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五讲
【条文】
72、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第 72 条条文是描述的相当传神而且具体的条文。
「未持脉时」,病人刚走进诊间,医师尚未帮病人把脉的时候。「病人叉手自冒心」,病人觉得胸部、心脏的地方好像要蹦出来一样,很难过。所以病人把手护在胸前、心窝处。「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医师就开始问诊了,结果问了半天,病人也不回答,就试着命令病人咳嗽,结果病人也不咳嗽,这是因为病人「两耳聋无闻也」。
即然病人「两耳聋无闻也」,是不是要改用「笔谈」呢?今天早上就有一位 61 年次妊娠 25 周的孕妇,就是用笔谈,因为她重听,言语发音有障碍。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条文的病人并非先天耳聋,而是几天前可能被庸医误用发汗法过汗,造成虚证所以「两耳聋无闻也」。
这第 72 条条文,几乎就是看诊现场的描述了,很传神,很有临场感。病人一进诊间,望诊就看到他双手护在胸前,好像心脏快冒出来一样,问诊问了老半天,病人不吭一句。最后可能透过笔谈知道,原来之前发了很多汗,也许是服了麻黄汤或喝了大青龙汤,或者是泡了温泉发了太多汗……。在现代,也可能是服了太重的西药,像我本身,服了西药后,耳朵就会轰隆轰隆的。
【吴谦注】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其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
其聋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
「其聋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因为少阳病也会有「两耳无所闻」的症状,在〈少阳篇〉会提到,同时,少阳病会有胸胁苦满的症状。
而「叉手自冒心」是因为「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发汗太过,气随液脱,造成亡阳,也就是亡心脏之阳,虚到心脏好像要蹦出来一样,要用手压按着胸口。
【集注】
喻 昌曰: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
程应旄曰:诸阳受气于胸中,而精气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
喻嘉言认为此条文是「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一般临床上,因感冒痰饮引起的耳聋,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如果耳聋又有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的症状就属于少阳病,须使用小柴胡汤了。
像此条过汗而造成「阳虚耳聋」,也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当然可以再加远志、菖蒲通窍;加桔梗引药上行;另外如果发炎的话,可以再加连翘。
临床上,使用上述方药,效果相当不错。长○中医诊所有一位黄小姐的儿子,耳朵发炎流脓水已经十几年,用了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再加远志、菖蒲、连翘,服药二、三天就不流脓水了。所以用药就像拿钥匙开门一样,用对了门就打得开。用错了,一百枝钥匙也没有效。
「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少阳病会有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如果有这些少阳症状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没有这些症状自然不属少阳病。我的临床经验中,虽然没有上述那样明显的少阳症,但是因为身体两侧属少阳所辖,还是可以使用小柴胡汤。
身体两侧属少阳所辖,包括两耳、两耳后、颈部淋巴结、到腋窝下。包括产妇的三朝蒸乳、乳房发炎肿胀,都属少阳所辖。
像乳腺发炎,有时候也会发热恶寒,我们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加蒲公英、天花粉、浙贝母、神麯。三个礼拜前翡翠水库汤小姐,乳房流出红褐色的分泌物,她整个晚上大哭,害怕是不是癌症。我用柴胡系列的加味逍遥散加蒲公英等治疗,今天其母来诊说到,汤小姐的红褐色分泌物已经停了。其实重用蒲公英一味也会有效,可以另外单用蒲公英饮片二两煮水代茶饮,配药服用。另外可以在处方中加香附、郁金理气疏导。香附走十二经奇经八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仙药。用天花粉、浙贝粉散结。再重用神麯,神麯与炒大麦芽同样是酵素。神麯与大麦芽一样可以退奶。
例如:内湖吴小姐,泌乳素高到 200 以上,我用上述处方,服药几天,泌乳激素变成 24。她找西医妇科看了很久,泌乳激素还是 200 以上,泌乳激素太高,甚至会造成不孕症的。我们后来又处理了好几例,陆陆续续,无独有偶。每一例都处理得很好,相当神奇。
程应旄:「精气上通于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认为重发汗造成阳虚,使精气无法注入耳中,而变成耳聋。
其实,临床上还可见另一种耳聋:与人吵架,发怒,气上冲,结果耳朵就听不到了,到医院作检查,耳神经很正常,可是就是听不到。西医就定了一个病名「突发性耳聋」。我曾经一天之中遇到两例突发性耳聋的女病患:其中一位是单耳,另一位是两耳都听不到。在长庚也看过一位 60 年次刚退伍的男生,忽然间就听不到,住荣总十一天,检查耳神经一切正常,但是就是听不到。所以,爱生气的人要多小心了。
【条文】
73、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72、73 条要一起看。73 条是补充 72 条的治疗法。
看到 72 条的症状,好像病得很严重,耳朵突然听不到了,一定令人紧张万分了,去看耳鼻喉科,可能一切都正常,找不到原因,结果仲景只用二味药就解决了,真是太精彩太神奇了。
「其人叉手自冒心」与前条 72 条一样。「心下悸,欲得按者」心脏碰碰的跳,好像要蹦出来一样,用手按着心窝会比较舒服。
症状好像很严重,结果在仲景眼中只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 72 条就提到是「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用甘草和中补正气,用桂枝强心,使耳中血液循环较好,居然只用二味药,耳朵就又可以听到了。如果是开饮片,只开二味药,病人一定又怪医师没学问。
造成「心下悸」的原因很多,在 73 条中是因为发汗过多造成的。
【吴谦注】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
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自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其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72、73 条是相关连的。
「发汗过多,外亡其液」,体液流失、水份流失。「内虚其气」,发汗过多,气随液脱,影响心脏功能。
【集注】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疎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 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
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之变证也。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不要小看甘草,它也是补药,尤其蜜炙之后。甘草与黄芪、葛根一样都是豆科植物。
程应旄:「汗为心液,不可妄汗,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所以使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较强发汗剂时,麻黄的用量要小心。有些人麻黄用太重,一用就 5 钱,这样会使病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所以剂量的拿捏与方剂的选择相当重要。
「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刚刚提过心悸的原因有很多,有心气虚、有水气乘。
「水气乘心」,就像是第 74 条的苓桂甘枣汤,「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古代的人有时候很会想像,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如果是药理学的作用机转,桂枝本身就会有强心作用,心脏作用增加了,自然心跳不会太快,不会心悸,就不会有心脏要蹦跳出来的感觉了。甘草,甘能缓,会有安定缓和的效果,自然心跳不会蹦蹦乱跳。
魏荔彤:「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就是第 3 条条文后面,桂枝汤服用法的注意事项。
这一条条文是很生动地描述,仲景临床上一定看到这样的病人,所以才可以如此生动的描述下来。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集解】
柯 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为虚矣。桂枝本荣分药,得麻黄则令荣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荣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亡阳。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敛阴也。
桂枝甘草汤二味药:桂枝与甘草。桂枝汤重用桂枝三两,而桂枝甘草汤则重用桂枝四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 900c.c.的水,煮成 300c.c.。「顿服」就是一次喝完。
【条文】
74、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奔豚」是肾之积,称为奔豚。肝之积称为「肥气」。心之积称为「伏梁」。脾之积称为「痞气」。肺之积称为「息贲」。这是五脏积聚,在《内经》、《难经》、《金匮》都提到过。积聚证,有时候可以视为肿瘤病。
不过,这条条文只是「欲作奔豚」而已。真正的奔豚的症状会有一股气由肚脐两侧的少腹,上冲至胸,沿着呼吸道与食道,尤其是呼吸道,向上冲到咽喉部。「胸中窒,不得息」,几乎没办法呼吸了。
而这条「欲作奔豚」使用苓桂甘枣汤来治疗。
【吴谦注】
发汗后心下悸者,乃虚其心中之阳,本经自病也。
今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乃心阳虚,而肾水之阴邪,乘虚欲上干于心也。
主之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者,一以扶阳,一以补土,使水邪不致上干,则脐下悸可安矣。
「发汗后心下悸者,乃虚其心中之阳,本经自病也」是第 73 条,用桂枝甘草汤。
「今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乃心阳虚,而肾水之阴邪,乘虚欲上干于心也」,就是心脏本身功能差,而又有水饮,就造成了「水气凌心」。
「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有桂枝可以扶阳,有甘草、大枣以补土,「使水邪不致上干」。以「补土克水」,水气不会上干,就不会水气凌心,自然心脏不会蹦蹦跳,不会心悸了。
如用药理解释,茯苓能利水、伐肾水、去水饮;而甘草、大枣,甘能缓,能安定和缓,甘草、大枣再加上一味浮小麦,就是甘麦大枣汤,就有安定大脑皮层、安定中枢神经的作用。所以甘草、大枣二味也会有安定神经的作用。用桂枝来强心。
甘麦大枣汤可以治疗妇人藏躁症。藏躁症类似于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出现的症状:下午时发潮热、烘热,颧骨潮红。烘热就会冒汗,心脏加速跳动,马上有心悸症状。此时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加百合、柏子仁。如更严重一点,就可以再加牡蛎、龙骨潜阳。甚至再用石决明、珍珠母。介类药物都有潜阳作用,有安定神经的作用。
烘热、潮红、冒汗、心悸,以现代医学的观点都是交感神经兴奋,而在中医属于阳亢、亢进的现象,我们用介类来潜阳、安神。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用药物学、生理学、药理学,也可以解释此条文。
【集注】
程 知曰: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液虚而肾气将动也。肾气欲上奔,故脐下先悸也。谓之豚者,指肾气也。
喻 昌曰:汗本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故取茯苓、桂枝,直趋肾界,预伐其邪,所谓上兵伐谋也。
汪 琥曰:奔豚者,肾之积名也,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乃肾气发动,有似乎奔豚之状,非真脐下有积如豚也。
程知:「谓之豚者,指肾气也」,在药物学上「猪为水畜」。
在《伤寒论》中有一个猪肤汤,用猪皮作的一个处方,猪肤汤中其实还有一味药——米粉,用猪皮熬,炒米粉,就像现在的面茶一样很香,猪肤汤可以治心烦,又可以增加营养、体力。所以如果有国三、高三的考生,每天可以泡一杯猪肤汤来喝,可以治心烦,又可增加体力。
喻昌:「预伐其邪,所谓上兵伐谋」,治病与作战一样,所以张介宾才会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八阵就是诸葛亮的八阵图,有一首诗:「功盖三分国,名称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就是谈诸葛亮的八阵图。张介宾写了二本书,用兵法来讲方剂,一本新方八阵,一本古方八阵。早期是○○出版社出版,大家有空可以找找。治病与用兵打战一样。
汪琥:「奔豚,肾之积名也」,五脏都有积聚病。五脏的积聚病有时候可以视为肿瘤病。「若豚状,乃肾气发动,有似乎奔豚之状,非真脐下有积如豚也」。不过有些文献认为,奔豚症是一种亢进、亢奋引起心悸。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这是病人症状的描述。我曾经在高雄一个佛教团体作义诊的时候,看过一个女生,发作时约 15 分到 30 分钟,发作起来就昏倒。
有些医家认为奔豚与情绪有关,情绪一激动,就开始发作,不一定要「发汗后」。有些文献把奔豚归为歇斯底里的一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以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于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可以由甘麦大枣汤的思考方式,分析了甘草、大枣有安定缓和、安定神经的作用。
甘澜水的作法,把水放于大盆中,用水瓢舀一瓢水起来,再倒下去,再舀起来倒下去,一直重复。在药物学中说:「要扬之万遍」,要重复一万遍,很累人的。现在有电动马达打水器,我们是不是算它每分钟打几次,然后定时间,如果每分钟打 2000 次,我们就定 5 分钟,扬之万遍!「水上有珠五六千颗相逐」,水一直打一直打,水质就会产生变化,水面上就会有小泡泡像珠子一样,然后舀来煮药。
甘澜水的作法很累人,所以又称为「劳水」。仲景连煎药的水都很讲究的,绝对不是水龙头打开就用的。例如催吐剂煮药的水,通常会用洗米水,用酸掉的稀饭汤来煮药,病人一闻到酸掉的稀饭就更容易呕吐了。这种酸稀饭水,药物学上称「酸虀水」或「酸浆水」。
【方解】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
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
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倍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
土强自可制水,阳健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若已作奔豚,肾阴邪盛,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从事乎桂枝加桂汤法矣。
苓桂甘枣汤与苓桂术甘汤就是差一味药。
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第 76 条)。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仲景用茯苓的时机,通常是有水饮、有蓄水时。茯苓和泽泻与猪苓,在五苓散与猪苓汤中,这三味药是共同使用的,因为要增加淡渗利湿的作用。不然的话,仲景只会单用茯苓,例如茯苓甘草汤就只用茯苓。
「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所以中焦肠胃有水湿的问题时,才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所以下焦泌尿系统,才用茯苓。用药要很清楚,不要一次开一大堆药。很多医师喜欢一开方就是四、五个方,而且都与病人的病没有关联的方,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肾邪就是指水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倍中土」,这又是土克水的解释。
「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甘澜水的本质还是水,但是性质已经不同一般的水了。
「土强自可制水」,这也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
「若已作奔豚,肾阴邪盛,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从事乎桂枝加桂汤法矣」。在《伤寒论》后面〈坏病篇〉中,就有这一条条文(第 377 条),用桂枝汤原方,把桂枝汤的剂量由三两加到五两。条文中「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加桂成四两,更加桂就成了五两了。
所以桂枝汤变化很多,一样五味药的组成,可以把桂枝的剂量加强,也可以把芍药加强,也可以把芍药去掉。但是每一味药的变更、加重之后,就不叫做桂枝汤原方了。就算是少了生姜、大枣,也不叫做桂枝汤了。所以生姜、大枣也是不能乱放的,很多医生喜欢在每一个处方中开「姜三片、枣三枚」,不是很合理。
【条文】
75、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吴谦按】
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无汗发热之表乎?细玩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自见。服桂枝汤已,温覆令一时许,通身漐漐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荣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从 74、75 到后面第 76 条,都是有水饮。
吴谦对此条条文有意见,认为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才对。因为桂枝汤的主治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如果桂枝汤中去桂枝,何以能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
而且前面第 36 条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所以吴谦主张去芍药。
早在第 28 条十枣汤,吴谦按文中已经比较过这个方子。十枣汤的症状较重,用的处方药物较强烈。而这个方子的症状轻微,所以是在桂枝汤中加减变化而已。
【吴谦注】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服桂枝汤或下之,均非其治矣。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之表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停饮之里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当用小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里俱虚,小青龙汤非所宜也,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里两解,则内外诸证自愈矣。
「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当用小青龙汤汗之」,这是〈太阳下篇〉第 113、114 条条文。而「今已经汗下,表里俱虚,小青龙汤非所宜也。」这里是辨证的重点。
「加苓术之燥渗」,白术是燥湿,白术能促进肠管水份的吸收。而茯苓是渗湿,茯苓能增加气化,增加小便的排出。
【集注】
《外台方议》:问曰:心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曰:诸证皆似结胸,但小便不利一证乃停饮也,故此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 昌曰:服桂枝汤,病不解而证变,又或下之,则邪势乘虚入里,是益误矣,在表之邪未除,而在里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里之法也。
张 璐曰: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无汗上。
林 澜曰:头项强痛,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故加苓术,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表证悉愈矣。如十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用逐饮,饮去则病自安也。
《外台方议》,把此条与第 40 条的结胸证作比较。「但小便利一证乃停饮也」,所以临床上,问小便利、小便不利的症状是很重要。
例如,今天早上有一位女病人,小便一直不顺畅,我们使用猪苓汤,加冬葵子、白茅根、木香、金钱草,吃了药后就比较正常。一般如果是男病人,可能要考虑是摄护腺肥大,就可以使用猪苓汤、春泽汤、肾气丸等方子。
停饮、水饮、蓄水是同样的意思。因为有「小便不利」一证,所以辨证为停饮而非结胸。
喻嘉言:「故仿五苓两解表里之法也」,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中,有茯苓、白术、桂枝三味,就等于五苓散的五分之三。
张璐也认为本条文颇似结胸,但是有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就像第 3 条桂枝汤证中「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表示尚有太阳表证。
在第 28 条注文中已提早把此方与十枣汤作了比较,而林澜也有类似看法。
此条条文有「心下满,微痛」的痛证,所以有些人会与结胸证作比较。
临床印证
有一位病人感冒咳嗽发烧,痰多黄稠,而且胸痛,尤其吃了西药的止咳药后,胸口更痛。我们的一位学员邓学长,就用柴陷汤,就是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再加入桔梗等,胸痛就好了。只剩下浓痰与咳嗽。我们先把痛感解决,病人咳嗽时就不会胸痛,比较舒服。这些方子相当实用。
我时常提倡家中常备 10~20 种方剂,再加一些单味药,治疗日常的小疾病就绰绰有余。台糖有一位蔡小姐,政大地政系毕业,曾经来上过课,她自己准备了一些药物,上班时同事生病就抓来吃药。现在台糖搬到仁爱路与复兴南路转角,一楼到七楼的同事有毛病都抓来吃药,非常热心,后来蔡小姐在挹翠山庄买了一栋很便宜的大房子。她自己觉得这几年送药作布施,佛菩萨都在保佑她。她先生是政大教授,在挹翠山庄的房子里养了几百株的兰花。
其实自己或家人有小毛病的时候,可以抓来吃药,顺便可以观察疗效。万一忘记该用什么处方,就翻笔记来看一看。有一位颜学长,把我们每一堂的笔记整理得很仔细,他说:「他记忆力不好,什么都假得了,就是年纪假不了」,我就不认食这样,可见酒还是要喝的,酒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脑部的血液循环好,养分与氧气供应多了,自然不会痴呆。但是不可以天天醉,微醺最美,叫我当总统也没这么好!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吴谦按】
去桂去芍之义,详见上条经文下,正误文内。
【方解】
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
小便利则愈,谓饮病必输水道始愈也。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
苓桂术甘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所以方后不曰依服桂枝汤法也。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所以此条又可以与第 76 条作比较了,很有意思。
而且是一环扣着一环,因为提到了苓桂术甘汤的比较,下一条条文就是苓桂术甘汤了。
【条文】
76、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证的起源,也是太阳伤寒外感病,因为伤寒是表病,有「头项强痛」「恶风恶寒」,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的症状。不应该用吐、下的方法。
结果误用了吐、下的方法,药一吃下去,胃的部位就产生了痉挛现象,因为吐、下的药可能是一些寒凉药,一刺激胃就产生痉挛,所以产生逆向蠕动的现象,就是所谓「心下逆满」。「逆」就是气上冲,「满」就是胃满胀的感觉。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气上冲到胸部,如果在呼吸道有气往上冲,是不是呼吸会不畅?氧气的供应就会有影响,心、肺的肺循环功能也会有影响。严重一点,氧气无法供应到大脑,就会造成头晕。或者就造成「清阳不升」。所以「起则头眩」,一站起来就头晕晕的,好像感觉地震一样。
在脉象方面,原来伤寒的脉象浮紧,在第 54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但是本条文,伤寒经过若吐、若下后,尤其攻下药、催吐药肯定会损害肠胃,所以脉象变成沉紧。原本是表证、表寒证,现在变为里寒证。
如果已经演变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之后,再用汗法,就会「发汗则动经」,「动」是刺激的意思。本来已经「起则头眩」,再用发汗法刺激,就变得更严重一些,变为「身为振振摇」。
「起则头眩」与「身为振振摇」叙述虽不同,但是都是晕眩的症状。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简称为「苓桂术甘汤」比较不啰嗦。
【吴谦注】
伤寒若过发汗,则有心下悸,叉手冒心,脐下悸,欲作奔豚等证。今误吐下,则胸虚邪陷,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也。
若脉浮紧,表仍不解,无汗当用麻黄汤,有汗当用桂枝汤,一汗而胸满气冲可平矣。今脉沉紧,是其人必素有寒饮相挟而成。若不头眩,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今乃起则头眩,是又为胸中阳气已虚,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如但以脉之沉紧为实,不顾头眩之虚,而误发其汗,则是无故而动经表,更致卫外之阳亦虚,一身失其所倚,故必振振而摇也。
主之以苓桂术甘汤者,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荣共治也。
「伤寒若过汗,则有心下悸,叉手冒心」,这是第 72、73 条。「脐下悸,欲作奔豚」,这是第 74 条。
「心下逆满」,指胃部有痉挛满胀的现象,「气上冲胸」,气就逆向上冲。
「今乃起则头眩,是又为胸中阳气已虚」,胸中阳气不足,心肺功能受影响,送到大脑的氧气、血液供应不够,所以「起则头眩」。这种状况,不可以用催吐法,也不可以用汗法。
「如但以脉之沉紧为实,不顾头眩之虚,而误发其汗,则是无故而动经表」,「动」就是刺激,误发其汗,刺激了太阳经表,会造成「更致卫外之阳亦虚」。
「主之苓桂术甘汤者,涤饮与扶阳并施」,桂枝有强心作用,可以扶阳。有茯苓、白术可以淡渗利湿、燥湿,可以化痰饮。所以苓桂术甘汤「涤饮与扶阳并施」。而「调卫与和荣共治」是桂枝与甘草的作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武救青龙之误汗。其邪已入少阴,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术,是壮里阳以制水也。
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邪尚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表阳以涤饮也。
至于真武汤,用芍药者,里寒阴盛,阳衰无依,于大温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敛之品,恐阴极格阳,必速其飞越也。
此汤不用芍药者,里寒饮盛,若佐以酸敛之品,恐饮得酸,反凝滞不散也。
方剂发微
苓桂术甘汤,我们已经提过了,任何的头部五官疾病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例如眼压过高、内耳不平衡、内耳不平衡引起的晕眩、耳聋、耳鸣,都可以使用。只有血压高时比较不合适使用。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人参就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方子,可增加肠胃吸收营养,自然身体就壮实。其实桂枝也是芳香健胃剂,所以有很多小朋友吃了苓桂术甘汤之后食欲大开,胃口很好,体质就改善了。
很多小朋友吃了西药以后会有三部曲:冒汗、大便如羊屎、食欲差。然后抗抵力低下,又接着感冒,于是始终一直在循环不断的感冒。我们用苓桂术甘汤,又香又好吃,又可以改善体质,自然不会反复感冒。
假性近视也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另外鼻涕倒流、痰饮咳嗽也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在《金匮要略》〈痰饮篇〉中就提到。
此外,晕眩、胃下垂、因肠胃功能引起的晕眩、动悸、心脏疾病,都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五官疾病中,包括眼科的毛病:青光眼、眼压高、眼底出血等也可使用。尤其眼压高,用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牛膝,效果很好。如果是眼底出血,除了车前子、牛膝之外,要再加茺蔚子与川芎,因食有化瘀与扩张血管的作用。
如果是鼻涕倒流,就用苓桂术甘汤加桔梗。桔梗有皂素成份,有皂素成份就会稀释分泌物,进而清除分泌物。远志中也含皂素,又能开窍,当然可以使用。另外,一般鼻科常用药,如:苍耳子也可以使用。苍耳子的味道口感尙可接受,但是我绝对不使用辛夷。
辛夷是木兰科植物,很难吃,很多小朋友不喜欢吃。
有一次,我在长庚医院作课程演讲,长庚副院长黄○娟女士全程参与。课程结束以后,黄副院长也跟别人讨论,认为我的意见很正确。治病在有效为前提下,也要讲究口感。口感好,病人愿意接受,才会服药,才能治病。
方解中「身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战振」表示还有点发抖的感觉。「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地也」,这种症状更加严重了。「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汤」。
将来在〈太阳病下篇〉第 106 条,就会提到真武汤,用来救青龙汤之误汗。另外,在〈少阴篇〉273 条文会再出现一次。真武汤本来是〈少阴篇〉的方子,不过提早在〈太阳篇〉中出现,是因为大青龙汤误汗,造成心脏功能衰竭,赶紧用真武汤救逆。
真武汤在 273 条有详细的叙述,可治疗「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因真武汤有茯苓、白术,所以可以利水渗湿。如果身内水气无法排出,堆积在皮下、骨骼肌中,就会造成四肢沉重疼痛。
至于「此汤不用芍药者,里寒饮盛,若佐以酸敛之品,恐饮得酸,反凝滞不散也」,饮得酸是不是真的会「反凝滞不散也」?不得而知,但是日常生活中来观察,可以作实验,淀粉遇到酸一定会收敛的,例如:把莲藕加一点醋,莲藕就不会粉粉的,吃起来脆脆的。把马铃薯切片或刨丝,放在碗中泡一点醋,再拿去炒,马铃薯就不沾锅了。如果不泡醋的,马上就沾锅。
而「身为振振摇者」与「身振振欲擗地者」虽然都会晕眩,在程度上来看,「身振振欲擗地者」比较严重,都已经站不住了,现在赶紧用真武汤来强心,增加血液循环,自然身振振欲擗地立即缓解。
临床上,有晕眩的症状,包括:内耳不平衡造成的晕眩,或是心脏功能不佳造成「清阳不升」的晕眩,甚至是小脑不平衡造成的晕眩,都可以使用真武汤,因为有附子可以强心,增加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的血流量,也可以改善晕眩。
高血压造成的晕眩,视情况也可用真武汤。香港有一位谭述渠医师,他到马、新、泰、港,等东南亚地区看病,大概只用五种处方。有一本《南游医案》,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的,就是谭先生的医案。「南游」就是到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意思。大家可以买来看一看。五种处方中最常用的就是真武汤、黄芪五物汤。就像针灸的高手带一枚针就可以走遍天下。所以仲景方其实只要几个方在口袋中,几乎就无往不利。马、新、泰、港的人因为天气热,喜欢吃冰冷的东西,所以用温热药的机会多。
现在的新兴人类爱吃冰,每次月经周期来就痛得在地上打滚,用温热药的机会也多。一方面是「寒」、一方面是「饮」。所以我们在妇科常使用的当归芍药散就很灵光。因为当归、川芎,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一方面有茯苓、白术、泽泻可以燥湿、渗湿、利湿。在《金匮要略》中当归芍药散治疗「妇人腹中㽲痛」。《金匮要略》中还有温经汤,温经汤中有吴茱萸,有当归、川芎,可以治疗妇科的寒证、寒瘀证。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的书很便宜,大家可以去找谭述渠的《南游医案》来看。看了谭先生的处方用药后,可以肯定仲景方不是只能在中国北方才能用,在热带的东南亚,马、新、泰、港一样能使用得无往不利。书中有很多医案可以欣赏。
以下第 77 条到第 82 条,谈的是:太阳病误治,造成变证。
因为用了下法误下,造成化热,干扰了胸腔,胸腔感到闷闷的,甚至有灼热感,甚至胃脘部也不舒服。甚至情绪上虚烦、烦热、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等症状。
【条文】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没有里证而误用下法,造成化热,感觉烦热,胸口感觉闷闷的,甚至有东西压迫的感觉。「胸中窒者」,所谓「窒息」,就是胸口有压迫感,没有办法呼吸,缺氧的感觉。而「胸中痞」是胸口有胀。
针对「烦热」,可用大苦大寒的栀子来解热。而豆豉有表散作用,因为表邪仍残存而化热,故用豆豉。在一些解表方中可以看到豆豉,例如:葱豉汤。豆豉是用黑大豆发酵,质变得轻升,所以有辛散作用。
【吴谦注】
发汗表未解,若下之,表邪入里,既不从实化而为结胸气冲,亦不从虚化而为痞鞭下利。但作烦热,胸中窒者,以表邪轻,所陷者浅,故只为烦热,胸中不快也。
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
吴谦在注文中,整理了发汗未解,又用误下法后的变证情形:一是从「实化」,变为结胸、气冲。二是从「虚化」变成痞鞭、下利。三是本条「但作烦热」、「胸中窒者」。
吴谦认为本条文是因为「以表邪轻,所陷者浅」,邪轻所以未深入脏腑中,未侵犯到呼吸、肠胃系统。只是出现烦热,与胸闷有压迫感。
「豆豉轻腐上行」,因为豆豉是发酵后的药物。
【集注】
方有执曰:窒者,邪热壅滞而窒塞,未至于痛,较痛为轻也。
程 知曰:下之而阳邪内结,则以陷胸攻之。阴邪内结,则以泻心开之。至虚热上烦,则以栀豉涌之。未经下而胸中多痰,则以瓜蒂吐之。已经下而胸中虚烦,则以栀豉吐之。古人于虚实寒热之法,既明且备如此。
林 澜曰:阳受气于胸中,若汗若下,使阳气不足,邪热客于胸中,结而不散,烦热窒塞,故宜此汤吐胸中之邪。
汪 琥曰:胸中窒者,胸中有物也,下之而不出,以其物在膈上,故宜吐之。
程知:「则以栀豉涌之」,「涌」字当改为「涌」字。
「古人于虚实寒热之法,既明且备如此」,说明了辨证论治与治法。说明了太阳病误下的几个变证。也点出了瓜蒂散与栀子豉汤二者之间的不同,虽然瓜蒂散与栀子豉汤一样是吐法。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里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系列在《伤寒论》中一共有九个方,所以在伤寒这种热性病的传变过程中,栀子汤系列也是一个大系列。除了桂枝汤系列、柴胡汤系列外,栀子汤系列仅次于这二个系列。
栀子是很好的解热剂,有消炎作用。在茵陈蒿汤(第 180 条)中就有使用栀子。栀子可以治肝胆病,黄疸病。另外治黄疸病的栀子柏皮汤(第 181 条)也用到栀子。
在这里的前后条文中,一共有五个栀子系列的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第 77 条到第 82 条)
另外,在〈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篇〉中有枳实栀子豉汤(第 355 条),同一条文中有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有这二个方。
所以,栀子系列一共九个方。
大家可以发现,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其实有栀子豉汤合小承气汤的架构,只少了一味厚朴。而栀子厚朴汤也有厚朴与枳实,如再加一味大黄也有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的架构。仲景用药之精妙,常常就在一、二味药的转变之中。没有大黄,就作用在胸膈;有了大黄就往下走,作用在下焦。妙不可言!
因此栀子厚朴汤也可以治肝病,因为肝病最后大部份会腹胀。
栀子系列的处方可以用来治疗肝炎、皮肤病、口腔炎、烦热眠差等。但是栀子很苦,通常治疗口腔炎我不会使用栀子,我习惯用甘露饮,再加连翘、生蒲黄、远志,包括口腔炎、舌炎、舌痛、舌麻、口臭……。甚至包括牙龈炎、牙龈痛都有效,因为上下牙龈为阳明经所辖,但此时要加入细辛、白芷,白芷亦入阳明经,而且白芷、细辛都有止痛麻痹的作用。
另外,食道发炎,食道有灼热感也可以用栀子豉系列。但因栀子太苦,所以我一般都使用竹叶石膏汤,再加芦苇根、与竹茹。
栀子豉汤,二味药:栀子与豆豉。本来我以为台北的栀子不会开花结果,后来社会大学的生活中医班班代徐学长,他是建国中学的教官,有一天他到新店,居然采到栀子花与果实。栀子花特别香,如果想看栀子,可以到新公园、植物园,由博爱路进去,一进去就会看到好几棵白中带黄的栀子花。但是我没看过新公园的栀子花结果。中南部的栀子长得就很漂亮。
一般买来作三牲五礼拜拜用的黄色豆腐,就是用栀子去染黄的,红烧很好吃,很特殊的味道,不会比红烧五花肉差。
我很喜欢味道道地的食物,我的烹饪手艺也很好。前几天在外面吃饭,吃坏肚子,里急后重、拉肚子好几天,外面的餐馆煮得很咸,又特别爱放味精,吃的很不安心。最近几天自己动手煮稀饭,作小菜,吃的比较安心,肚子也比较舒服。
那几天肚子很不舒服,想拉肚子又拉不出来,里急后重,不过我没用白头翁汤。我用平胃散加一些通气的药,加大腹皮、木香、砂仁、神麯,肚子的感觉就好多了。不过,过了几天,又吃坏东西,小便不顺畅有些血尿,于是改用猪苓汤加仙鹤草、藕节等,服用一包,小便就正常了。我们当医生,自己生病有必要亲自去感受疾病的症状,观察用药后的变化,自己亲自去吃药、去感受,不要随便抓人来试药。
我从来不去记病人的地址、电话,也不会去推销。有一些同道很细心,逢年过节就寄卡片、贺年卡给病人。我从来不做这种事。以前有一个妇人来看不孕症,结果八、九年后再来看诊,带了二个小孩,原来不孕症看好了,生了二个小孩,都上了小学四年级了。
在煎服法中,有一句话,「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段话让很多人认为栀子豉汤是催吐剂。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看法:古人有不同看法,近代学者也有不同看法。
近代的姜佐景有一本与他的老师曹颖甫合编的《经方实验录》,这本书很有研究的价值,大家要买一本来看,看了以后会加强对经方的信心,更敢用经方。曹颖甫很喜欢用承气汤,所以又叫「曹承气」,他可以说是最擅用承气汤的医家,他的药往往一帖见效,所以又叫「曹一帖」。就像我很喜欢用桂枝汤,很多人叫我「张桂枝」,曾经有病人打电话来找「张桂枝大夫」,我太太跟病人讲没有这个人。结果贺年卡上也写「桂枝先生」。
姜佐景曾经在基隆驻诊,他把老师的医案,与自己的医案合编成这一本《经方实验录》。
姜佐景对栀子豉汤是催吐剂,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栀子豉汤是作用在肝胆,所以仔细观察肝胆病人的症状,会发现有胸口闷,肚子胀。尤其稍后条文的栀子厚朴汤更是符合肝胆病症状用药。
姜佐景认为:「心下」是胃,这比较多人同意。「心中」是肝,这是他个人的看法。姜佐景另外有一本书《伤寒论精简读本》。研究《伤寒论》的标点符号最有成就的,就是姜佐景。
【条文】
78、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误下,下利后不见诸逆,惟更加烦者而言。
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是虚烦也,故亦宜栀子豉汤。
若按之不濡而痞鞭,则又为实烦,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矣。
「后不见诸逆」,就是误下之后没有变成坏病。
「虚烦」、「实烦」,就又是辨证的重点了。
「按之不濡而痞鞭,则又为实烦,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这在后面第 91 条条文。那里共有五个泻心汤条文。
【集注】
方有执曰:更烦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林 澜曰:此利后余热之证也。曰下利后而利止者,必非虚寒之烦,乃热遗于胸中也,按之则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程应旄曰:热利则烦,若得之利后而心下不鞭者,此为虚烦,乃余热乘虚而客于胃中也。
方有执:「更烦本有烦」,本来就有烦,没有因为下利而改善,反而变得更烦。
这条文只提「下利」二字,应该包括了二种:自然下利,或误用药物下利。
林澜:「按之则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因为栀子可以清热、消炎,而豆豉有表散作用。
程应旄也认为是虚烦,「此为虚烦,乃余热乘虚而客于胃中也。」虽然不是实热、实烦,不是严重的发炎,但是食道发炎、胃炎仍然可以使用栀子豉汤,因为栀子是苦寒清热消炎的药物,而且栀子属于茜草科,茜草科植物都有凉血、活血的作用。
【条文】
7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汗吐下三种方法都用了,病人遭此折腾后,虚烦不能入眠。如果更严重一点,翻来覆去就是「反复颠倒」。
「心中懊恼」,「恼」字就是「恼」字,读音也是ㄋㄠˇ。「懊恼」是心情上的感觉,例如:赶火车,赶到月台时,火车刚好走了。又如:对统一发票,只差一点就中特奖,这样是不是很懊恼。
虽然「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比「虚烦不得眠」严重,但是仍然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在栀子豉汤中加了甘草补正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我们常说「生姜半夏为止呕圣药」,所以有呕吐症状,不是加半夏,就是加生姜或干姜。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有一个小姐,呕吐,肠胃不适。我就吩咐她煮一点稀饭,放一点肉末,再切一些姜丝进去,加了姜丝就不会呕吐了。甚至孕妇的妊娠呕吐也是可用。
【吴谦注】
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
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
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
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也。烦,心烦也。躁,身躁也。
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
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恼,三阳热证也。懊恼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
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故用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自可愈也。
有前证,若更加少气者,是热伤其气也,加甘草以扶之。若呕者,是热迫其饮也,加生姜以散之。
「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也」,睡不着的人,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很可怜,要亲身体会才会了解,有时候睡不着,听着时钟铛、铛、铛,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很痛苦。尤其身旁又躺了一个呼呼大睡的人,打雷地震都呼呼大睡没有知觉,心中就很羡慕,羡慕到极点就变成嫉妒。这种翻来覆去的感觉,我很清楚,也有过经验。其实我自己就是很难入眠,但是我也不喜欢吃药,就是每晚三杯高梁,然后睡觉。所以每次出国要带点粮食,不带粮食的话,换了新环境,更不容易入眠,旁边又有人打呼的话,肯定更睡不着。
我第一次去巴厘岛,第二次到关岛,都是和同一个人同一房间,他很会打呼。所以每次都要我先睡着,如果他先睡着,肯定我就没法睡。在巴厘岛那次,我就先拿一包麻杏甘石汤加减给他吃,果然当晚就没有打呼了。所以我更加肯定麻杏甘石汤可以治疗打呼。
「烦,心烦也。躁,身躁也」,「烦」是心理的烦。「躁」是足字部首,就是走来走去、坐立不安。而「燥」是火字边,是干燥的意思。很多人写字时写错。
「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这是很严重的症状,整天走来走去。我们看过很多这种病人,例如很多车祸、中风的病人就是这样,动来动去,没有一分钟停止的。前年 9 月 24 日在长庚医院楼上病房,看了一位钟姓小病人,脑部受伤,眼睛睁不开,整天就坐卧不定,动来动去,很不耐烦。
「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恼」,所以「懊恼」是心理情绪的症状。
「有前证,若更加少气者,是热伤其气也,加甘草以扶之」,所以不要小看甘草一味药,在前面第 73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我们就提过甘草的重要性。甘草也是补药。
很多医师很怕甘草,怕得像毒蝎一样。有一位老医师,有机会看到他的医案的话,每次甘草开五分、七分。其实甘草是豆科植物,没有太大毒性的。不像有些豆科植物很苦,例如:山豆根、苦参都是豆科植物,但很苦,用量用少一点无可厚非。甘草很甜,没有道理只用五分。
又例如:另一个豆科植物,葛根,每次要用五钱、八钱、一两,不重用的话,吃到的都是淀粉。另外,补气药黄芪也是豆科植物,也没有用五分、七分这么轻。
【集注】
方有执曰: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余热闷乱,胃中不和也。剧极也,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所以用栀子豉汤,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程应旄曰:发汗若吐若下,或胸中窒,或虚烦不得眠,或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皆属三法后,遗热壅遏在上,客于心胸,是以扰乱不宁也。并非汗不出之烦躁,大青龙无所用,诸法亦无所用,惟宜以栀子豉汤主之。盖栀子气味轻越,合以香豉能化浊为清,但使涌去客邪,则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
汪 琥曰:虚烦证奚堪再吐?不知虚者,正气之虚。烦者,邪气之实。邪热郁郁于胸中,是为邪实,吐证仍在,理宜更用吐法。所以虚烦二字,不可作真虚看,作汗吐下后暴虚看。
方有执:「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这是《内经》的文句,「高」指病位高,病邪在胸膈之上或胸腔中,病位较高,所以必须用催吐法。把病邪由上方吐出,因此称「越之」。
程应旄:「皆属三法后」,「三法」指汗吐下三法。程应旄把此处的烦躁与大青龙汤(第 103 条)的烦躁作了比较。大青龙汤是治外有表寒,内有烦热,所以大青龙汤有石膏,石膏就是针对内有烦热。
汪琥:「所以虚烦二字,不可作真虚看,作汗吐下后暴虚看。」表示这里的虚烦是误用了汗吐下这些不当的治疗方法后,造成突然产生的虚证,称之「暴虚」。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这二个方子,都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甘草或生姜。特别注意,生姜用到五两。
【条文】
80、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第 80 条的症状,更像肝胆病了。
「伤寒下后」,这是误治法,因为早在第 29、30、31 条就提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尤其第 31 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已经告诉我们,太阳是表病,要用发汗法来治疗。
这里误用了下法,造成了「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肝胆病人经常有这些症状。不吃东西,肚子会胀;吃了东西,肚子更胀,睡不好而且多梦。
【吴谦注】
论中,下后满而不烦有二:
一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
一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
其烦而不满者,亦有二:
一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
一懊恼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
今既烦且满,满甚则不能坐,烦甚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然既无三阳之实证,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
误下之后有二种状况:「满而不烦」、「烦而不满」。这二种状况下,又各分二种证型。
误下后满而不烦,有「热气入胃之实满」,因为用了攻下法后,肠管水份减少,造成大便变得更硬,造成胃之实满,必须用承气汤下之。所以不要随便用攻下法,用到后来肠管更干燥,肠管蠕动更不正常,反而造成实满型的便秘。
误下后满而不烦,又有「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这条文在〈太阴篇〉中第 251 条出现,我们简称为厚朴姜夏甘参汤,因为姜夏为止呕圣药,而甘草、人参又是四君子汤、理中汤的二分之一架构。所以厚朴姜夏甘参汤有降逆、止呕、温中的作用。
而误下后烦而不满,有「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这个方子在后面〈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篇〉第 359 条会出现。又有「懊恼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就「满而不烦」、「烦而不满」的治法,就可依证型症状分为:承气汤的下法、厚朴姜夏甘参汤的温法、竹叶石膏汤的清法、栀子豉汤的吐法。可知仲景是依照着《内经》的治法大原则。后人把治法整理成「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治法很重要,治则的运用比方剂重要。
「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枳实、厚朴如果再加大黄,就是小承气汤。所以配合栀子作用在胸腔,配合大黄就作用在下焦了。一味药的转换,作用就不同了,很神妙。所以对于胀满证,厚朴、枳实经常使用。
【集注】
程应旄曰:凡邪客胸,便上下不交。此与结胸心下痞相等,虽吐下和解各俱不同法,其为交通阴阳则一也。
沈明宗曰:下后微邪内陷,而无痰饮搏结,故无结胸下利。但邪陷胸膈,扰乱于上则心烦。邪入腹中,在下则腹满。两邪逼凑胸腹。所以心烦腹满,用此一涌一泻,亦表里两解法也。
程应旄:「此与结胸,心下痞相等」,指结胸、心下痞、与此条症状,都是「邪客胸、上下不交」。所以虽三者的治则、治法不同,但是主要的原则都在于「交通阴阳」。
一般所谓「上下不交」、「阴阳不交」,有时候是以肚脐为界,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阴阳不交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所谓「心肾不交」引起失眠烦躁等症状。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两;去穰,炒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大承气汤的厚朴用八两,小承气汤的厚朴用二两,此方厚朴用四两,介于二方之间。
大承气汤的枳实五枚,小承气汤用二枚,此方用枳实四两。
有关承气汤的变方,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中还有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等方,所以仲景也是擅用承气汤的。我不喜欢用大黄,口感不好,再者有些人吃了大黄会腹泻。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所以每次只服半升,约 150c.c.,也是「得吐,止后服」。
如照姜佐景的看法,栀子厚朴汤对于肝胆病,特别是肝胆病发展到肝硬化,有腹水,肚子发胀,肚皮鼓鼓等症状时,他认为栀子治肝胆有消炎作用。
茵陈蒿汤有栀子,加味逍遥散有栀子,栀子柏皮汤也有栀子,这些方都可以用来治肝病。特别是茵陈蒿汤对于急性黄疸、急性肝炎反应相当好。
今天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