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三十五讲

【条文】

266、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应该把 265 条、266 条结合起来,那就是附子汤证完整的症状。

同时也要回到〈太阳中篇〉第 54、55 条,那里是表寒实证、麻黄汤证。而此第 266 条是里寒虚证。所以第 54、55 条的脉象是浮紧脉,第 266 条的脉象是沉脉。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举其证,互发其义,以出其治也。

身体痛,表里俱有之证也。

如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身痛,手足热,骨节痛,是为表寒,当主麻黄汤,发表以散其寒。

今少阴病,脉沉无热,恶寒身痛,手足寒,骨节痛,乃是里寒,故主附子汤,温里以散寒也。

 

注文也提到:「此承上条,详举其证,互发其义」,因为第 265 条只是提到「口中和,背恶寒」。但是在《伤寒论》里面,「背恶寒」有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有时可能是附子汤证,从「口中和」与「口中燥」去辨。

然后补充这边(附子汤证)的全身痛,整个骨节都会酸痛,这样一讲,又好像有点类似第 54、55 条的麻黄汤证,确实跟麻黄汤证也是一个对照,麻黄汤是表寒实证,这边是里寒虚证。

吴谦:「身体痛,表里俱有」,然后也是比较了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与里寒虚证的附子汤证。

要达到散寒的目的,用麻黄汤是「发表散寒」,而附子汤是「温里散寒」。我们要了解药物的作用,麻黄有发表作用,而附子有温里作用。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也,肾主骨,寒淫则痛。

程应旄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太阳伤寒同有此证也。以脉沉辨之,沉属阴寒重着所致,里阴有余,表阳不足,故以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去皮,生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1)少阴为寒水之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

(2)方中:

1、君以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壮少火之阳,一以散中外之寒,则身痛自止,恶寒自除,手足自温矣。

2、以人参为臣者,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藏六府有本,十二经脉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

3、更佐白术以培土,芍药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生化,此诚万全之术也。

4、其有畏而不敢用,以致因循有误者,不诚可惜哉!

 

附子汤用生附子二枚,这是所有伤寒方里面,用生附子剂量最重的一个方,比四逆汤更重一点。而用熟附子最重的方在〈风湿病篇〉,桂枝附子汤,用熟附子三枚。

附子汤与真武汤可以作比较。附子汤有人参,而真武汤没有人参、有生姜。另外附子汤用生附子二枚,而真武汤用熟附子一枚。

附子汤中的附子与人参搭配,可以增加心脏功能。而附子跟芍药搭配,能够柔软组织,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所以常常开附子太燥,没有关系,加一点芍药进去就好了。就例如:加黄芪太过升提,就加点知母、元参进去,就比较没关系,太过升提胸口有时也会不舒服。

目前在临床上,药房,包括迪化街的药材行,几乎找不到生附子,现在所用的附子都是炮附子,薄薄的,有点黑黑的,所以又叫黑附子。黑附子的应用跟白附子相对,白附子是上升在阳明经的,所以三叉神经、颜面神经麻痹,能找到白附子的话,那最理想,保证你很快就会好。

方解说:「少阴为寒水之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你看心脏衰竭、缺氧、拉肚子拉的很厉害、脱水,都是在这边出现的。「方中用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所以重其任也」,不过问题是在台湾很少生附子,都是炮附子,所以附子汤就开不出来了,所以我现在很少开附子汤,几乎都开真武汤,因为没生附子嘛,你开生附子有什么用?药店还是给你配熟附子嘛,那真武汤等一下会提到,真武汤就是用熟附子。「所以生用者,欲以壮少火之阳」,「少火」就是对于人体生活、生命有帮助的正常能量,而「壮火」就是会消耗人体能量的不正常邪火。

「欲以散中外之寒,则身痛自止,恶寒自罢,手足自温」,这是附子的功用,「以人参为臣,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有本、十二经脉有根」,就是指肾间动气,我们可以当作是肾上腺、副肾上腺的皮质荷尔蒙分泌。在《四诊心法》第 70 条里面就提到「人无两尺,必死不全」。所以要维护肾间动气,就是生命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的根,在《内经》、《难经》都称他守邪之神,三焦的原动力,生命的根源,又叫做「守邪之神」。守邪,所以一切的邪气都要靠他来对抗,也可以说就是指免疫力了。

《难经》〈第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这种「守邪之神」,换做现代的名词,就叫做「应急能」,为了应付紧急状况所需释放的大量贺尔蒙,两千年前,老祖宗就发现,肾间动气有这么一个作用,现代医学就把肾间动气应用在人体上面,当你碰到紧急状况的时候,就给你类固醇的药,具有爆发力,强森一吃,跑出九秒多,不到十秒,第一名的成绩。碰到什么病,只要一吃类固醇,就马上改善。那是饮鸩止渴,会吃出更多的问题出来。

「以人参为臣者,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藏六府有本,十二经脉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所以人参可以作用在肾间动气,这样脉就不沉,骨节就柔和了。

「更佐白术以培土,芍药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更佐以白术来健脾。芍药来平肝木,因芍药酸能入肝,木能克土。茯苓来伐肾水,水伐而火自旺,旺则阴消。王冰有两句话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光就是热的意思,用知母、黄柏来补水、来解热。用肉桂、附子,像阴霾的天气,用个灯,阴就消了,所以说火旺,自然阴就消了,太阳出来,乌云就消散掉了。

「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生化,此诚万全之术也」。木平就不会克脾土,土则安,土安则能克水,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水不会泛滥,「制则生化」,所以《内经》时代就讲生化,不是现在才讲生化。「此诚万全之术也,其有畏而不敢用,以致因循有误」,诚可惜也。「畏而不敢用」,有很多人怕用附子,我曾经看过别的医师,附子每次都只开一二分。这种开药法,就会错过珍贵的救命时机。

临床病例

有一个药师,胸痛痛好多年了,痛了十几二十年,胸痛有几个处理的原则,看他是不是由外感慢慢变过去的,不常有没有抽烟,缺氧,有时可以用柴陷汤。结果他拿柴陷汤来吃,真的一包,几十年的痛就不痛了,当时他就讲:中医比西医高明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都是老祖宗高明,把那些经验累积。

真武汤就留在下一条第 273 条,就是真武汤证,跟 265、266 条的附子汤证只差一味药。附子汤有人参,真武汤则有生姜。附子汤用生附子二枚,真武汤则用熟附子,一生一熟,作用就完全不一样。熟附子可去寒饮,生附子则温经散寒,所以同样有茯苓、白术,都有利水的作用,所以真武汤是温寒利水,附子汤是温经散寒,作用不一样。但现在没生附子,所以没办法开,但我还会开出附子汤的架构,台湾虽然是亚热带,但是因为生活习惯之改变,用冰箱、吃冰冷的东西,用附子保证没有问题。要开附子的时候,找一些阴药来配合,像附子汤、真武汤里面都有芍药,用芍药来制衡附子的燥热,附子也能制衡芍药的酸寒,两药一配,对于组织就有柔软的作用,对于膝盖僵硬、肌肉筋骨会痛者,就很灵光。

附子汤与真武汤比较

相异药物相同药物
附子汤生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
真武汤熟附子、生姜白术、茯苓、芍药

附子汤跟麻黄汤正好是一表一里,一虚一实,一个是表寒实证,一个是里寒虚证,附子汤是温里散寒,麻黄汤是发表散寒。附子汤是仲景所有方里面生附子用得最重的,人参是用来固生气之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根本能够恢复。

麻黄汤与附子汤之比较

麻黄汤太阳病表寒实证发表散寒发热恶寒身痛
骨节痛
手足热
附子汤少阴病里寒虚证温里散寒无热手足寒

【条文】

267、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67 条是四逆汤,〈太阳中篇〉开始,在 65 条就出现四逆汤证。

「少阴病」就是指第 256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此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少阴病就涵盖着「脉微细,但欲寐」,而且还有下利的现象,不然从单纯此条文这几个字,看不出有「急温之」的需要,意思是说他下利很严重,而且手脚冰冷,脉沉应该是脉沉微而细,少阴病第一条脉微细,也应是脉沉微而细的意思。

【吴谦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人其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集注】

吴人驹曰: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可以强心,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对下利严重、脱水,导致新陈代谢机能发生紊乱现象,对于急性的吐泻,可以用四逆汤来处理,甚至也可与生脉饮一起使用。

台湾地处亚热带,天气气温较高,尤其今年 7 月 19 日创下了基隆 95 年来的高温 38.7 度,台北也有 38.1 度的高温,很热,国外有报导这次热浪死了 100 多人。照道理,这样热的温度,应该用不到四逆汤才是。事实不然,人类发明了家电用品,带来方便,也制造出一些疾病,例如:现在台北市有 6 万名的小朋友有气喘病,这些都与爱吃冰凉有关。所以我们几乎天天都会用到四逆汤。

组成:甘草、干姜、附子。其中附子是一枚生用,我在怀疑,所有 GMP 药厂的附子是不是生附子,因为生附子与熟附子的作用,之前已提到,不大相同。以上三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两合,大概 360 多 c.c.,去渣后一次吃六合,约 180c.c.左右。

如果身体比较壮实者,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可用到三两,此时就不叫四逆汤,而成 275 条之通脉四逆汤,一样的药物组成,只是把干姜加一倍,方名就变。而且通脉四逆汤是用来治疗「内真寒外假热」,有「阴盛格阳」的现象。

【补充】

干姜附子汤在 116 条,芍药甘草附子汤在 61 条,芍药甘草附子汤去芍药、换干姜,就是四逆汤。这几个类型非常的接近,但是差一味或少一味,作用就不一样。61 条〈太阳中篇〉,所谓一虚一实的症状,汗出微恶寒的症状,用芍药甘草来松弛柔软肌肉神经,再加上附子以补阳,所以说发汗后,病解反恶寒者,是因为燃烧不够,所以要芍药甘草等敛阴的方子里面,加上一枚附子。

【方解】

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

 

为何叫四逆?「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手脚冰冷,身体的热量燃烧不够。

一般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四逆汤君药不是附子就是干姜,没想到却是以甘草为君药。以甘草之甘温来「温养阳气」,现在的药学专家已经发现甘草有类似类固醇的成分,是天然的类固醇,与人工合成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吃了人工类固醇,身体会变胖、月亮脸、水牛背、整个人肿肿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发现所有治疗水肿、利水的方子都不会有甘草,因为甘草吃多、吃久了也会引起水肿。而且在药物学上说「甘草中满证忌之」,意思是肚子闷闷胀胀的人,不要用甘草。但是要吃到多少量的甘草才会水肿,并没有明确数据。当然,可以作实验试试。

「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能促进肾上腺、副肾上腺荷尔蒙的分泌。前面我们谈到,肾为「作强之官」,作强就是现在医学所说的应急能,能促进肾上腺、副肾上腺荷尔蒙的分泌。我们就想不通,两千年前的老祖宗会有这种观察、体会,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分泌,所以现代医学就运用这种类固醇的药,像百米赛跑的强森,就被发现有类固醇,吃了以后就会有那种爆发力,就是所谓的「作强」,来应付紧急状况大量分泌的能量。「鼓肾阳,温中寒」,增进燃烧之后就能腐熟水谷,即「水中暖土之功」。

「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能通关节走四肢,所以说甘草能旁彻四肢,像桑枝、桂枝这些,甘草本身是豆科植物,也是类似蔓藤类的,可以走到四肢末梢,所以说能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

我们可以看到「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这文章是不是对仗工整。所以念中医古籍念到最后,文学造诣也会越来越深,写起文章也会越来越漂亮。

「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就够带动血液,充分的输送到我们的末梢,心脏的功能,有附子干姜来强心以后,脉就能逐渐恢复,手脚温度就恢复。

手脚为何会冰冷?心脏衰竭是绝对的因素,心脏负责把血液送出去,心脏没力,送出的血液也比较缓慢。第二个因素是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比如说血管栓塞,或局部发生组织变异,使血液不能通过。再来就是燃烧的问题,这就牵涉到造温机能,血液带氧燃烧,但也要借助大脑的造温或产热中枢,这几个环节如果有问题,都会造成手脚冰冷的现象。

四逆汤一方面能强心,临床上我们可以加生脉饮,但如果有瘀的现象,那就加一点丹参、川七,效果就更理想。

【集解】

汪 琥曰: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人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稍迟则恶寒身踡,吐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

【条文】

268、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吴谦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微细,已属阳为阴困矣。更加以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也。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可复矣。

 

少阴病,原则上就是第 256 条「脉微细,但欲寐」。「已属阳为阴困,更加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下利严重、体液丧失的话就会亡阴,「阴降极,阳下脱」就是亡阴、亡阳。

所以用葱白为君药,「大通其阳而上升」,不要小看葱,葱也有强心作用。在厨房切葱就会流眼泪,洋葱、大蒜都会,因为有挥发精油,所以葱也有发散作用,切一切葱就会流眼泪,鼻塞就会通畅。

葱也是很好的杀菌剂,对肠管也有麻醉效果,所以到外面吃东西,可以配一些葱、大蒜吃,它们都是百合科植物,有杀菌效果。而肠子如果蠕动太快,水份都跑到肠管中了,引起腹泻,此时用葱白有麻痹肠管的作用,解除肠管痉挛,加上附子、干姜的温中,肠管就不会强烈蠕动,而达到止泻功能。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藏寒甚而阴盛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胜其阴则寒自散也。用葱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阳则阴自消也。

程 知曰:此言下利宜通其阳也。少阴病,谓有脉微细、欲寐证也。少阴下利,阴盛之极,恐致格阳,故用姜、附以消阴,葱白以升阳。通云者,一以温之,而令阳气得人;一以发之,而令阴气易散也。

汪 琥曰:肾虚无火不能主水,故下利用白通汤者,温里以散寒也。

 

方中行的集注:用干姜、附子来胜寒,用葱白叫白通,就是有通阳的意思,太阳出来,阴霾就消散了。

程知曰:「阴盛之极,恐致格阳」,因为阴邪太盛而格拒阳药。

有一个很有名的处方,葱豉汤,用葱与豆豉二味药,这是《肘后方》葛洪创的方子,葱揉一揉会有黏黏滑滑的汁,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维生素,而且又有挥发精油,所以有辛散作用。豆豉也含有植物性蛋白质、脂肪、纤维质、碳水化合物、灰份。两味都有植物性蛋白质可以补充营养,又有辛散作用,所以感冒的时候用这二味药煮水,一直喝,头就不会重重的,也不会鼻塞与恶寒了,而且又可以补充营养。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集解】

汪 琥曰:此方与四逆汤相类,独去甘草,盖驱寒欲其速,辛烈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焦,故不欲甘以缓之也。而犹重在葱白,少阴之阴,天之寒气亦为阴,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则与阳气隔绝不通,姜、附之力,虽能益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惟葱白味辛,能通阳气,令阴得阳而利,庶可愈矣。盖大辛、大热之药,不过借以益人阳气,非有以通之,令真阳和会,而何以有济也耶?

 

白通汤与四逆汤很接近,把甘草去掉,因为「驱寒欲其速,辛烈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焦」,所以不要甘草的缓和作用。所以用干姜、附子一派的热药,如果担心药太过燥烈,不妨用甘草。其实芍药加在附子、干姜里面也可以缓和。往后临床之运用,如果担心太过燥热的话,就可以用阴药来缓和、制衡。

「犹重在葱白,少阴之阴,天之寒气亦为阴,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则与阳气隔绝不通」,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姜、附之力,虽能益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惟葱白味辛,能通阳气,令阴得阳而利」,才能发挥作用。「盖大辛、大热之药,不过借以帮助人的阳气,非有以通之,令真阳和会,而何以有济?」如果没有让他交通的话,光用药有什么用?

在《金匮要略》第 9 章〈胸痹胸痛短气病篇〉用到了薤白,薤白与葱白、大蒜都是同一科的植物,这薤白、葱白、蒜都有强心作用。所以在生吃葱、蒜、薤白的时候,舌头就麻麻辣辣的,心跳加速,然后眼泪鼻涕都流出来。大家以后吃面、吃水饺的时候,就配一点葱、大蒜,这样就比较不会感染到病毒、比较不会患肠炎、感冒。

尤其现在奇奇怪怪的病毒很多,例如:肠病毒、克沙奇病毒……,往往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这时候就要自求多福,可以买一些大蒜来啃,唯一的缺点就是味道不好闻,不过反正大家一起吃,就不会觉得味道不好了。

【条文】

269、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事实上这跟 268 条是一模一样,所以「少阴病下利,脉沉微而细,与白通汤」,到这边可以说跟 268 条完全相同,因为少阴病的脉本来就是沉细微的。

很奇怪,吃了白通汤没有效,还一直继续在拉肚子,利不止。一直利不止的话,就会脱水,严重的会引起休克、心脏变衰竭现象。所以产生「厥逆无脉」,手脚冰冷,脉几乎诊不到。下利越严重,血液越黏滞,越没有办法输送出去,所以就没有办法显示在手太阴肺经的寸关尺上面,几乎脉都把不到。如此一来,大脑也会出现短暂缺血的现象,就会想呕吐,人很虚脱,也会有晕眩想呕吐的现象,当然会出现烦躁,就是「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像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并不是医师用药不对,方不对证,问题出在于阴邪盛,格拒阳药,一派的热药,没办法发生作用,因为没有药引子引导,所以在方子里面仍然还是用白通汤,但是加猪胆汁跟人尿,因为猪胆跟人尿都是阴药,可以引阳药入阴分,我们称为「反佐」。

明明下利,是属于阴寒到极点,照道理说阴药的猪胆汁跟人尿都是不能用的,但是他在一派热药止泻的方子里面,加了一点猪胆汁跟人尿作为引导,让热药能够进入到阴分,所以用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我们称白通加尿胆汤。这种念法,比较不会漏掉人尿。

第三段是服了白通加尿胆汤以后的反应,「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如果脉突然很明显的出现,是回光返照的现象。假如一个人奄奄一息,突然能够起来,气色状况都很好,不要高兴!这是生命燃烧到最后突然放出的光亮,所谓烛烬焰高。尤其是原本已经好几个月都要靠打点滴、呼吸器的病人,突然醒来精神很好、要东西吃,就很可能是回光返照,很可能在几个小时内会往生。《难经》第八难提到,为何寸口脉平会突然死掉?这也是一个因素,虽然诊脉正常,但已经病了一个相当的过程,气色、精神状态很好,其实是燃烧生命火花的最后一刹那,所以「脉暴出」不是好现象,脉暴出反而死。「微续者生」慢慢持续恢复才是有生机。这是很真实的经验观察。

我有一个曾姓病人,是胃癌的病人,在○大医院看了 13 月、○○医院看了 8 个月,体重剩下 30 公斤以下,我是用饮片的旋覆代赭石汤,加一些强心复脉的药,服第二帖药时,病人突然胃口变好,要稀饭吃,吃了半碗稀饭,他的家人很高兴,打电话来告诉我,我反而告诉他们不要乐观太早,因为在《伤寒论》〈厥阴篇〉有一条文(第 321 条),有一症状叫作「除中」,就是这种症状,突然要东西吃。结果,那天下午这位病人就往生了,不过往生的时候很安详,没有痛苦。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申其脉,以明病进之义也。

(1)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当止。今利不止,而转见厥逆无脉,更增干呕而烦者,此阴寒盛极,格阳欲脱之候也。

(2)若耑以热药治寒,寒既甚,必反格拒而不人,故于前方中加人尿、猪胆之阴,以引阳药人阴。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

(3)无脉者,言诊之而欲绝也。服汤后,更诊其脉,若暴出者,如烛烬焰高,故主死。若其脉徐徐微续而出,则是真阳渐回,故可生也。

(4)故上条所以才见下利,即用白通以治于未形,诚善法也。

 

「此承上条」,第一段跟第 268 条完全一样,「详申其脉」,属于脉沉微而细的脉,「以明病进之义」指病情有不断加重的迹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当止」,从 268 条来看的话,下利应该会改善。

但是「今利不止,而转见厥逆无脉,更增干呕而烦者」,这就是服了白通汤后反而病情加重。

「阴寒盛极,格阳欲脱之候」,阴阳应该要平衡、要协调、要沟通的,但是阴寒到极点,阳药要进去,却被拒绝,格就是拒绝的意思。

「若耑以热药治寒,寒既甚,必然反而格拒而不入,故于白通方中加人尿、猪胆之阴,以引阳药入阴。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耑」就是「专」,一样的意思。经曰:「逆者从之」也就是反治法。

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是阳药中加入阴药。而通关丸,是于阴药知母、黄柏中加入阳药的肉桂。这二方都是「逆者从之」,也就是反佐的方法。

「无脉者,言诊之而欲绝也」几乎把不到了,三部无力按之皆小,似有似无就是微脉。「服汤后,更诊其脉,若暴出者,如烛烬焰高」,这不是好现象,这就是回光返照。

要慢慢的持续恢复,叫真阳渐回,才有生机。

上条 268 条才见下利,就用白通汤,是防范于未然,预先把病邪控制住。要是演变到手脚冰冷,诊脉也诊不到了,甚至有干呕烦躁现象,用白通汤已经没有办法了。所以一发现有这些现象,就赶快用白通、四逆这些,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集注】

程 知曰:此言阴盛格阳,用胆汁通阴法也。以白通与之,宜乎阳可救。今乃利不止,反至厥逆无脉,则阴邪愈无忌矣。干呕而烦,则阳药在膈而不人阴矣。此非药不胜病,乃无向导之力也。加人尿,猪胆之阴寒,则可引姜、附之温,人格拒之寒而调其逆。此《内经》从治之法也。

程应旄曰:脉暴出者死,无根之阳骤迸诸外也。微续者生,阳气渐交,阴肯纳也。

 

程知曰:用猪胆汁、人尿是通阴,最后他说用那些阳药不是用药用错了,此「非药不胜病,乃无向导之力也。加人尿、猪胆之阴寒,则可引姜、附子之辛热,入格拒之寒而调其逆。此《内经》从治之法」。在《伤寒论》里面,白通汤可加猪胆汁、人尿,通脉四逆汤也可以加,这两个地方就有提到「从治法」。

另外,我们提到知母、黄柏,再加肉桂,叫做滋肾丸,又叫通关丸,用治小便不利,里面知母、黄柏就是大苦大寒以及咸寒的药,而且可以入肾,有补肾水的作用,再加一钱肉桂,肉桂在这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就跟白通汤里面加猪胆汁、人尿是相同的意思。只不过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是阴药加入阳药中。而滋肾丸,是阳药加入阴药中。这两种都是「逆者从之」,都是反佐的方法。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方解】

是方即前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也。加尿、胆者,从其类也。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则二气之格拒可调,上下之阴阳可通矣。

 

葱白、干姜、附子即白通汤和前面一样,然后加人尿、猪胆汁。人尿用 150c.c.左右,猪胆汁一合,大约 30c.c.,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混合均匀,所谓「和令相得」即混合均匀,分两次喝下去。

中医观点,人尿又叫轮回水、阴阳水、回龙汤、回龙酒,自己喝自己的尿。平心而论,中药材有很多都需要童便去制作的,所以大家都不知不觉的喝到了一些童便、人尿。

中医由二千多年前就有用人尿的记载,由仲景的《伤寒论》开始。后代包括急救时用人尿。把铁条烧红,然后把尿撒上去,就会产生阿摩尼亚的味道,休克的人闻到阿摩尼亚的味道就醒来了。到了现在,西方医学还是用阿摩尼亚的嗅剂来刺激休克的病人。

想当年要一头猪是很不简单的,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说三月不知肉味,面有菜色,那时要杀猪不简单。曾参的妈妈、爸爸叫他不要调皮,回来就杀猪,爸爸不想杀,妈妈说要有信用,所以说当年杀一头猪不简单。小时候一年三节才吃肉,吃不完就腌起来,客家人腌猪肉很棒,沾蒜头更好,但肾脏病人不宜。以前猪胆没人要,100g70 元而已,现在很多人会用,晚上睡不着、火气大、嘴巴常破、便秘,用点来吃吃就消掉,很好用。以前连肝一起晒干,作成猪胆肝,味道也很棒,现在宜兰出产也很有名,板鸭也很有名,以前苗栗大湖乡下还要预约才有,老妈妈会用猪胆汁来洗头,还能洗头虱。没有熊胆也可以用猪胆,量重一点。加味逍遥散加一点进去也很好用,尽量不要用龙胆泻肝汤之类的。猪胆汁少量用还有健胃作用。

白通加尿胆汤,就是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加猪胆汁、人尿,是从其类,因为阴寒到极点,吃下去,很快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手脚温度就恢复正常,情且不违而致大益,则二气之格拒可调,上下之阴阳可通矣。

有一味药叫天南星,比半夏还燥,一个是走而能守,一个是走而不守,天南星的粉末磨了以后塞在牛胆里面,晾在屋檐底下风干,所以叫做胆南星,本来很燥的,这样处理以后还有帮助,胆南星就有点像火腿一样,圆圆的,放在冰箱里面切成薄片。到现在为止我没开过天南星,要开就开胆南星,天南星燥烈,但是有时中风会用到,因为是治风痰的,半夏是治湿痰的。

【条文】

270、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70 条是很好的辨证依据。

口渴在临床上有的可能是阳明病,太阳病原则上是不渴的,只要有一点口渴的现象,就要考量可能会演变成阳明病。但是阳明病一定会有洪大的脉,而少阴病就一定会微细。尿液也有不同,阳明病会比较红,而且病人会感觉比较短少,阳明病本身病人也比较多汗,而少阴的尿液会比较白,所以也很好辨证。

这条最主要是在辨临床上的口渴,到底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寒就是少阴的渴,那是身体本身体液水份的不够;阳明则是因为热把体液蒸发掉,所以在临床上应该很容易辨证。同时这条条文也告诉我们,口渴也是分寒证、热证的。

「虚故引水自救」乃本身的体液水份不够,「若小便色白者」,那才是标准的少阴病,所以说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那是因为少阴,尤其是足少阴肾,「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所以尿液颜色比较白了。

【吴谦注】

(1)少阴病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此属少阴传邪,寒热俱有之证也。

1、若是少阴热而燥干,引水之渴,小便必色赤,乃少阴燥不能生津,下焦有热也。

2、今为少阴虚,而引水自救之渴,故小便则色白,是少阴虚冷,不能化液,下焦有寒也。

(2)于此可知少阴病形悉具,而渴者有寒热二端之别也。

 

少阴热渴会转属阳明,所以〈少阴篇〉里面有猪苓汤,〈阳明篇〉里面也有猪苓汤,就是这道理。

「少阴热而燥干,引水之渴,小便必色赤,乃少阴燥不能生津,下焦有热也。」临床上,有些病人小便会有灼热感、有刺痛感,通常是属于尿道感染,我经常提醒大家,日正当中的时候不要出去乱跑、打球,不要出很多汗又不喝水,不要一直憋尿,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有小便色赤、灼热感、刺痛感、有热症的时候,就必须用凉药,如:冬瓜子、白茅根,引药下行用牛膝、车前子等,如果要选一个主方,我会选猪苓汤,增加体内阴液可加生地,如果痛感明显可加木香虽然木香是燥热的,还是可加入一些。如果小便有堵塞感,可以加冬葵子滑窍,同时猪苓汤中已经有滑石可以润滑。

「少阴虚,而引水自救之渴,故小便则色白,是少阴虚冷,不能化液,下焦有寒也。」下焦虚冷、下焦有寒也会口渴,但小便是白的。这样的辨证很简单啊!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八个方开在一起?

【集注】

成无己曰: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若自利不渴,寒在中焦,属太阴也;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也。肾虚水燥,故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故小便色白。下利而渴,小便色白,非里热可知矣。

方有执曰:此反复申明,晓人勿认烦渴均为热证,以致误之意。

程应旄曰:烦证不尽属少阴,故指出但欲寐来;渴证不尽属少阴,故指出小便白来。结以下焦虚有寒,教人上病治在下也。盖上虚而无阴以济,总由下虚而无阳以温也。二「虚」字皆由「寒」字得来。曰:吐利而渴,与猪苓汤证同,其别在但欲寐。且猪苓证,小便必不利而色赤饮水,与白头翁证同,彼曰:以有热故也,小便亦必不白。

林 澜曰:欲吐不吐,心烦,阳虚格越于上。但欲寐,自利,小便白,里之真寒已深。要知此渴,与口燥舌干之渴不同。若兼腹满便闭谵语诸证,自当作阳邪传里治之。既里虚自利小便白,其为虚寒明甚。特曰下焦者,足见阴既盛于下,阳必格于上,岂可以烦渴而误攻其热哉!

汪 琥曰:以全文观之,大似热证,惟小便色白,知为真寒之证。此但欲寐与热邪不同,其寐必不昏浊,其呼吸必促而细。曰属少阴者,以别其非阳邪之渴,乃内无津液引水自救之渴,试以冷水饮之,必不多也。细察其小便,若色白者,此少阴虚寒之证悉具也,非热邪可知矣。

沈明宗曰:此少阴虚寒,似乎热证之辨也。世但知四肢厥逆为虚寒证,讵知小便色白,乃为的验乎?

吴人驹曰:阳明之欲吐则不得寐,在少阴则但欲寐,引此以为盛虚之别。

 

在成无己的注文提到「若自利不渴,寒在中焦,属太阴也」。我们在 165 条,以及〈太阴篇〉都提到过,太阴病是不渴的,「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也」。

「自利不渴,是寒在中焦」,你问病人拉肚子的时候,渴不渴?不渴是脾胃本身问题。拉肚子而且会渴的话,例如在〈厥阴篇〉里面,白头翁汤会渴,是下焦肝肾的问题。猪苓汤也会渴,也是少阴用药。

「肾虚水燥,故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故小便色白。下利而渴,小便色白,非里热可知矣。」所以小便的颜色很重要。

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如果小便的颜色是白色,但是像洗米水一样混浊,又有很多泡沫,这时候不能当作寒证,这是属于热证,还是要用冬瓜子、白茅根。必须小便是清清澈澈的才是真正的寒证,用热药,如真武汤。

方有执说:仲景在条文里面,「反复申明,晓人勿认烦渴均为热证」。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口渴就一定是热证,要仔细去辨别。

在汪琥曰的集注部分,他说条文来看好像是热证,「惟小便色白,知为真寒之证」。在临床上面,西医不大重视这东西,尿得出来也好,尿不出来也好,尿不出来,就给你导尿,甚至于现在尿多,就给你包尿片。

甚至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我说:你每天有没有大便?他听不懂。他说: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每天有大便?三、四天大便一次就不正常,一天吃三碗,却累积三、四天才大便一次,我实在不能想像。我自从看过老立委吴延环的报纸方块文章,他说每天最好培养三次,早、午、睡前排泄一次,这些年来我就一直这样训练,有事没事就去坐一坐,出清存货。

临床病例

星期二晚上我看屏东农专的一个张○夫教授,他在 79 年 3 月 21 号那天,肝功能指数升到 1100 多,一般人到六七百黄疸就出来了,尿像茶色、咖啡色一样,什么症状都出现了,结果他在临床上什么症状也没有,到 3 月 29 号指数就降到 450 几,虽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他也不会晕眩,肝主筋,也不会抽筋。「肝经环绕阴器」,他的尿液也不会出现褐色、咖啡色的现象。唯独一个症状就是他以前看书,人家在旁边讲话,脾气好的不得了,现在他对事情很不耐烦,这一点就属「肝主怒」的症状。

【条文】

271、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吴谦按】

温温当是嗢嗢,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

 

一吃就吐,有好几种现象。在《金匮要略》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篇〉那边,「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有便秘的现象。《伤寒论》在〈太阴篇〉里面,有所谓脾寒格,有所谓胃热格。247 条那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脾寒格通常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胃热格也是「食入口即吐」,一吃就吐,所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那边就是一吃就吐,是有发炎。

这边少阴病,「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这跟瓜蒂散很接近,他是因为胸腔里面痰饮太多了,食物一到那边就引起痉挛,出现一种反射现象,就吐出来。

另外,吴谦把「温温欲吐」都改成「嗢嗢欲吐」。

【吴谦注】

此承上条欲吐不吐详别脉证,以明其治也。

饮食人口即吐,且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恶心不已,非少阴寒虚吐也,乃胸中寒实吐也。故始得之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寒实在胸,当因而越之,故不可下也。

若膈上有寒饮,但干呕有声而无物出,此为少阴寒虚之饮,非胸中寒实之饮也,故不可吐,惟急温之,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亦可也。

 

「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因为寒饮阻隔,阳气就不能运化,不能把血液供应到末梢,不能燃烧,所以手脚冰冷。

「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弦迟都是阴脉,尤其弦是寒饮,其食道或呼吸道有过多之分泌物。

「寒实在胸,当因而越之,故不可下也。」,「越之」是吐的意思。这一段的条文要与瓜蒂散的条文比较。

而第二段是运化的问题,此处类似脾寒格。脾寒格要用理中汤处理,此处宜与 247 条对照。(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热格。)

用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因丁香、吴茱萸有降逆的作用。不过丁香与吴茱萸都很难吃。

270 与 271 条是互相比对。而且此条可与〈厥阴篇〉316 条的瓜蒂散及〈太阴篇〉247 条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比对。247 条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是胃热格有发炎现象。

【集注】

程 知曰:此言少阴饮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当吐也。欲吐不吐,阴邪上逆之证也。若始得病时,邪未深入,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寒尚在表,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两者须辨。若膈上有寒饮,但见干呕而不能吐出,则是阴寒上逆,当温而不当吐也。曰急温者,明不温则见厥逆无脉诸变证也。

程应旄曰: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属实邪,但从吐法,一吐而阳气得通,吐法便是温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虚寒从下而上,阻留其饮于胸中,究非胸中之病也,直从四逆汤,急温其下可矣。

 

四肢冰冷,称为「厥」。《伤寒论》中有寒厥、热厥、痰厥、最后有蚘厥。寒厥证一般可用当归四逆汤。热厥证,如果有便秘可用承气汤系列,没有便秘的用白虎汤系列,介于二者之间的还有四逆散一证。痰厥可用瓜蒂散、或栀子系列。蚘厥就用乌梅丸,或者用一些打虫药的方子来杀寄生虫即可。

【条文】

272、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是里病应该出现沉脉。上吐又下泻会脱水,所以会导致他坐立不安。坐立不安到不能够卧寐,这很危险,亡阴亡阳一起来会死。

【吴谦注】

此发明上条,互详脉证,失于急温致变之义也。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寒也。当无汗,今反汗出不烦,乃少阴亡阳也。且自欲吐,阴寒之邪上逆,正当急温,失此不治,因循至五、六日,加之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此少阴肾中真阳扰乱,外越欲绝之死证。此时即温之,亦无及矣。

 

「此发明上条,互详脉证」,如果错过治疗时机的话,「失于急温」就会产生预后不良的变症。「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寒也」,是标准的少阴寒证。应该无汗,今反汗出不烦,是少阴亡阳证。又汗又吐又利,体液水份整个消耗殆尽。「且自欲吐,阴寒之邪上逆」,应该急温,错过治疗时机,一直拖延时间到 5、6 日,「加之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此少阴肾中真阳扰乱,外越欲绝之死证」,假如出现这种上吐下泻又汗流不止,想要温也来不及了。

【集注】

方有执曰:脉微沉细,但欲卧,少阴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烦热,无阳也。欲吐,经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藏病进也。更复烦躁不得卧寐者,阳欲绝而扰乱不宁也。

程应旄曰:今时论治者,不至于恶寒踡卧,四肢逆冷等证叠见,则不敢温,不知证已到此,温之何及?况诸证有至死不一见者,则盍于本论中之要旨,一一申详之:少阴病,脉必沉而微细,论中首揭此,盖已示人以可温之脉矣。少阴病但欲卧,论中又已示人以可温之证矣。汗出在阳经不可温,在少阴宜急温,论中又切示人以亡阳之故矣。况复有不烦自欲吐,阴邪上逆之证乎?则真武、四逆,诚不啻三年之艾矣。乃不知预为绸缪,延缓至五、六日,前欲吐,今且利矣;前不烦,今烦且躁矣;前欲卧,今不得卧矣,阳虚扰乱,阴盛转加,焉有不死者乎?

【条文】

273、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小便不利」是因为水份都渗透到四肢、水份都跑到肠管去,以致泌尿道的水份减少。「四肢沉重疼痛」,一则脾主四肢,一则水份渗透到四肢。所以要用白术、茯苓,真武汤中就有白术、茯苓。

关于沉重,假如你的头像带钢盔很笨重的感觉,走路跨步如穿铁鞋,那就一定有湿,才会全身重着。水气渗透到四肢关节,有的人会痒、有的人会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在这一段条文中已经告诉你答案「此为有水气」。水液应该平均分配到全身的,然而却渗透到组织筋骨,造成四肢沉重疼痛及拉肚子。

接着还有一些或然症,真武汤证主要症状应该到「此为有水气」。咳嗽、小便不利、下利、呕吐只是或然症,或许会出现,不一定会出现。小青龙汤、小柴胡汤都有或然症,根据各种或有症而引申出加减法。真武汤证也有其加减法。

此条条文,可以解释为:因为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水份无法由小便排出,于是水份渗透到四肢,所以「四肢沉重疼痛」。水份渗透到肠管所以「自下利」。以及产生咳、呕的或然症状。

【吴谦注】

论中「心下有水气」:

一、发热有汗,烦渴引饮,小便不利者,属太阳中风,五苓散证也。

二、发热无汗,干呕不渴,小便不利者,属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也。

三、今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阴寒深矣。

1、设小便利,是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也。

2、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此为阴寒兼有水气之证:

(1)故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四肢沉重疼痛;内盛于里,则腹痛自利也。水气停于上焦胸肺,则咳喘而不能卧;停于中焦胃府,则呕而或下利;停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而或少腹满。

(2)种种诸证,总不外乎「阴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以非表热之饮也;不用小青龙者,以非表寒之饮也。故惟主以真武汤,温寒以制水也。

 

五苓散证在〈太阳篇〉的第 22、23、99 条条文,属太阳中风、内有蓄水。小青龙汤证属太阳伤寒,表有寒、里有饮。

「小便利,纯寒而无水」是 265、266 条的附子汤证。所以我们要比对附子汤与真武汤。

「种种诸证,总不外乎阴寒之水」,因此就要看身体各部位的机能正常与否,这「阴寒之水」在身体的各部位,产生那些症状。例如:上焦的心肺功能有问题,水就会停蓄在上焦,就会有咳喘的现象,尤其长期抽烟的人,晚年心肺功能很差,很容易肺气肿,肺就容易积水。此时光用利尿剂是不行的,还要用强心、补肺气的药。

「而不用五苓者,以非表热之饮也;不用小青龙者,以非表寒之饮也。故惟主以真武汤,温寒以制水也。」真武汤有生姜,所以可以温寒散水。真武汤有茯苓,所以温寒利水。

【集注】

喻 昌曰:〈太阳篇〉中,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阳,用真武矣。兹少阴之水湿上逆,仍用真武以镇摄之。可见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一藏一府,同为寒水。府邪为阳邪,藉用麻桂为青龙;藏邪为阴邪,藉用附子为真武。

 

喻嘉言说,在〈太阳下篇〉106 条,误用大青龙汤致厥逆筋惕肉瞤而恶汗亡阳,要用真武汤救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汤可与 265、266 条的附子汤比较

真武汤熟附子 1 枚生姜 3 两白术 2 两茯苓 3 两芍药 3 两
附子汤生附子 2 枚人参 2 两白术 4 两茯苓 3 两芍药 3 两

虽然两方用药只差 1 味,真武汤有生姜无人参,附子汤有人参无生姜。但是真武汤用熟附子 1 枚,附子汤用生附子 2 枚。这是主要的差异,而且白术的剂量也不同,真武汤白术 2 两、附子汤白术 4 两,所以他们所施用的适应症及对象也就不同。

【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咳嗽没有例外,一律加五味子、干姜。这里多加细辛,因为细辛是少阴之引经药,为之向导。加入五味子、干姜、细辛就有小青龙汤的味道。

若小便利者,一定要去茯苓。

拉肚子要重用干姜。

若呕吐,去附子加强生姜的剂量。姜、半为止呕圣药。生姜原本是三两,要再加五两,变成八两。

【方解】

(1)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

(2)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3)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

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

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中国人的四大守护神:

左青龙,东方木;右白虎,西方金;南朱雀,南方火;北玄武,北方水。

玄武又称真武。在造型上,真武就是一只蛇龟,所以可以管水。

有人认为朱雀是十枣汤,在方解中,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对比,而前面附子汤是与麻黄汤作对比。

「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前面白通汤加尿胆汁方也提过这个观念。

【集解】

程 知曰:白通、通脉、真武皆为少阴下利而设。白通四证,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盖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中去饮。白通诸汤以通阳为重,真武汤以益阳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干姜能佐生附以温经,生姜能资熟附以散饮也。

张 璐曰: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之运脾渗水为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仲景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蓄,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

 

程知说到生附子、熟附子,生姜、干姜的差异。但是现在在台湾已经很难再找到生附子了。

由张璐「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可见芍药、附子一起用对肌肉关节有很好的效果。二者一寒一热,搭配在一起有很好的效果,在附子汤中也有这一组合。

这是 273 条,真武汤真正出现的条文,只有 2 条。第一次在〈太阳下篇)的 106,另一条就是这里第 273 条。

在〈太阳中篇〉苓桂术甘汤 76 条的注文里面有对照,苓桂术甘汤是治疗因麻黄汤误汗所引起的身为振振摇。真武汤是用来针对大青龙汤的误治,引起的身振欲擗地,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二者都可以治疗一些眩晕的症状,暂时我们不讨论眩晕是怎么引起的。血压高、血压低,内耳不平衡,眼压的问题,失眠、熬夜体力透支,都会引起眩晕。很多眩晕的症状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来处理。

尤其晕船或晕车,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症状就可以缓解。所以我常常讲,你不要将仲景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的记,食古不化。身为振振摇,就是晕眩啊,所以梅尼尔氏症、内耳前庭神经半规管的不平衡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治疗。

【条文】

274、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74 条提到「内真寒外假热」与「内真热外假寒」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最怕的就是这边的问题。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是外假热,不像阳明病是不恶寒反恶热,可见他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就是内真寒外假热也。倒过来说,身大寒的话,你触摸他冰冰冷冷的,他感觉反而不想加衣服,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说内真热外假寒的意思。

【吴谦注】

(1)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

(2)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

(3)病人,已病之人也:

1、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

2、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

 

体表是表,里是脏腑,这样是以「内外」来分表里,而以皮毛和血脉来比的话,皮毛是表,血脉是里,这样是以「层次」来分表里,以皮脉肌筋骨或是五脏六腑的层次也可来区分表里。

病人身大热,表示全身内外都热,也就是三阳病,就是热证。但「反欲得衣」就是假热,所以假热表现在皮肤之浅,而真寒表现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寒到极点会出现一个假的阳证,所以在临床上会出现水极似火。水是寒,火是热。

而身大寒,就是全身内外皆寒,属三阴病。但是出现「不欲近衣」,乃是假寒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在骨髓之深。热到极点就是火极似水,热到极点,反而出现寒证。就是「阳极似阴」。

「阳极似阴」,有些人热到极点,但是反而四肢冰冷。「阴极似阳」,有些人寒到极点,但是反而脸红红的。

【吴谦按】

(1)此以人之苦欲,测其寒热真假,而定阴阳之证也。

(2)当与少阴、厥阴病论中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脉滑而厥、恶寒不欲近衣、口燥咽干等条参看。

 

吴谦说这边是以人的「不欲近衣」或是「反欲近衣」来测其寒热真假,来辨别阴阳之证。要与少阴、厥阴病的讨论中,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脉滑是热,滑是阳,这个脉滑竟然出现手脚冰冷。不欲近衣,口燥、咽干等,这些条文一起来研读。

【集注】

成无己曰: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近衣,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近衣,表寒里热也。大抵表热里寒,脉必沉迟;里热表寒,脉必滑数,须当辨之。

郑重光曰:皮肤者,骨髓之外,浮浅之分也;骨髓者,皮肤之内,沉深之分也。欲得近衣,借外以御内,此真寒也;体有着而成忤,不在衣之厚薄,此假寒也。不察人之苦欲,何以测其真寒、真热而定标本乎?

 

成无己提到了脉象。要辨别「里真热外假寒」,或「里真寒外假热」,把脉就显得重要。当然,并不是说临床上这种病例很多,但是真正遇到时,透过把脉确诊是很重要的。

【条文】

27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在前面 267 条四逆汤证时就有提到,假如把干姜剂量增加一倍就是通脉四逆汤,适应于所谓的「内真寒外假热」的症状。

仲景《伤寒论》条文的编辑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前面第 274 条刚刚提到「内真寒外假热」,之后紧接着引证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像 29 条一样,「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以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所以他马上在 30 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举了一个例子,现在脉浮病在表,不可以下,如果你下,病就不解。

所以刚才 274 条提出「内真寒外假热」,现在就举实例说明。

「下利清谷」,拉肚子拉不停,「手足厥逆」手脚冰冷,「脉微欲绝」,这就是内真寒。而这「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就是外假热。

【吴谦注】

(1)少阴肾也,肾象乎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二阴若盛,则一阳必衰,阴邪始得内侵,孤阳因之而外越也。

(2)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里阴盛极也。身反不恶寒,面色反赤,其外反热,格阳于外也。故虽有腹痛、干呕、咽痛等证,亦当仿白通汤之法,加葱于四逆汤中,以消其阴,而复其阳可也。

 

「少阴肾也」,肾就像坎卦,坎中有一个阳,所以坎中「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二阴若盛,则一阳必衰,阴邪始得内侵,孤阳因之而外越也」。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那是属于里阴寒盛到极点,照道理这种手脚冰冷的人应该会恶寒,燃烧不够嘛!结果他出现「身反不恶寒,面色反赤,其人反热」,可见他格阳于外,虽有干呕、咽痛这些个一派阳证,当以白通汤法,在通脉四逆汤中加葱来通阳,以消其阴而复其阳可知。

【集注】

程应旄曰:热因寒格,无论腹痛、干呕、咽痛,皆下利中格阳之证,即使利止,而脉仍前,欲绝不出,亦不得谓里寒已退,辄妄治其外热也。须循四逆汤例,消阴翳于下部,但加葱白,宣阳气于下焦,使阳气通而脉亦出,始为真愈。

林 澜曰:格,拒格也。亦曰:格阳,阴阳隔离也。曰:戴阳,浮于上如戴也。夫真寒入里,阴气未有不盛者,然则其剧,不过阳愈微阴愈盛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法】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四逆汤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通脉四逆汤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我们看 267 条四逆汤的干姜是一两半,而这边通脉四逆汤的干姜是 3 两,甚至必要的话可用到 4 两,附子一样是 1 枚。不过四逆汤是强人可以用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

煮法和四逆汤一样,煮到 360c.c.,去滓,分二次吃,一次吃 180c.c.,吃药以后他的脉就会持续的恢复,那就表示好转。

干姜对血管有很好的修护作用,内服也可促进血液循环,外用可以让伤口很快痊愈,例如:木栅木新路有一位 61 年次的小女生,脚大趾下有一个破洞,我用干姜粉外敷,由 2 月 17 日到 4 月份,伤口就已经愈合了,而且暗黑的颜色全部退掉。很神奇,我们已经有很多病例。

「面色赤」是针对外假热的症状,加葱 9 根。白通汤那边的葱白才用 4 根,这边用到 9 根。一般我们用葱时,要把绿色的部份去掉,须根也去掉,但是如果用在肾结石的病人上时,须根要保留。

腹痛去葱白加芍药,几乎到现在为止没有例外,只要是肚子痛一定是加芍药,但是有一例外,太阴病腹痛要加什么?要加人参。

呕吐一定加生姜,这个没有例外。

咽喉痛去掉芍药加上桔梗,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从这边又可以看到人参有复脉作用,就是有强心作用。所以生脉饮里边用人参,炙甘草汤里边用人参,这是可想而知的。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汤这些治疗心脏功能的方剂里边,几乎都可以看到有人参。

这边有五个加减法,前面真武汤有四个加减法,小青龙汤有五个加减法,小柴胡汤有七个加减法,所以那里何止是 113 方呢!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一点很重要,不要一次就开八个方在一起。

【方解】

(1)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

(2)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

(3)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

(4)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

(5)是则可知:

四逆运行阳气者也,

附子温补阳气者也,

白通宣通上下之阳者也,

通脉通达内外之阳者也。

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

(6)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

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份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

(7)加减法之方义

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

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

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

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

利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方解,是考试常考的重点。

通脉四逆汤的方解中,用「兼扶阳益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就是血液循环有障碍的,用四逆汤。中外俱寒,阳气虚到极点,用附子汤,因为他用生附子用到 2 枚。「阴盛于下,格阳于上」那就用白通汤来通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那就用通脉四逆汤。所以白通汤是上下,通脉四逆汤是内外。

所以四逆者,改善血液循环障碍,运行阳气者也。附子汤是温补,里边有人参,温补阳气。白通汤,宣通上下阳气所以用葱白。通脉四逆汤是通达内外阳气的。

「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阴盛格阳于外」,所以用这个方主之。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把方剂名称给为「通脉四逆汤」,因为它能够大壮元阳主持中外,所谓「共招外热,还之于内」,那些燃烧的能量,全都把它收回来。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如果此时你不能掌握,很快的他就会可能魂归于天啦!

我们可以发现,方剂的组成不变,只是干姜加了一倍,就不叫四逆汤,而叫通脉四逆汤了。

【条文】

276、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上吐下泻手脚应该要逆冷的,结果反而「手足不逆冷」,反而出现了「反发热」,应该不会发热的,所以才叫做反发热。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安心,手脚不会冰冷而且发烧表示阳回,所以预后诊断很好,不会死。

「脉不至」,暂时不晓得该怎么处理,你不妨灸他的关元,命门,太谿,足少阴肾经灸一灸,若脉还是不出现,那真的可能就有危险。所以他这里是「灸少阴七壮」,应该是足少阴肾经,这里没有提到要灸哪一个穴位,不过在集注中汪琥曰最后,他说肾之原从涌泉开始,然后出来到太谿,所以可以灸太谿,太谿穴在后脚跟骨凹陷处那个地方。

仲景在三阴篇,我们可以看到大都用灸法,只有在桃花汤证,「下利,便脓血」时他才用针,其他的症状在三阴病他都是属于阴寒证,因此从三阴篇大都用灸法,灸一灸,灸即使没有效也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副作用。

【吴谦注】

少阴吐利,法当逆冷,今不逆冷反发热者,是阳未衰,故曰不死。若脉不至,虽有外热,恐是假热,须防阳脱,宜急灸少阴,速通其阳,则脉可复也。

【集注】

程 知曰:前条通脉四逆汤是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而脉不至者也。此条用灸法是里寒外热,手足不逆冷,而脉不至者也。少阴动脉,在足内踝。

喻 昌曰:前条背恶寒之证,灸后用附子汤,阴寒内凝,非一灸所能胜也。此条手足反热,只是阴内阳外,故但灸本经,引之内人,不必更用温药也。

汪 琥曰:经云,肾之原出于太谿,灸少阴七壮,当灸太谿。二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喻嘉言说:「前条背恶寒之证,灸后用附子汤,阴寒内凝,非一灸所能胜也。」指第 265 条的附子汤,附子汤前可以先灸一灸,再服附子汤。而此条,「故但灸本经,引之内入,不必更用温药也。」灸足少阴本经,不必用药了。

汪琥:「肾之原出于太谿」,「原」指原穴,在针灸学上,有所谓的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穴。阳经才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所以阳经有六个穴,阴经只有五个穴。六条阳经就有 36 个穴,六条阴经就有 30 个穴。所以一共有 66 个五俞穴。

尤其在《难经》,特别注重五俞穴,这些穴道都在肘、膝以下,但很重要,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谈到灸法,一般保健或要增强体力,可以灸气海、关元穴、命门穴,也可以灸足三里、养老穴,对延年益寿有帮助。但是有个缺点,容易掉头发,因为火气会燥血,所以灸的时候可以一边吃一些滋阴的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至于针灸学中提到的「壮」,以前,是把艾叶晒干,然后在类似洗衣板上一直搓、一直搓,除去粗梗杂质,剩下膨松膨松的艾绒。把艾绒捏成米粒大、或黄豆大、或更大一粒,都叫做「一壮」。

例如,我们在合谷上捏一米粒大小的艾绒,然后点火直接灸,但是不可以烫伤,皮肤红红的就要拿掉,然后再点一壮,所以速度要很快。如果是黄豆粒大小,燃烧就比较久。

另外有所谓「隔姜灸」,切一片姜,然后在姜片上用针戳几个洞,放在皮肤上,上面再放艾绒灸,这样热气会透过姜片渗透到皮肤。也有「隔蒜灸」,找大颗的大蒜瓣、独头蒜,切片,戳几个洞,或是捣一捣,舖在皮肤上,上面再点艾绒。隔姜灸、隔蒜灸这样就比较不会烫伤皮肤。也有把药材打成粉,捏成药饼,然后隔药灸。

古代要灸数十壮、数百壮,很累人,现代有艾条,方便很多,可以随时灸。

【条文】

277、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前面第 276 条是「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这里是「少阴病,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出现 3 次,第一次已经在〈阳明篇〉190 条介绍过了,那边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病属上焦,葛根加生姜半夏汤主之」。现在是第二次出现,手脚冰冷,烦躁欲死,用吴茱萸汤。第三次在〈厥阴篇〉。

那么本来吴茱萸汤是〈厥阴篇〉的用药,为什么在〈少阴篇〉,〈阳明篇〉出现?下面注文会解释。

我一直以为第 190 条编排在〈阳明篇〉是值得讨论的。

【吴谦注】

1、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

2、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

(1)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

(2)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

(3)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

3、今吐而不吐蚘,手足厥冷,故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

 

注文提到:名曰少阴病,为什么会用厥阴病的药,因为临床上少阴、厥阴多合病,所谓合病就是少阴厥阴的症状同时存在。好比你跟我一起开一家店,叫做合伙,两个股东你有权力我也有权力。

四肢末梢厥冷,用吴茱萸汤很辣很辣,用吴茱汤之辛烈辛散以通阳,所以说病情的发展是不同的,而治疗的方向也不一样。

少阴病不会吐蚘。吐,不像厥阴病,厥阴病吐的话会吐蚘。手脚冰冷,故以少阴病名。盖这个症状我们可以在临床上来了解,这边的手脚冰冷绝对不会超过手肘和膝盖,而且情绪的病变,出现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病的主治,所以他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可见他不是寒到极点,因为少阴会寒过手肘、过膝盖,所以烦躁的程度也不一样,这个是为什么〈少阴篇〉会用厥阴的用药。

【集注】

程 知曰:吐利,阴邪在里,上干脾胃也;厥冷,阳不温于四肢也;烦而躁,则阴盛之极,至于阳气暴露扰乱不宁也。证至此,几濒危矣。非茱萸之辛温,无以降阴气之上逆;非人参姜枣之甘温,无以培中土而制肾邪也。躁烦与烦躁亦有别,躁者阴躁,烦者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已外逼也;烦躁者,言自烦而躁,是阳气犹内争也。其轻重浅深之别,学者宜详审之。

程应旄曰:温法原为阴寒而设,故真寒类多假热,凡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须从假处勘出真来,方不为之牵制。如吐利而见厥冷,是胃阳衰而肾阴并人也。谁不知为寒者,顾反见烦躁欲死之证以诳之,是皆阳被阴拒而置身无地,故有此象。吴茱萸汤挟木力以益火势,则土得温而水寒却矣。

 

程知说到「躁烦与烦躁亦有别,躁者阴躁,烦者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已外逼也;烦躁者,言自烦而躁,是阳气犹内争也。其轻重浅深之别,学者宜详审之。」「烦躁」与「躁烦」是不同的。例如:听到电话就心烦,是心情上的反应。而「躁」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来走去,坐卧不安。所以程度上「躁」是比较严重的。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在药物上有山茱萸,有吴茱萸,都不一样的。山茱萸有一点像葡萄干,味道呢也是酸酸的,他是入肝的,酸入肝,有收敛作用。吴茱萸也是入肝,也是肝经的药,尤其是头痛,很多找不到原因的头痛,将来在〈厥阴篇〉341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始终找不到原因的头痛,你常常可以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本身有毒,有一个研究吴茱萸的专家,我跟他开玩笑说:「你博士论文是吴茱萸,你知道仲景的伤寒金匮方有几个有吴茱萸,而且你曾经用过吴茱萸吗?」没有用过,他始终认为那是有毒的。吴茱萸是有毒,但是你可以用水去泡或是用黄连去制衡它。吴茱萸和黄连两味药在一起就是左金丸,治疗肝经实证的,因为黄连它有消炎的作用,那吴茱萸有了黄连以后,它就不会那么辛烈燥热。

右四味煮水七升,煮成二升,温服七合一天吃三次。平心而论这个方子你这样煮的话,不太能入口,虽然里面有大枣、人参。吴茱萸汤味道不是很好。

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所以可以止呕。温中祛寒,所以寒气为病的头痛可以缓解。

临床病例

有一位倪先生,来看诊的时候是 69 岁,安徽人,头痛了 39 年,我用吴茱萸汤加减,吃到第七、或九帖时,头痛就缓解了。

临床病例

我有一次有一个病人啊,我告诉他:如果嫌吴茱萸汤不好吃,就去买麦芽糖,一次挖一点进去对着吃看看。他买的麦芽糖蛮大瓶的一瓶,他说他两次就把它干掉,他受不了那个味道,说不上来的一股骚味。吴茱萸一股骚味,黑黑的有一点像老鼠屎,老鼠屎还太长了,有一点像蟑螂屎。有机会你到药房去弄一粒放到嘴巴里边,辣辣的一股说不上来的味道,丁香也是一小粒就很辣的。所以用吴茱萸汤的时机,一般它是适用于虚寒性的肠胃炎或者干呕,口水很多,老是一直口水很多,理中汤也是一样。所以你注意看,口水多的都是属于寒证。「干呕吐涎沫,头痛」最主要它是治头痛的。他治头痛的机转,是从温他的肠胃来出发的,所以吴茱萸本身是厥阴的引经药没有错。

【集解】

罗天益曰: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固生气。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用以为君;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

 

罗天益说:「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兼顾脏的功能,「于厥阴就重固生气」,因为少阳是一阳生,对应厥阴肝木,生气就是要欣欣向荣的意思,因为厥阴属木,木要升发,要条达,要欣欣向荣。所以「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于中上」,这「一阳」就是少阳。

大家知道肝细胞是制造胆汁的,胆汁分泌是帮助我们胃液分泌,胃液分泌后才能帮助食物消化酵素将食物分解掉,所以肝胆尤其胆结石的人,或是胆切除的人会很容易便秘,或是动不动就拉肚子,只要有一点点脂肪油脂的东西一吃就拉肚子。因为它影响到消化酵素的分解,所以你看在〈灵兰秘典论〉里,「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那 12 官为发号司令的系统,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如果发号施令正确,大家就会发挥正确的功能,但是最后要取决于中正之官的胆,这很有道理。在 2000 年前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没有错,发号司令是所谓心在发号施令,可是最后要取决于中正之官,因为毕竟脾胃是后天啊!你先天离开母体以后就要完全依靠后天来维持躯壳的生存,所以他说最重要的还是在胆。所以在《素问》的〈灵兰秘典〉这一篇文章里,那一篇就是讲所谓藏象学说,「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禀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贤为作强之官,」那胆为中正之官,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边所谓的生气,就是怎么样来促进这个升发之气,「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则直逼于中下」。这样一来,一消化不良,浊气就不下降了,我们清阳应该要升,浊阴要下,现在他就浊气不下,直逼上焦中焦,故其「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健运失职」,就是影响到你的脾胃消化系统,「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这些病变就发生了,那吴茱萸是得东方震气。

像荷叶也是象震,荷叶「中空形仰象震,得甲木之气最早」,他是得少阳春气最早的。所以你看任何植物都还没有发芽的时候,植物园的荷花池就露出它的生机出来,所以荷叶象震,因此荷叶有升提的作用,色青入肝所以它有升清肝胆的作用。所以荷叶很好,可以荷叶包饭、荷叶蒸排骨、荷叶蒸水饺,大概就是取这个气的作用。

吴茱萸东方震气,这个震卦就是八卦里边的震卦。辛苦大热,其实它是有小毒的,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寒之浊气,所以吴茱萸汤用之为君药。

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所以「能接天真」,它能够入肾,「天真」就是我们先天的真阳真阴,就是我们肾功能的意思,挽回性命,它有强心作用,增其垂绝之生气,所以人参作为臣药,佐加姜枣是健胃药,脾胃主四肢而行四末。

坤就是土,震就是吴茱萸,人参是土所以人参加吴茱萸就是「震坤合德」,震是属木,坤是属土,所以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那么充份发挥它的功能。所以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

罗天益先生的注文比起柯琴的注文也不容易懂,因为柯琴的注文很多你不去找辞海辞源的话还不知道在讲什么,有很多的中医朋友,大概一百个有九十个都没有念过柯琴的《来苏集》。「诸症有不退者乎」,从这边我们可以看到这吴茱萸汤,现在的浓缩粉剂我觉得实在是很不错,你要用饮片的话这个方子实在是很难吃,尤其叫小朋友吃的话有一点强人所难。

临床病例

我有二个小病人姓高,老大今年升三年级,老二升二年级。老大有疝气,有偏坠的现象,一边睾九大一边睾丸小,而且常会有很硬的现象,只要吃冰冷的东西寒凉的东西他就会发作。可是在学校就难免会偷偷买冰棒买冰的来吃,这就不太好,我常常用当归四逆汤去加减,加吴茱萸、加乌药,有时候加一点川楝、茴香这样。实在讲茴香的味道也不太好,川楝子苦是苦,味道还不太难吃,那吴茱萸的味道真是很难吃,浓缩粉剂就已经很难吃了。有一天竟然这大儿子的药要和弟弟的换,他弟弟的药我都是开七味白术散和小建中汤,很香很好吃,加点山楂有点儿酸酸的,神曲、内金也不会有什么味道。他就把他的药和弟弟的调换,他弟弟一吃很苦就哇哇叫。

幸好当归四逆汤和小建中汤都是同一系列,因为都是桂枝汤变出来的,吃错的话也不致于吃出什么问题,不然的话不得了,有一次我问他妈妈说两个男孩子不得了耶,整个房子都会拆掉,他妈说对啊,已经拆了一半。

有一位章委员,我们跟他父子两代结缘,这个说不定会有三代呦。章老先生他儿子在美国念博士后研究,他就把我在易经学会《伤寒论》3 大本的笔记给他儿子,叫他无论如何都要念,你这个西医已经没有用了啦!因他的心脏病几乎都是我在看,我开四逆汤给他,他吃得很好,他本身是会文水库的总工程师,已经 60 几岁了,他的执照每个月都好几万块,他可以租给超甲级的。

吴茱萸汤治头痛,真是神奇的不得了,它治疗所谓干呕吐涎沫,干呕一直反胃想吐在临床上很好用,刚刚讲说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治疗呃逆。常常有些头痛的我就用浓缩粉剂的话可从 1g、1g 半开始用,加在其他的药就不太觉得难吃,因为刚刚讲的当归四逆汤本来就可以加吴茱萸生姜,内有久寒的话可以加吴茱萸、生姜。当归四逆汤本来就不好吃,因为里面有细辛。再加木通,木通就很苦,导赤散里就有木通。若你再加吴茱萸上去的话那就很不好吃。

关于吴茱萸汤,后面 310 条就会再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