喘症,是病邪转变为阳明病,使得呼吸急促,产生喘症。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剂发微
葛根芩连汤有四味药,不要忘记有甘草。
葛根芩连汤的适用范围很广。刚刚提过,如果有阳明的症状而出现了呼吸急促的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都可适用,但前提要有阳明的症状。
此外,真正主要的适用症,还是在消化、肠胃系统方面。腹泻,尤其是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包括肠胃系统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包括「胃不和则口臭」,对某一类型的口臭有效。
针对胃热型口臭,葛根芩连汤有效,清胃散也有效,清胃散中有黄连、升麻,升麻是足阳明胃经的药,黄连是肠胃药,清胃散又有地黄滋肾补水。所以清胃散又与甘露饮不太一样。
甘露饮有石斛养胃。有枇杷叶,因为川贝枇杷膏的关系一般人看到枇杷叶都会以为是呼吸系统的用药,其实是错误印象,枇杷叶大部分作用在肠胃系统,仔细去读《本草备要》、药物学就可以知道。枇杷叶是蔷薇科植物,所有蔷薇科植物都有酸收、收敛作用。例如:梨、山楂、地榆、苹果、蔷薇、玫瑰都是蔷薇科植物。蔷薇科植物都是酸涩的,特别是还没成熟前,都是收涩、酸涩的。
另外甘露饮还有黄芩可以清热,有天冬、地黄可以滋阴。所以甘露饮治口臭很有效。有一位罗○玉女士,口臭 28 年,就用甘露饮加减一周即痊愈了,她帮忙介绍很多病人来看诊,还在候诊间开同学会。所以我常讲,能把病人的病看好最重要,不用花时间去广告。
现在○○医院那边凌晨三点就很多人电话预约挂号,这里是凌晨四点就有人拿健保卡排队,健保卡由管理处排到电梯口,这种景观也是难得一见的。
阳明经走头面,不论是手阳明最后到迎香穴,还是足阳明经的承泣、四白、地仓、头维穴也都是在头面。
只要有阳明经肠胃的症状,例如腹泻,经常会伴有程度不同的腹满胀、腹痛的症状,也可以用葛根芩连汤。另外呃酸,嘴中会有食物发酵的味道,也可使用葛根芩连汤合乌贝散,但如果呃酸是伴有呕吐吞酸的肝胆症状,就要考虑把乌贝散改用左金丸了,左金丸是吴茱萸与黄连二味药,所以只要在葛根芩连汤中加入吴茱萸,就有左金丸的架构了。
对神经系统方面,因为黄芩、黄连有消炎作用,葛根、甘草有松弛作用,因此对神经系统有作用。
另外阳明经证的症状:「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所以也可以治疗失眠,《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胃舒服了以后自然睡眠会正常了。我们可以作一下实验,等一下下课,找一个摊子,一次吃三碗面,回家一定睡不着,因为肚子胀,甚至半夜肚子痛,当然睡不着。尤其小朋友比较没节制。
而阳明府证的症状:「谵语潮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因为发高烧,使得大脑神智不清,胡言乱语,也可视情形使用之。
所以除了拉肚子之外,睡不着、精神亢进、神经发炎、发高烧引起的脑炎脑膜炎,都可使用葛根芩连汤。
所以葛根芩连汤,还可以使用于角膜炎、结膜炎、口腔炎。还有鼻腔干干、热热的也可以用。
另外在《四诊心法》第十一条,提到额头属心、下巴为肾、左颊为肝、右颊为肺、居中属脾胃,依照这个原则,对于酒糟鼻,整个鼻头红红的病人,因为鼻头充血,鼻头上的血管浮现在皮下,所以看起来红红的。这类病人可以使用葛根芩连汤,症状会有很好的疗效。我的第一个酒糟鼻病人,是大直国中的杨老师,用葛根芩连汤,服药不久就好转了。我们可以葛根芩连汤再加入竹叶石膏汤,再加荆芥、连翘,再加一些让微血管不要充血的药,酒糟鼻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集解】
柯 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未和。误下致利,病因则同。一则脉微弱,心下痞鞭,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一则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也。表里虚实,当从脉辨,况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鞭为虚,更可知也。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下利化痞鞭,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桂枝证本脉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内盛,邪蒸于外,故汗出也。热暴于内,火逆上冲,故为喘也。暴注下迫,故为利也。故君清轻升发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定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柯琴「一则脉微弱,心下痞鞭,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指第 33、34 条。「一则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也」指本条第 35 条。
而第 34 条的理中汤加桂枝,要先煮理中汤的四味药后,再煮桂枝,因为桂枝是樟科植物,富含挥发精油。如果先煮桂枝,则挥发精油会先蒸发掉了。
「后内桂枝」,「内」字就是「纳」字,纳入的意思。
因为先煮理中汤,充分煮出药效成分,所以说「和中之力饶」。桂枝后下,保留了解肌的精油成份,所以说「解肌之气锐」。这种煎药法,不但使理中汤有和中效果也保留了桂枝的解肌药效,因此说是「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
而第 35 条,柯琴认为是「阳气内盛」,「热暴于内」,因为误下,而使表热转变为里热。「火逆上冲」使得呼吸变得急促,气管变得痉挛,产生喘症。「暴注下迫,故为利也」,「暴注」就是来势汹汹的意思,忽然间拉肚子拉得很厉害,「下迫」肛门有下坠感。在《内经·素问》第 74 章〈至真要大论〉有病机十九条,其中有「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说明了「暴注下迫」属于热证。
「故君清轻升发之葛根」,葛根是豆科植物,有松弛肌肉的作用。「以解肌」,就是缓解、松弛肌肉的作用。尤其肠胃部的肌肉、胃壁不痉挛了之后,肠管的蠕动与水分吸收代谢正常了,就不会再腹泻了。
葛根芩连汤,「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柯琴特别提出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的煎煮法、煮药先后顺序不同。最后结论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治疗方向是不同的。其实葛根芩连汤与桂枝人参汤的治疗方向当然不一样。桂枝人参汤是由补中解表的方向来着手的。而葛根芩连汤是由解肌、清热、止利、定喘的方向来着手的。
临床印证
我们的老祖宗很厉害,治疗腹泻时的肠管,有时用松弛的方法,如葛根、芍药。有时用镇静的方法,如矿石类的药物,如赤石脂、禹余粮、代赭石。有时用收涩的方法,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酸收的。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治利,绝对不是光用一个慕的纳斯、莫斯拉来治所有的腹泻,不辨寒热虚实用同样药物。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到底谁比较科学?
最近有位病人钟○行先生吃了三包西药感冒药就全身水肿,现在来看第三次诊,症状好多了。他托人送了一瓶二锅头给我。
另外有位病人在 6 月 28 日由中正机场到香港启德机场,下飞机时不能走路了。回台湾后,先到竹东找诊所看病,吃三天西药,不但脚还是不能走,而且变成三天内一滴尿都没有,真是医术高明!7 月 14 日住进○○医院,一直住到 9 月 26 日,检查不出任何原因,还是不能走路,只能勉强地把尿尿的问题解决。于是来找我们看诊,昨天(86 年 1 月 15 日)他姊姊告诉我,病人已经可以走路了,各位学长知道我用什么处方吗?我用四妙散,再用当归四逆汤,加木瓜,现在已经会走路了。
我最近一直想把这些奇妙的医案收集起来。
就像泌乳激素太高,有一位内湖吴小姐高到 200 多,吃吃药就掉到 24 了。后来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泌乳激素太高的,甚至没有生产就分泌乳汁的,吃一吃药乳汁分泌就减少。甚至有位中和何小姐连乳房肿块都小了一半。翡翠水库汤小姐,乳房分泌血水、褐色分泌物,害她哭了一夜,来诊吃吃药,就不会再分泌血水了。
【条文】
36、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吴谦按】
「若微恶寒」者,当是「汗出微恶寒」方合。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无取乎加附子也。
在第 29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在第 31 条更提出「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现在第 36 条太阳病,一开始就用了错误的方法。其实临床上我们经常在帮病人处理一些误治的善后问题,经常遇到病人说:「已经生病数年,找过很多中西医师都看不好。」有时候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帮他们收拾残局。
这个条文要分成二个段落,第一段「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脉促胸满者」,刚刚第 35 条也出现脉促,现在第 36 条也是脉促。但是第 35 条有腹泻的症状,而此条是出现胸满的症状,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也是要由「太阳病,下之后」开始念起,而且吴谦认为要在「微恶寒」之前加「汗出」二字。所以第二段是「太阳病下之后,若汗出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这个方子可以念成「桂枝去芍加附汤」。
在此第 36 条,太阳病,下之后,会产生二个不同症状,一个是「脉促胸满者」,另一个是「若汗出微恶寒者」。「脉促胸满」要用桂枝去芍药汤,而「若汗出微恶寒者」要用桂枝去芍加附汤。
【吴谦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
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喉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却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
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马上在第 39 条就会介绍。
「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就是第 38 条的桂枝汤证。
而此条第 36 条,又像第 39 条的实证瓜蒂散证。但没有瓜蒂散证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好像是第 38 条的虚证桂枝汤证,但是「脉促胸满」又不像虚证。所以不用瓜蒂散,也不用桂枝汤。
「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因为微恶寒,表示身体的燃烧能量减少,心脏功能已经较衰弱,血液不能供应到末梢、供应皮肤,所以开始恶寒,「加附子以防亡阳之变」,就是防止心脏衰竭的意思。
【吴谦按】
上条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云属实热。此条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不喘不下利,反属虚寒者何也?
上条是里热蒸越之汗,故汗出不恶寒,阳实也,喘而下利,皆为热也。此条乃表阳不固之汗,故汗出微恶寒,阳虚也,即不喘利亦为寒也。
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
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整部《伤寒论》几乎都在介绍如何辨证。尤其在一些细微处,仲景更会特别提出。因为治病最重要在掌握症状,至于要用什么方、什么药,不是那么重要,你可以用很庞杂的方,也可以用精简的方。只要能掌握症状、掌握方向去用药,肯定会有效果。
【集注】
喻 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程应旄曰: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于有力无力,仍须辨之于外证也。
沈明宗曰:误下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邪入胸膈几成结胸,但结满而未痛耳,故以桂枝汤单提胸膈之邪,使从表解。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入故也。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踧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恶寒,与未下之恶寒,迥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喻嘉言提出,此条第 36 条的「微恶寒」三字要和第 35 条合起来看,「汗出微恶寒」是阳虚则恶寒,身体能量燃烧不足,心脏功能衰弱了,自然会恶寒。这里的阳虚而恶寒,与太阳病表实证的「汗不出之恶寒」是不同的。
程应旄,「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阳虚而出现脉搏跳动变快,这是心脏产生代偿、救济的行为。「当辨于有力无力」,葛根芩连汤证是脉促有力,而此条是脉促无力。
沈明宗认为此条的胸满结,尚未到有痛感的结胸证,因此用桂枝去芍药汤。「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真阳」指心脏之阳,用附子来增强心脏功能。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附子有强心作用。其实在第 19 条就有桂枝加附子汤,在桂枝汤原方中加附子。所以第 19 条又可以与第 36 条比较。
第 19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与第 36 条,只差了一味芍药。所以仲景用药是很精简、很精确的,很不得了的。我实在无法理解现代的医师开方,为什么动不动就 40 多味药?动不动就 17 个方合开?
大家应该要好好的下功夫。作研究、作临床。
【条文】
37、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在第 35 条时,太阳病桂枝证,误下,有喘而汗出的症状。在此条第 37 条也是太阳病用了下法之后,有微喘的症状。在此条第 37 条也是太阳病用了下法之后,有微喘的症状,也是误治。
我们可以发现《伤寒论》一路下来,处理误治状况比较多,反而正规的六经病较少。可以说都是人造病居多。
正好现代的人造病比古代时更多。所以用仲景方,可以解救这些被误治的怪病。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太阳病发热、恶风恶寒、头项强痛的表证不会因为用了下法而缓解,反而又制造出「微喘」的症状。针对太阳病表证当然还是用桂枝汤。针对「微喘」用厚朴杏仁来温中降逆。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喘家」是指原先就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变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病,一旦发作的时候,出现了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恶寒时,还是用桂枝汤来治疗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另外再加厚朴杏仁来治疗喘症。
这条条文可以分成二段。一段是有外感症状,被误治造成了喘症。一段是原先就有呼吸系统的毛病,原先气管的功能就比较差,出现了外感的表证。应该要这样分成二段。
【吴谦注】
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也。
今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不下利而微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表仍未解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肌表,加厚朴杏仁以降逆定喘也。
喘家谓素有喘病之人,遇中风而喘者,桂枝汤皆宜用之,加厚朴杏仁为佳也。
在民国 82 年的时候,谢贵雄教授接任国科会生物科学处处长,申请到一笔二仟多万的研究经费,针对九大医学中心,筛选了一千多位气喘病人作研究。
第一年粗分三个证型:肾虚型、脾虚型、脾虚兼肾虚型三种证型,分别用药。同时也有实验组、对照组的区分。肾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脾虚兼肾虚型用四君子汤加补骨脂与五味子。这个研究作得很漂亮,而且我们在民国 84 年 11 月于韩国第八届国际东洋医学会发表,我们几个参与研究计划的人士都有到韩国共襄盛会。
第二年的计划,用生脉饮加冬虫夏草,这项计划的研究成果也都出来了。不过我的这份资料已经不见了,因为我搬了二次家,很多资料不见了。
第三年的计划,是真正进入临床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不光只是粗分三种证型。第三年计划的研究成果,我到目前还没看到。不过我在计划中提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等,作为主要方剂。
因为实证、热证的喘,可以用麻杏甘石汤来加减。虚证、寒证的喘,可以用小青龙汤来加减。而介乎二者之间的,寒热证不明显的,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后来谢教授升任校长、台大医学院院长,后来不幸罹患脑瘤,英年早逝。
而我也离开公职,不再干预、过问公职事务,所以一直没有看到第三年的报告,也不知道这个计划、九大医学中心有没有继续进行。
至于「喘家,谓素有喘病之人」,其实不只是素有喘病之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等,在急性发作有喘的症状。「遇中风而喘」,这里的中风不是脑血管的脑中风,而是指太阳表证中了风邪的「中风」。「桂枝汤皆宜用之,加厚朴杏仁为佳也」,在这种情形下还是以桂枝汤为主方来处理,再加厚朴杏仁更为理想。
在临床上,我也常用麦门冬汤再加厚朴杏仁,用半夏厚朴汤也可以再加杏仁。如果喜欢用定喘汤,方中已经有杏仁,还是可以再加厚朴。大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治喘方中,大多会含有厚朴或杏仁,例如苏子降气汤中就有厚朴。
【集注】
方有执曰:喘者,气逆于上,故呼吸不顺而声息不利也。微者,声息缓,不似大喘之气急也。以表尚在,不解其表,则喘不可定,故用桂枝解表。加厚朴利气,杏仁下气。所以为定喘之要药。
喻 昌曰:此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大要。其寒邪误下作喘,当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即此可推。又曰: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
程应旄曰:喘之一证,有表有里,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其喘必盛,属里热,壅逆火炎故也。下后微喘,汗必不大出,属表邪闭遏气逆故也。仍用桂枝汤解表,内加朴杏以下逆气。
魏荔彤曰:凡病人素有喘证,每感外邪,势必作喘,故谓之喘家。
方中行「厚朴、杏仁为定喘之要药」,但是有个前提,厚朴是辛温药物,所以如果痰是浓浓稠稠的、黄黄粘粘的,厚朴就不能使用。杏仁还可以用,我们可以用前胡、旋覆花等降逆的药来代表厚朴。
程应旄「喘之一证,有表有里,不可不辨」,其实喘不只有表里证,还要考虑有寒热、虚实。例如麻杏甘石汤的喘证就属热证、实证。而小青龙汤的喘证就属寒证、虚证。
「下后,汗出而喘,其喘必盛,属里热,壅逆火炎故也」指第 27 条的麻杏甘石汤证。
魏荔彤「每感外邪,势必作喘」,其实不一定要外感,在天气变化的时候,气喘病人就容易发作。而且现代还有很多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例如:爱吃冰,临床上很多小朋友一吃冰冷饮,气喘马上就发作。我最近一直希望能走遍全国各地的国中、小学,让小朋友都知道吃冰是很可怕的。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余依桂枝汤方。
【吴谦按】
戴原礼曰:太阳病有喘咳:无汗喘者宜麻杏甘石汤。有汗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无汗咳者,宜小青龙汤。少阳病无喘有咳:咳者,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干姜。阳明病无咳有喘:内实喘者,宜大承气汤。下利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三阴惟少阴有喘咳:喘者宜四逆汤加五味干姜。咳者阴邪下利,宜真武汤加五味干姜;阳邪下利,宜猪苓汤。然喘者皆危候也。
由戴原礼先生的文中:阳明病,「内实喘者,宜大承气汤」,可见大便不通也会产生喘症,因为下腹腔胀满,就会压迫肚脐上的上腹腔,上腹腔也胀满了就压迫横膈、压迫胸腔,每次呼吸,气不能吸至丹田,自然就呼吸急促、喘了。像这样的内实证,用大承气汤下之。而「下利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所以阳明病,便秘而喘,用大承气汤;下利而喘,用葛根芩连汤。
在三阴病中,只有少阴病有喘与咳。
「然喘者皆危候也」,喘证特别在三阴病时,更是危候,因为少阴病,心脏功能已经较虚弱了,当然会喘了。所以用四逆汤、真武汤,都含有附子,有强心作用。
【条文】
38、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条条文又是太阳病不用汗法,而误用下法。结果产生了「气上冲」的症状。
「气上冲」,可能是攻下的药太刺激了,造成食道痉挛,气就像逆向公车一样向上冲。「气上冲」也可以包括血压升高的症状,所以有时候我们用桂枝系列的处方也可以降血压。
【吴谦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鞭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马上后面第 40 条以后就会提到结胸证,属于大陷胸汤证。
「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这是第 33、34 条的桂枝人参汤证。
「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后面第 39 条的瓜蒂散证。
「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鞭之证,故不可吐下。」说明了此条第 38 条不可用瓜蒂散吐法,亦不可用大陷胸汤下法。「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还是使用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由此条文可更进一步认识到桂枝可以降逆。在〈太阳中篇〉第 74 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 76 条「伤寒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也可以看出桂枝有治疗「气上冲」的作用。
【条文】
39、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条文的开头「病如桂枝证」与第 35 条的「太阳病,桂枝证……」有点相似,不过后续症状就不一样。「病如桂枝证」,却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应该还有发热汗出、恶风恶寒的症状,寸脉仍是微浮的脉象。另外多了「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的症状。
「此为胸中有寒也」。在《内经》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痰」字,所以很多文献中认为这个「寒」字就代表「痰」字,「此为胸中有痰也」,胸中有很多痰饮。如果要吃药来化除痰饮,可能要消耗很多时间。即然已经确定胸中有痰饮,用吐法,直接把痰饮吐掉,比较干脆一点。直接把痰饮吐出,胸中就不会闷痛。
「当吐之,宜瓜蒂散」,用瓜蒂散来催吐。
【吴谦注】
病如桂枝证,乃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也。
今头不痛,项不强,是桂枝证不悉具也。
寸脉微浮,邪去表未远,已离其表也。
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邪入里未深,而在胸中,必胸中素有寒饮之所致也。
寒饮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无可用也。痞鞭在胸,而不在心下,攻里之法亦无所施。惟有高者越之一法,使胸中寒饮,一涌而出,故宜吐之以瓜蒂散也。
「今头不痛,项不强,是桂枝证不悉具也」,就是桂枝汤证不完全齐备。
「必胸中素有寒饮之所致也」,既然是寒饮,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一定是稀稀白白的,像鸡蛋白的样子,才是「寒饮」。如果是「痰」的话,会黄黄粘粘稠稠的。
「寒饮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无可用」所以不能用桂枝汤解肌法。「痞鞭在胸,而不在心下,攻里之法亦无所施」所以无法用承气或陷胸汤攻下法。
在《内经》有一句话:「高者越之」,病位在比较高的部位时,要用催吐的方法。
【集注】
程应旄曰:痞鞭一证,因吐下者为虚,不因吐下者为实。实邪痰饮填塞心胸,中下二焦为之阻绝,自不得不从上焦为出路,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汪 琥曰:伤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讲,所以仲景以此条特出之〈太阳上篇〉者,以吐不宜迟,与太阳汗证之法相等,当于二三日间,审其证而用此法也。
沈明宗曰:素有痰饮内积,稍涉风寒,引动其痰,即外如桂枝汤证,但无头痛项强,知非风邪中表矣。
张锡驹曰: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邪挟寒饮从太阳之气而上越也。
程应旄「上者因而越之」就是「高者越之」的意思。「上者」「高者」是指病位比较高的意思。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一分」是一份。
瓜蒂散一共是三味药,不要把香豆豉忘掉了。先把瓜蒂熬黄,把瓜蒂与赤小豆磨粉,混合起来,取一钱匕。
再取香豆豉一合,用热汤 210c.c.左右,煮作稀糜,去滓,取香豆豉汁一小碗 210c.c.左右。「和散温,顿服之」配合散粉,一次喝完。
而且喝完不一定马上会吐,还要配合探吐法,用手指放在舌根探吐。而且「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
特别要注意,「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有大出血、吐血、流鼻水、女性不正常的月经出血、外伤出血等这些人属于「亡血」。另外「虚家」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的。这些人不可以用瓜蒂散。呕吐是很伤身体的。
男孩子常喝酒,就比较能理解用手指探吐的方法,也比较能体会呕吐的苦痛。有些人爱逞强,喝酒喝到不行了,就遁到厕所探吐,吐完再去拼酒。要不然就是喝完酒,要解酒。我觉得这些人很笨,喝酒是很愉快的事,干嘛喝那么多酒又吐掉,又要解掉,这样干脆不要喝。而且酒很贵的,一瓶好几千元,喝完又吐掉、解掉,浪费酒。
另外,有时候真的不得已,喝得太多,喝到闻到酒味就不舒服,喝到以后不想再喝酒,以后一闻到酒就害怕。此时要勉强自己再喝一小杯,所谓「食物不消,还食其物」。
【方解】
胸中者,清阳之府。
诸邪入胸府,阻遏阳气,不得宣达,以致胸满痞鞭,热气上冲,燥渴心烦,嗢嗢欲吐,脉数促者,此热郁结也。
胸满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吐不能吐,脉迟紧者,此寒郁结也。
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鞭可消,胸中可和也。
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藉谷气以保胃气也。
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元气也。
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
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特为申禁。
「胸中者,清阳之府」,胸腔是呼吸的所在,我们在胸腔吸入清净的空气,透过肺的肺泡,把纯净氧气送到血液中。
一旦吸入的空气不清净,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过高的话,就会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血中浓度过高中毒。早期在南港有炼钢厂、有瓦斯气工厂,空气很脏。附近的国小每天早上升旗的时候就有人昏倒。又例如,凤山的废五金工业区,燃烧电线、电缆、塑胶,产生世纪之毒的戴奥辛,戴奥辛的毒可以延续很久,甚至会破坏遗传基因。
另外「清阳」也可以视为「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所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诸邪入胸府,阻遏阳气不得宣达」,胸腔除了有肺脏是交换气体之所在,还有心脏是运输血液。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所要的气体主要是靠心脏把血送到肺脏,肺脏肺泡交换气体后,再靠心脏的力量把含氧的血液输布全身。所以「诸邪入胸府」会影响心肺的功能、影响呼吸,就造成「阻遏阳气不得宣达」。
「瓜蒂极苦」,有时候从市场买回大黄瓜、小黄瓜之后,把每一个蒂头切下来尝一下,有的蒂头味道很苦,有甜的瓜蒂、苦的瓜蒂。就像我们常吃的粉肠也是有甜的、苦的,我们只要在作菜之前,把粉肠捏一捏,流出来的汁如果是黄色就是苦的粉肠,白色的汁就是不苦的粉肠。同一条粉肠就有一段黄的、一段白的。有些人用桔仔叶熏黄的粉肠,拿来治气喘。
以前提过「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解肌发汗。而这里的瓜蒂散是「吐剂中第一品也」。
「佐香豉汁合服者,藉谷气以保胃气也」,豆豉为豆类,是五谷杂粮之一。在第 28 条有毒性的,作用强烈的十枣汤,「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此药最毒至峻」,服十枣汤后,「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仲景在 2000 多年前就体认到:把病治好是医师的天职,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没有把病治好,起码不要把病人身体治坏了。不要制造新的病给病人。
「藉谷气以保胃气」,在《伤寒论》中处处可看到这种思维,连桂枝汤都要「歠热稀粥」,一方面是帮助发汗,一方面也是保护胃气。
由此我们也可体会出「凡药皆毒」,在《内经》〈五常政大论〉中就提及「大毒治病」「小毒治病」「无毒治病」……,认为凡药皆毒。
「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因为由后汉张仲景之后,一直要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中间间隔了一千多年,其间历朝历代的医家都很少用吐法。我们也可以找出张子和的医案来参考。
古今融汇
张子和有一本著作——《儒门事亲》,由《儒门事亲》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和先生运用吐法治病,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仲景遵从《内经》「高者越之」的治疗原则,开吐法之先河,在《伤寒论》中提出瓜蒂散与栀子豉汤。在子和先生的书中可以看到很多催吐法的医案。甚至于妇科妊娠八、九个月,胎儿压迫膀胱,造成排尿发生障碍,这种症状在《金匮要略》中称为「转胞」,仲景用肾气丸,「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乖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但是在子和先生的医案中,用催吐法,再重用升麻,升麻有升提作用。升提的结果胎儿胎位会上提,就不会压迫膀胱,排尿就会正常。用吐法也是同样意思,呕吐的时候胎儿也是会升提起来。
但是要知道,这种治法要艺高人胆大才敢这样用。尤其要叫孕妇用催吐的方法,可能很少人会接受。尤其在今天这样时空背景之下,这种方法可能更无法让人接受。不过刚刚提过,爱喝酒的男生可能就比较有机会体验催吐法的效果。当胃中泡在大量酒精中的时候,当场把它吐出来,就会比较舒服,比较不伤胃。
由仲景之后一直到元朝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才又重新重视了催吐法。而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他有很多怪病的医案,用催吐法治疗。而且老祖宗有一句经验之谈「怪病多由痰生」,很多怪病都是痰引起的,(这个「痰」字,指广义的痰),痰会渗透到身体各个组织之中,导致组织发生变异。
我曾经看过一位病人,全身任何一处都可以按到一个个疙瘩,一般叫做脂肪瘤,我们中医称为「痰核」。在药物学上,有一味药可以治疗「皮里膜外之痰」,这味药就是白芥子。我经常用仙方活命饮作为基础方,再加入白芥子来治疗痰核,效果不错。
【条文】
40、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我们在第 38 条注文中提过,「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结胸指病邪结聚在胸中的部位,大部份是痰涎、水气与热邪结在胸腔、肋膜的部位。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发于阳应该要用发汗法,但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病邪不会因为用了攻下法而改善,病邪反而「热入因作结胸」。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治病一定要分先后、轻重、缓急。《内经》中也有治标、治本的原则。
【吴谦注】
此总释结胸与痞鞭之因也。
中风阳邪,故曰病发于阳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结胸。
伤寒阴邪,故曰病发于阴也。不汗而反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痞鞭。
所以成结胸与痞鞭者,以表未解而下之太早故也。病发于阴,不言热入者,省文耳。
然病发于阳,而误下者,未尝无痞鞭。病发于阴,而误下者,亦时成结胸。良由人之气体不同,或从实化,或从虚化也。
这条文在解释结胸与痞鞭的形成原因是误下,不过,是指原则,在临床上也有例外。
「然病发于阳,而误下者,未尝无痞鞭。病发于阴,而误下者,亦时成结胸。」这就是由临床观察看的例外现象。
「良由人之气体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表未解误下、下之太早的时候,体质壮实的人演变成实化、结胸,体质虚弱的人演变成虚化、痞鞭。吴谦的最后这一段话比较切合临床。
而「中风阳邪……因作结胸」,「伤寒阴邪,……因作痞鞭」指的是原则,而且这样的解释有点像随文解释。
【集注】
张兼善曰: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然此皆太阳病之所由来,非别阴证阳证也。
张兼善的说法「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我想也不是绝对的。
结胸的部位在胸部、胸腔,包括肋膜炎、胸膜炎、心内膜发炎等。在临床上,我看过几例心内膜炎的病例,我并没有用陷胸汤,而是使用《金匮要略》第十五章〈痰饮篇〉的木防己汤来治疗,效果不错。
临床印证
有位○凤庆小姐,高雄人,高雄荣总大部分的医师主张要开刀,因为时常积水,常常抽液 1000c.c.左右,心跳每分钟 140 以上,但血压,收缩压只有 70~80 左右,舒张压更低。只有一位阳明医学院毕业的医师主张找中医看病。结果○凤庆小姐来台北找我看病,服了一星期中药,心跳降为 120 次,舒张压升为 96 左右。目前状况越来越好,不必再抽积水。
不过我开木防己汤给她,她到高雄市区各个中医诊所配药,居然找遍高雄市区大部份诊所找不到木防己汤。不过这样的事并不奇怪,因为我在○○医院,从 85 年 9 月 3 日订药,订到 12 月木防己汤才送到。「穷则变,变则通」,我只好四味药分别开,人参、桂枝、木防己、石膏组合起来。其实顺○○药厂就有成方,为什么订不到呢?现在木防己汤订进来了,我却也离开○○医院了,我看木防己汤要放到民国 100 年也用不到,因为没有别的医师会用。
而「痞鞭」,大部份属于胃病,胃的机能有问题。因为胃脘鼓鼓胀胀的称为「痞」。
【条文】
4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吴谦按】
「数则为虚」句,疑是衍文。
「动脉」表示会有痛的症状,另外情绪激动时也会出现动脉,所以有些精神分裂的病人也会把到「动脉」。
数脉表示有热象,而浮脉本来就是太阳病的脉,表示有表证,「浮者为风」表示有风邪。
「数则为热」,每分钟 108 跳的数脉表示有热象。不过这是原则,临床上有例外:有一位 62 岁的柯老师,脉搏每分钟 204 跳,但是没有热象,也没有发烧。台大医院也不知道原因,用毛地黄给他,一共吃了 8 年半,心跳由每分钟 204 跳变为 47 跳。变成有气无力、无精打采、软趴趴的。
另外有一位林小姐,到大陆吃了中成药天麻丸,脉搏变成 180 跳,也是没有热象,变成甲状腺肿大、突眼、心悸,来找我看诊,一路服药下来,目前心跳大概 100 跳左右。所以数脉原则上表示有热象、发烧,但是也会有例外的。
「动则为痛」,表示有痛的症状,另外有精神分裂的病人也容易把到「动脉」。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只要有恶寒的症状,就是有太阳表证未解。既然表未解,就应该用桂枝汤来解表。但是「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因为误下,使病邪病毒内陷,干扰了脉搏,由每分钟 108 跳变成 54 跳的迟脉。「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因为用了攻下药,病邪内陷使胸膈间不舒服,同时大黄、芒硝攻下也会使胃脘不舒服,有些病人甚至会反应「胃中嘈杂」,甚至有灼热感。
「客气动膈」,外来的东西不是家里原有的东西,就叫「客」,所以「客气」指外来的病邪,就是客邪气冲胸膈,使呼吸变得很急促,「短气」就是呼吸很急促,然后心情不稳定、烦躁。一方面胸膈痛,胃中又嘈杂,呼吸又急促,当然会心情烦躁。「心中懊恼」,「恼」字要念「恼」,念ㄋㄠˇ。「阳气内陷」,阳气就是指外来的客邪、病邪、热邪,本来是太阳表邪,因为误下,使病邪、热邪内陷。「心下因鞭」,「心下」指胃部,胃脘受到攻下的药物刺激,胃壁就绷得紧紧的、鞭鞭的有弹性。「则为结胸」,以上这些症状表示病邪结聚在胸部、胸腔、胸胁,甚至影响到胃脘。称之为「结胸」。
针对这一种因为人工造成的疾病,使用大陷胸汤来治疗,透过大黄、芒硝的作用使病邪由大便道排出,透过甘遂的作用使病邪由小便道排出。使用大陷胸汤让病邪由前后阴排出。
第一段由「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也是由「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然后接「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第二段。
第一段医反下之,后来演变成结胸。第二段医反下之,没有演变成结胸而演变成黄疸病。
「但头汗出」「跻颈而还」,在这本《伤寒论》中,有六个地方(包括此条第 41 条)提到。在〈阳明篇〉、〈少阳篇〉、〈坏病篇〉都出现过。「但头汗出,跻颈而还」大部份与肝胆病有关系,所以在〈少阳篇〉有柴胡桂枝干姜汤(226 条)。在〈阳明篇〉中一条文没用药(162 条栀子豉汤),另一条文用茵陈蒿汤。(185 条)
这第 41 条条文,可以分为二段,第一段演变为结胸证,要用大陷胸汤。第二段没有演变为结胸证,变为「身必发黄」的黄疸病,并没有提出处方,因为在〈阳明篇〉会提出茵陈蒿汤来治疗「但头汗出,身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阳明第 185 条)
【吴谦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邪脉也。数则为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
头痛发热,太阳证也。热蒸于阳,阳虚则自汗出。热蒸于阴,阴虚则盗汗出。
阴虚当恶热,今反恶寒,故知此非阴虚之盗汗,乃表未解之盗汗,微微而出也。
表未解当解表,医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盖动数乃表邪欲传,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传而脉亦变也。
表客阳邪,乘胃空虚,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气不能布息,烦躁,心中懊恼,心下因鞭,径从实化而为结胸矣。法当以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从实化,不成结胸,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泻也,热湿合化故身必发黄也。
「跻颈而还」,「跻」就是「到」的意思。
在〈阳明篇〉中、或《四诊心法》中都提及:「湿瘀热蒸」或「湿蒸热郁」黄疸生焉。黄疸病容易有湿热现象,所以在夏季不要吃太多冰饮因为容易形成湿热郁结,容易有肝胆问题,再加上食物易腐烂、饮食不当,发生肝胆病的机会更大。
【集注】
成无己曰:动数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分,脉不得而沉也。
朱震亨曰:太阳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虚矣,虽见浮而动数之阳脉,一经误下,则必变为迟阴之脉矣。胃中空虚,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中因鞭,而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缓于承气,下而又下,宁不畏其重虚耶?即阳明实邪下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可也。况太阳误下后,明有虚证乎。
【吴谦按】
震亨所论治:以栀子豉汤吐之,亦是未成结胸,从胸虚有热而化者宜也。若从胸虚有寒而化者,不论已成未成结胸,则又当从《活人书》温补法矣,不可混施也。
方有执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稽久而然也。
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
客气,邪气也。短气,促气不能布息也。懊恼,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气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
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
朱震亨就是朱丹溪。
按文是吴谦自己的看法。
而《活人书》,作者是朱肱,朱肱又名朱二允,他曾经担任宋朝奉议(官位)一职,又叫做朱奉议。他写了一本《伤寒证类活人书》。有名的方剂「人参败毒散」就是从此书出来。
方有执「动数者亦传也」,传变的意思。「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自汗是清醒时自己有感觉在流汗,盗汗是睡觉时没有感觉在流汗。有个○柏闵小朋友,每晚盗汗,他老爹每晚定闹钟,每二个钟头起来帮他换一次衣服,他全身都湿透的,很恐怖的。
「稽久而然也」,病邪停留太久了。「拒」「格拒」就是拒绝的意思。
「客气」,不是本身体内原有的,外来的就叫「客」,「客气」「客邪」就是外来的病邪。「促气不能布息」,促气也可念为气促,就是呼吸很急促。「懊恼,心为邪乱而不相宁也」,懊恼就是懊恼,就像是只差了一号就中了大奖,早知道就多买几张……,这样是不是懊恼啊!又例如,叫了计程车拼命赶,赶到火车站时,刚好看到火车开走了,是不是很懊恼。
很少人会很洒脱的,只有张家驯道长有这种胸襟,家中火灾,所有财产烧掉了,他照样呼呼大睡。冬天连大衣、棉被都烧掉了,老先生照样呼呼大睡。隔天,一样到公卖局签约,一个字也没错误。我想全世界大概只有这位老先生有这种功夫。
张道长有二张中医师执照,早期在大陆考一张,来到台湾,别人怀疑他的执照,老先生再考一张给你看。老先生早期在同仁堂,他很清高。别人要借他的执照去用,老先生不要,他平时喝喝茶、看看书,看病都只看一些党国元老。生活的很惬意。相比较之下,我一直在怀疑我是什么人?一天要看 365 个病人,累得像○○○一样。幸好医院的恶梦已经结束了。
「阳气,客气之别名也」,阳气在这里也指外来的病邪,但是已经转变成有热象的邪气了。
「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就是说依照病邪的发展,有的变成结胸,有的变成黄疸病。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另研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黄、芒硝,如果再加甘草就叫做「调胃承气汤」,在刚刚的注文中有提到,大陷胸汤的攻下力与承气汤相当。大黄、芒硝还没有毒性,只是峻泻而已。甘遂峻下之外还有毒性。
甘遂是大戟科植物,大戟科植物都有毒性,只有重阳木(也就是茄冬木)例外,茄冬木在爱国西路财政部门口就有,茄冬木没毒性,甚至茄冬木的果实用盐巴腌一腌还可以吃,野外求生时可以吃一吃。
先煮大黄,再内芒硝,再内甘遂末,煮一个方子三味药,有三个步骤,很麻烦的。
有个病人很喜欢吃煎剂,五帖药煎糊了三帖。还放了闹钟在瓦斯炉旁,结果连放了闹钟的动作都忘记了,很危险的。而且煎剂都是自费的。
【集解】
方有执曰: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以甘遂为佐。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
将军,指大黄。不过将军还分热将军硫磺,寒将军大黄。
「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虚证与表证不可轻易使用大陷胸汤,身体壮实的,才能使用。
大陷胸汤的适用症,我们刚刚提过,胸膜炎、肋膜炎,另外大肠、乙状结肠、横结肠有痉挛,甚至有大便秘,且身体壮实的人可用。
我平生很不喜欢用大黄,但是有一位应○生老先生,每次用三一承气汤后,再加大黄 4.5 公克,还是无动于衷。而另外一位苏○妃护理长,大黄 1.5 公克分成 3 包,一次 0.5 公克的大黄,就拉得稀哩哗啦的。
另外在长○还有一位陈○○,每次看诊都主动要求大承气汤每包要 3 公克,这样排泄才能正常。她是吃了很多减肥药吃出来的毛病。瘦得跟猴子一样,还是要减肥,拿生命开玩笑。
【条文】
42、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来,太阳病用发汗法是对的,但是用得发汗法太强烈了,可能用了麻黄汤、大青龙汤之类的处方,造成「重发汗」。可能是用的方子太强烈,或者是剂量太重。
相似的条文如第 19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不过第 19 条是演变为桂枝加附子汤证。
在第 3 条桂枝汤的服法中也提到「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发汗太多,病还是无法改善的。
发了很多汗以后,病还是没改善,可能病人就另外找一个医生。我遇过一天看四个医生的病人,早上、下午、晚上各找一位医师,半夜又去按门铃找另一位医师。有病人一个月 30 天,拿了 50 天的药。报纸还登过一年拿了 2000 天的药量,一天看 8 个医师。
我有位病人林小姐一天吃了 22 包药,每一小时吃一次药,把一星期的药一天吃完。幸好我知道她有情绪的毛病,开了甘麦大枣汤,一天吃一瓶也没问题。现在林小姐情况好得不得了。
「太阳病,重发汗」治疗方向是对的,但是出汗太多,病情没有好转。「而复下之」,「复下」就是「反下」的意思,可能换了新医师,或原来的医师对于发汗法失去了信心,反而又用了下法。
「重发汗」肯定已经流失很多水份了,又用攻下的方法使水份由大便道排出更多,水份流失太多,肠管中没有水份,自然就「不大便五六日」。体内水份流失太多,「舌上燥而渴」,口干舌燥。
「日晡所」指在下午的时间,通常指申、酉时,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酉时是下午五点到七点。闽南话「下晡」就是下午,闽南话没有「上晡」,只有「下晡」,就是下午。客家话的晚上讲成「今晚晡」,而且客家话的妻子讲成「晡娘」,陪你渡过漫漫长夜的姑娘就是妻子。「讨晡娘」就是「讨老婆」的意思。
「日晡所小有潮热」就是指下午三点以后身体发热。通常「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现象。另外肺结核的病人几乎也是下午三点以后开始发热,而且两个颧骨、腮帮子红红的,好像小姐擦腮红一样,有潮红的现象。第三种会下午三点发热的病,就是风湿关节痛的病人,也会在日晡所发烧。以上这三种要鉴别诊断。
同样有下午三点发烧的现象,肺结核的病人,体型很瘦,时常咳嗽,咳嗽剧烈会有血丝。风湿关节痛的病人,在肢关节会疼痛感。而阳明病会有「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最后就是这一条结胸病。
「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从「心下」就是从胃脘,至「少腹」就是肚脐下两侧肚子,鞭满而痛,不能碰触,一碰就哀哀叫,这就是结胸,大陷胸汤治疗。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证治也。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津液伤矣。不大便五六日,胃府燥矣。舌上燥渴,胃中干也。日晡潮热,胃热盛也。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谓胸腹之中,上下俱鞭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故以大陷胸汤主之无疑也。
「胃府燥」、「胃中干」,除了胃脘外也包括肠管。「日晡潮热」胃热盛也,就是刚刚提过的阳明病在下午三点时会发烧。
「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胸腹之中,上下俱鞭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所以对于弥漫性的腹膜炎、肠阻塞、胸膜炎、肋膜炎、胸水,可以使用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的适用症还包括了:急性水肿、心内膜发炎。不过我认为大陷胸汤太过峻烈,我治疗心内膜炎通常用木防己汤,再加苇根、冬瓜子、薏苡仁,也就是把千金苇茎汤拿过来用,效果不错。
临床病例
花莲有一位病人陈先生,9 月 20 日住入花莲门诺医院,一直住到 12 月 25 日。在 12 月 13 日先用电话转诉症状,也透过传真机把 9 月 20 日到 12 月 13 日的病历报告传真过来,我从 12 月 13 日开始开药。
陈先生肝脓疡、迷昏,没办法自己呼吸,做气切,住加护病房,由 9 月 20 日发热一直到 12 月 13 日,曾经抽过 4000c.c.的胸水,都是血水,医院只会开抗生素。
我在 12 月 13 日开药以后,到现在就不再发烧了。肝脓疡也渐渐缩小,白血球由一万四千多降为 7000 多。而且神志渐渐清楚,可以自己呼吸不必再气切了。
陈先生的大儿子是西医,在台东开业。二儿子是学士后中医四年级的学生,拜托我无论如何到台东看诊,我 12 月 25 日坐第一班的飞机到台东看诊。
【集注】
《内台方议》曰:「日晡所」作「日晡所发」。
方有执曰:此明结胸有阳明内实疑似之辨。晡日所,申时也。小有,微觉有也。盖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皆似阳明内热,惟小有潮热不似阳明大热之甚。所以阳明必以胃家实为主,而凡有一毫太阳证在,皆不得入阳明例者,亦以此也。
程 知曰: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故用大陷胸汤,由胸胁以及肠胃,皆可荡涤无余,若但下肠胃结热,而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
吴人驹曰:一腹之中,上下邪气皆盛,证之全实者,其脉沉伏,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
方有执认为结胸与阳明内实证很类似,要仔细分辨。「晡日所」应该是要倒过来,是「日晡所」才对。
结胸的症状中: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都与阳明病相似。只有「小有潮热」与阳明病「发潮热」不同。「阳明必以胃家实为主」,所以就会痞、满、燥、实、坚,凡是有一点点太阳病的症状在就不能归纳为阳明病。
程知更明白指出,「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就包括由胸腔、两肋胁到肠胃。「皆可荡涤无余」,肠胃结热要借助大黄、芒硝的力量,胸上痰饮就要靠甘遂的作用了。甘遂一方面是利尿剂,同时也是通便剂。所以十枣汤、大陷胸汤服后,前后阴一定都顺畅。
吴人驹「证之全实者,其脉沉伏」,在第 41 条提过「动数变迟」,在后面〈阳明篇〉中有会出现迟脉,甚至诊不到脉。症状出现了阳明、结胸一派的实证,脉象却出现了沉伏脉,当然会令人生疑而不敢攻下,不过吴人驹提到「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用攻下法来荡涤内陷的病邪病毒,脉象自然渐渐会再浮现出来。
临床病例
有一位 70 多岁邓老先生,心跳每分钟 100 多跳,有心脏病,曾经在医院作心导管绕道手术,有一次看诊时,脸色很差,心脏很不舒服,二个小时前服用西药,心脏还是很不舒服。我用四逆汤加郁金、丹参、木香、蒲黄,服药后我吩咐他躺在诊疗床一个钟头。躺一个钟头以后,他觉得很好了。
临床上掌握症状很重要,遇到注文中这种实证,脉却是沉伏的病人,的确会混淆,不过我们一定要更细心去辨明其他的症状,区分出主次、主客症状,掌握出真正的主要证型、症状,如此才能准确地处方、有效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