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二讲

【前言】

我们上次进行到条文第 42 条,大陷胸汤,其组成:大黄、芒硝、甘遂。我也把它归纳在承气系列中,因为大黄、芒硝再加甘草就是调胃承气汤。把甘草换成甘遂就是大陷胸汤,甘遂有利水作用。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另研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由以上的煎药法,可以看出,药物的煎煮是有先后顺序的,而且也不是把药一直放在锅里煎。「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把大黄滓先捞出来,剩下二升的药汤再和芒硝。

「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如果以一升为 300c.c.来算,这样的剂量算满重的了,因为大陷胸汤是很强的峻泻剂。

【集解】

方有执曰: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以甘遂为佐。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

 

「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将军是指大黄。其实将军还分「寒将军」、「热将军」。「热将军」就是硫黄。

硫黄比较少作内服药,在汪昂的《医方集解》最后一篇文章〈勿药元诠〉中有提到吞硫黄的方法,硫黄一定要特别处理过,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就像到北投闻到的味道一样。

我在创见堂上课时,有位外国人特别希望我花一点时间解释〈勿药元诠〉这篇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大部份是很不错的,包括每天要叩叩牙齿 36 下、舌头顶在上颚洞、然后吞金津玉液。有机会大家可以翻《医方集解》的最后面。

另外张锡纯(又名张寿甫)在他的《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一篇文章,介绍怎样吞硫黄的经验,尤其火不够的人,冬天手足冰冷的人,要怎样吞硫黄。

我很不苟同,我是觉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话,是当归四逆汤的症状,实在没有必要吃硫黄。

就算不吃当归四逆汤,每天喝 30c.c.的高梁酒,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不要酗酒,肯定是有益身体健康的。

寒将军就是大黄。有时候开大黄,被病人看到,病人就会说他身体虚弱,不堪泻下,不堪用大黄……。所以有时候医师会把大黄写成将军,或者写成「酒军」。因为生大黄吃了以后,肚子会绞痛。用酒制作以后,肚子就比较不绞痛。以后就开「酒军一钱」,病人就不会害怕了。

「咸能软坚」指的就是芒硝,芒硝相当于盐类泻剂,有软化粪便的作用。

「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要实证、或身体壮实者才用大陷胸汤,如是有虚证、表证的不能用。

临床印证

有一位王○玲小姐,瘦得跟猴子一样,还要减肥,吃很多减肥药,结果大便完全不通,肠子完全不蠕动,所以减肥药绝对不能乱吃。我用了大承气汤,王小姐才勉强能大便,每次她一来看诊,开口第一句话一定是「大承气汤」不能减少。

【条文】

42、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使用发汗法是正确的,不过并不是都使用大青龙汤、麻黄汤这类发汗力强的方剂,「重发汗」使得发汗太过,造成体内水分津液大量流失。

发汗太过后,病仍没有缓解,头项强痛、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的症状都还存在。结果医师反而又用攻下法,「复下之」的「复」字就是「反」字,以前的条文说过。因为如果表证仍然存在的话,还是要用发汗法,结果医师「反而」用攻下法,泻下的作用也使身体中的水份流失。由于「重发汗」、「复下之」造成身体水份流失,肠管中水份减少,自然就变成便秘,所以「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是因为身体水份流失太多。

「日晡所小有潮热」,每天下午申、酉时定时发烧,申时是下午 3 点到 5 点,酉时是下午 5 点到 7 点。要注意的是,「日晡所发潮热」是标准的阳明病发热时间,这里结胸的「日晡所小有潮热」在发热程度上是比较小的,没有阳明病那么严重。

「从心下至少腹」,从肚脐上的心窝,到肚脐两旁,绷得很紧很硬,「鞭满而痛,不可近者」,痛到手不能碰,手还没碰到就哀哀叫。病邪结聚在胸腔到腹腔,赶紧用大陷胸汤来清除病邪、病毒。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证也。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津液伤矣。不大便五六日,胃府燥矣。舌上燥渴,胃中干也。日晡潮热,胃热盛也。

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谓胸腹之中,上下俱鞭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为无疑也。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所以标准的大结胸证,应该包括第 41 条前段与此第 42 条的症状才是。

【集注】

《内台方议》曰:「日晡所」作「日晡所发」。

方有执曰:此明结胸有阳明内实疑以似之辨。晡日所,申时也。小有,微觉有也。盖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皆似阳明内热。惟小有潮热,不似阳明大热之甚。所以阳明必以胃家实为主,而凡有一毫太阳证在,皆不得入阳明例者,亦以此也。

程 知曰: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故用大陷胸汤,由胸胁以及肠胃,皆可荡涤无余,若但下肠胃结热,而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

吴人驹曰:一腹之中,上下邪气皆盛,证之全实者,其脉沉伏,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

 

方有执认为大结胸证要与阳明内实证比较,我们刚刚提过,阳明病是「日晡所发潮热」,而结胸证是「日晡所小有潮热」。所以阳明病的发烧是比较严重的。

「晡日所」要改成「日晡所」才是。

程知「但下肠胃结热,而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所以大陷胸汤中用甘遂来除胸上痰饮。

吴人驹认为脉象虽然是沉伏脉,不过这是因为病邪病毒盛,而影响了心跳脉搏,不必怀疑而产生畏惧,只要用下法,排出病邪病毒,脉搏自然就慢慢恢复出来。

临床上大陷胸汤可以适用于:胸膜炎、肋膜炎。甚至矿工到晚年产生的尘肺病、矽肺病,会有很多痰饮,痰多到不是用二陈汤、泻白散就可以清除,力量不够,要用大陷胸汤来清除,把痰清干净了,喘的现象才会缓和下来。

我看过很多矿工病人,今天有位张先生 70 多岁,他早年种稻子,以前要用风鼓车来打稻谷,尘灰很多,他做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害得他的呼吸系统到老年时,很容易喘。今天也有一位女士作成衣的,她在工厂放一杯水,不用多久马上在水面上浮一层灰尘。这些都和矿工一样道理,这些灰尘会堆积在呼吸系统中,阻塞肺叶,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

早期盖房子用的石绵瓦,会导致癌症,现在已经没人用石绵瓦了。这些都是职业伤害造成的。

【条文】

4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吴谦注】

大结胸,邪重热深。病从心下至少腹,鞭满痛不可近,脉沉实,故宜大陷胸以攻其结,泻其热也。

小结胸,邪浅热轻,病正在心下鞭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浮滑,故用以小陷胸汤以开其结,涤其热也。

 

大结胸,邪重热深,而且病位范围较大,鞭痛不可近。

小结胸,邪浅热轻,病位范围较小,按之则痛,不按不痛。

大结胸的脉沉实,小结胸的脉浮滑。脉滑就表示有痰饮。

大结胸用大陷胸汤来攻邪泻热,小结胸用小陷胸汤来开结涤热。「涤」就是清除、洗涤的意思。

所以大结胸、小结胸可以在程度上作比较。

【集注】

程应旄曰:按陷胸条曰:心下痛,按之石鞭。曰:心下满而鞭痛。此曰:病正在心下。则知结胸不拘在心下与胸上,只在痛与不痛上分别。故痞证亦有心下鞭者,但不痛耳。

张锡驹曰: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遂诿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之不可治只一二节,余皆可治也,苟不体认经旨,必致临时推诿,误人性命也。

魏荔彤曰:小结胸无实热之邪,但微热而挟痰饮为患,故虽结胸而不能高踞胸巅,但正在心下而已。不能实力作痛,惟按之痛而已,诊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轻浅而已。不能作石鞭,惟虚而结阻而已。所以大陷胸汤不应用,而另设小陷胸汤。高下坚软轻重沉浮之间,病机治法昭然已。又云:痞,阴邪。结胸,阳邪。然于阳邪中又有大小之分,学者审之,于凡寒热杂合之证,无大实大热,俱宜斟酌下法,勿孟浪也。

 

痞证与结胸的病位、程度都有所不同,而最重要的要在痛与不痛去作区别。

痞鞭证是虚证,不痛。结胸证是实证,会痛。

痞鞭证与结胸证要作比较。大结胸与小结胸也要比较。

张锡驹说明:结胸之证也是要分轻重,如果用小陷胸汤去治大结胸证当然治不好。不敢用甘遂、大黄、芒硝这些强烈的峻泻剂。结果就认为结胸是不治之证。不知道真正结胸不可治之证,只有一二节,其余的皆可治。

「苟不体认经旨,必致临时推诿,误人性命也」,如果不认真地去体悟《伤寒论》之条文内容,没有办法把病治好,就临症推诿病太重,误人性命。

现在人心很险恶,有很多医疗纠纷,所以有一些医师不愿意接危症重病,但照规定医师是不能拒收病人的。有些医师遇到生命垂危的病人就开生脉饮,因为生脉饮可以强心复脉,所以如果开了生脉饮,病人还挽救不回来,那就可以推诿人参都用了,没有办法了。因此生脉饮很讨好,甚至以前的人会自己认为是「天年所限」,现代人就不一样了。

魏荔彤说:小结胸是「微热而挟痰饮为患」,不像实热较重的大结胸。小结胸的部位「正在心下而已」,「心下」指胃脘部位。

「高下、坚软、轻重、沉浮之间」,大结胸病位较高;小结胸病位较低。大结胸证肌肉组织摸起来较硬,像铁块一样绷得紧紧的;而小结胸证比较软软的。大结胸病情重;小结胸病情较轻。大结胸脉象是沉而有力;小结胸脉象是浮滑。所以「高下、坚软、轻重、沉浮之间」可以比较出大、小结胸的病位、病因病机、症状、脉象,与治疗法。

另外魏荔彤又说:「痞、阴邪。结胸,阳邪。」痞是阴证、虚证。而结胸是阳证、实证。痞与结胸要作比较与鉴别诊断。

而「阳邪中又有大小之分」,结胸证又有大、小结胸之区别,所以学习《伤寒论》一定要仔细地去辨证。「于凡寒热杂合之证,无大实大热,俱宜斟酌下法」,没有大实大热证,要使用攻下法一定要再三考虑。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斤;洗 栝蒌实一枚;大者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

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人,故名小陷胸汤,分温三服,乃缓以治上之法也。

 

黄连有解热作用、有消炎效果,少量使用是很好的健胃剂。半夏可以导饮化痰。

栝蒌是葫芦科植物,根部叫天花粉、栝蒌根。结成果实就是栝蒌实。单纯用果实皮就是栝蒌皮。剖开果实,单用果实种仁就称为栝蒌仁。

我们吃的丝瓜、瓠瓜、苦瓜、冬瓜……都是葫芦科植物。葫芦科植物都偏向甘寒。

煎煮法,要先煎栝蒌,再煮半夏、黄连。三味药要分成二阶段来煎煮。如果要认真煎饮片,很累的。又如大承气汤四味药,要分成三个阶段煎药,先煎厚朴、枳实,再煎大黄,最后再放芒硝进去,很麻烦的。

不过我们使用承气汤的科学中药,觉得效果良好。而且有一些方剂的剂型原本就是散剂、粉散,例如五苓散就是散剂,如果一昧只是想用饮片汤剂,用五苓散煎成汤药来治腹泻,反而腹泻更厉害。

方剂发微

在临床上可以只单纯使用小陷胸汤,不过最常使用小陷胸汤搭配小柴胡汤使用,合起来就称之「柴陷汤」,其实等于小柴胡汤再加黄连、栝蒌实二味药,因为小柴胡汤中原本就有半夏了。

在临床上,外感,不论是经治疗后或者原先就有,或是疾病传变的过程中,咳嗽时胸胁很痛,痛到不敢用力咳,这种症状用柴陷汤是就合适的。没有很明显的热象,微微的发烧,但是胸腔,特别是膻中的附近有一股灼热感、有痛感,咳嗽时都要用手护着胸口,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柴陷汤,可以再加桔梗、枳壳、再加郁金,有时候二、三包药效果就很好。就是因为这样,大家才会对中医这么着迷。

临床印证

有一位刘海○病人,咳了好几年,到处找医生看,一直看不好,结果来我们这里吃了二、三包药咳嗽就好很多了,第二诊来看诊时,直呼太神了。我告诉她是仲景方太神奇了。我只是用麦门冬汤合小柴胡汤。

胸胁苦满,只是闷闷胀胀,还没到痛的感觉,是小柴胡汤证,还不到结胸证。

如果有一天,我要重新编排《伤寒论》条文,可以把有关胸胁部位的条文编在一起。例如:「胸中窒」,胸腔闷闷的感觉,这是栀子豉汤证,在〈太阳篇〉有五个栀子系列的方子,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五个。另外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二个,在〈差后劳复篇〉有二个方,一共九个栀子系列的方子。

「胸中窒」胸中闷闷的感觉,在〈太阳篇〉是栀子豉汤证。如果是「胸胁苦满」就是〈少阳篇〉小柴胡汤证。到了〈厥阴篇〉第一条条文「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有疼、热的感觉。而更严重的痛感就是这边的结胸证了,痛到不能近触了。

这是我的想法,以前我编过一份资料,现在已经不见了。我的想法是把疾病一层次一层次的发展,不同的症状出现,一层一层的加重,我们如何探取不同的因应对策。

不过刚刚提的〈厥阴篇〉第一条条文「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那里并没有出方。我想是不是视其症状,用柴陷汤来治疗。

【条文】

44、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前面第 40 条提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讲的是原则,说明了痞与结胸是因为下之太早。可是临床上,也会有不因误下,就形成结胸证。此第 44 条就在谈这个,不因误下就现成结胸证,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病症的发展过程会不同。

「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就是这第 44 条条文。

【吴谦注】

伤寒表不解,误下成痞,此其常也。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乃其变也。

今伤寒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若脉沉紧,里实脉也。心下痛,按之石鞭,里实证也。此为脉病皆实,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也。

 

吴谦的第一段注文就是根据第 40 条条文来讲的,伤寒误下成痞,是正常的病程传变。而伤寒误下反而传变成结胸证,这是原则以外的情形,所以说「乃其变也」。

「今伤寒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这句话可以说是第 44 条条文之重点,可以把「结胸不因误下」这几个字标注在条文之上。脉象是沉紧的,症状是心下痛,按之石鞭。脉与证都是实证所以用大陷胸汤主之。

【集注】

喻 昌曰:热实二字形容结胸之状甚明,见邪热填实于胸而不散漫也。浮紧主伤寒无汗,沉紧主伤寒结胸。此与中风之阳邪结胸迥别,所以不言浮也。曰:阳邪误下成结胸,阴邪误下成痞,然中风间有痞证,伤寒间有结胸证,又不可不知。

程应旄曰:虽曰阳邪内陷,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表热盛实转入胃府,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府,而陷入于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也。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实。观此条曰:伤寒六七日,又曰脉沉而紧,则可知矣。

汪 琥曰:或问脉沉紧,焉知非寒实结胸?答曰: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石鞭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大抵辨结胸之法,但凭证最为有准。

 

喻嘉言说「热实」二字就可以明确形容结胸,首先要有热象、发热。再者心下、胃脘部位有痛感。然后胸部、胃脘部位附近的肌肉组织僵硬痉挛,绷得紧紧的。

「阳邪误下成结胸,阴邪误下成痞」这就是第 40 条的原则,「然中风间有痞证,伤寒间有结胸,又不可不知」就是原则以外,也会遇到的情形。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一开始都是先提出原则,但是接着也会提出一些例外。在临床上也是这样,我们经常会遇到例外。

喻嘉言、方有执二位的论点比较主张「中风误下成结胸,伤寒误下成痞」,把阳邪当成中风,阴邪当成伤寒。程应旄不认为如此,他认为「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

「表热盛实转入胃府,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府,而陷入于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也。」这种说法比较明确一点,就像我在《感冒自疗法》一书提到的,感冒会有许多并发症,病邪病毒侵犯到耳朵就变成中耳炎、内耳炎,病邪病毒侵犯鼻子就变成鼻炎、鼻窦炎,侵犯眼睛就形成结膜炎、角膜炎,侵犯咽喉部就形成扁桃腺炎,侵犯到肺部就形成肺炎、急性肺炎,侵犯肝胆部位就形成黄疸、急性肝炎,侵犯肠胃就形成肠胃炎,侵犯肾脏就破坏肾功能,变成肾炎。病邪病毒侵犯哪个系统,该系统的功能遭受破坏,就会产生毛病。

西医不论什么系统都用抗生素,有一位钟○行先生,感冒吃了三包西药,全身水肿,肾功能就被破坏了。今天有一位 82 年次的陈○华小朋友,在出生六个月时,感冒后并发成细胞膜的什么病变,又是什么肿瘤的,作了六次化疗,一根头发都没有,现在还研究要开刀,我问家长为什么要开刀,回答说:「发烧不退,经常流鼻血。」其实这二个症状,我们都可以处理。

「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就像刚刚提到的,矿工、纺织工厂员工、成衣工厂、石绵瓦等因为粉尘、纤维堆积在肺叶之中,这类病人可算是「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

此外吸烟的人,也要注意,长期吸烟的人几乎都会演变成肺气肿,到了年老时肺气肿,有时还要气切。这一类的人也可视为「必其人胸有燥邪」。

汪琥说的:「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胸中的器官肺藏、心脏属阳。同时心脏运输血液,而肺脏呼吸与交换气体所以是「阳气之所聚」,「石鞭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在《金匮要略》第十一章〈五藏风寒积聚病〉中,有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是积聚、有肿块的脉象。所以里证、有积聚、肿块的,脉也会出现沉紧,不只是寒实证才会有沉紧脉。

「大抵辨结胸之法,但当凭证最为有准」,结胸证在胸部、心下会有痛感,病人会告诉医师,根据症状下诊断比较妥当。

【条文】

45、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吴谦按】

无热证之下,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汤四字,必是传写之误。

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实之理相属。

小陷胸汤乃栝楼、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

亦可服三字,亦衍文也。

 

吴谦按文之中认为要把「三物小陷胸汤」改为「三物白散」,因为寒实结胸要用热药攻之,而不是用小陷胸汤。

「温而能攻」指的是巴豆,寒实证用巴豆这种热药才合拍。小陷胸汤中,栝蒌甘寒,黄连大苦大寒,半夏辛温,「栝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寒药无法治寒实证的。

【吴谦注】

结胸证,身无大热,口不燥渴,则为无热实证,乃寒实也,与三物白散。

然此证脉必当沉紧。若脉沉迟,或证见三阴,则又非寒实结胸可比,当以枳实理中汤治之。

 

吴谦特别提到「然此证脉必当沉紧」,沉紧脉表示了「里寒」而且「里实」,这样才是「寒实结胸」。

如果脉是沉迟,或出现了三阴的症状,如出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痛,食不下」,或「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或是厥阴病的症状。并不是「寒实结胸」。此时要用枳实理中汤来治疗。

所以我们讲过:枳实、桔梗、郁金对胸部疼痛的、闷闷的,就可以加入这些药来开胸利膈,也可以再加木香来理气止痛。

【集注】

王肯堂曰: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书》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瘥者用枳实理中丸,即应手而愈。

方有执曰:寒以饮言,饮本寒也,又得水寒,两寒搏结而实于胸中,故谓无热证也。

程 知曰:结胸有大小之别,寒热之异,不得概用硝黄也。

郑重光曰:水寒结实在胸,则心阳被据,自非细故,用三物白散下寒而破结,皆不得已之兵也。

 

王肯堂是明朝的医师,他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各科资料,有《内科准绳》、《儿科准绳》、《妇科准绳》一共《六科准绳》。《六科准绳》都是大部头的书,字密密麻麻的,看起来很累。当年我们考试时,要考内科准绳、妇科准绳。妇科准绳的量相当于其他妇科书目合起来的量,不念的话,考出来不会写,真正全念会累死掉,而且只考一题,不念也不行,念又很苦。

所以平时就要储存功力,一点一点的累积,念到最后万变不离其宗,念来念去都同一宗,储备得越多实力越雄厚,每天存一点每天存一点,一年下来就很可观了。

王肯堂提到的《活人书》,是宋朝朱肱(朱二允)写的书。这本书全名是《伤寒证类活人书》。王肯堂引用此书的经验,认为结胸不论寒热用了陷胸汤仍不愈的,用枳实理中丸就能治愈。

郑重光说:「心阳被据」,「据」是纠在一起的意思。「皆不得已之兵也」因为巴豆有毒性,而且是峻泻剂。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方解】

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逐水斩关夺门,所到之处,无不可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

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

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羸,鲜能善其后也。故羸者减之。

不利进热粥,利过进冷粥,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不用水而用粥者,藉谷气以保胃也。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含有皂素成份。皂素可以稀释黏稠的痰。

巴豆是大戟科植物,与大戟、甘遂、蓖麻子同科。还有三年前吃减肥菜,吃到洗肾、死掉的守宫木也是大戟科植物。大戟科的植物大多有毒性。只有重阳木(又名茄冬木)没有毒。

用近代的植物分类法来念本草药物学也是一种方法,例如:葫芦科植物,冬瓜、丝瓜、西瓜、瓜篓、胡瓜大部分是甘寒的,只有一个南瓜不是甘寒的。

贝母,百合科植物,也是含有皂素,可以化痰,大部份的百合科植物都有类似作用,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另外葱、蒜、韭也是百合科的植物。芦荟也是百合科,芦荟的外皮有泻下作用,所以吃芦荟会拉肚子,有一个处方——更衣丸就用到芦荟。

百合科植物,对呼吸系统有作用,可透过其皂素将痰饮化掉。

桔梗、贝母先磨成粉,再纳入巴豆,在臼中杵,然后用煮稀饭的米汤送服。因为巴豆有毒,所以用米汤来配药服,我们熬稀饭的时候可以看到,稀饭的表层有一层稠稠米汤。所以用米汤可以保护肠胃。

身体强壮的,吃半钱匕。身体瘦弱的减半,大约四分之一钱匕。吃三物白散后的反应是「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最主要是巴豆的关系,因为巴豆是大热的药。热药一遇到热稀饭刺激,反应更加强,拉得就更厉害了。如果腹泻拉得太厉害,就用冷稀饭,因为热性的巴豆遇到冷稀饭,药力就减缓了。在药物学上如果服用了巴豆后拉得太厉害,除了冷稀饭之外,还可以用绿豆、黄连来解巴豆毒。

由此我们可看出仲景是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高手。首先用米汤来送服,保护肠胃。再来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就用冷、热稀饭来调节药力。

方解「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指的是巴豆。桔梗与贝母是非常缓和的药。

「佐以贝母,开胸之结」,是因为贝母的皂素的作用。

「使以桔梗,为之舟楫」,在很多文献上都这样记载,要让药性上行就要用到桔梗。此外升麻、柴胡、荷叶也有上行的作用,如果要有升提作用就用人参、黄芪。人参、黄芪有补气作用。柴胡是升发清阳之气。升麻也有升提作用,另一方面有解毒作用。荷叶有上行作用,有化瘀作用。荷叶是睡莲科植物,因为上行、化瘀的作用,可以化脑部的瘀血、血块。

桔梗像船一样,可以把药物药性往上载,「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

「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不用水而用粥者,藉谷气以保胃也」,用冷水、热水也有调节巴豆药效的作用。不过仲景考虑更进一步,用冷稀饭、热稀饮来保护肠胃。

就像十枣汤要「糜粥自养」一样,一方面使邪不复发,一方面要保护胃气。

我们治病,千万不要又增加新的伤害给病人,所以在很多方子中都可以看到保护肠胃、保护胃气的药物。近几年我的用药方式,已经很少使用有毒的药物。在有疗效的前提下,甚至一些有怪味、苦味、难吃的药物也尽量用其他的药物取代,例如:藁本,我现在也很少用在内服药中了。辛夷也很难吃,我也几乎不用了。

【条文】

4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者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由第 40 条一路下来,有大结胸、小结胸、热实结胸(44 条)、寒实结胸(45 条),现在此条是「水结在胸胁」。其中,大结胸、热实结胸、水结在胸胁都是使用大陷胸汤。小结胸用小陷胸汤。寒实结胸用三物白散。这是针对寒热虚实的不同,治疗的方法当然也不同。

大结胸
热实结胸(44 条)
水结在胸胁(46 条)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小结胸(43 条)小陷胸汤黄连、栝蒌、半夏
寒实结胸(45 条)三物白散巴豆、贝母、桔梗

【吴谦注】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若胸胁满鞭者,此结胸也。

今不满鞭,复往来寒热者,乃少阳表里病,非结胸也,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

但结胸证,亦有水结者,水结胸不但表无大热,里亦无大热也。有结胸状,头微汗出者,此水停于胸,为热气上蒸使然也。故曰水结在胸胁也,亦以大陷胸汤主之,饮热并攻也。

 

「今不满鞭,复往来寒热者,乃少阳表里病,非结胸也。」有往来寒热的症状,属于柴胡汤的范围了。

我刚刚提过,栀子豉汤证会有胸口闷闷的感觉。柴胡汤证会有「胸胁苦满」的症状。到了结胸证有更明显的痛感。另外〈厥阴篇〉第一条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有一股气一直向上顶上来,顶在膻中的地方。

把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胸部症状区分、比较。这一条就是少阳柴胡证与结胸证作比较。

「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因为里证比较明显所以用了含有大黄的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再加上枳实、芍药和大黄。所以小柴胡汤七味药,大柴胡汤八味药。

「但结胸证,亦有水结者」水饮、水毒结聚在胸部。「水结胸不但表无大热,里亦无大热」我们回想一下第 26、27 条麻杏甘石汤的条文中是不是也出现过「无大热」这句话。

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一些病人,用体温计去量体温,并没有很高的体温,但是在望诊时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嘴唇很红,像擦了口红一样,像麻杏甘石汤证、泻白散证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其实是热郁肺叶后,出现征兆在嘴唇上。这里的水结在胸胁虽然也没有大热象,但是会痛,是结胸证的一种。结胸证一定会有痛感,不论是按不按压的痛感都是。

「头微汗出者」,在第 41 条时提到过,基本上「头微汗出」一定有热象。在〈阳明病篇〉、少阳病肝胆方面,都出现过这种症状。在此条「头微汗出者,此水停于胸」所以表示有水饮。而且条文一开始就提到「热结在里」,所以有热象。

「故曰水结在胸胁也。亦以大陷胸汤主之,饮热并攻之。」因为有水饮,同时有热象,所以用大陷胸汤是「饮热并攻之」。

【集注】

方有执曰:水即饮也,以不实鞭,故曰水结。胸胁亦里也,以热结不高,故曰在里。

程 知曰:此言热结于里兼少阳者,则不宜陷胸。水结于胸者,虽无大热,犹宜大陷胸也。

程应旄曰:大柴胡与大陷胸皆能破结。大柴胡之破结,使表分无留邪。大陷胸之破结,使里分无留邪。

林 澜曰:此言水结胸之与热结在不同也。十余日,邪深入府之时,然热结在里,而犹有半表半里之邪作往来寒热者,必以大柴胡两解之。若但胸胁结满,初无大热,收敛入内者,此亦不得为大柴胡证,必水结胸胁也,何以知之?水结胸者,头汗出。今但头微汗,为水结胸明矣,与大陷胸汤。

 

程应旄把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作比较,大柴胡汤的病邪较表层,而大陷胸汤病邪较里层。

林澜,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作为大柴胡汤的辨证要点,而「胸胁结满,但头微汗」作为水结胸的辨证要点。

到此条为止,我们读过了:大结胸、热实结胸、水结在胸胁都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用小陷胸汤。有寒实结胸证用三物白散。

【条文】

47、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柔痉是有汗的,刚痉是无汗的。而柔痉与刚痉的共同症状是在颈部出现僵硬的感觉。

在《伤寒论》中有一篇:〈痉湿暍病篇〉,刚痉用葛根汤,柔痉用桂枝加葛根汤。但是在《金匮要略》的〈痉湿暍病篇〉中,刚痉一样用葛根汤,但是柔痉用桂枝汤加栝蒌根,称为栝蒌桂枝汤。这是《伤寒论》与《金匮》的不同处。

柔痉与刚痉共同的症状就是「项背强𠘧𠘧」,颈椎、肩膀两边,沿着督脉两边的背脊、肌肉、神经和血管痉挛收缩,出现僵直的现象,就叫「项背强𠘧𠘧」。

因此我进一步地应用在僵直性脊椎炎,我们可以用《伤寒论》的葛根汤原方,或是用麻黄、桂枝合方变化出来的小续命汤来治疗。小续命汤因为有人参,所以比较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栝蒌桂枝汤更适合虚证的病人。

《内经》曰:「病在上,取之下」,仲景有很多治法符合《内经》的原则,对于这类颈背僵硬的病人,仲景也会使用攻下的方法,可以松弛。

我经常在研讨会时与很多同道讲述:「如果使用很多止痛剂都没有效的时候,不妨加大黄一味」,因为在《伤寒论》〈太阴篇〉中提到:「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所以有一句话说「痛加大黄」。尤其是肠胃发生病变,要把肠胃的积滞清除的话,就非用大黄不可。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有一些同道用了「痛加大黄」的方法之后,效果很好,相当满意。

临床印证

有一位张姓小朋友,7 岁,因为感冒发烧,先送到阳明医院住院一阵子,因为病情没有进展,转送三总住院一阵子,病情也没进展。每天手足抽搐、痉挛,牙关紧闭,出现了所谓「惊风八候」,搐、搦、痉、挛……都出现了。于是再转台大小儿科病房。直到发病后第 35 天,家长打电话找我求救,我在电话中只问一句话:「有没有每天大便?」家长回答说经常六、七天不大便。

以前念《伤寒论》时,常会觉得怎么可能「六、七日不大便」、「十余日不大便」?直到真正临床时,才发现根本是司空见惯。后来念医案,有 49 天、35 天不大便的医案,觉得很不可思议!等到临床时,就真的看过 30 多天不大便。

这么多天不大便,那些废物产生的毒素会跑到哪里去呢?当然会随着血液,干扰大脑,然后造成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障碍,于是出现了神昏、痉挛、抽搐……的症状。病人的阿妈天天哭。

我到台大病房看完诊,就配了大承气汤加减,加钩藤、秦艽、天麻、远志、菖蒲等抗痉挛与通窍的药。服到第 9 包,大便一通畅,所有的症状就消失了。这就是「病在上,取之下」,没几天张小朋友就出院了。不过或许因为作了脊椎穿刺,张小朋友变得不太能讲话,也站不起来,我继续针对讲话方面用清心涤痰汤加减,针对站不起来用七味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渐渐地张小朋友就恢复正常了。

「病在上,取之下」,我们很多脑病的病人可以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案例。甚至必要时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吴谦注】

结胸从心上至少腹,鞭满痛不可近,则其势甚于下者,治下宜急攻之,以大陷胸汤。

结胸于胸上,满鞭项强,如柔痉状,则其热甚于上者,治上宜缓攻之,以大陷胸丸直攻胸肺之邪。

煮服倍蜜,峻治缓行,下而和之,以其病热缓急之形既殊,汤丸之制亦异也。故知此项强乃结胸之项强,下之则和,非柔痉之项强也。

 

吴谦注文「结胸从心上至少腹」,应该是「从心下」才是。

「煮服倍蜜」,主要用蜜来缓和大黄、甘遂的强烈药性,所谓「峻治缓行」。

在学术研讨会上,有人主张:仲景用蜂蜜是在补充营养。我在现场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仲景用蜜是缓和毒性药物。例如:半夏甘遂汤中就用了蜂蜜,就是用来缓和甘遂的毒性。大陷胸丸这里也是一样。

「故知此项强,乃结胸之项强,下之则和,非柔痉之项强也」,刚刚已经介绍过柔痉的项强。在《伤寒论》中柔痉用桂枝加葛根汤,因为葛根、芍药都有放松肌肉的作用。而柔痉在《金匮要略》中,用栝蒌桂枝汤,就是在桂枝汤中加入栝蒌根。

葛根是豆科植物,栝蒌是葫芦科植物。栝蒌根甘寒生津。葛根升发胃阳,但主要还是松弛肌肉。二个方有点不同。不过同时在桂枝汤中加葛根、栝蒌根也是可以的。

【集注】

成无己曰: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也。

程 知曰:项强如柔痉者,胸中邪气紧实,项势常昂,有似柔痉之状。然痉病身手俱张,此但项强,原非痉也,借此以验胸邪,十分紧逼耳。

汪 琥曰:下之则和者,言邪实去,胸中和而项自舒之意。若不云如柔痉,恐医人认以为太阳经风寒之邪未解,反疑其当用发汗之药,殊不知项虽强,表证已解,里证甚急,治法宜下也。

 

成无己「胸膈结满,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也」,因为胸膈结满,所以颈部只能向后仰,不能向前俯趴。这是颈部僵硬。

台大数学系有位 20 岁的同学,功课很好,但是颈椎脖子几乎不能动,现代医学把他归类在免疫系统出差错,只有类固醇。我们使用葛根汤或小续命汤,再配合右归丸、左归丸、龟鹿二仙胶,这些有胶质的药,效果会更好。

大家可以多吃胶质食物,例如:猪耳朵、黑木耳、白木耳。我们有一位何姓女病人,她一边乳房有肿块,另一边乳房会分泌咖啡色的乳汁。我们用药之余,请她配合吃海带,乳房肿块居然亦消失了。所以大可以炖海带来吃,加入豆腐,切一些姜,吃荤的人可以再加排骨,把豆腐炖到一孔一孔的,真是人间美味,很好吃。

程知更提出「胸中邪气紧实,项势常昂」与「柔痉」的鉴别法。痉病除了项颈之外,身体与手足也会僵直、抽搐。而结胸这里是因为胸中邪气使项颈僵硬。

大陷胸丸也是大黄、芒硝、甘遂组成,有大陷胸架构,作用也是很强烈的。

大陷胸丸可以治疗龟胸、龟背,就是胸口或背上突出来的。甚至压迫性的脊髓麻痹,也可以使用。

大黄含有大黄蒽醌,可以透过脊髓神经传导、透过下法,让胸腔、腹腔压力松弛下来。因此胸腔、腹腔实证的毛病都可以使用大黄。

另外大陷胸丸中有葶苈子与杏仁,都是作用在肺、呼吸系统,葶苈子可以泻肺,在《金匮要略》第七章中有葶苈大枣泻肺汤。杏仁也是作用在肺、呼吸系统。由这个角度来看,大陷胸丸作用在龟胸的效果会比龟背好一些。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以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温顿服之」,一次把它喝完,而且一天只服一次。

「一宿乃下」,隔一夜才会开始泻下。

「如不下,更服」,如果没泻下,隔天再服一次。「取下为效」服到泻下为止,如果有泻下,项颈部的僵硬感就会缓解下来了。

「禁如药法」,指第 42 条大陷胸汤的禁忌法:「得快利,止后服。」基本上作用强烈的方剂、药物都是这样子的。

【条文】

48、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脉浮大者」代表的是有病在表,原则上不可以用攻下法。尤其如果攻下造成严重脱水,会有生命危险的。

这里的「下」,当然也包括了强烈的利尿,因为甘遂本来就是强烈的利水剂。大黄、芒硝走后阴,甘遂走前阴。

【吴谦注】

结胸证,若脉大,是为胃实,知结热已实,乃可下,下之则愈。

今其脉浮大,是尚在表,知热结未实,故不可下。

若误下之,未尽之表邪复乘虚入里,误而又误,结而又结,病热弥深,正气愈虚,则死矣。

 

如果脉大,又「结热已实」,是胃实证,可以用承气汤来下。

如脉为浮大,病尚在表,就不能攻下。吴谦认为此刻用攻下的方法会使病邪更深,而正气反而愈虚,抗病力愈弱,预后当然不好。

【集注】

张兼善曰:结胸为可下之证,若脉浮大,心下虽结,表邪尚多,下之重虚其里,外邪复聚,则死矣。

程 知曰:结胸亦有不可下者,宜审其脉以施治也。结胸为邪结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或沉紧,则为在里可下也。若脉浮大,则邪犹在表,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也,故死。

 

所以第 48、49 条,这两条是结胸死证。

【条文】

49、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表示由第 41 条到第 47 条条文中,结胸证的所有症状都具备,可见病情相当严重。又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的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了上述二个情况,预后也是不乐观的。

第 48、49 条是结胸证的预后诊断。

【吴谦注】

结胸证悉具,谓鞭满而痛结在膈之上下也。

悉具者,谓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胁,无不鞭满而痛也,较之大结胸为尤甚。

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若复迁延,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之亦死,不下亦死矣。

 

「结胸证悉具,谓鞭满而痛」指的就是 41 条条文的症状,「结在膈之上下」可以知道病邪结在胸腔、腹腔,「谓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胁」还包括了左右两胁,比大结胸还要严重。

「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赶紧用下法,或许还有生的机会。「若复迁延,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之亦死,不下亦死。」如果没有及时用下法,拖延病情,势必病情越来越严重,而抗病力越来越弱。「形气相离」就是身体的实质与功能渐渐消退而无法密切配合。如果又有烦躁不宁的症状,预后不乐观。

【集注】

方有执曰:结胸证全具,已主死矣。而更加以烦躁,即不再下,亦主死也。

程应旄曰:结胸证,妄下不可,失下亦不可,总在适当其宜,则去邪即所以安正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承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证具,脉兼见浮大,而加以烦躁,方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结胸证中之一也,何遽云死耶?

 

魏荔彤的说法可以参照第 41 条「短气躁烦,心中懊恼,……」,结胸证本来就会有烦躁现象,尤其像第 42 条「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很不舒服的症状,但不会动不动就是死证。所以魏荔彤的说法是比较务实的角度,可以说是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这样的观点。

【条文】

50、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按之则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问曰:何谓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第 50 条又出现一种新的病证:「藏结」证。并且由症状、脉象,来比较在临床有什么不同?

结胸证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而藏结证一样会有痛感,我们提过:只要有「如结胸状」的字句出现,就表示有痛感,不论是大结胸的时时疼痛,或是小结胸的按之才痛、不按不痛。「如结胸状」就是会有痛感。但是藏结证是「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而藏结证的脉象,寸脉一样是浮脉,但是「关脉小细沉紧」,小脉与细脉是相同的脉象,是加强语句,文句念起来比较顺。所以藏结证的脉象出现了「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一共四个脉象同时出现。(小与细脉算同一脉象)

当年,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汪叔游,他是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刘焕桑的女婿,汪先生于国防医学院毕业后,从事一段西医工作,后来二十多年投入中医的脉学研究,西医投入中医脉学研究比较有成就的是汪叔游。而不是医师投入中医脉学研究最有成就的是王唯工,我很想找一个机会请他来演讲,不过王教授经常到国外学术演讲。

汪叔游研究中医脉学二十多年,大部份研究单一脉象。我曾经向他请教过兼脉的问题。汪先生回答:「兼脉的研究比较复杂,如果要研究兼脉,可能要花二十倍的时间」。

大家如果对脉象有兴趣,可以找一本大陆任应秋的书,任应秋是大陆近代中医学家,不过已经作古了。他有一本《中医脉学十讲》,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也对我们研究《伤寒》、《金匮》有非常好的帮助。因为这本书几乎引述了《伤寒》、《金匮》的条文。他把《伤寒》、《金匮》中有关脉象的条文汇集、汇集起来。这本书以前是启业书局出版的。

谈到脉学,在一些研究会中,我们提到《伤寒》、《金匮》一共有多少种脉象呢?我根据任应秋整理此书的内容,告诉他们大概有 104 种脉象。(包含兼脉)。

在仲景的《伤寒》、《金匮》中,大概这个藏结的脉象是最复杂的,「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也有另外一种看法,有些学者主张,《伤寒》、《金匮》中的脉,都是晋朝王叔和加进去的。认为有些条文加的合理,有些加得不合理。因为仲景是务实的临床医师,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伤寒》、《金匮》每一章的题目、章目都是「辨○○病脉证并治」,「辨」「病」「脉」「证」「并治」,就是「辨证论治」,包含了病、脉、证、治。

早期台大医学院的院长魏火曜老先生,原先排斥中医,后来与我们参加几次国际东洋医学、中医学大会之后,魏老先生也接受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观念,常常讲到辨证论治,迷死中医了。后来的台大院长杨思标曾经到浙江中医大学作六次的学术演讲。我们中医往往就是化阻力为助力。不过很可惜,魏老先生也往生了。而杨思标退休后大部份时间在大陆。很可惜,这些对中医有兴趣、有作为的人士一直消失中。

包括最近谢贵雄院长,太年轻了,五十多岁就往生了。而且这些热爱中医的西医人士,常被打击,包括被自己的老师打击……。不过那些打击中医的人士下场也不太好。所以中医是消灭不掉的,愈挫愈奋。

此条文是结胸证与藏结证的比较,脉象的不同,症状的不同。「舌上白胎滑者」其实是藏结的舌苔,在吴谦注文中认为:藏结而舌上白胎滑的,可以用温热性的药来治疗。不能用大陷胸来攻。如果结胸证而出现舌上白胎滑者,是难治之症。

到底藏结是什么呢?由「饮食如故,时时下利」看起来比较像是肠胃系统功能的疾病。基本上藏结与结胸的病因是相同的,但后续的症状不同。

【吴谦注】

邪结三阳,名曰结胸。邪结三阴,名曰藏结。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而其脉与证之状则不同。

其鞭满而按之痛,结胸证也。寸脉浮,关脉沉,结胸脉也。寸浮主胸主表,关沉主胃主里,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胃里而结也。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藏结证也。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藏结脉也。细小沉紧主藏结寒痛,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藏里而结也。

藏结虽鞭满而痛如结胸状。然结胸病,属里壅塞,必不能饮食。藏结病,属里空虚,故饮食如故。结胸属实热,故鞭痛不大便而脉沉石。藏结属虚寒,故鞭痛下利而脉细紧也。

舌上白胎滑者,胸中无热可知。藏结阴邪,得之为顺,尚可以理中辈温之。结胸阳邪,得之为逆,不堪攻下,故难治也。

 

藏结与结胸的成因都是「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成因是一样的,但是「脉与证之状则不同」。

「然结胸病,属里壅塞,必不能饮食」,「结胸属热实,故鞭痛不大便而脉沉石」,结胸属里热实证,「脉沉石」也可当成「脉沉实」,脉沉而有力的意思。

「藏结,属里空虚,故饮食如故」、「藏结属虚寒,故鞭痛下利而脉沉细紧也」,藏结属里寒虚证。

舌苔白,而且水份多,是属寒实证的舌苔,所以说「胸中无热可知」。藏结属阴邪寒证,所以得「舌上白胎滑者」是顺症,可以用理中辈,也就是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等温药,如附子、干姜,甘草来温之。

结胸是阳邪,所以不能温之。如果要攻之,「舌上白胎滑者」是寒证,也不能攻。所以说「结胸阳邪,得之为逆,不堪攻下,故难治也。」

【集注】

成无己曰:气宜通也,以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不得下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上通。故知二者皆按之痛鞭也。

方有执曰: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藏结之同异。藏结之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小细紧,此其所以不同也。盖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

汪 琥曰:结胸证,其人本胃中有饮食,下之太早,则食去不尽,外邪反入,结于胸中,以故按之则痛,不能饮食。藏结证,其人胃中本无饮食,下之太过,则藏虚,邪入与寒结于阴分,所以状如结胸,按之不痛能饮食,时下利也。

魏荔彤曰:人知此条为辨结胸,非指藏结而论。不知正谓藏结与痞有相类,而与结胸实有不同。盖结胸,阳邪也。痞与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藏结则上下俱无阳,是皆误下误吐之过也。

 

魏荔彤点出了结胸、藏结、痞。要作区分比较。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结胸、藏结、痞都是蒙古大夫误下或误吐,制造出来的「人造病」,乱整一气的。

【吴谦按】

此条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藏结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

盖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胎干黄,虽藏结证具,每伏真热。

藏结阴邪,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

由此可知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

 

「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今天早上有二位后中的学长和一位特考学长跟诊,他们就发现我讲的病例每一例都是真的,活生生的。讲到钟○行先生,钟○行先生就来看病,我就请钟先生自己叙述病史、病情,不是我乱盖的。

以前提过手汗病人,到西医作交感神经切除手术,结果变成腋下出汗,今天早上就有这样的病例,就是马上遇到这种病人。

西医这种治法,不知道是什么治法?我称作「跷跷板治法」,这边跷起来,就把这边压下去,结果换另一边跷起来。手不出汗了,变成腋下出汗了,再把交感神经切除,腋下不出汗了,变成胸口出汗。

我们治疗这一类的多汗症效果就不错。「汗为心之液」,肯定要用入心的药。但是「肾主五液」,我们也要用地黄、玄参这一类入肾滋阴补水的药,补充流失的水份,并滋阴清热。最后所谓「温分肉,实腠理」,可加入黄芪。另外参考现代生理,多汗是交感神经兴奋亢进,所以可以加入安神的药物、潜阳的药物,龙骨、牡蛎就用得上,珍珠母、石决明也可用。这样来用药,效果很好。

我们著书立论不是乱盖的,是有根据的。以后我就把这些病例号码抄下来,生日、性别都抄下来。就像吴先生,在中正机场上飞机没问题,到了香港启德机场下飞机竟然不会走路了。回到竹东找西医看病,吃了三天药后,变成一滴尿都没有。7 月 14 日到○○医院住院,住到 9 月 26 日,除了勉强把小便治好,可以尿尿,腿还是无力不能走路。第一次找我看病他就是坐着轮椅。吃了几次中药,现在会走路了,这是他姊姊亲口说的,电脑上都有记录。

所以健保局怎么不会亏钱?住院住了二个多月,又是电脑断层,又是穿刺……,花很多钱,结果还是不会走路。我只是用当归四逆汤合四妙散,才吃几次药就会走路。我们收的全部挂号费不到 1000 元,健保局给付四次疗程也差不多 2000 元,比起住院花 20 万,谁比较有效益?所以健保局对中医实在很不公平。

「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由此段文章来看,我想吴谦应该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家。

【条文】

51、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在腋窝胁下原有就有鞭满、鞭块的感觉,严重一点时会由腋窝连在肚脐旁,更严重一点时,痛感会由少腹牵引到生殖器那边,这是「藏结死」证。

很多学者,众说纷纭。到底「藏结」是什么病呢?有的人认为是胃癌,有的人认为是肝癌……。

【吴谦注】

病藏结之人,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其邪又进厥阴,乃属藏结之死证也。

【集注】

程 知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而不解,痞连脐旁,脾藏结也。痛引少腹,肾结也。自胁入阴筋,肝藏结也。三阴之藏俱结矣,故主死。

 

「胁下」原本就属少阳肝胆的部位。「胁下素有痞」原先就有旧病,现在又有新病,结果「新旧病合」,痛得由「少腹入阴筋」,这样是「邪又进厥阴」,有些人就依此认为,藏结是肝癌。

但是临床上肝癌病人的症状,好像很少是这样发现的。所以我不太能接受「藏结就是肝癌」这种论点。有的人认为「藏结是胃癌」,也不尽然。

程知「痞连脐旁,脾藏结也」,所以有人认为是胃癌。「痛引少腹,肾藏结也」,所以也有人认为是肾癌、尿毒症。「自胁入阴筋,肝藏结也」所以有人认为是肝癌。但是都不太相像。

也有人认为是「肠套叠」的症状,就是肠子与肠子套咬在一起,一般多发生在肥胖的小朋友身上,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成人比较少见。肥胖的小朋友很少活动,结果肠子也不蠕动了,容易造成肠套叠,一旦超过 3 至 6 小时没有处理,套在一起时肠子就会组织坏死,这段肠子会变黑,严重的话会有生命危险。一般发作在丑时,半夜一~三点,正好是肝经时间,小朋友异常哭闹,哭得很凄惨,就要考虑是不是肠套叠,送到医院,就要作钡剂摄影。所以养小孩健康就好,不要养太胖。今天有位病人的宝宝 9 公斤,每次抱得右手与右脚痛得很,手臂都提不起来了。

我们家后面住了一位范妈妈,以前医学根本没什么预产期,挺着大肚子上山干活,砍柴砍到一半,小宝宝就生出来了,自己用锋利的芒草叶切断脐带,用衣服包里小宝宝,用扁担,一头柴火一头小宝宝就挑下山了。现代人一看到就吓昏了,什么事都不会了。

我很会照顾小宝宝,尤其帮小宝宝洗澡。把小宝宝的头抓好,然后先洗眼睛、腋下、鼠蹊部,然后再洗身体,但是肚脐一定要盖好,脱衣服下来就要把肚脐盖好,不能招风的。

另外帮小宝宝喂药,现在的父母二个大人也抓不住小孩,我就很会喂药。用脚把小朋友的脚夹住,再把头夹住,准备两支瓷汤匙,一支塞进嘴巴卡住,一支调好药灌进去。灌进去还不吃,就把鼻子一捏,就吞下去了。不过有些小朋友灵精得很,等一下就「噗」地喷出来。

我这样一叙述,你们就知道我是真的带过小宝宝。

关于肠套叠,我看过一名病例,顺○制药吴先生的弟弟的小朋友,很瘦,头和肚子很大,脖子和四肢很细,肚子鼓胀得敲下去有声音。我第一次使用癞蛤蟆就是这个病例,我用癞蛤蟆磨成粉,加在理中汤中。

癞蛤蟆是治疗腹胀的药,所谓「癞蛤蟆吹气——好大的口气」,一吹气肚子就胀好大,就可专门用来消气,这就是取类比象。而且癞蛤蟆炖来吃,很甜很好吃。不过我们把癞蛤蟆磨成粉,加在理中汤中。

吴小朋友那时候就是开过肠套叠手术后,肚子胀得很,头大大的,脖子与四肢很细,大部份的人都认为养不好。结果现在 180 公分人高马大。可惜我没有留照片。

所以藏结到底是什么病,好像没有一个比较相近的病,也不是肝癌、胃癌……。我想值得以后研究。今天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