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二十五讲

【条文】

15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在〈阳明篇〉第 130 条说:「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篇〉第 139 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由很多的条文可以看出阳明病要自汗出,在后面 165 条会提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汗出多已经消耗体液水分。不能再用利尿的猪苓汤来流失体内水分。

同样道理,阳明病,自汗出,不能再发汗。现在本条 156 条「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可能是用了麻黄汤、大青龙汤来重发汗。或用了大剂量的发汗剂。幸好用了强发汗剂之后病人症并无变坏症,反而「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不了了」在〈太阳篇〉时谈过,第 15 条「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吴谦解释成「不清楚」。我们可以解释成「身体还是觉得不舒服」。

「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因为大便鞭而产生微烦,不舒服的感觉。大便鞭的原因是多汗之后复发汗而亡津液,水分由毛细孔排出,自然体内水分变少。胃肠道水分减少,大便就较鞭。

这时候到底要不要攻下呢?就要问小便的次数多寡,「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如小便次数减少,表示水分由尿排出减少,流回肠道中,润滑大便,所以「大便不久出」。

这里的「三四行」、「再行」是强调小便次数减少。不要刻意去界定一天三、四次,一天二次。「津液当还入胃中」,「胃中」指广义的肠胃道。

仲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观察到体内水分之分布走向。小便次数多,体内水分就少,肠胃道干燥,自然大便鞭。小便次数变少,「津液当还胃中」。妙哉!

现代医学很少像我们这样注意二便的变化,根本不在乎二便的变化。小便不通,就塞导尿管。塞导尿管就会解决问题吗?临床上,有人塞了管子,还是尿不出来。大便不通,就用泻剂,软便剂。再不解出来,就用灌肠,很野蛮。

而且我们很注意观察二便之变化,做为疾病变化之指标,很重要之指标。例如吃得太咸,太燥热,小便自然就味道重,泡沫多。例如身体水分减少,大便自然就硬如羊屎。

【吴谦注】

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

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鞭,本无宿食也。

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只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

盖小便数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往往很多当兵的年轻人,情绪紧张就数天不大便,数天不大便后,心情会更烦躁。

吴谦认为:无满痛的症状,所以不是「宿食」所引起之阳明府病,「宿食」是指肠胃中经过了一天都没有消化的食物,就是消化不良的意思。

这里的「大便鞭」是因为重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引起的。所以只要观察小便次数,如果小便次数减少,肠胃中水分增多,大便自然润滑易出,不必再用药了。

【集注】

方有执曰:水谷人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渣滓。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渣滓之为大便者,干燥结鞭而难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不要动不动就开承气汤,我很少开承气汤。尽量让病人自己的生理机能自行恢复即可。不要常用承气汤去刺激肠道。我就算用承气汤,往往也从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慢慢去增减。

【条文】

157、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本 157 条文与 156 条之过程很像,自汗出,又发汗,小便自利,体内水分消耗多,自然就「津液内竭」,肠道水分干枯,大便变鞭。

这种体内水分消耗很多的大便鞭,不可以用承气汤攻。越用大黄、芒硝攻下,久了肠子会变虚弱无力,而且水分消耗更多。只有「当须自欲大便」的期待疗法让生理机能自己恢复。或吃一些滋阴生津的生地黄、玄参、麦门冬等。或者想办法让这些已经到达直肠肛门附近的干燥大便润滑,滑动排出来。用蜜煎,来通导之。土瓜根、大猪胆汁亦可以用。

所以,已经到直肠肛门末段的干燥大便,可以不用承气汤之攻下。可选用「肛门塞剂」。用蜜煎、土瓜根、大猪胆汁来作肛门塞剂。

中国老祖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肛门塞剂」这种剂型。现在医学到何时才有这种类似想法呢?从前乡下,小朋友放学回家之后,常常没东西吃,偷摘未熟芭乐吃。吃多了大便解不出来,哭得死去活来,老妈妈就用肥皂削一削沾水涂在肛门。一下就解出来。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言其义以明其治也。

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大便鞭而无满痛之苦,不可攻之。当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肠,难出肛门之时,则用蜜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气通燥,或猪胆汁清热润燥,皆可为引导法,择而用之可也。

 

156、157 条的疾病过程相似,因「亡津液」「津液内竭」而致使大便鞭。并无满痛之若,就不可以攻下。要等待生理机能恢复,「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

《温病条辨》,〈秋燥篇〉后面,有个医案 49 天没大便。《济阴纲目》有一个医案三十多天没解大便。实在不可思议。我是鼓吹一天要上三次大号的。

蜂蜜润而通窍。土瓜根是葫芦科,所有葫芦科,如丝瓜、胡瓜,削皮之后都滑滑的。

猪胆汁清热润燥。猪胆汁可以内服,外用。以前乡下有很多「臭头」「癞痢头」,就用猪胆汁调百草霜,涂在头上。头上黑黑的,不久就好了。头上长头虱的,用猪胆汁洗一洗也好了。头皮屑、头皮痒也可洗。但是缺点是有股味道。

我们也可以自制染发剂,先用旱莲草、核桃壳、石榴皮、侧柏叶,一起煮,煮好后,调猪胆汁、黑麻油进去。很难闻,可是用来染发,很有效。其实可以开发,把猪胆汁有效成分萃取出来。加工制造。

现在很多小婴儿,大便鞭,就肛裂,哇哇大哭,所以这时候牛奶不要冲太浓,或多喂一些纤维食物,就可改善。

【集注】

成无己曰: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鞭,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张 璐曰:凡系多汗伤津,及屡经汗下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之人,当攻而不可攻者,并宜导法。

程应旄曰:小便自利者,津液未还入胃中,津液内竭而鞭,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耳。须有此光景时,方可从外导法。渍润其肠,肠润则水流就湿,津液自归还于胃,故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从内转矣。

【蜜煎导法】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揽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子;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内台方》。用蜜五合。煎凝时加皂角末五钱,蘸捻作挺。以猪胆汁或油润谷道内之。

 

蜜放入铜锅中,小火煎,煎到像麦芽糖一样,并不时地搅动,才不会炒焦。等渐渐凝固,好像可以捏成丸时,用双手搓成尖尖的。像粉笔一样。搓好以后,塞入肛门中,用手捂着,要忍一刻钟,欲大便才除去。

《内台方》,许宏是专门发扬阐明仲景方之著作,唐朝左右之著作,加入皂角末五钱,有皂素,就像肥皂一样,滑滑的。

【猪胆汁方】

(1)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2)《内台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入胆口,留一头用油润,内人谷道中,以手将胆捻之,其汁自人内,此方用之甚便。

 

以前要杀猪是很了不得的事,在《伤寒论》〈少阴篇〉有个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中提及「若无胆亦可用」用人尿就可以。因为以前杀猪很难得。可能好几个月才杀一头。

以前猪胆可以放在太阳下晒,边晒边用酒瓶去压,压得很扎实,切一小片,苦中带甘,弄点蒜苗,再配一口酒,人间美味。现代猪太多了,猪胆干反而不好吃。以前猪胆干很珍贵的。

现代猪胆汁有科学浓缩药粉,一瓶原来 60 元,现在涨到 120 元,每次我一推广就涨价。有个病人每次到美国就带一打,每天吃 1.5 克,就不长头皮屑,头皮不痒,不生眼垢,眼不红了,口不苦不破了,大便天天顺畅。胆汁就会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胃消化功能。所以便秘的人可吃一些,但是味道苦。反而增液汤,地黄、玄参、麦门冬都很好吃。

「法醋」,就是如法炮制的醋。调少许醋,灌入直肠,等待一顿饭的时间,没有确定时间,大约 15 分~30 分吧!

《内台方》用竹管作工具,现在用塑胶等材料应该有更好的工具吧!

【土瓜根方】

缺。

【吴谦按】

土瓜即俗名赤雹也。《肘后方》,治大便不通采根捣汁。用筒吹入肛门内。此与上猪胆汁方同义。

《内台方》用土瓜根削如挺,内人谷道中,误矣。盖蜜挺人谷道。能烊化而润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如削挺用之,恐失仲景制方之义。

 

《肘后方》原作是葛洪,葛仙翁,又叫葛稚川,所作,现代的《肘后方》是陶弘景重新整理的。葛洪是中国化学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化学家,他会炼金,也是道家人物。现在我很想写一本现代肘后方。

「烊化」就是溶化的意思。但现在蜜、猪胆汁、土瓜根这三个方法都少用这些方法。只是老祖宗二千多年前就想得到用肛门塞剂,实在了不起。

【条文】

158、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不了了」在 15、156、158,以及以后的 228 条,都出现过。在 15 条吴谦解释为「不清楚」,其实解释得不太好,但在这条「目中不了了」解释成「目中不清楚」是可以的。

临床上我看过二例,眼睛忽然看不见的,二例都是打几天几夜的麻将。又抽烟熏眼睛,太累了就看不见了。

这里「无表里证」,表示无发热恶寒的表证,也没有宿食燥屎、痞满燥实坚的里证。只是大便难解,身微热没有明显高烧。这是实证,邪潜在体内,而引起「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要用「病在上,取之下」的方法,急用承气汤攻下之。这是邪气实在里,干扰到脑部之视觉神经。要用承气汤急下,排出实邪。减轻脑内压。

星期一有二位后中四年级学生,一男一女。男同学之父亲因肝胆脓疡,由 9 月份到 12 月份在台东马偕住院加护病房,我专诚飞到台东出诊。没多久就转到普通病房,接着就出院。周一来跟诊时,说到其父颈动脉出了点问题,我开了二个处方柴胡龙牡汤和桃核承气汤。「病在上取之下」,吃了或许会拉肚子,不过可以活血化瘀又可以降低脑内压。

【吴谦注】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者,乃因热势甚速,消灼肾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证,而急下之,是下其热以救将绝之水,缓则肾水干竭,阳必无依,躁冒自焚而死也。

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阴证也。睛不和者,阳证也。

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肾水为胃阳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则火上熏于目,而眸子朦胧,为之不了了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也。

虽外无阳证,惟身微热,内无满痛,只大便难,亦为热实,故曰此为实也,急以大承气汤下之,泻阳救阴,以全未竭之水可也。

睛不和者,谓睛不活动也。

 

少阴病 299 条中,「口燥咽干」是一个重点关键。这表示体内水分大量蒸散,所以口燥咽干,不一定就是「肾水消灼」。因为体温持续升高,水分大量蒸散,唾液减少而口燥咽干,这时候不必等有「腹满痛,不大便」的可下之证,就要使用大承气汤攻下泻热来保存体内水分与津液。

躁,是坐立不安,冒是昏迷。因为体内水分减少而产生「躁、冒自焚而死」也。

「睛和」,「睛不和」,在条文 112 条,也有「背恶寒口中和」,「口不和」的白虎加人参汤、附子汤的比较。

「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也。」在《伤寒论》注文中,这样的叙述,指的就是此条,条文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临床症状。「热结神昏」,是高热影响到大脑中枢,而神志不清。

睛不活动,这是很严重的病症,所谓「睛定神亡」。这是影响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旋神经了。

【集注】

方有执曰:了了犹了了也。《素问》曰:「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灵枢》曰:「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曰:「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颈上侠口,合于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实也。急下者,任脉循面人目,督脉上系两目,中央诸脉皆属于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宜急下也。

喻 昌曰:少阴有急下三法以救肾水,一本经水竭,一木邪涌水,一土邪凌水。阳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于外,一腹满津结于内,一目睛不慧,津枯于中。合两经下法,以观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壶腹饮上池矣。

张锡驹曰:阳火亢极,阴水欲枯,故使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极之阳火,而救垂绝之阴水也。

魏荔彤曰:阳明燥屎应下,胃实应下,俱详考其脉证矣,乃有表里无他证,独于阳明胃脉所发见端倪处,体认其证。如伤寒六七日,太阳已罢,阳明已成,其目昏暗朦昧,若隔云雾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证名为睛不和也。阳明热盛,循经络而发其昏朦之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内热盛而为实,其机已兆。兼以大便鞭而难,身有微热者,则胃实已真,故曰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頄,(音ㄑㄧㄡˊ或ㄎㄨㄟˊ),为两颊之间的肌肉,颧也。而上下眼胞是脾胃所主。

上下眼胞一般属脾胃主管,临床上有很多眼皮无力睁不开,有的人用胶布贴住。这是眼皮肌肉太松弛了。我们用药让他增加力量,弹性。用健脾胃的药。因为阳明经走头面,我们用葛根汤为主方,合七味白术散,再加黄芪、山药、苡仁,太过松弛,健运脾胃,效果不错。

临床案例

基隆林先生,他有二个同学,一个是张○先生,一个是李○先生,眼皮松弛,西药吃类固醇,现在来诊吃中药后,类固醇的剂量减成每天只一粒。服中药的效果不错。

(其实眼睛闭不起来的,治疗的成效更好。闭不起来是眼胞皮太僵硬痉挛。三国时代的张飞据说眼睛睡觉时也闭不合。)

 

喻嘉言说明「少阴有急下三法以救肾水」,就是〈少阴篇〉299、300、301 条。「阳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就是 149 条的汗多津越于外。152 条,及 158 条目睛不慧、津枯于中。

「身在冰壶,腹饮上池」,是一个典故,秦越人的老师长桑君,「授予禁方」,并且拿「上池之水」给秦越人(扁鹊),秦越人饮了上池之水可「洞原五脏六腑」。可以看到内脏组织,就像Ⅹ光,超音波一样。这是表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当了若指掌的意思。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在《伤寒论》的序文中也提到,「余每揽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这个典故。

张锡驹说「阳火亢极,阴水欲枯」,发高烧之后体内水分蒸发,临床上常碰到,眼睛视力突然模糊,也较常看到耳朵听力减退的。因为人的五官七窍是互通的。有时候咽喉炎,扁桃腺炎,中耳炎会相互关连的,甚至眼睛角膜炎,结膜炎也会有关连。

如果单由条文后半段「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似乎看不出这症状是「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主要在前段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眼睛几乎看不到了,这是危候,不要疏忽掉这些症状。

临床案例

有位病人感冒,服西药后,一只耳朵听不见,已经在○○医院打 21 天针,无效。也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西医叫做「突发性耳聋」。是不是吃了抗生素影响听神经,我用小柴胡汤加减,效果不错,尤其耳朵有流脓的,可加入连翘。引药上行加桔梗。通窍药用远志、菖蒲。「病在上,取之下」,因此也可加入车前子、牛膝。

【条文】

159、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此条就前半段「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似乎感受不到有任何危急之候。关键的症状在「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吴谦注】

阳明病之人,小便自利,大便当鞭;小便不利,大便不鞭。是知鞭不鞭,不在热不热,而在液之竭与不竭也。

今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者,盖热将欲作结,而液未竭也。

有时微热者,热入里也。喘者热乘肺也,冒者热乘心也,不能卧者热并阳也。此皆一派热结,便鞭之征,神昏谵狂之渐。虽无满痛,亦必有燥屎,宜大承气汤下之,自愈也。

 

「一派热结便鞭之征,神昏谵狂之渐」指的症状就是此条文。

在〈阳明病篇〉条文中有出现「燥屎」的几乎都用大承气汤。

【集注】

王三阳曰:此证不宜妄动,必以手按之,脐腹有鞭块,喘冒不能卧,方可攻之,何也,乍难乍易故也。

林 澜曰:既微热时作喘冒不能卧,则有燥屎已得,自宜下逐里实为急,安可复以小便利,屎定鞭,始可攻之常法拘哉?

汪 琥曰:此条病未经下而有燥屎,乃医人不易识之证。成无己云:「小便利则大便鞭,此有燥屎乃理之常」。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何以知其有燥屎耶?盖大实大满之证,则前后便皆不通。大便为燥屎壅塞,其未坚结者,或有时而并出,故乍易。其极坚结者,终著于大肠之中,故乍难。燥屎结积于下,浊气攻冲于上,以故时有微热。微热者热伏于内不得发泄也,《后条辨》云:浊气乘于心肺,故既冒且喘也。不得卧者,胃有燥屎所扰,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凡此者,皆是有燥屎之征,故云宜大承气汤。

 

王三阳说:「此证不宜妄动」,因为症状不是很明显,「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不是很明确的阳明病,他提出用「腹诊」,按压脐腹之间。临床上,尤其小朋友,按压肚子,有时还可以摸到一条一条如香肠的形状。因为大肠结肠一囊一囊的,大便又干又硬时,摸起来就一条一条的。

按压肚脐二侧,摸到「腹有鞭痛」,而且「喘冒不能卧」,呼吸急促、晕眩、神志不清,无法平躺安卧。这才是重点。

汪琥也认为此条无明确的症状,「乃医人不易识之证」。

《后条辨》这是方有执的著作,方有执又叫方中行,著有《伤寒论条辨》、《后条辨》。

「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这是《内经》的文句。在《内经》中用了「半夏秫米汤」来治疗。半夏可以通阴阳,秫米就是小米,可以养肠胃,半夏秫米汤变化出仲景的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变化出半夏厚朴汤,加了茯苓、紫苏、厚朴、甘草。再变化出二陈汤,变化出温胆汤。

这些方都有半夏可以交通阴阳,对睡眠障碍有疗效。

仲景汇集了这些症状不明确的病历(158、159),在提醒临症时要细腻小心,尤其要掌握关键症状(158 条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159 条的「喘冒不能卧者」)。

【条文】

160、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绕脐痛」,这是此条关键之症状,辨证的重点。前条有提及,可用腹诊,按压腹部,有时可以摸到一粒一粒的。有时小朋友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要问清楚痛的部位,按压肚子。

「烦躁发作有时」,就是「日晡所发潮热」。有燥屎堆积在大肠肠管中,肠管自然疼痛,堆积多了产生毒物,毒素也会刺激肠管。于是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绕在肚脐周围疼痛。有些小朋友,很多天没大便,突然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一按压腹部,有很多燥屎。一般人会送到大医院急诊,于是一照Ⅹ光,满肚子的大便,用灌肠一通,肚子就不痛了。因此家长要观察小朋友的饮食习惯,上厕所的习惯才对。

【吴谦注】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者,是肠胃中燥屎结无去路。故绕脐痛也。

烦躁发作有时者,是燥屎秽热上攻则烦躁,不攻则不烦躁,故发作有时也。

不须以小承气汤试之,直以大承气汤下其燥屎,大便利则自可愈也。

 

关键症状在「绕脐痛」,用腹诊去确认,就不用像 153 条用小承气汤去试。

临床上,腹部的诊察在肝腹水、胰脏癌、盲肠炎等重症,更显重要。

【集注】

方有执曰:病人谓凡有病之人,而证犯如此者,则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病胃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失气之一端也。病人虽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但绕脐痛,则知肠胃干,屎无去路,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燥发作有时者,因屎气攻动,则烦燥发作。又有时伏而不动,亦不烦燥而有绕脐痛者,断其不大便当无差矣,何大承气汤之不可攻耶。

 

程应旄说「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失气之一端也。」这是说明验燥屎之法,不只 153 条用小承气汤的方法,此条「绕脐痛」,用腹诊也是方法之一。

【条文】

161、大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下之后」,并无说明是自然的泻下或是人为用药的泻下,不过「大下」二字想必是泻下的很严重,次数很多。像 96 条甘草泻心汤的「其人下利,日数十行」,也是「大下」。

「大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临床上真的有很多病人一开始拉得很厉害,接着就便秘了。有些是自然便秘,有些是吃了止泻剂之后便秘。有些人拉肚子就吃“征露丸”,征露丸的成分其实是木香与黄连,日本人作出来的。我们叫香连丸,木香有行气止痛作用,黄连有止泻消炎、健胃整肠作用,但并非每个人都对证。吃了以后开始便秘。

其实「大下之后」不论是自然泻下,或人为用了大黄,芒硝,苦寒攻下,久泻之后肠虚蠕动无力,产生代偿性的食物停留,消化不良,大便堆积。「烦不解,腹满痛者」,烦是产生热象,腹部产生「痞满燥实坚」。是有燥屎的现象。

这是因为大下之后肠虚蠕动无力,代偿性食物停留,产生「宿食」,停留产生发酵,产生毒素。

很多小朋友拉多几天肚子,渐渐痊愈,父母马上又喂一大堆食物。反而害了小朋友。因为肠子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又马上塞一大堆食物,当然肠胃受不了,就开始便秘了。应该要缓和的,慢慢地补充营养才是。不要太急,矫枉过正。

仲景的观察实在太真实了,临床上经常看得到严重泻下之后,不论是自然变化,或是服止泻剂,或饮食不当,又变成便秘的病人。

《温病条辨》后面有二篇文章,一篇叫〈解产难〉,一篇叫〈解儿难〉,其中〈解儿难〉就认为父母过度的照顾,结果小朋友反而病恹恹的。这篇文章很值得念,但是国考、特考不考,所以没人念。就像《医方集解》后面有一篇文章〈勿药元诠〉,大家三百多个方念完,后面就不念了。因为考试不考。

反而是一个老外要我把全文解释一遍。〈勿药元诠〉说的是养生的方法。如叩牙关 36 次,舌抵上颚能通任督两脉,然后吞下口水。又如睡觉时,手不能放在胸口,放在胸口会作恶梦,要放在丹田,神阙。这篇文章很好,可惜考试不考。已经没人念了。包括《妇人良方》、《济阴纲目》也没人念了。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之未尽,仍当下之。

乃大下之后,六七日后,不大便,烦亦不解,腹仍满痛者,此有燥屎下之未尽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复下之自愈也。

 

吴谦认为「下之未尽,仍当下之」,这个说法也合理,在《金匮要略》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第 37 条「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病没有治好,留了一个祸根,到了某日因为某诱因,又复发了。这是所谓「攻之不尽故也」。

【集注】

程 知曰:大下之后,宜乎病解矣,乃复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而腹满痛,此必有燥屎未尽而然,盖宿食因热复为之结鞭也。

【条文】

162、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经病,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这是不能用下法的。现在用下法了,产生「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心中懊恼在第 77~83 条就提过了,一系列的栀子豉汤。「但头汗出」也是栀子豉汤条文中有的症状。

【吴谦注】

阳明经病下之,身热未除,手足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

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故宜栀子豉汤涌其热也。

临床案例

临床上经常看到「但头汗出的」的病人,有一位钟姓的病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头汗出得很厉害,整天头发湿湿的,像刚游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