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七讲

【前言】

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中的辨证论治与方剂,如果能灵活运用,效果相当好。

例如:今天就有一位病人,由○○医院来的,她结婚很多年没有生育,我在○○看诊时,服了一个月的药,她就怀孕了,去年 11 月 5 日生了一个女生。今天来看诊是想生个男的。人就是这样,原本不孕时只求能生育,等生了女生之后,又想生男生。在旁跟诊的方医师就小声的说了一句「得陇望蜀」。人的心理都是这样。

还有一位病人打嗝,打了 6 个多月,到处看西医,没有效果,也到○○○路一家中医诊所看过,一次 4000 多元。结果,来我们这里一次花了 150 元,一次就痊愈了,所以她全家人一大票,还有外国媳妇全家都来看诊。我用旋覆代赭石汤合芍药甘草汤,如果有呕吐现象就加芦苇根、竹茹。也可以加神曲、砂仁健脾胃又止呕又帮助消化。成功案例很多。

有一位台大电机系吴孟杰学长,他在当兵时,营区门口的民宅中,有一位老太太,打嗝好几年,看了西医好久,西医诊为胃痉挛、食道痉挛、神经痉挛,吃西药吃了好久也没好。吴孟杰学长帮她扎内关穴。然后原原本本的照着旋覆代赭石汤合芍药甘草汤的方子用。结果,老太太吃一包药就不打嗝了。老太太就称赞吴孟杰是「神医」,结果吴孟杰学长说:「其实我是密医,不是神医」。

在瑞芳也有一位女士,打嗝八年,结果服药一星期就好了六成,服药二星期好了八成,大约到第五星期就几乎痊愈。如果配合针灸,效果更好。

上周一,有一位基隆来的姜姓小朋友,因为肾脏病住院一个多月,刚出院。在中医理论中,肾主骨,而骨髓是人体造血的所在,因此可以发现所有肾脏病的病人几乎都贫血。姜小朋友也是恶性贫血,面色苍白,还没进大门人就昏倒下去了,我们的同仁就帮助架到诊间,很危急,我就嘱咐同仁掐人中、捏中冲,大概 30 秒,人就醒过来,病人自己开口要求:「能不能躺在诊疗床上。」当然可以,他躺在诊疗床上,我帮他把脉,然后开方,用四逆汤加丹参、郁金、远志、木香,吃了药后十几分钟就比较有力气讲话。过了不到半小时,就自己起来走路回家了。

四逆汤,用的对、敢用的话是可以救命的。

今天有一位胡○○妹女士,二度住进台大急诊室,昏迷、神智不清,我们也是用四逆汤加减,让她二度出院。

因此伤寒方与金匮方,我们一定要好好研读,我们也要找个时间来介绍《金匮要略》。例如:我治疗不孕症,最常使用的方子,就是《金匮要略》的温经汤。在妇科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月经过多可用温经汤、月经过少也可用温经汤、不孕症也可以用温经汤。

我看病从来没有什么秘密,可以完全公开,也没什么秘方,可以完全公开。

我有一位学生张德○先生,他是电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总监,他的老爹每次都跟他炫耀:老爹手上有很多祖传密方,只要张德○考上中医,才要把祖传秘方给他。张德○先生就很认真念中医,他想把他老爹的祖传秘方拿到手,然后透过电视媒体一个一个公布,气气他老爹。

闲话休提,继续介绍条文。

 

我们上次介绍到第 89 条。第 88、89、90、91 条,再加〈阳明篇〉第 176、177 条,这几个条文都涉及在「蓄血」、「瘀血」的症状。我们在上次课中有归纳了几个「蓄血」、「瘀血」的症候,例如「其人如狂」、「其人发狂」或「少腹拘急」「少腹鞭满」,或「其人喜忘」、「其人善忘」,或「小便自利」、「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或「消谷善饥」,而脉象「脉微而沉」「脉沉结」。……有这些脉、证,几乎可以诊断出病人有蓄血、瘀血、内出血的症状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丰富的经验,西方医学大概只是问一问大便是不是很黑,然后就叫病人去照胃镜、照大肠镜。其他的「其人喜忘」、「消谷善饥」、「其人如狂」等症候,西医可能根本都没思考过。所以哪一天如果医检师罢工,所有的仪器、电脑断层、生化检查都不能使用了,西医大概没有人会看病了。

而且照胃镜、照大肠镜是很痛苦的,有经历过的人会知道。

我们在第 88 条提到了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是以调胃承气为基础,大黄、芒硝、甘草为基础,再加上桃仁活血化瘀,再加桂枝。

桃仁与杏仁是同科的植物,都是蔷薇科的植物,但是老祖宗就知道杏仁入肺经气分,杏仁的作用是止咳化痰定喘,作用在肺。而桃仁作用在大肠血分,我们知道大肠与肺相表里。

桃仁作用在大肠血分,所以蓄血证,有便秘现象,就用桃仁来活血化瘀了。而桂枝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虽然在第 88 条条文与注文中都提到有表证,用桂枝来解表,但是其实桂枝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兴奋动脉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桃核承气汤的适用症很广泛,例如:头部的蜘蛛网下腔出血,用桃核承气汤效果很好,脑中风、车祸脑部受伤都可以使用。

而肚脐以下的疾病,例如: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骨盆腔发炎、产后瘀血恶露不尽、产后恶露不尽引起的发狂、会阴部受伤等都可以使用。因为桃核承气汤对前后二阴都有作用。所以摄护腺发炎、摄护腺开刀、摄护腺癌有血瘀现象的都可以使用。

彰化二林有一位洪先生,在○○医院作过 4 次尿道扩张术,还是没有办法小便。我们用桃核承气汤合猪苓汤,猪苓汤走前阴、桃核承气汤走后阴。再加车前子利水不伤阴,怀牛膝引药下行,另外再加木香增加推动力量,再加冬葵子有「滑能去着」的作用。这个方子一服下,病人的小便就解出来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考虑,《内经》中提到的「癃闭」症。「癃」,就是小便滴滴答答,类似现代医学的摄护腺肥大。「闭」就是没有小便,类似现代医学的无尿症、尿毒症。癃闭症我们也可以用桃核承气汤作基础去加减。

另外,很多外伤也可以用桃核承气汤。例如:有位吴小朋友,小学时跌倒,臀部着地,尾椎骨断裂,送到○○医院住院五个多月,花费五十多万,作外科显微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是手术完,前后阴不通,小便、大便不通。我们还是使用刚刚介绍的桃核承气汤合猪苓汤合方,效果很好。

临床上有些人只要一用力解大便,眼底就出血。一般的眼底出血,我是习惯用苓桂术甘汤加牛膝、车前子,再加有活血化瘀血作用的川芎、茺蔚子。但是如果病人大便硬,又不怕吃桃核承气汤拉一下肚子的话,用桃核承气汤的效果更快,因为「病在上取之下」,用桃核承气汤泻下,病人眼压升高、眼睛出血会马上缓解,效果更快。

(提到眼压升高,用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牛膝,效果很好。)

此外桃核承气汤对牙龈浮肿也可以使用,因为上下牙龈属阳明经。上牙龈为足阳明胃经,下牙龈为手阳明大肠经。

由此可见,桃核承气汤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有蓄血的现象,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加减。

【条文】

89、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

 

「其人发狂者」程度是比第 88 条的「其人如狂」严重一些。而此条与第 88 条一样,如果能自行下血,就不必用桃核承气汤、也不用抵当汤。

为什么会有「其人发狂」的症状呢?原因就是「以热在下焦」。而「热在下焦」四字其实就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也就是「热结膀胱」,瘀于膀胱营分。第 89 条的「热在下焦」与第 88 条的「热结膀胱」其实内涵是相同的。「膀胱」不单单指解剖学上的膀胱,指的是下焦。

前第 88 条「少腹急结」,而此第 89 条是「少腹当鞭满」,这也是程度上的比较。「少腹急结」较轻微,「少腹当鞭满」较严重一些。

「而小便自利者」,这个症状就是第 88 条所没有的。少腹鞭满如果小便不利,那是蓄水证,要使用五苓散。而少腹鞭满而小便自利者,是蓄血证。

「下血乃愈」,第 88 条文是「血自下,下者愈」。如果第 89 条也可以自行下血,就不会形成蓄血证了。

最后「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说明了为什么有「其人发狂」、「少腹当鞭满」……的原因。

分析第 89 条的起因,还是因为有外感表证。(在临床上,我们也经常可以遇到有些病人,一感冒就并发了泌尿系统的毛病、一感冒就并发血尿、并发肾功能的毛病、甚至肾衰竭。有时候感冒吃错药,并发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更大。例如:钟先生,吃了三包西药感冒,就全身水肿。)

【吴谦注】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者,脉当浮大,若脉微而沉,则是外有太阳之表,而内见少阴之脉,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或邪入里,则为结胸藏结之证。

今既无太阳少阴兼病之证,而又不作结胸藏结之病。但其人发狂,是知太阳随经瘀热,不结于上焦之卫分,而结于下焦之荣分也,故少腹当鞭满,而小便自利者,是血蓄于下焦也。

下血乃愈者,言不自下者,须当下之,非抵当汤不足以逐血下瘀,乃至当不易之法也。

【集注】

喻 昌曰:蓄血而至于发狂,则热势攻心,桃核承气不足以动其血,桂枝不足以散其邪,非用单刀直入之将,必不能斩关取胜也,故名其汤为抵当,抵者至也,乃至当不易之良法也。

张 璐曰:邪结于胸,则用陷胸以涤饮,邪结少腹则用抵当以逐血。

程 知曰:脉微而沉,邪结于里也,表证仍在,而反不结胸,太阳经随经之邪,不结上焦,而结下焦,小便自利,血病而气不病也。

程应旄曰:热结于气分,则为溺涩。热结于血分,则为蓄血。血既蓄而不行,自非大下其血不愈。

 

喻嘉言「蓄血而至于发狂,则热势攻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大脑。「抵者至也,乃至当不易之良法也」,表示此条文用抵当汤是最适当的、不容怀疑的方法。

程知「脉微而沉,邪结于里也」,一般沉脉表示有里病。「小便自利,血病而气不病」,由小便利与不利的情形,我们可以作为辨证的参考,非常重要。小便自利是血分病,小便不利是气分病。

另外,如果以口渴的情形来辨证,口渴是气分病,口不渴是血分病。在方剂学滋肾丸(又名通关丸)的解说中有提到,滋肾丸属血分证的用药,所以口不会渴。

程应旄「热结于气分,则为溺涩」,热结气分,则小便气化、推动的能量不足,小便就不顺畅,就是「溺涩」。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熬,去头足 大黄三两;去皮,破六片 桃核二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温一升,不下者更服。

 

水蛭要熬,不过无论怎么处理,它的味道,我总没办法接受。

服了抵当汤之后,会排出瘀血,如果没有反应,就再服用。

【条文】

90、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

 

第 90 条多了一个症状,「身黄」,所以有蓄血证、瘀血、血液循环不流畅的,往往在望诊时,会有身黄的色诊。

而脉象呈现出沉而又有停顿现象的结脉。结脉是缓中一止,就是每分钟 72 跳的脉跳中有几下停顿。而在每分钟 120 跳的脉中有停顿现象,称为促脉。

所以切脉切到结脉,有时候并不是心脏的问题,像此第 90 条条文中有蓄血证、瘀血证,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使得血液不能回流到心脏,于是心脏会代偿性的加强收缩,可是偏偏血液瘀塞住,血量不足,于是心脏好像空转的抽水马达,就容易出现结脉。

要注意,结脉不完全只表示心脏有问题。当然在第 71 条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明确有心悸的现象,此刻的结代脉就是心脏的问题,所以用炙甘草汤。连同第 70 条「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可以看出炙甘草汤、小建中汤都有强心作用。

「少腹鞭满」,重复了第 89 条的「少腹当鞭满」。

而在第 89 条只提到「小便自利」,在此第 90 条就把「小便不利」、「小便自利」提出来作对照了。

我们可以把第 90 条区分成二段:

第一段「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第二段「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

如此一比较可以发现第 90 条的「少腹鞭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与第 89 条其实是一样的。只多了一个「身黄」的症状。

第一段「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这是蓄水证。

而第二段与第 89 条一样,是蓄血证。所以仲景的条文很精简,我们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读。

我们综合了望诊的「身黄」,脉诊的「脉沉结」,再加上原来第 89 条就已经出现的「少腹鞭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的症状。我们可以明确的诊断出是「血证谛」。与 89 条一样也是用抵当汤治疗。

「谛」,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谛」的「谛」。

第 90 条与第 89 条有密切的关联而第 90 条更提出以「小便不利」、「小便自利」来区别蓄水证、与蓄血证。在第 90 条中「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是共同的症状,但「小便不利」是蓄水证。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是蓄血证。这是鉴别诊断的方法。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其脉证,互发其义也。

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但身黄脉大,腹满,小便不利,兼头汗出者,乃湿热之黄,非瘀血也。

今身黄,脉沉结,少腹鞭,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则是血证,非湿热也,故宜抵当汤以攻其血。

【集注】

方有执曰:谛,审也。言如此为血证审实,无复可疑,必须抵当汤。勉人勿二之意。

程 知曰:身黄,脉沉结,少腹鞭,三者皆下焦蓄血之证,然尚与胃热发黄证相近,故当以小便辨之。其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者,则为无形之气病,属茵陈证也。其少腹鞭而小便自利者,则为有形之血证,属抵当无可疑矣。

汪 琥曰:按本文云小便不利者之下,仲景不言治法,成注云可与茵陈汤。《补亡论》云与五苓散,《后条辨》云属茵陈五苓散,此三方可选而用之。

 

方有执「谛,审也」,「审」就是审察、就是辨证,辨证的结果确确实实是蓄血证。「勉人勿二之意」就是不要三心二意,肯定地使用抵当汤。

程知「然尚与胃热发黄证相近,故当以小便辨之。」这是很重要,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经验,非常重要。可是现代医学根本不重视小便利、小便不利的问题,反正小便不利的话,西医就给你塞一条导尿管。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肯定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临床上看了很多塞导尿管的病人,塞了导尿管容易感染,一感染发炎又更小便不利。

所以,小便利与不利,我们是很重视的。

汪琥「按本文云小便不利者之下,仲景不言治法。成注云可与茵陈汤」指茵陈蒿汤。「补亡论」,「亡」字就是「无」,在《论语》中「亡」就是「无」。《补亡论》是常器之先生的著作,《补亡论》中认为是用五苓散。而方有执著作了《伤寒条辨》、《后条辨》,在《后条辨》中认为要用茵陈五苓散。这三个方可以选而用之。

如果单纯针对「小便不利」的症状,用五苓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本条文又有「身黄」的症状,退黄效果最好的药物就是茵陈。

今天就来了一位男病人,因为太过劳累,反反复复的发黄疸,已经六、七年,今天来的时候,眼睛、皮肤已经开始发黄,当然我们会用茵陈五苓散。

【条文】

91、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如果是蓄水证才会小便不利。所以我们可以补充成「伤寒有热,少腹满,蓄水证,应小便不利」,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反利者,为有血也」,这样是不是和第 90 条又相同了!「当下之,宜抵当丸」,既然有蓄血,当然要用有下瘀血作用的处方,不过此第 91 条的症状比第 89、90 条轻微,所以不用抵当汤,而用抵当丸。

【吴谦注】

此承上条而言证之轻者,以互发其义而酌其治也。

伤寒荣病有热不已,伏于荣中,其血不随经妄行致衄,则必随经下蓄膀胱。少腹者,膀胱之室也。

故少腹满,若小便不利则为病在卫分,有停水也。

今小便反利,则为病在荣分,有瘀血也。法当下之,宜以抵当汤小其制为丸,缓缓下之,不可过用抵当汤也。

 

「其血不随经妄行致衄则必随经下蓄膀胱。」有热伏于荣分,不是向上发展到呼吸道引起流鼻血,就是向下发展到下腹腔。「少腹者,膀胱之室也」,肚脐以下就是膀胱的区域。

「宜以抵当汤小其制为丸」,一般「丸」字都写成「圆」字。「圆」就是「事缓则圆」,慢慢地来处理就能「圆满」。所以用丸剂来治病都是慢慢地。

【集注】

方有执曰:上条之方,变汤为丸,名虽丸也,而犹煮汤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盖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也。

程应旄曰:夫满因热入气分,而蓄及津液者,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则知其所蓄非津液也,乃血也。血因热而满结,故用抵当汤,变易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使之直达血所,以下旧热,荡尽新瘀,乃除根耳。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 桃核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抵当丸的水蛭比抵当汤少了十个,虻虫也少了十个,桃核增加五个,大黄剂量不变。所以就总重量来看,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用 300c.c.的水煮一丸,一煮水,丸子吸收水分,又变为汤。煮到「七合」210c.c.,把药服下。

「晬时当下血」,服药后 24 小时内,会下血。「晬」念ㄗㄨㄟˋ,是一周年的意思,不过「晬时」就是一周天,就是 24 小时,就是 12 个时辰。「若不下者更服」,24 小时内不下血,就再服一丸。

【集解】

柯 琴曰: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热结鞭满,当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之内,而在少腹之内也。其随经之荣血,因瘀热结于少腹之里,而非膀胱之里也,所以小便虽利而鞭满急结如故,是蓄血瘀于少腹也。热淫于内,神魂不安,故发狂。血瘀不行,则荣不运,故脉微而沉。荣不运则气不宣,故脉沉而结也。荣气不周于身,则身黄。消谷善饥者,胃火炽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盖血之化也。善忘者,血不荣,智不明也。此皆瘀血之征,非至峻之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故立抵当汤。

 

柯韵伯「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原则上膀胱是水府不会蓄血,不过也不尽然,因为膀胱也会出血的。「少腹者,膀胱之室也」,少腹不只是膀胱的所在,另外生殖系统等器官也在少腹之中。

「病不在膀胱之内,而在少腹之内也」,我们之前提过「热结膀胱」不是单指膀胱,应该包含下腹腔。

「热淫于内,神魂不安」,体温的升高,尤其升高到 40 度以上,会造成神魂不安,神智不清,就会乱吼乱叫像发狂一样。

「血瘀不行,则荣不运」,影响到血液循环,于是「脉微而沉」,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称为微脉。

「消谷善饥」,这症状不出现在此条文中,而是在〈阳明篇〉第 177 条。临床上,有蓄血、瘀血证的病人时常会出现肚子容易饿的现象,我曾经看过一位电信局工程总队的郑先生,住在苗栗通宵,他有胃溃疡,时常解黑便,竟然也很容易肚子饿,同时也有「其人善忘」的现象,这些都是瘀血证,有血液循环的障碍,血液无法充分供应到大脑的话,人就容易困倦,要不然就是记忆力减退,要不然就是善忘,经常丢三忘四。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也。」一般而言「消谷善饥」属于承气汤证,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汤可视症状选用,效果相当灵光。其实「消谷善饥」的症状也有点像是「中消证」。(简单的说所谓「上消」指容易口干,「中消」指容易饿,「下消」指小便尿量很多。)

所以瘀血证有消谷善饥的症状,用桃核承气汤很合适,有活血化瘀的桃仁、桂枝,又有调胃承气汤的组成。

「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盖血之化也。」消化道中如果微血管破裂,血液的成分粘滑,大便反而软,而血液中最主要的成份是血红素与铁,如果瘀血证血球破裂,铁被氧化,血液的颜色就会转变了。就像削苹果、梨,没有马上吃掉,隔十分钟后,苹果、梨的表面马上就氧化变黑了。但是,如果破裂的血管是较大的血管,出的血液比较多,颜色会是鲜红的。

所以,解出来的大便如果是黑黑的,表示出血较少,血是慢慢地渗漏,血氧化后就黑黑的,这就是为什么西医遇到胃溃疡的病人,总是问有没有解黑便的原因。

但是,临床上,不只是胃溃疡的病人才会解黑便,有些内伤的病人,例如:受到撞击、车祸的病人,刚刚撞到时,解出来的大便就会黑,这就表示有内出血,不特定哪个部位出血,但表示体内有内出血。对于这一类刚被撞击、大便黑的病人,我们可以使用伤科「复元活血汤」,是四逆散变化出来的活血化瘀处方。组成有桃仁、红花、穿山甲(现已禁用),很多人服了复元活血汤会拉肚子,因为有大黄,其实拉肚子是好现象,瘀血才有出路。

「善忘者,血不荣,智不明也」,血液不能充分输送到大脑,无法作正常的循环,无法充分供应脑细胞氧气,一定会影响到记忆力,就会善忘。同理,年纪大的老人家,心脏血管循环较差,血液也无法充分供应大脑,当然记忆力也会减退。所以可以经常看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一直打盹。

题外话

今天有位跟诊的陈学长,发现我竟然可以把病人家里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家谱一样地念出来,我也没有特别去背记。陈学长有感而发,说了一句:「看样子般若汤还是要喝!」般若汤会扩张血管,让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自然就不会缺氧,思考就很敏捷。所以,我发现我的记性好像越来越好,没有因为年纪增长而变差。(同学发问:「老师,般若汤是什么?」)般若汤就是陈年高粱酒。啤酒最好不要喝,尤其是冰啤酒。我喝啤酒是喝不冰的,当成饮料,当成汤,因为酒精成份只有 4%。喝啤酒以后有几个缺点,肚子容易发胀,再则会频尿。台湾啤酒是全世界最好喝的啤酒,而且又不贵。

般若汤一喝,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变快,血液会充分供应大脑。不过喝太多会迷迷糊糊的,所以要适量,我每天大约喝 120c.c.左右,一瓶 600c.c.可以喝五天。我已经喝了 41 年。早期我喝双鹿五加皮酒,后来改喝陈年高粱,早期陈年高粱一瓶才 300 多元,白金龙一瓶 100 多元。有一年陈年高粱缺货,涨到 3000 多元供不应求奇货可居。现在价格比较稳定,但是没有以前好喝。

【集解】

柯 琴曰: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

更佐以桃核之苦温,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荡涤邪热。故名抵当也。

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满而未鞭,则宜小其制为丸。以缓治之。

若外证已解,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是又为转属阳明之证,用调胃承气加桃核桂枝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使胃和则愈矣。此桃核承气所以为治之缓也。

 

水蛭,其实不光只能生活在水中,在潮湿一点的陆地也能生存。「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吮」就是吸的意思。「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派出了两栖部队,海军陆战队来作战,所以才说是「至峻之剂」。

「同气相求」就是物以类聚,或者称「取类比象」。

柯琴接着比较了抵当丸与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的作用比抵当汤缓和一点了。

抵当汤的活血化瘀效果很强,我曾经使用过。不过最后也不再使用了。因为有一位竹山刘先生,脑中风,我用抵当汤,很快的中风的症状就缓解了,我用煎剂,病人服到第九帖,刘先生就向儿子说:「打死我也不吃药了」。其子劝刘先生:「症状改善很多啊,继续趁胜追击,继续服药吧!」刘先生回话:「你自己吃药看看!」因为把水蛭的药袋一打开,就有一股死尸的味道,很难闻。有空大家可以去药店闻一闻,闻到就想吐。一方面很难吃,一方面动物药我也不喜欢使用,所以从此不再用抵当汤。

抵当汤也可以用来堕胎,有些中药店的朋友,私底下会用抵当汤来堕胎,不过万一处理不好,会引起大出血、血崩,到头来还是得到西医妇科去处理。反而又落人口实,被西医奚落一番,很麻烦。

抵当汤可以清除血栓、血块。英国有一位威尔逊博士最近招兵买马,找了三百位的血栓病人,自愿当实验对象,作水蛭素的实验。不过这种实验,在台湾是做不起来的,一则不会有那么多自愿军。二则卫生单位马上会注意,因为没有立法规范。

以下几条条文是关于心下痞、泻心汤的条文。

【条文】

9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我们在第 29、30、31 条条文,尤其第 31 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应该先发汗,反而用攻下法,是违反治疗原则的。

而本条第 92 条「伤寒大下后」,「伤寒」就是第 54、55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第 5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所以伤寒是要用麻黄汤系列的治法。

我们再回到第 40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所以本条第 92 条「伤寒大下后」就违反了第 31 条的原则,结果演变成第 40 条的情况,所以成结胸、成痞,都是以下之太早故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发现误下不对了,又改成发汗。不过,「大下」用了苦寒药,如大黄等,大苦大寒的药会抑制肠胃黏膜的分泌,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酵素的作用。胃脘就觉得闷闷的,就是有「心下痞」的症状。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太阳病必恶寒,所以有恶寒的症状表示表未解。「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用桂枝汤,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吴谦注】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先下后汗,治失其序矣。

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若恶寒者,为表未尽也,表既未尽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者,以其为已汗、已下之表也。攻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者,以其为表解,里热之痞也。

【集注】

《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方有执曰:表非初病之表,乃下后复汗,疏缓其表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之类是也。解表与发表不同,伤寒初病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

张 璐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竟已陷之邪,痞结心下,证兼恶寒,表邪不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当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后,乃用大黄黄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方为合法。

 

我们提过:《活人书》是宋朝朱肱的著作,全名《伤寒证类活人书》,朱肱也是《伤寒论》的专家。其实「活人书」一词是后汉华佗先生说的话。华佗读了仲景的《伤寒论》之后,说了一句:「真活人书也。」称赞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救人的书。

《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这也是在说明治疗的先后次序。而且刚刚课前的问题回答中有提到《内经》:「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也是在讲治疗的先后次序。

可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医师在面对病人时,病人说了 39 个症状,这些医师就想一次把 39 个症状全部处理掉,结果每一个症状开几味药、几个方,至少也会开出 40 多味药。如果是那位一次开十七个方的同道,一定会开出 100 多味药。

我经常跟病人和跟诊同学提到,我不会随着病人主诉的 39 个症状就作 39 种的处置。所谓「擒贼先擒王」,我们掌握住主要症状,只要处理好主要症状,通常剩下的 38 个附属症状也会消失。

张璐「外解已后,乃用大黄黄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方为合法」,泻心汤之名为「泻心」,就是把体内之热邪毒素排出。

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治疗细菌性的痢疾、吐血、衄,因为加入一味黄芩就称为「三黄泻心汤」,三黄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可以治疗吐血、流鼻血。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

痞鞭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

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

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二味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把大黄黄连泡在开水之中,麻沸汤就是开水,水滚沸到 100 度,就是沸点,水在 100 度会沸腾,水一直滚动、起泡泡,就是「滚沸如麻」,泡泡如麻一粒粒的滚起来。

用开水二升(600c.c.)泡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泡了大约一刻钟,把药汤倒出来。「分温再服」,分成二次服用,一次大约服 300c.c.。

在方解中,「痞鞭虚邪」,我们在第 40 条条文时就提到过,结胸是实证,痞鞭是虚证。既然是虚证,为什么还用大黄呢?难道不会使人疑惑吗?

吴谦认为「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很多古圣先贤常提到「读书要在无字中求之」,就像黄石公丢了一本无字天书给张良一样,就是要张良自己多思考。所以,以后我介绍《内经》时,不用任何版本,我喜欢用原条文版本,不用任何注解本,这样才不会被别的医家注解影响。

我建议大家有中医学的基础之后,尽量直接找原条文版的书来看。真的念不懂、念不通了,再去找资料、查资料,甚至找训诂学研究每一个字,训练自己思考、整理归纳的能力。

现在○○书局出版了一大本的《内经章句索引》,非常方便,想找什么段落、章句,很快的可以找到。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每天翻《内经》,天天翻、天天翻就会很熟。

「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把大黄、黄连倒入药罐煎煮,这是大大地违背了仲景的原旨。「悖」字就是「背」字。《内经》有一句话「愚者佩之」,这「佩」字也是「背」字,违背的意思。很多人问我怎么知道「佩」就是「背」呢?我找了很多资料。就像我为了找《本经疏证》中的疑难字,花费了多少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康熙字典》,还有好几个字《康熙字典》中没有记载。最起码有 500 个以上的疑难字,一个字一个字去查。

「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用浸泡的方法,时间不要太久,大约一刻钟,这样的处理方法,反而使大黄、黄连有健胃、消炎的作用,而没有大泻的作用。因为「痞鞭」原本就是误用了寒凉药攻下、损伤到胃黏膜,使胃液分泌减少,抑制了胃液分泌,使消化酵素的作用降低,于是有胃胀胀、闷闷、鼓鼓的感觉。

而大黄、黄连用短时间泡在开水的方式处理后,一方面有消炎作用,再则有健胃效果。尤其是黄连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健胃剂。黄连一入口时很苦,但是最后有甘味。吃了黄连之后,吃饭菜会感觉饭菜的味道特别甘美。

熬夜晚睡的人容易口舌生疮,心开窍在舌,所以含一点点黄连片在口中,有消炎作用。

所以这种渍泡大黄、黄连的方法,「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古今汇通

最近常春月刊的记者来访问,要我说明「君臣佐使」、「四物汤」、「性味归经」的问题。我随手把《内经》、《名医方论》翻出来,随手一翻就翻到重点所在。我们天天翻、天天念,就会熟悉这些文章。就像家中的摆饰一样,摆在哪个方位都很清楚。读书就是要这样天天念、天天念。

有些人念书喜欢念歌诀、故事,我建议不要念别人编的歌诀,要自己编歌诀,这样记忆才会深刻。

读书要下功夫,下苦功。像《内经》我已经要抄第三遍了,天天抄写,写一遍等于念了好几遍。建议你们也可以天天抄写,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天天抄写,印象才会深刻,起码可以认识一些特殊的字。

又像很多人问我怎么知道每一味中药的科属?我也是一味药一味药去查。例如:百合属百合科、芦荟也属百合科。又例如:豆科植物,有十几丈高的木本豆科凤凰木,苏木。但也有小棵的草本豆科植物,含羞草也是豆科,所有豆类都属豆科。豆科植物有豆荚,所以含羞草也会结豆荚。豆科植物的根部有根瘤菌,所以花生拔起来的根部都有根瘤菌。因此菜豆、四季豆拔起来根部也有根瘤菌一球一球的。

很多学长希望我编一本以科属分类的中药学,有照片的。我也很有意愿,可惜没有时间。以后希望有兴趣的学长能多参与。另外 7 月 18 日到 7 月 21 日,7 月 28 日到 8 月 1 日,我们在阳明山要办二期的小朋友华佗营,要让全国同胞耳目一新,让小朋友接触中医,也希望有兴趣的学长参与。

【条文】

93、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第 54 条的脉象是「阴阳俱紧」,第 58 条「脉浮数」。所以「脉浮而紧」指的是伤寒的脉象,应该用麻黄汤来处理。结果「而复下之」,「复」字都要当成「反」字,反而用了下法。

「紧反入里」,在第 76 条苓桂术甘汤条文中,也有这相似的情况,第 76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起则头眩,脉沉紧,……」,脉象也是由浮紧变为沉紧。

不过本条 93 条并没有苓桂术甘汤的症状,下后只是出现了胃脘闷闷胀胀的「痞」证,影响肠胃功能。

【吴谦注】

伤寒脉浮紧,不汗而下之,浮紧之脉,变为沉紧,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证也。

按之自濡者,谓不鞭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又误在脉,则救之之法仍当兼凭夫脉与证而定治矣。紧反入里,则浮紧变为沉紧,表邪陷入而不散,徒怫郁于心下,故作痞。

 

程应旄「徒怫郁于心下,故作痞」,心下指胃,就是胃脘感到郁卒、闷闷胀胀的感觉。

这条条文为「气痞」,吴谦认为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疗。而上条第 92 条可以说是「实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条文】

9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吴谦按】

濡字上当有「不」字。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乎?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互明之也。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

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

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未可峻攻也,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吴谦认为,此条的「按之濡」要改成「按之不濡」。

「按之自濡」是前条第 93 条,属「气痞」。

而此条是「按之不濡」属「热痞」。在第 91 条集注最后一段话「乃用大黄黄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所以吴谦也认为此条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属于「热痞」。

「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未可峻攻也,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因为结热尚浅,所以也是用大黄黄连放在热开水中泡一泡,有消炎作用,又可以厚肠胃、健胃。

【条文】

9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吴谦注】

心下鞭痛,结胸也。鞭而不痛,心下痞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外寒内热而兼治之。

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吴谦注文中「心下鞭痛,结胸也。鞭而不痛,心下痞也」,从第 40、41、42 条,一直到第 47 条,都提到:结胸一般都有痛感,属实证,会便秘。而痞鞭不会有痛感,属虚证,会下利。

结胸实证便秘
痞鞭虚证不痛下利

「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这个方法和大黄黄连泻心汤一样。「三黄」指大黄、黄连、黄芩。所以有医家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应该有黄芩,然后再加附子才变成附子泻心汤。

另外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第 10 条中有一个大黄、黄连、黄芩组合成的方子,直接叫作「泻心汤」,不叫作「三黄泻心汤」。

后代人为了区隔把大黄黄连泻心汤称为「二黄泻心汤」,把大黄、黄连、黄芩称为「三黄泻心汤」。再加附子称为「附子泻心汤」。方剂的演变应该是这样变化出来的。

「内附子别煮汁」,「内」字在《内经》,与《伤寒》《金匮》中都是当成「纳」字。就是把附子另外单独煎,煮汁,然后再与去滓后的大黄、黄连、黄芩的浸汁混合。

「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因为「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表示身体热能产生不足,甚至心脏功能已经衰弱了,必须要用附子来强心。

由于大黄、黄连、是浸泡的,所以在前条文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方解:「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

附子泻心汤中大黄、黄连、黄芩也是浸泡的,而附子另外煎煮成汁,所以说「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泻心汤固所以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者,盖欲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因附子而更加,表里两解俱见矣。

李中梓曰: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固阳,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

程应旄曰:此条宜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看。彼条用桂枝者,缘发汗汗未出,而初时之恶寒不罢,故属表未和。此条加附子者,缘汗已出,恶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之表阳虚,须于异同处细细参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方中行「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就是身体的防卫功能变差,保护功能、免疫功能变差。「加附子者,盖欲敛其汗,而固其阳也」,因为发汗而恶寒,甚至心脏功能变差,所以加附子来温阳、固阳敛汗,「阳」指心阳,也就是增强心脏的功能。

李士材先生「寒热并用,攻补并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入神也」。所以我们可以把仲景方的组成、煎煮方、服用法、服药后之护理法,个别的整理出来,就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例如:归纳出每天服二次、服三次、服四次、服五次各有那些方子。整理出来的资料就可以纠正社会大众服药的观念,现在社会大众都只会头煎、二煎这错误观念。

程应旄认为本条 95 条,要与第 92 条比较。「此条加附子者,缘汗已出,恶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之表阳虚」,本条是心脏功能比较差了,所以一直冒汗,冒汗时皮肤毛细孔张开,而皮肤外层的感觉接受器变得特别敏感,因此一点点温度的变化就有恶寒的感觉。

「须于异同处细细参看」,念《内经》、《伤寒》《金匮》都要用这态度来研究,例如:把散布在不同章节的桂枝汤条文整理出来,归纳在一起,把桂枝汤所有的条文放在一起,这样才能完整地看到桂枝汤的所有适应症。如果不作这种归纳的工作,这边一条条文,那边一条条文,很散乱,没有办法完整的了解桂枝汤。

我们在介绍第 88 条条文时,会一同介绍 88、89、90、91、176、177 条,把这几个条文归纳在一起,就是归纳整理的动作。因此,我建议大家可以研读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成无己在此书后面把有关恶寒的条文归在一起、把发热的条文归在一起、把心下痞的条文归在一起等等。(编者按语:老师在这里提供了二种归纳整理伤寒论条文的方法:一是依汤证归纳、二是依症状归纳)。

在中医史上,第一位整理《伤寒论》的人是王叔和。而第一位注释《伤寒论》的是成无己,成无己著有《伤寒明理论》,从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之后,后代医家才陆续重视《伤寒论》这本书。

到了吴谦的《医宗金鉴》中就大约有 50 名的医家的论述与研究。而在现代○○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我们有位铁君学长和○○杂志社交涉,反正这套书堆在仓库里还要花利息与房租,不如以三折卖给我们学员,如果交涉成功,一套大约一万元。《中国医学大成》是把曹炳章的中医藏书全部印出来,○○杂志印这套书没有先作市场调查,贸贸然印了太多套。如果真的三折,可以买来研读。

附子泻心汤,先把大黄、黄连、黄芩,一样用热开水二升浸泡,绞去滓后,把附子另煎出来的汁,二者兑在一起,分温再服。

附子一味药,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可能感觉不出它温阳的效果。以我本身而言,我外感时恶寒很严重,用了小青龙汤一定要再加附子。原本恶寒发抖,在饮片中加入三钱附子,恶寒发抖的症状立刻缓解,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肯定附子增加燃烧能量的作用。

我们现在常用的附子是熟附子,不必担心中毒的情况发生。事实上,现在要在市面药店中找到生附子都不太容易,都是经过炮制过的附子居多。

附子富含乌头碱。

【条文】

96、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不论伤寒或中风都属表证,应该用发汗法。结果「医反下之」,用了错误的治疗法,因此用「反」字。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读到此处,有人会怀疑:一天拉肚子数十次,可能吗?如果没有亲自遇到,一定会怀疑!就像〈阳明篇〉有条文「不大便十余日」,大家一定又怀疑!怎么可能十几天不大便。但是临床上就真的会遇到十几天不大便的病人。但是现代西医有一些新的方法如灌肠、肛门栓剂,所以不大便十余日的病人较少见了。

至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我自己有亲身经历,甚至严重的时段,一小时数十行都有,以前曾经提过,大约二十多年前,与中医同道到辽宁街聚会吃海鲜、喝冰啤酒,到了下半夜有四、五个同道上吐下泻。我自己一个人孤军奋鬪,想吐吐不出来,想拉拉不出来,吃了平胃散、芍药甘草汤都没有效。于是自行催吐,用手指抠咽喉,才吐了出来。结果上面一吐出来,下面也开始拉肚子了。半夜二、三点开始拉肚子,折腾到天亮。

本来想拉拉不出来,就是里急后重的症状,结果上面吐了,下面也通了。这一拉,不得了,拉完刚穿裤子又想再拉,拉一会儿,站起来穿裤子又想再拉,最后索性坐在马桶上不起来了。然后,找了一枝艾条,加了大蒜汁的艾条,点燃了艾条,坐在马桶上对着肚脐作灸法,灸到凌晨五点时,肚子不痛了,也不拉了,折腾到 6 点。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开诊所,于是打电话请安乐路的朋友配药。然后梳洗仪容准备上班。

正要出门的时候,有一位女同道打电话给我,她昨天也是上吐下泻,找了西医同学打点滴,折腾一夜还躺在床上,要我晚上帮她代课。我告诉她,我的症状更惨,但是我用传统方法,用艾条,现在已经准备出门上班了。

重庆北路有一对老夫妻,也是吃完喜酒后肚子痛,老先生念过洋文,认为传统医学不可靠,坚持到台大急诊。老太太自己到附近诊所,找一位陈姓中医,陈医师给她一条艾条,让她自己艾灸,灸了大约半钟头,老太太肚子不痛也不拉肚子了,没事了。半条艾条,陈医师也不收费。老太太没事了,就自己跑到台大看老先生,老先生在台大观察三天,因为严重腹泻观察三天,出院时结帐,一共七千多元,老太太更火大了。

像这一类严重腹泻,可以灸肚脐,也就是神阙穴,但不可以烫伤。一般灸四肢,例如:足三里,要灸到红红的,甚至讲究一点的要灸到有灸疤,然后再涂一些药膏,在台湾可以灸到这种程度。不过到了国外,万一有疤或烫伤了,就会被外国人告。

肚脐不可以灸到烫伤。

至于灸法,刚刚提到加了大蒜的艾条,是一位○医医技系林先生作来送我的,林先生在○○医院上班,时常生病,○○的医师看了很久。最后林先生找了一位老医师,除了开药之外,每次都会帮林先生灸百会穴,林先生的病才获得改善。

据说这位老医师,艺高人胆大,连高血压也是灸百会。不过,要是病人伤风感冒,他就不用灸法。我想这位老医师大概也研究过《伤寒论》。因为《伤寒论》有关针灸的条文,在三阳篇中只有针法,没有灸法,三阳病是热证、实证所以用针法不用灸法。在三阴篇大部份是灸法,只有一条条文是用针法,因为三阴病是寒证,只有〈少阴篇〉第 298 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这条用了刺法,其他三阴篇都用灸法。

我这一辈子生过很多次大病,其中小时候有三次大病几乎有生命危险。小时候一直拉肚子,有一次拉得很严重,我老爹又不在家,老爹是走方郎中,带着药箱,里面放当归、枸杞等,和一罐罐的药,有病人看病,没病人就卖药,出门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家。那时没有公车、火车、脚踏车,就凭两脚走路。

小时候有一次我拉得很厉害,老妈子不知道到那里要了一块鸦片膏,就挖了一坨灌到我肚子里,也不会拿捏剂量,结果我拉肚子是好了,但是醒不过来,三天三夜醒不过来。摸摸心窝还热热的,摸摸鼻子好像又没有气。于是老妈找了一个肥皂箱,把我放进肥皂箱,准备挖个洞埋了。老妈哭了三天,三天后老爹回家,鸦片膏的麻醉作用,大概也停了,我就醒过来了。

第二次是烫伤,我从小是喝米浆长大的,因为老妈营养不良,奶水不足,所以就把米磨成粉,加点糖,煮成浆,当成奶水喝,反正喂得活就活,喂不活更省事,有一次老妈煮了一锅热腾腾的米浆放在梳妆台,我用手一扳,几乎全身三度烫伤。

第三次就是大出血,有一次我睡醒时鼻塞,白天就用手去抠,血就一直流不停。所以我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我记得是吃鳝鱼好的,吃很多鳝鱼,以前田里都捉得到鳝鱼,现在洒农药就找不到鳝鱼了。

回到正题,「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实在很难想像。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一误再误,又用了下法。第一次「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第二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用了太多的攻下药,结果刺激肠胃黏膜,引起肠胃痉挛,产生气体,造成肠胃逆蠕动的现象,气体就上逆。于是「故使鞭也」,胃脘就感觉闷闷胀胀鞭鞭的。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症状很紧急,所谓「急者缓之」,而甘能缓,所以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疗。

【吴谦注】

无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

今其人以误下之故,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

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在第 33 条、34 条,提到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桂枝。

「乃乘误下中虚」,因为误治而造成的病,我称之为「人工制造出来的病」,简称「人造病」。西医治病经常没把原来的病治好,还附送更多的「人造病」,而且不是免费赠送,还要收费的。

【集注】

沈亮宸曰: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饮食。大黄泻心,因于内热。附子泻心,因于外寒。证既不同,药亦各异也。

喻 昌曰: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设不知此义,以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复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昭揭病因。

程应旄曰:仲景恐结热之疑难明,故特揭出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之故,以明其非,所以用辛温以调其阳,制住客气使不得上逆。用苦寒清肃,彻去客热,使无阻留,庶两勿羁糜,阴阳相和,否转为泰矣。

汪 琥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则胃中之物已尽,何得而不虚,况医复下之,而痞益甚,愈可知其非实证矣。若是实证,当必曰鞭而痛,不曰鞭而满矣,只此满字,而虚实之证了然。

魏荔彤曰:前条因恶寒汗出,阳随汗而在表,恐亡阳于外,故用附子以回阳。此条重在胃虚,阳微于中,故用甘草干姜以益阳,亦表里分治之急务也,而其固阳以为泻邪之本,则一意耳。

 

喻嘉言:「下利完谷」,也称「下利清谷」,或「完谷不化」。

程应旄:「所以用辛温以调其阳」,指甘草泻心汤中干姜、半夏等。「用苦寒清肃,彻去客热」,指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芩、黄连。

汪琥:「若是实证,当必曰鞭而痛,不曰鞭而满矣,只此满字,而虚实之证了然。」一般而言,鞭而痛属实证,但不要认为实证才会痛,虚证也会有痛症的。例如:太阴病也会痛,以后〈太阴篇〉的第一条条文就会提到。

魏荔彤:「故用甘草干姜以益阳,亦表里分治之急务也,」所以甘草泻心汤是双管齐下的。「而其固阳以为泻邪之本」,甘草干姜二味,可以说是四逆汤的三分之二。也可以说是理中汤的四分之二。

甘草泻心汤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很广,另外在《金匮要略》中可以治疗狐惑病,我们下堂课作更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