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二十六讲

【条文】

162、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经病是不能「下之」的。在篇首提及经病要用「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

在太阳 40 条提过为何会形成痞症、结胸?是「下之太早故也」。此 162 条类似用了攻下的方法,幸好没有演变成结胸,出现了「心中懊怀,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但头汗出的病人,身体其他部分不出汗,只有头部出汗,就好像刚从游泳池起来一样。我有个钟姓病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每天头髪都是湿湿的。

前面〈太阳篇〉77-83 条都在谈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的主要症状就是「心中懊恼」。像 77 条谈的「胸中窒」,指胸中不快。

【吴谦注】

阳明经病下之,身热未除,手足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

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故宜栀子豉汤涌其热也。

 

用栀子豉汤这种吐法「涌其热」,在张子和之后已经很少人使用,病人也较不会接受。

【集注】

程 知曰: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手足温者,热入未深也。

程应旄曰:懊恼扰胃,故饥不能食,热郁气蒸,故但头汗出。

魏茘彤曰:表邪未全入里,乃即以为胃实而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而荡涤也,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徒伤其里耳。即不至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下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程应旄,认为懊恼产生肠胃问题,食欲不太好,「故饥不能食,热郁气蒸,故但头汗出」。认为还是有热象。

后面条文 185、226,都会再出现「但头汗出」。可见,阳明病会出现「但头汗出」。与肝胆三焦有关的少阳病也会出现「但头汗出」的症状。

魏茘彤认为:未成阳明府病胃家实之证,便用阴寒之药,如大黄芒硝攻之,所以阳明经病蒸蒸之热,被阴寒之药阻郁于胸膈之上,就产生了「心中懊恼,饥不能食。」

近代伤寒专家姜佐景,相当推崇栀子系列的处方,他认为栀子系列有很好的消炎作用,特别是肝胆病方面有很好之效果。茵陈蒿汤包含了栀子、茵陈、大黄,对急性肝炎,急性黄疸有很好之效果。

临床案例

一位胰脏肿瘤的病人初诊时感觉很痛,今天来第四诊,疼痛感已经好转,望诊神色也转佳。

我用的处方有二:大柴胡汤、茵陈蒿汤,二个处方各 4g,共 8g,二个处方中都有大黄。正常人用一个大柴胡汤有些人就会腹痛腹泻。但此病人服药后,居然好几天不解大便。不过痛感与神色已经好转。

临床案例

昨天早上至仁爱医院五楼出诊,一位女病患,黄疸指数很高,腹水相当严重,尿毒指数也升高,院方预后二天之内有生命危险。已经抽腹水 2000~3000c.c.。

我也是用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疼痛感用川楝子、郁金、香附、延胡索,来理气止痛。

很多危症重症,到最后才来找中医。我们去看诊相当吃力不讨好。很容易「落人口实」,如果没治好就闲言闲语,说中医无用。很无奈。

【条文】

163、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都有呕吐之现象。

〈太阳篇〉第 3 条「鼻鸣干呕」,〈太阳中篇〉第 1 条「体痛呕逆」。阳明病「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少阳病「心烦喜呕」。

【吴谦注】

伤寒三阳多有呕证,以其风寒之表未除,胸中阳气为寒所郁,故皆不可攻下也。

其干呕而恶寒发热者,属太阳也。

喜呕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也。

今虽只有恶热而不恶寒,大便鞭之阳明证,而呕多亦不可攻之,其气逆在上而未敛为实也。

【集注】

沈明宗曰: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但恶热不恶寒之呕属阳明。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阳,故虽有阳明证,慎不可攻也。

 

〈太阳上篇〉第 3 条「鼻鸣干呕」用桂枝汤,桂枝汤中有生姜,「姜半为止呕圣药」。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有生姜半夏也可止呕。

另外再度提醒用发热的方式来区分三阳病:太阳病发热是「阵阵发热」,或「翕翕发热」,(第 3 条)。阳明病是「蒸蒸发热」,(第 21 条)。少阳病是「往来寒热」。

在 130 条也提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脘」要念成「ㄍㄨㄢˇ」。

此条文毕竟没有实质的肠胃「痞满燥实坚」的现象,因此不必用大黄芒硝这类的攻下剂。

163、164、170、171 条都列为阳明禁下证,这里的不可攻之,指攻下法。

【条文】

164、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条之断句,可断成「腹满微喘,发热恶寒」,也可断成「腹满,微喘发热恶寒」。

【吴谦注】

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谓太阳表证也。口苦咽干,少阳热证也。腹满阳明热证也。微喘发热恶寒,太阳伤寒证也。脉浮而紧,伤寒脉也。

此为风寒兼伤,表里同病之证,当审表里施治。

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

少阳阳明病多,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

若惟从里治,而遽以腹满一证,为热入阳明而下之,则表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

 

此条之症状有阳明,有中风。「口苦咽干」是少阳病,「腹满」是阳明病。特别是肚脐上的腹腔胀满,影响到呼吸,就会「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病的症状。全部综合起来就像是「三阳合病」的症状。

「三阳合病」就要看临床上哪个症状占多。如果是阳明经病与太阳病症状多的,用白虎桂枝汤。阳明经病和少阳病症状较多的用柴胡白虎汤。太阳病与少阳病症状较多的用柴胡桂枝汤。分别用发之、清之、和解之,而非用攻下法。

「若下之」,如果用了下法,大部分之泻下药都是苦寒药,苦寒药会影响胃肠分泌酵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产生「腹满」,泻下的结果把大部分水分由大便排出,小便水份自然减少。「小便难」,倒不是小便解不出来,而是水分减少了。

吴谦基于“腹满微喘”的“腹满”症认为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桂枝加大黄汤是出现在〈太阴篇〉254 条,「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是把桂枝汤中的芍药三两加到六两,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芍药汤了。「大实痛者」是痛得更严重,用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这里启发我们「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道理,所以有时遇到疼痛,用很多止痛效果的药仍然疼痛,可以考虑加一味大黄进去,但是可能会发生腹泻。

少阳阳明病多,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组成是小柴胡汤七味药减去人参、甘草、加上枳实、芍药、大黄,变成了八味药,大柴胡汤就有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的架构,只是厚朴改成芍药,所以称为「和而下之」。

北医有一位医学系毕业的○医师,喜爱中医从事中医,百病开方几乎皆用大柴胡汤,但我是认为大柴胡汤用了有些人会腹泻,不要如此执着一个处方。

【集注】

程 知曰:此言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满而喘,热入里矣。然喘而微,则未全入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皆太阳未除之证,口苦咽干,为有少阳之半表半里,若误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腹益满矣,兼以重亡津液,故小便难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太阳大青龙证同。太阳以风寒持其荣卫,故有烦躁证而无腹满证;此以风寒持住阳明,故有腹满证而无烦躁证。然口苦咽干,实与烦躁同其机兆也。

 

此条也是「阳明禁下」之条文,仲景并无出方,可以参考吴谦注文之用方。另外要注意,若误下后会出现「腹满小便难」的症状。

【条文】

16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 165 条之症状与 164 条相似,可视为三阳合病。

阳明病 126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要出现洪大、数大的脉,结果出现了太阳病的脉浮而紧。「咽燥口苦」就是 164 条的「口苦咽干」,少阳病的症状。「腹满而喘」就是 164 条「腹满微喘」,腹部满胀,特别是肚脐以上的胃脘满胀就会影响呼吸,呼吸短浅而喘,但不同的是 164 条「发热恶寒」,这里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是有湿,就像下肢肿胀,头上如戴钢盔一样重重的,这些都是湿。

前面 164 条「若下之,腹满小便难」,这里「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躁」是坐立不安,「愦愦」是心中烦乱不安,「反谵语」是神志不清乱讲话。

「若加温针」也是一种发汗法。温针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针直接加热,然后下针;另一种是下针后在针柄上加艾绒,就是针上灸。燃烧艾绒的热度会由针柄经针传入穴位,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有些人相当惧针,甚至只是陪朋友去扎针,朋友没晕针,自己却晕针了。「怵惕」是惊吓,造成「烦躁不得眠」。并没有出方。

「若下之」,用了大黄加芒硝的攻下法,造成了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客气」指外来的邪气,在第 41 条时提过。出现了「心中懊恼」,《伤寒论》条文中只要有「心中懊恼」都是用栀子豉汤。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在 20 条、66 条、112 条、142 条,与 165 条,都出现了白虎加人参汤。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这要和 22 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比较一下,一样有口渴,热象,小便不利。但是五苓散的热象较轻,饮盛热不盛,所以五苓散中有白术与桂(桂枝或肉桂)。二个方一样有淡渗利湿的茯苓、猪苓、泽泻,而猪苓汤有阿胶与滑石,有滋阴利湿清热之效果。

所以湿盛热亦盛用猪苓汤,湿盛热不盛用五苓散。因此赵羽皇先生称猪苓汤为「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

不过毕竟猪苓汤还是会淡渗利湿,因此「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这是猪苓汤的禁忌症。

方名相同相异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
猪苓汤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

临床案例

23 年次,住杨梅的一位老太太,退化性关节炎,长骨刺,又有灰指甲,(84)去年 7 月 14 日初诊,9 月二诊,后来拿处方自行配药,今天她女儿 39 岁徐小姐告诉我,其母之退化性关节炎,骨刺已经痊愈。x 光照出骨质疏松密密麻麻的黑洞已经修补。甚至连灰指甲都好了。这病人很耐心地服了十个月的药,我处方为四妙散合芍药甘草汤,加木瓜、骨碎补、续断,相当简单的处方。

临床案例

上例病人之老公,徐先生。初诊三酸甘油脂 905。服一个礼拜的药,下降到 395,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决明子、山楂、神曲、内金、车前子,屡试不爽。

徐先生自己作了一份比较报告,吃西药的血液检查与吃中药的血液检查比较。

【吴谦注】

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此条表里混淆,脉证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

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

或加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谵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

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恼,舌上生苔,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

若脉浮不紧,证无懊恼,惟发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太阳表邪已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

若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阳明饮热并盛,宜猪苓汤利水以滋干。

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

 

165 条后段的猪苓汤要和 22 条后段的五苓散作一比较,猪苓汤是「饮热并盛」。而五苓散是「饮盛,热不盛」。

「涸」的意思就是干枯了。阳明病,法多汗(130 条),汗出多,于是身内水分干枯了,就会口渴,小便就少。而不是水蓄,蓄水的饮证,因此不可用淡渗利湿的猪苓汤。

【吴谦按】

一、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

小便利者,大青龙汤证也;

小便不利者,小青龙去半夏加花粉茯苓证矣。

二、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

小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汤证也;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

三、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

小便利者,宜葛根汤加石膏主之;

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

四、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

小便利者,宜白虎汤;

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

五、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

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

小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

六、太阴无渴。

七、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

少阴阴邪下利,小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

八、厥阴阳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

厥阴阴邪,转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

证既不同,法亦各异,当详审而明辨之。

 

吴谦根据六经辨证,来整理《伤寒论》中有关发热与渴证的条文,再细分成小便利、小便不利,来处方用药。

(1)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

在 103 条「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有麻黄石膏,故发汗清热。小便不利者在 113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解中的加减法可参考。

(2)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

小便利者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合白虎汤来清热解渴,在《金匮》〈疟病篇〉是在白虎汤中加一味桂枝,也可以。

小便不利者,就是 22 条的五苓散了。

(3)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

小便利者用葛根汤加石膏;

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就是「桂苓甘露饮」了。

(4)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

小便利者,宜白虎汤;

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

(5)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

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

小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可以参考〈少阳篇〉217 条小柴汤方解中的加减法。

(6)太阴无渴。

(7)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猪苓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二次,第一次在〈阳明篇〉165 条,第二次在〈少阴篇〉287 条。在《金匮要略》第一章,〈藏府经络先后病篇〉,不过第一章是示范的提示。另外在第十四章〈消渴,小便利,淋病篇〉,也出现过。

少阴阴邪下利,小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这是〈少阴篇〉273 条。

(8)厥阴、阳邪消渴者。〈厥阴篇〉的提纲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消渴,仲景并没有出方,不过吴谦在此用白虎加人参汤,来针对消渴一证。厥阴阴邪,转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这是〈厥阴篇〉第 305 条。在 305 条注文中提到水分要「少少与之,以和其胃」,「若多与之,则水反停渍入胃,必致厥利矣。」只要少少给与水分,不必用药。

(9)《伤寒论》一书是「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熟读《伤寒论》后自然会辨证论治。有时病人的病根本无从着手,如果不用《伤寒论》提示的方法,根本分不出是何证。

临床案例

临床上就看过病人自觉左右两手温度不同,一手热的一手冷的。这是何证?要开何方?

我由「调和营卫,疏通三焦」的观念,处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的合方柴胡桂枝汤,病人服药一周后即缓解。

【集注】

喻 昌曰:发热以上与前条同,而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四者皆阳明之见证,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舌上苔则膈热甚,故涌以栀子豉而撤去其膈热,斯治太阳而无碍阳明矣。若前证更加口干舌燥,则宜用白虎汤以解热生津。更加小便不利,则宜以猪苓汤,以导热滋干也。其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者,以热邪传入阳明,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复夺之于外,又利小便更夺之于下,则津液有立亡之患,故示戒也。

程应旄曰: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

 

喻嘉言说的「舌上苔」,指的应该是黄燥苔,表示膈热甚。在〈太阳上篇〉50 条,藏结与结胸的比较时,提到另一个苔象「舌上白胎滑者」,这苔是湿润的,湿滑的,表示有湿有寒。因为是黄燥苔表示膈热甚,才可以用苦寒的栀子豉汤撤去其膈热。如果是白滑苔,便不可用苦寒的栀子了。

163、164、165 条和后面的 170、171 是阳明的禁下症。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一两;碎 阿胶一两;碎 泽泻一两;碎 滑石一两;碎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与茯苓都是菌类。茯苓长在松树下,猪苓长在枫树下。再加上泽泻,这三味有淡渗利湿之作用。滑石,有清热利湿作用外,顾名思义,有滑动的作用。阿胶有滋阴之效果。

【集解】

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利水之法,于太阳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于阳明少阴用猪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猪苓汤在阳明 165 条出现,在少阴 287 条再出现一次。

「其旨全在益阴」这是阿胶的作用。表虚最忌发汗过多而亡阳,心脏衰竭。里虚最忌亡阴,亡津液,脱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这是提醒我们用利尿剂时要注意。有一些水肿的病人越用利尿的药越水肿,有时候是因为用了木通、泽泻这一类的利尿剂。木通、泽泻在利水的过程会把钾离子带出体外,造成低钾性的水肿。因此前阵子有一些台湾制、大陆制的「减肥茶」配方,外销到欧洲,欧洲人吃了之后竟然就水肿,甚至产生了肾脏功能损害,引起轩然大波,所有的货被退回。利用木通,泽泻这些强烈利尿剂是可以减轻体重,但是利水太过,「亡肾中之阴」会对肾功能造成伤害。

熬夜的人、睡眠障碍的人、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如厨房、锅炉机房),这些人容易耗阴伤液,属阴虚之人。这些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小水亦忌下通」,「小水」就是小便。

「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阿胶是驴皮熬的,现在不用阿胶,也找不到驴皮时,我们平时就可以吃猪皮。如果怕胆固醇太高,就用点蒜瓣,加一点醋。猪皮煮熟后,沾着吃,用卤的也可以。在〈少阴篇〉291 条「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猪肤就是猪皮,也有养阴的作用。

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顾名思义,滑石虽是矿石类,不过不同一般的矿石类,本身性滑所以很少堆积留存在体内,都会随小便排出。

阿胶和滑石,再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这二句对仗工整,同时讲出了猪苓汤的长处。「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浊热」、「壅瘀」,临床上的尿蛋白、血尿、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包括淋病,都可算是浊热、壅瘀,猪苓汤都有治疗作用。其猪苓汤 5 味药没有一味是杀菌、抗菌的药,可是经过利水的效果,让这些病毒无法停留在泌尿系统,自然病会痊愈。这就是「因势利导」,让病邪有出路排出体外的方法。

临床上我运用猪苓汤来治疗尿毒、尿蛋白、尿血、结石,有几百个病历,而且几乎每一个病历都有改善。包括已经在作洗肾治疗的病人,用了猪苓汤尿毒指数会下降,而且血红素会升高。要升高血红素,可以再重用阿胶剂量,再加入鸡血藤对血红素提升很有帮助。

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皆可以治疗失眠症(少阴 287 条,290 条),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在阿胶这味药上。阿胶含大量的胶原蛋白与多种胺基酸与卵磷脂,可由肠胃充分吸收,我认为阿胶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安定应该有相当不错之效果,因为阿胶也有卵磷脂的成份。包括黄连阿胶汤中有鸡子黄,也含有卵磷脂的成份。

「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真阴」指有形物质。「不苦其枯燥」,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尿毒病人皮肤也都是枯燥粗糙,暗暗黑黑的,面色黧黑。所以用了阿胶剂就可以「润阴而不苦其枯燥」。因此阿胶剂也是一个很好的皮肤美容方,例如炙甘草汤中就有阿胶(〈太阳中篇〉71 条)。临床上女性更年期症候群会皮肤粗糙,会皮肤老化,情绪不稳定,心悸,烘热,此时可选用炙甘草汤来治疗皮肤粗糙、老化、心悸,再合加味逍遥散治疗情绪不稳与烘热。烘热感重的再加玄参、地骨皮;心悸重的再加柏子仁。如果有睡眠障碍,视情况可以用炙甘草汤和甘麦大枣汤合方;或加味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合方,我们临床上用这些处方来治疗更年期症候群效果良好,比服用西药荷尔蒙还好。很多更年期妇女服了荷尔蒙,不能随便停药,副作用也相当惊人。

猪苓汤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很多病人会问:「长期吃中药会不会有副作用?……」怀疑东,怀疑西。有这种疑问是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会质疑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长期服用会不会有堆积?会不会有副作用?有一本书,作者是东吴大学郄磊峰教授,他全身都是病,风湿、关节炎,免疫系统之疾病,西医束手无策,到全世界求诊都看不好,最后写了一本书,「生物医学之神效」。其中写了一段,提到美国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其石化工业的下游工业,就是制药工业,令我联想到,沥青柏油,塑胶袋,这些就是石化工业的副产品。我又联想到最近动物园长颈鹿死了以后,病理解剖发现肠胃堆了 16 公斤的塑胶袋,我就觉得那些每天吃西药的人,就好像天天在吃塑胶袋。

近来很多矿石类的药物,我已经渐渐少用,但是灵磁石,我还在使用,因为磁珠丸治疗很多棘手的疾病有神效。「磁」是磁石,「朱」是「朱砂」,再加上神曲。朱砂已经很多年都列为禁药,我尽可能只有磁石与神曲而已。

临床案例

用磁石与神曲,第一,对精神官能症有很好的作用。

今日一位国中老师病人,于前年发现有精神官能症,老是埋怨坐在对面的老师找他麻烦,挑他毛病。原本找西医精神科看,症状还好,但是最近自觉脑筋一片空白。来诊吃了药以后,说话、思路都不会颠三倒四了。今天能够自己一个人来看诊,不用人陪。

第二,可以治疗耳鸣。有位陈○彰 70 多岁老太太,耳鸣吃了磁石、神曲,有效果,但是磁石很难吃,很多病人反应吃磁石好像在吃烂泥土的感觉。我是因为它的疗效好,不得已才使用。

第三,可以治疗飞蚊症,有一位社会大学学员,飞蚊症吃二、三周就好。

磁石是矿石类金属,有重镇的作用,可以安定神经,因此可治精神官能症。朱砂一般我都不用,只有磁石、神曲效果就很好。神曲是消化酵素,可以升发胃中之阳气,所谓「人无胃气不生」。但在治疗耳鸣时就要再加入通窍的药如远志、菖蒲,再加少阳经的青蒿,升提而化瘀的荷叶,引诸药上行的桔梗。柯琴相当推崇磁朱丸这个方子。

所以大部分的矿石类、重金属,我都不使用。有毒的药物,如全蝎、蜈蚣,我也不使用了。

但是像附子、半夏及天南星也是有毒,但炮制后就无毒了。就像生芋头也是天南星科植物,生芋头是有毒的,如果把生芋头削完皮,用手拿着,马上就红肿痒,但是煮过,生物碱破坏,就可以吃了。

小柴胡汤中有半夏,也是天南星科有毒植物,但炮制过就不会有毒了。日本人用小柴胡汤,半夏根本没炮制,长期吃当然有问题。一般半夏都用生姜去炮制。

猪苓汤,可以排入我常用方前十名之列,使用相当频繁。

在《内经》有七篇大论在谈「五运六气」。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包含了五运木火土金水,来搭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少阳相火,肝、胆、命门、三焦是主管相火的,相火分布在全身,燃烧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太阳主司寒水,故加「桂」,不论「肉桂」或「桂枝」,五苓散、肾气丸内都包含,是「暖肾以行水」。

临床案例

猪苓汤也可治疗湿性的香港脚,有些越搓香港脚越湿,越长水泡。(以前有一位作家辜鸿铭,据说写文章时,要叫小老婆搓香港脚,越搓越舒服,文泉思涌,文章就写出来了。)针对这类湿湿的香港脚,就可以用猪苓汤加牛膝引药下行,车前子、薏苡仁利湿。可以外用冰硼散洒在脚缝。硼砂有防腐的作用,像虾子、鱼丸就有人加入硼砂来保持新鲜度。冰片感觉凉凉的,就不会想去搓。又有青黛、黄柏都有杀菌的效果。冰硼散洒在脚缝很有效。

猪苓汤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我曾经写过一篇专文「猪苓汤的临床运用」,收录在《自己开药方》下册一书中,有兴趣不妨参考。

【条文】

166、脉浮而大,心下反鞭,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鞭,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是太阳脉,脉大是阳明脉(126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下反鞭」,「心下」指胃,胃有一点闷闷胀胀的。

「属藏」、「属府」,不要特定去认定哪一个实质的藏府,在这里视为「表」、「里」。「溲」指小便。

「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里有热者攻之不必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表证的不可以用利尿剂,因为,小便多,大便就变硬。有里热反而用汗法发汗多的,伤阴液,热会更升高,就算发汗少一点的,大便也会变难。

【吴谦注】

属藏,谓属里也;属府,谓属表也。溲,谓小便也。脉浮而大,太阳阳明脉也。浮属表,大属里。

今太阳脉浮之表未解,而心下反鞭,阳明之里又急,权乎汗下可也。

设里有热实,攻之无疑,不须先汗以解外也。

如无热实,而有脉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小便不利,亦不令利小便,仍当解外也。盖恐溲数,汗多,亡其津液,致大便鞭,则热愈实也。

若汗少,脉迟,即有便鞭,里尚未实,亦未可攻也。

 

由《伤寒论》全部条文来看,仲景一直强调「病、脉、证并治」的,很少直接单由脉象去决定治疗方向。这 166 条条文倒是偏重脉象,以脉浮大、脉迟来区分治疗方法。

【集注】

王肯堂曰:论言脉浮大,反发汗反下之为逆。此以心下鞭有热,知传邪入里,故舍脉而从证也。大便则许攻之。小便则不许利何也?曰:攻大便则内热除,利小便则津液伤也。

林 澜曰:心下鞭与腹鞭满不同。腹鞭满邪已结聚成实,此但在心下,自与非下不可者异矣。腑与脏对举而言,见一为入里,一犹属表之义也。

 

王肯堂觉得条文前段的「脉浮大」,用发汗、下法是为逆法,要「舍脉从证」,由「心下鞭有热」传邪入里来处理。他认为要「舍脉从证」,这是另一种见解。

吴谦收集的集注中往往有各种不同之看法,但有些集注见解还是相同。

【条文】

167、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又出现阳明病而脉迟的现象。在〈阳明篇〉136 条,就提过阳明脉迟,阳明病兼有太阳表虚用桂枝汤。

另外 152 条也提到脉迟,要考虑恶不恶寒,外证已解、未解,来决定用药。

这里 167 条又出现脉迟。

病人有阳明病,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但是却出现了「脉迟」的脉象。该不该把这些条文排在〈阳明篇〉内,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167 条脉迟,是指肠胃功能不好的寒象。「食难用饱」,并非吃了很多还不觉饱。临床上很多肝胆病患,不吃食物,肚子胀胀的,一吃食物肚子胀得更厉害。「饱则微烦头眩」,勉强吃,吃饱以后变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就会头晕。

「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谷疸是黄疸病的一种。在《金匮要略》,第十六章〈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及。后代医家如东垣、丹溪,尤其是丹溪先生区分成阳黄证、阴黄证二大类。皮肤暗暗黑黑的、面色黧黑的是阴黄证;皮肤明亮像橘子色的是阳黄证。这是大略的分法。阳黄证我们考虑用茵陈蒿汤:阴黄证我们考虑用茵陈五苓、茵陈理中、茵陈四逆。在阴黄证就较有层次之分,轻微的用茵陈五苓散;寒证更进一层的用茵陈理中汤;寒证最重的,四肢冰冷,下利清谷,就用茵陈四逆汤了。就是大略区分法。

细分的话,由热性病演变出来的叫「热疸」;喝酒出现肝胆病的叫「酒疸」。「热疸」与「酒疸」归在阳黄证;「谷疸」与「女劳疸」归为阴黄证。分型与用方用药相当有条理。

西医对肝病似乎没有很有效的药物,往往只是多吃维他命、胺基酸,多休息,多吃高营养食物,注射一些肝精,肝萃取物,这倒不如吃碗猪肝汤。不过,现在猪肝没人吃了,因有人认为猪被杀死时生理产生毒素都跑到猪肝中,有人怕抗生素堆积,所以现在猪肝很便宜。以前买猪肝算两的,猪肝二两,薄切几片,开水一烫,少加葱姜,便是老人家的营养品。

我们中医在肝胆病方面的分型用药,资料相当丰富,而且有效,肝胆病是中医的专长。

临床案例

80 多岁陈○云老太太,85 年 2 月份胎儿蛋白 1120(正常值在 40 以下),胎儿蛋白是肝硬化、肝癌演变过程中的指标。她本身确实有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在肝脏。来看诊之后,3 月份胎儿蛋白变成 840.4 月份变成 68.5.5 月 15 日变成 10.75。原本胸胁不舒服,现在也改善了。我用茵陈五苓散合加味逍遥散,加天花粉、浙贝母、郁金、香附、神曲。

口臭得很厉害时,就改处以加味逍遥散合甘露饮,甘露饮中有茵陈、黄芩,一路朝此方向服药,胎儿蛋白就下降,并无奇特用药。

「谷疸」,临床上肝胆病患就常见这种现象,不吃肚子会胀,吃了东西更胀。这时可以斟酌加入大腹皮、木香、香附、砂仁、神曲、槟榔等药,都可以消除腹胀。大陆医生喜欢开葫芦三钱、五钱。葫芦新鲜时,外观胖嘟嘟的。剖开里面松松、空空的,用来治腹胀取类比象。另一个取类比象的药是癞蛤蟆,俗语说,「癞蛤蟆吹气一好大的口气」,癞蛤蟆吸气时,气囊鼓得大大的,也可用来治腹胀。

临床案例

○昌制药的业务员吴先生的姪子小时候,肠套叠、肠沾粘开刀之后腹胀,肚子鼓得大大的,头大大的,脖子和手脚细细的,就像癞虾蟆形状一样,我用一只癞蛤蟆干磨成细粉调理中汤,吃过药物,腹胀全消,现在长大身高 180 公分。第一次用癞蛤蟆干即是此病历。

癞蛤蟆干,其实已经剥掉有毒的外皮。癞蛤蟆其实很甜,剥去有毒外皮,用平胃散或七味白术散去炖给小朋友吃,可促进肠胃吸收消化功能,促进发育。我父亲最善治小儿慢脾风,便用此方法,每个小朋友都像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现在更方便了,可用四君子,五味异功,六君子,七味白术,加点内金、神曲。大便如羊屎就加入柏子仁润滑。

肝胆病,腹胀,一般医师第一个反应八成会考虑用攻下法,但是「虽下之腹满如故」,这是因为「脉迟」故也,表示肠胃机能差。肝胆病的人分泌消化酵素与胆汁的功能会变差,所以肠胃功能就差,肚子就时时感到胀胀的。

【吴谦注】

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

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疸之征。非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吴谦说明了,可下的胃热证腹满与谷疸的腹满之不同。

「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这在西医是仪器检查不出来的,临床上常见有水饮而产生「清阳不升」,引起晕眩的症状,这时可以使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来治疗。

【集注】

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 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脉迟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蓄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张璐说「下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把甘草干姜汤当和法,似乎不太妥当。甘草干姜汤出现在《金匮要略》第七章,第 7 条「肺痿,吐涎沫」的肺中冷证,口水很多,小便很多,才用「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小柴胡汤才能称为和法。

张璐的意思是用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再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