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十讲

【条文】

357、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差已」,热性病已经缓解了,「后更发热」,结果又发烧了。发烧的原因我们就要追究,如果是乱吃东西造成的叫做「食复」,过度透支体力引起发烧叫「劳复」,或是有性的接触引起发烧叫「房劳复」。

所以我们要分析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就跟热性病一开头一样,风伤卫就会用桂枝汤,寒伤营就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你会用青龙汤,阳明的话会用白虎汤或承气汤,演变成少阳病的话用柴胡汤。

这边他说「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一方面他要去分析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方面要考虑脉浮还是脉沉来决定治疗的方法,脉浮的话病一定是在体表者,所以就透过发汗的方法来缓解,脉沉的话可能演变成里病,就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言证脉,以别其治也。伤寒差已,后更复发热者,虽有劳复、食复之别,然须分或宜和、或宜汗、或宜下之不同。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汗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若无表里证,当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证施治,斯为合法。

 

此承上条详言他的症状跟脉象,分别提出他的治疗。「伤寒差已」已经缓解了,现在又发烧了,虽有劳复、食复之别,也需要区别若用和法就用小柴胡汤,用汗法就是枳实栀子豉汤、或者是攻下的方法。

「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就不是用桂枝汤麻黄汤了,而是用「枳实栀子豉汤汗解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攻下之」。这个就是 356 条的后段。

或者没有表里证,当和解之,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证施治,斯为合法。

【集注】

方有执曰:此示病后不谨调理,致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者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谓用枳实栀豉汤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注谓枳实栀豉汤加大黄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尽该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为大病之后,庶治复病,而不碍于大病后也。

 

方有执曰:此示病后不懂得调理,以致又引发了热性病治疗的大原则。脉浮,有所重新感冒者也。脉沉就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嘉言的注谓「用枳实栀豉汤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嘉言的注说「枳实栀豉汤加大黄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充分涵盖的内容,「该」就是「涵盖」。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为大病之后,庶治复病,而不碍于大病后也。

【条文】

358、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吴谦注】

伤寒病差后,从腰以下肿者,是有水气也,宜牡蛎泽泻散,峻逐水气,恐缓则水盛,必上犯阳部也。

 

「伤寒病差后,从腰以下肿者」,是有水气也,要用牡蛎泽泻散来「峻逐水气」,很多一感冒就会全身水肿,有的是半身水肿,有的是上半身,有的是下半身。

这个临床我们每一诊次都碰得到,只要是有外感,一不小心,尤其是吃西药,更会引发全身水肿或头面水肿的症状。用牡蛎泽泻散来峻逐水气。

恐怕治疗没有掌握时机的话,则「水气会上犯阳部」,意思是说不仅是腰以下有水气,连头面都会有水气。

有一个女孩,住桃园还是平镇,月经周期经常要来不来,有很多血块,尤其双下肢肿的跟面包一样,结果到两家医院去检查,都查不出任何的原因。我说这个就叫做「热入血室」,就一定要从小柴胡汤或者是刺期门治疗,所谓「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二十天了,找不到任何原因,我们就要追究,有的是外感引起的,在〈少阳篇〉的 239、240、241 条那边,是刚好碰巧有外感,伤寒或中风碰巧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意味碰到外感。

【集注】

成无己曰:大病差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故腰以下为肿也。

《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可也。

 

出自《金匮要略》第十五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篇〉。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商陆根  海藻洗去咸 苦葶苈

(各等分。)

右七分,异捣下筛为散,更人白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牡蛎是海里的动物,泽泻是利水的药,天花粉本身可以散结,在这里还有解热的作用,蜀漆有人认为是常山的幼苗,可是柯琴不以为然,坦白讲我也没有见过蜀漆这一味药到底是长什么样子,《金匮要略》的〈疟病篇〉是有一个方蜀漆散用来治疗疟疾,这边也是用来解热,商陆根是强烈的利水剂,它的利水作用比泽泻不知强过多少倍,海藻跟牡蛎都是软坚的药,所以你要软化这些肿块,当然海里的动植矿物它本身的属性就是属于寒性的,而且又有利尿的作用,葶苈子本身有泻肺热泻肺实泻肺水的作用,《金匮要略》的第七章〈肺痿肺痈篇〉就用到了葶苈大枣泻肺汤,就是用来泻肺水的。

右七味,分别捣筛磨成粉,放在臼中混合在一起,用煮饭的米汤来吞服,说「白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通利后就不要再继续吃了。毕竟攻下的药,尤其商陆本身是有毒性的。

【方解】

水停于内,外泛作肿,腰以上者,当汗之,小青龙、越婢是也。腰以下者,当利小便,此方是也。以牡蛎破水之坚,泽泻利水之蓄,海藻散水之泛,栝蒌根消水之肿,又以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辛苦有毒之品,直捣其巢,峻逐水气,使从大、小二便而出。然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水停于内」,渗透到皮下表层的话就会形成水肿。「腰以上者」,用发汗法,像小青龙汤、越婢汤这些。「腰以下肿」,用利水剂,猪苓汤、五苓散还有这边的牡蛎泽泻散方皆是。

牡蛎有软坚的作用,对于肿块有软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始终建议你最好每天吃一点海带,每天炖一点海带汤来吃的话连肿块都会消掉。「以牡蛎破水之坚,泽泻利水之蓄」,泽泻是真正利水的药。「海藻散水之泛」,有散水气的效果。「栝蒌根消水之肿」,葫芦科的植物都有利尿作用,冬瓜、西瓜、苦瓜、丝瓜都是葫芦科的植物,全部都有利水作用,只有一个南瓜没有利水作用。「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辛苦有毒之品」,葶苈子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没有毒,不过它是比较强烈的一种药物。「直捣其巢穴,峻逐水气」,使水气从大、小二便而出。

这个方因为商陆是比较强烈的药物,加上葶苈子,所以「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的病人」,那就要注意了,最好是不要用,尤其商陆会耗正气,所以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通常我们是把它拆开来用,用这个成方的机会比较少一点,一方面也没有这一个成方。

【条文】

359、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大病差后」,你经过一场热性病以后,症状缓解了。可是唾液很多,始终都改善不了,「喜唾,久不了了」。怎么会这样呢?原来是「胸上有寒」,我们在〈厥阴篇〉341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所以也可以治口水很多,吴茱萸汤比较着重在有干呕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子?他认为是胸上有寒、上焦有寒,既然有寒就以温药治疗,所以「当以丸药温之」,温药不外乎四逆辈,四逆汤、理中汤、甘草干姜汤也有效,这边是用理中丸,就是把理中汤做成药丸。

有一个病人叫○○,她本来手也麻,颜面神经也麻,经治疗,这些症状都好多了。但是她只要头一低下来,口水就流出来,舌头也有一点不太灵光、舌蹇的感觉,这些症状会拖很久,尤其是脑部受伤的人,脑部受伤、中风、车祸与这两个症状比较有关联。○○的老公受伤,车祸很多年了,始终流口水的症状不能缓解,本来我们用甘草干姜汤会有效,这边用理中汤,是同一系统的,因为甘草干姜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了,理中汤把它做成药丸。

在临床上有的时候很困扰,病人告诉你它便秘,那你本来应该用甘草干姜汤或理中汤,或者我理中汤、甘草干姜汤都不用,我就用白术或苍术,白术、苍术用下去的话,它会把水分吸收,流口水的现象会改善,可是又恐怕使得他便秘的症状更严重,所以常常会处在这种两难之间。

【吴谦注】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日久无已时也〉宜理中丸以温补其胃,自可已也。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为什么会有这种症状反应呢?就是「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日久仍没有办法改善,「宜理中丸以温补其胃」,自然就可以改善了。

【集注】

程 知曰:病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前牡蛎泽泻用散者,欲其恋肺而下水也;此理中用丸者,欲其温胃而收唾也。

喻 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圆药缓图也。

张 璐曰:伤寒差后体虚,每有遗热,故禁温补,即间有素禀虚寒者,只宜理中圆调理,未尝轻用桂、附也。

 

程知曰:「病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纳津液,故喜唾不了了」。358 条说「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用药粉的用意,就是要它能附着在食道肠胃消化道或是呼吸道,「欲其恋肺而下水也」;「此理中用丸者,欲其温胃而收唾也」。

肯定我们的甘草干姜汤或者是理中汤、理中丸对于口水很多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我们有临床的病例来证明,有人车祸 4、5 年,他始终一直流口水,给他吃理中汤、理中丸、甘草干姜汤,以后大概最慢三天、最快 1、2 包就有效。

喻嘉言说:「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就会干干瘦瘦的像一根草绳一样,「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圆药缓图也」,圆就是要慢慢来调理的。

张璐说:「伤寒差后体虚」,常常会有一些遗热,所以禁止用温补的方法,「即间有素禀虚寒者,只宜理中圆调理,未尝轻用桂、附也」。附子大概是指四逆汤,桂、附大概是指桂附八味丸。

【条文】

360、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吴谦注】

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清热,以降逆气也。

 

「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因为一场热性病下来的话,常常会让你整个奄奄一息的感觉。「少气,热伤气也」;所以有些病经过一场热性病就会有这种现象。

尤其是小儿科,昨天就有一个小 baby 热痉挛,高到大概 40 度以上,吃了 2、3 包药以后今天就很好了,但是马上他就有变化,刚刚我要进来的时候就发现小 baby 有黄疸的表现,所以我用小柴胡汤当然一方面有利胆的作用,必要的时候我们再加茵陈进去,很快,他的热痉挛有的时候吃一包两包就缓解了。西医百分之百就给你打点滴,做各种生化检查,等到用药的时候已经变成脑膜炎等等急性病变了,甚至最后就昏迷不醒。我们掌握用药顶多不会超过 3 包,昨天晚上到现在你吃 3 次药也不过 3 包,肯定他烧就退掉。

尤其竹叶石膏汤在临床上是很好用的,因为它是从白虎汤加人参成为白虎加人参汤变出来的,白虎加人参汤去掉知母加上竹叶、半夏、麦门冬就变出了竹叶石膏汤。

「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所以就想吐了。竹叶石膏汤,有人参、甘草益虚,有竹叶、石膏清热,用半夏降逆气。所以这个方有益虚、清热、降逆热、降逆气的功效。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有结膜炎、角膜炎的症状,很多结膜炎、角膜炎的症状,我们用竹叶石膏汤加菊花、木贼草、茺蔚子、川芎,如果不加川芎就加蝉蜕。

【集注】

方有执曰:病后虚羸少气,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饮易生,饮停气逆,故欲吐也。

程 知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则虚羸;余热不尽,则伤气,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而去虚热。盖前条是治病后虚寒,此条是治病后虚热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麦冬一升;去心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方:

白虎汤四味药,加人参就变成了五味药,叫做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就变成了四味药,再加上竹叶、半夏、麦冬就七味药,所以竹叶石膏汤是七味药。如果去掉竹叶、石膏加上大枣,就叫麦门冬汤。仲景方就是这样变,去掉一味或换成一味,甚至有时候根本就不用去,只要加一味药就变成不同的方,适应的症状跟对象就截然不同。

竹叶石膏汤一共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以后,纳粳米,煮到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一日吃三次。

【方解】

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白虎汤大寒之剂,一变就变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

夏天应该怎么补,夏天就应该「清补」,也就是凉补的意思,你夏天还在吃龙眼肯定就有问题。要吃你也不能一次吃七斤,有一位王小姐,住宜兰,去年一口气就吃了七公斤的龙眼。有一位赖小姐从中坜回台北,在路上就吃掉二斤半的龙眼,第二天淋巴结全部冒出来。吃了燥热性的食物及水果,淋巴结就跑出来了,不管你怎么处理,龙眼的燥热属性总是不容易改变。

刚才已经跟大家介绍过白虎汤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再加麦冬、半夏、竹叶就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去竹叶石膏加大枣就是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加四物再加黄芪、黄芩就是竹叶黄芪汤,方剂就是这样变。

《内经》讲过:「形不足」者就是你的身体很瘦弱,形不足者就要用温药,「温之以气」,用党参黄芪这些都是所谓「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就用羊肉这些。「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而且半夏有化痰的作用,「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来苏集》的作者柯琴都对这个条文感到不以为然,我是不太去理会你是不是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但是我用它来治疗虹彩炎、角膜炎、结膜炎,治疗很多眼睛的病变,它的效果真的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我们是从阳明经会上升到头面的角度来思考。今天你的眼睛充血发炎,你肯定要用一些寒凉的药物,黄芩在小柴胡汤里边就有了,你可以跟小柴胡汤搭配,你可以跟葛根汤搭配,跟苓桂术甘汤搭配,也可以跟很多方组合起来一起用。但是我讲过茺蔚子、木贼草、菊花、蝉退这些药你几乎都要考虑,一定会用到。

【条文】

361、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为什么症状都已经缓解了,却到了黄昏情绪就不太稳定就「日暮微烦」呢?因为热性病急性传染病刚好,「以病新差」。

有的父母就觉得小 baby 很可怜,那位热痉挛的小 baby,她妈妈就想说小 baby 很可怜,就用水蜜桃给他吃,结果在我的诊间就马上吐。肠胃不好的人吃了桃子肠胃会更不舒服,它比较会造成胀气的现象,所以有的父母亲在小 baby 病才刚刚好就弄了一大堆东西给他吃,一吃他的肠胃本来就不好,拼命让他吃,当然就消化不良嘛!一消化不良他就又开始发烧了,就是这样来的嘛,你 3 天不吃又会怎样呢!病刚好就「人强与谷」,「谷」就是食物的意思,你就是拿东西勉强他吃,结果你的「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那他当然不舒服闷闷胀胀的感觉,「故令微烦」。

那应该用什么方来治疗呢?根本就不要治疗,让他饿一饿肚子空一空,「损谷则愈」。2000 年前的《内经》就说发烧的人你不要弄肉给他吃,因为你知道肉是高热量的食物,他都已经发烧了,你还让他吃高热量的食物岂不是更增加温度嘛!所以说「损谷则愈」。

到〈霍乱篇〉最后一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也告诉你上吐下泻好了,为什么还会不舒服呢?他说因为新虚不胜谷气,那边是要「节其饮食」。上吐下泻后为什么会不舒服、会烦呢?因为脾胃之气还很虚弱,不能消化吸收,那就节其饮食就好了。

【吴谦注】

病人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以病新差,强食谷蚤,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不须药也,损谷自愈。

 

「病人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日西就是日暮。所以要循序渐进,先喝牛奶,然后稀饭,然后面条,然后吃干饭。不然的话肯定无福消受,就死翘翘。

我曾经在初中的时候,我大哥的一个拜把兄弟,那时候割盲肠是一个很重大的手术,他家距离街上要走两个钟头,他就暂时在关帝庙静养。我就跑去关帝庙看他,他手术完了以后就吃香瓜,一吃完蛋了,手术伤口就爆裂。爆裂了以后在快要呼吸停止的刹那,我就看到了他的脸形,接着我就大病一场直到高中。所以我脑海里始终有个印象,当人要呼吸停止的时候,形就会变掉,真的就会“怒发冲冠”。所以偶而“怒发冲冠”是可以的,“怒发冲冠”大概就是死证了,我的亲弟弟就是这样怒发冲冠,肝病变引起食道静脉曲张,那个形都会变。

「以病新差,强食谷蚤,胃气尚弱」,你的肠胃功能都还没有恢复,尤其是外科手术,一吃伤口就爆裂,「不能消谷,故令微烦」,香瓜很甜很好吃啊!就没有节制的一直吃啊!糟糕了,手术的伤口就爆裂掉了!所以一定要坚持,失血过多的人,口渴的要命,你不能够给他喝水,要用棉花棒沾一沾,慢慢让他吸收水分。

像这种考试会故意设陷阱,问你要用什么处方,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最后来一个「损谷自愈」。那你就会想这个应该用四君子汤比较妥当,你就掉进陷阱里面。

【集注】

方有执曰: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之也。

喻 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不知此论差后之证,非论六经转阳明之证也。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不可引前条宿食,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

王鹤田曰:此言差后强食,而为虚中之实证也。病后起居坐卧,俱宜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强则非其所欲,反逆其性而不安矣,不特一食也。

 

方中行说:「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之也。」

喻 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意思要用承气汤之类的。「不知此论差后之证,非论六经转阳明之证也。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不可引前条宿食,轻易用大黄,重伤脾胃」。

王鹤田曰:「此言差后强食,而为虚中之实证也。病后起居坐卧,俱宜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勉强就是「非其所欲」,事实上有很多病人根本就不想吃,你还在勉强他吃,有的就傻傻的,就照单全收,所以他说所谓「非其所欲,反逆其性而不安矣,不特一食也」。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强人所难是很困扰的事。去勉强人家做不愿做的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所以,昨天《美食天下》的记者来访问,问药膳有没有这个必要?什么情况什么年龄层要用药膳?我说这个没有一定的,你像玻璃娃娃,如果没有感冒,你天天给他吃鹿茸粉是有必要的,会改变他的骨骼发育嘛!所以药膳是没有年龄层的,至于选择什么材料是因人而异,你认为鲍鱼很好,我就觉得不好吃,一股腥臭味有什么好吃呢?有时候咬都咬不动,干贝也是一样有腥臭味有什么好吃?我觉得地瓜叶最好,白萝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那是我的最佳补品,那是我喜欢吃啊!别的东西我就不喜欢吃啊!像红萝卜我就很讨厌。但是你吃何首鸟、地黄的时候最好不要吃白萝卜,因为何首乌、地黄含有铁质,可以改善增强红色素,白萝卜的白萝卜素会中和掉何首乌、地黄的药性,等于白吃了那些补品,倒不是说会引发什么副作用。

【条文】

36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有一个方,你也觉得很恶心,把女生的内裤烧灰,然后吃下去,女生就吃男生的裤裆。

那裤裆很脏,尤其古代擦屁股大概都没擦干净,都是臭大便的味道,然后把它烧灰吃,很恶心,就算它真有什么神奇疗效我都不能接受,但是就有这样的医案,等一下我再给大家报告。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很倦怠。「少腹里急」肚脐两边绷得紧紧的,「或引阴中拘挛」,甚至于整个牵引到生殖器那边有痉挛的现象。「热气往上冲,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所以你早上一起来,阳光一照射眼睛就睁不开,膝盖下面那一段整个绷得紧紧的,用烧裩散主之。

【吴谦注】

伤寒新愈之后,男女不谨,偶犯余事,发热复病者,谓之房劳复。男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女以四物汤主之,随证加减治之可也。若犯余事,男病传女,女病传男,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其证身重少气,少腹急痛,牵引阴中,膝胫拘急,或热气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皆余毒乘虚传易也,当以烧裩散主之。

 

热性病刚好,不管男性或女性,没有节制,「偶犯余事」,古代人很忌讳谈这些性的关系,「发热复病者」,这个叫「房劳复」。

男的以六味地黄汤来治疗,我想这样会比较好,女以四物汤来治疗,随证加减治之可也。你看你有什么症状,你会头痛,肚子胀还是脚会痉挛就加个牛膝木瓜,或是加个芍药甘草。

「若犯余事,男病传女,女病传男」,好像做买卖一样的「相易为病」,「易」就是交易,「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临床上他的见证是「身重少气,少腹急痛,牵引阴中,膝胫拘急,或热气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这些都是「余毒乘虚传易,当以烧裩散」来治疗。

有一本书叫《潜斋医书》,是王孟英,就是王仕雄所编辑的一本书。《潜斋医书》的后面有医案,在〈续篇卷〉的 602 页,有一个段春木的医案,就是用烧裩散治疗。在《通俗伤寒论》也有这么一个医案,用蜘蛛来治疗阴狐疝。可是这两个医案我都不能接受的,你今天疝气一定要用到蜘蛛吗?仲景大概家里随便抓到一只就拿来治病,我是不太能够接受,尤其现在我都不太爱用动物药。

【集注】

王肯堂曰:房劳复病,谓新差之后,或尚未愈,而男妇相交接复病者,若同阴阳易证,则从阴阳易治。亦有寒热多汗,头重目眩,腹中拘急,百节解离,经脉缓弱,筋骨痿软,不能动移,精髓空虚,心神恍惚,迁延岁月方死者,宜当归四逆汤。厥者加附子,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治之。

按:差后男女交合而病者,若无阴阳易证,而有表证,则不可从阴阳易治,当从房事后犯风寒治,汗、吐、下法,皆不可轻用。即有应汗、应吐之证,汗则以补中益气汤加麻、桂微汗之,厥者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气汤加淡豆豉探吐之。适可即止,总当识此为新病之后也。

方有执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差,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裩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喻 昌曰:病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骨髓之中者,无繇发泄。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

 

王肯堂说:「房劳复病」,就是热性病刚缓解以后,「谓新差之后,或尚未愈,而男妇相交接复病者,若同阴阳易证,则从阴阳易治。亦有寒热多汗,头重目眩,腹中拘急,百节解离」,全身骨头像散掉一样,「经脉缓弱,筋骨痿软,不能动移,精髓空虚,心神恍惚,迁延岁月方死者」,像这样拖啊。

我在○○医院就看到这样一个病人,他看遍了大江南北,最后总算在○○医院,我把他的症状稳定下来,我是用《金匮》〈虚劳篇〉的桂枝龙牡汤做基础,然后怕冷我就加玉屏风散,睡不着我就用甘麦大枣汤,出汗多我就加玉屏风散。

我们最近有一个姓金的女孩子,她原本在南昌街看,花了很多钱,然后又在○州街跟○○西路有一家中医诊所,又看了很久。最早是找一位姓刘的老医师,不晓得用什么药来攻下?我不知道为什么她都已经奄奄一息了,还要用攻下的药,现在瘦得真的很可怜。我在怀疑她父母是不是就这么一个女儿,每次都是父母两个陪着来,连走都不能走路,很惨!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病人,看看什么叫骨瘦如柴。

「迁延岁月方死者」,所以这个很会拖,一拖就不知道要拖多少年,王肯堂认为应该用当归四逆汤,手脚冰冷的话还可以加附子。当归四逆汤本来就是治疗四肢厥逆,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所以实际上这边是两个方,当归四逆汤是一个方,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又是一个方。

按文说:差后男女交合而病者,如果没有阴阳易的症状,而有表证,则不可从阴阳易来治疗,当从房事后犯风寒来治疗,汗、吐、下三法皆不可轻用。即便是有应汗、应吐的症状,汗则以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桂枝来微汗之,手脚冰冷还是一样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气汤加淡豆豉来探吐,而且治到恰到好处就可以了,所谓适可即止。总之这种病是因为新病之后所引发的一种症状,它跟刚刚感受风邪寒邪是不同的。

方中行说:太阳伤寒应该涵盖太阳中风而言。「易」,就像买卖一样,「易」是交易或是变易,「言大病新差,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是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牵引生殖器会有痉挛的感觉。这个临床上很多,连肚皮、肛门都会痉挛,生殖器也会痉挛,「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是虚阳生热而上蒸」。膝盖下面那一段像抽筋一样,「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裩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所聚。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裩裆就是裤裆,我觉得为什么原先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穿开裆裤,为什么现在的小 baby 不穿开裆裤呢?这样可以省下多少纸尿裤,而且纸尿裤不透气,所以应该推广穿开裆裤。

【烧裩散方】

妇人中裩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裩烧服。

【方解】

男女裩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则愈。阴头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裩」字也可以写成「裈」字,也同样念ㄎㄨㄣ。

把女性裤裆的地方剪下来,烧灰做成药。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这是好现象。「妇人病,取男子裩烧服」。

这个古代的内裤我在想大概是用麻做的,因为古代要种麻,麻抽取纤维,织成线,再织成布,其实夏天穿麻纱是非常凉爽的,我们现在穿的尼龙都是闷死人的,穿麻纱比较舒服一点。我就找到了这么一个医案,但是我是不会用这个药物给人家吃的,很恶心对不对。

【御纂医宗金鉴 卷十一】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

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以便后学,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三反者。

【前言】

从 363 条到 386 条一共有 24 条条文,可是在仲景那个时代,有很多人乱治病,把本来没有什么严重的毛病治出严重的病变出来。古代如此,现代更严重了,我们每天都一定会看到很多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不仅仅是西医看坏的,有很多中医同道也看坏了,周边的更不用讲了,然后我们就很累,西医是不用讲了,他天天就在那里破坏,那你就要建设。

我们有一个病例,礼拜二那天,泰山有个病人,他的长辈只是膝盖的问题,到○○医院一开刀就死翘翘,一开刀就死翘翘有很多啊!○大有位系主任的太太,本来在农委会上班,其实子宫肌瘤你不开摆在那里也不会怎样,她认识医院的一位妇科医生,○○医师的太太跟○大的系主任的太太很熟,他说你有子宫肌瘤干脆找我先生开了算了,上了麻药还没动刀就变成植物人了,太多这种例子,所以这些年来,没有人愿意当外科医师,也没有人愿意当麻醉医师,所以考选部就打算在简章里面拟定「你如果考取高考,就有义务担任外科科医师」,因为缺的一蹋糊涂,以前麻醉医师很神气,薪水之高,听说高到一个月一、两百万,现在不敢当麻醉医师了,因为很多病人在手术台,医师都还没有动刀就已经挂掉了,追究责任当然是麻醉医师的责任。

 

坏病之多从古到今,不是盖的,坏病是什么意思?不应该发汗的,你用发汗剂。不应该催吐的,你用催吐剂。不应该攻下的,你用攻下剂。这是第一个,「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

第二个,即使可以用汗吐下,你用的剂量太强烈了,「即当汗吐下而过甚」。

第三个,你可以用汗吐下,可是错过了时机。本来热性病一开始,风邪寒邪的话,就应该赶紧用麻桂来发汗。今天已经大便解不出来,就赶紧用承气汤攻下嘛!结果呢你都错过了时机了,为什么?因为你害怕,因循苟且,我们本来治病就要当机立断,你看那个碰到热痉挛,很多人都说你干脆送到西医那边好了,他就是不愿意看西医嘛才会跑过来找你!你又要把人家往门外推,那你让孩子怎么办,那个雷○○也是一样,在附近诊所吃了两、三天就痉挛,来这边吃一包就好了,痉挛钩藤钩一定要用,温度升高解热剂总要用吧!看呼吸系统还是肠胃系统嘛!呼吸系统就用麻杏甘石汤,肠胃系统就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有便秘就用承气汤,你不用承气汤用大柴胡汤也可以,元参、芦苇根、连翘都有解热作用,想吐加芦苇根,呼吸系统加桑白皮都可以解热,你错过时机,这个叫「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

「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结果造成所有的坏病,有汗后亡阳休克了,因此整个人昏迷了眩冒一直发抖有点包括热痉挛,抽筋,「振」就是发抖,「惕」就是抽筋,「魄汗不收」就是一直出汗,汗出如雨。「有下后虚中」,出现了结胸痞鞭,下利一直拉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于出现皮肤病「阳毒斑狂」,出现脑病,「狂」就是脑病。「阴躁欲死」,大脑中枢有问题就会出现「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是运动神经也有问题。

「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以便后学。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举一反三者」。

【条文】

363、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的话就会变成坏病了,像这种虽然是太阳病,「桂枝不中与也」。应该怎么治疗呢?就看他现在的脉象跟症状,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吴谦注】

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就是用尽了各种治法,「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有一天我看一个小病人,还没上小学,在中和有一家○○中医诊所,在那边整整看了两年,都没有反应,就是各种方法都用过了,病仍不解。基本上我认为我的诊断是正确的,我都不会再换药。但别的医师不是如此,病人来告诉你说没效他就换药,照这样讲岂不是吃药比没吃药更糟糕。只要诊断正确,没道理没效,像有的病人,吃了滋阴药还跟你反应咽喉反而变干燥,声音沙哑。我们不相信就一路追问到底,他才冒出一句话,旺旺仙贝能不能吃啊?饼干就已经很燥了,更何况旺旺仙贝。

此时「病仍不解,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使有表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用一般的风伤卫寒伤营的成法拘也。

【集注】

方有执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贯之,斯言尽之矣。

程 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可不慎。桂枝不可与,以桂枝证罢也,若桂枝证仍在,则不谓之坏病矣。

程应旄曰: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

吴人驹曰:不得拘三日为表病,而与桂枝,当依现在之变坏者,而为救治。

【条文】

364、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弦)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吴谦按】

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证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条文到这边,你会发现很像少阳病,因为少阳病就是「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就是还没经过催吐及攻下的方法,「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跟 363 条一样也是「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脉沉紧」,吴谦认为当是「脉沉弦」,这样用小柴胡汤比较合适。「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应当用瓜蒂散来催吐。惟「脉沉弦」,始与上文的「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连得上,才可以用小柴胡汤。

【吴谦注】

本太阳病不解,而见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也,若未经吐下者,当与小柴胡汤,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可也。其已经吐下,发汗,温针者,则表里俱虚,更加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即小柴胡汤亦不中与也,当审其所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转入少阳,柴胡证也。若已吐、下,发汗、温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温针以迫劫之,损耗津液,胃中干燥,必发谵语。柴胡证罢者,谓无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也,此为坏病。

沈明宗曰:太阳不解而传少阳,当与小柴胡和解,乃为定法。反以吐下、发汗、温针,以犯少阳之戒,而邪热陷入阳明,故发谵语,已为坏证。要知谵语乃阳明受病,即当知犯阳明之逆而治之,若无谵语,而见他经坏证,须凭证凭脉,另以活法治之也。

【条文】

365、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跻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中风」,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来治疗,但是误用「以火劫发汗」,让火靠近身体来出汗叫「火劫发汗」,这样容易出现溶血性的黄疸病,在〈阳明篇〉已经介绍过了。「邪风被火热」,也可叫风邪被火热,风邪本来应该用桂枝麻黄来发汗就好了,结果一充血就造成「血气流溢」,血液循环加快,血管一扩张就渗透到皮下,「失其常度」。

风邪是阳,用火攻也是阳,所以说「两阳相熏灼」,温度升高了肯定会蒸发水分,蒸发水分的结果一定会影响到组织发生变化,组织发生变化则「其身发黄」,这边是因为错误的治疗引发溶血性的黄疸,血管扩张温度持续升高,阳盛则鼻腔黏膜充血最后导致它负荷不了就出血了,所以说「阳盛则欲衄」。水分从汗液流失掉,相对的尿量就会减少,所以他说阴虚有形的水分被蒸发掉了,不是排不出来而是根本就没有尿液了所以「阴虚则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跻颈而还」,我们在前面在 41 条、185 条及 206 条都提到过这个问题,但是提到「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的只有 41 条跟 185 条。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继续持续温度升高的话到最后口腔黏膜的整个组织全部都溃烂掉了,肠管水分干枯也会出现不大便,越是大便干燥越排不出来,毒素干扰大脑中枢神经,出现了「久则谵语」。甚至胃神经出现痉挛,出现了「甚者至哕」。坐立不安了已经非常的不舒服,「手足躁扰」就是坐立不安,方向都搞不清楚了所以「捻衣摸床」,运动神经也障碍了,像这样子非常严重的病变,又有溶血性的黄疸,连口腔都溃烂了,还有很多各种症状,你说这样子严重还是不严重呢?那就要看他本身身体的功能如果逐渐恢复的话,应该是很乐观的。不然的话就要透过医者的治疗,「若小便利者」,就比较乐观了,意味什么呢?你的小便有在恢复的话,表示其他生理功能也逐渐在好转恢复了,所以「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最后一句话是一个预后诊断,就看你的生理功能恢复到什么样的程度,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呢?从尿尿去观察。可是现代的医学他不管你了,尿不出来就塞一根导尿管,所以你就无从去观察了,今天有一个小男生,开过四次刀,他本身先天没有尿道的,尿道是人工制造的,很小,才大概两岁左右,但是很懂事。

【吴谦注】

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致生诸逆也。风属阳邪,被火益热,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以风火俱阳,故曰两阳熏灼;热蒸血瘀达于肌表,故其身发黄也。血为热迫,故上逆欲衄;阴虚液竭,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故身体枯燥;阳热熏灼,阴液上越,故头汗出跻颈而还也。热传太阴,故腹满口燥;热传少阴,故口干咽烂;热壅于胸,故肺热微喘;热结于胃,故不大便。愈久则热益深,故哕逆谵语,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证见矣。凡此诸坏证,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乱,真阴立亡,多不可治。然或小便利者,则阴气尚在,故犹为可治也,可不慎之于始哉!

 

「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致生诸逆也」。风是阳邪,你用火攻被火益热,「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以风火俱阳,故曰两阳熏灼;热蒸血瘀达于肌表,故其身发黄也」,所以产生了溶血性的黄疸病。「血为热迫」,故上逆到鼻腔黏膜就流鼻血;「阴虚液竭」,所以到泌尿系统的尿量就减少,「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没有水液供应故身体枯燥;「阳热熏灼,阴液上越」,所以「头汗出跻颈而还也」。

「热传太阴」,所以肚子就胀、嘴巴就干;「热传少阴」,所以「口干咽烂」。「热壅于胸」,所以「肺燥微喘」是温度升高、呼吸急促的意思。「热结于胃」,因此大便解不出来,这里的「胃」指大肠。「愈久则热益深」,因此胃产生痉挛现象即「哕逆」,神智大脑不清楚了,「谵语」就是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些症状都出来了。

「凡此诸坏证,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乱,真阴立亡,多不可治」。

「然或小便利者,则阴气尚在,故犹为可治也」,所以你从大便小便的这种现象来观察他的预后状况,「可不慎之于始哉」,一开头你的治疗如果好好来掌握的话,就不至于演变成这些坏病了。

【集注】

成无己曰:《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鞭,若热气下入胃中,消耗津液,则大便鞭,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经云: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太甚,正气逆乱,故哕。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动,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是阴未竭,犹可治也。

喻 昌曰:此证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诸句,则知此证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阴阳俱虚竭」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且头汗为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跻颈以下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亦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便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办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也;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可知也。

程应旄曰:以上诸证,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象,推求其原,一皆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如此,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沸腾,欲治火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法。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干,使小便得利,则太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利之而不利,火无从出,危矣。

 

成无己说:《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这一句话出自《素问》第 74 章〈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鞭,若热气下入胃中,消耗津液,则大便鞭,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经云: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太甚造成痉挛,正气逆乱,故哕」。我们看过打嗝打最久的打了 7、8 年。

「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动,所以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是阴未竭,犹可治也」。所以从尿液来观察作为预后诊断是很重要的一环。

喻嘉言说:「此证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是天壤之别,意思是差距很大。「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诸句,则可知此证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阴阳俱虚竭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

有一位中医界的朋友,替一位师父看病,这师父整个舌质像猪肝一样的,完全没有苔了,那是久病耗阴,滋阴补阴都来不及了,用翡翠水库的水来滋阴都来不及了,结果他还在开附子、干姜,连他店里的伙计都还有点概念,伙计偷偷打电话给我说,这个医师替那个师父看病,舌质都没有苔了,还在开干姜一两、附子一两,怎么办呢?我说你抽掉也可以嘛!不然你把他加地黄二两、玄参一两、石斛五钱嘛!那些都是养阴药啊!他说不敢。师父吃了药以后,下肢的皮肤就崩裂掉,当然那个师父没有多久就往生了。那时候他问我要不要去看那个师父,我说已经有人在看了我就不会去插手,除非你来找我的话,不然我不会插手。久病耗阴,你还在用干姜、附子,这边也是一样的意思。

「且头汗为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跻颈以下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会流鼻血了。

「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可能就会出现圊(ㄑㄧㄥˉ)血,「圊血」就是便血的意思。圊就是指厕所,上厕所会有血当然就是便血的意思。「亦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就不会圊血了。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刚刚我们也提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可知也」。

程应旄曰:「以上诸证,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象,推求其原,一皆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如此,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沸腾,欲治火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法」,用滋阴的药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干,使小便得利,则太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若利之仍尿不出来,火就没有发散的地方了,危矣。

有一个桂○,将近 60 岁的女性,她就是全身有烘热感,尤其是下半身,我从来不开知柏八味的,结果我用了一次,用一次就有效,我就跟方医师研究,我说这应该从火郁汤的角度去思考,东垣有一个方叫升阳散火汤,我就用这个思想,在所有滋阴药里面,加了一味防风进去。果然,今天来,反应不一样了,她说已经好了很多了。所以老祖宗很厉害,老祖宗是拿活生生的人做实验的,那些小白鼠会告诉你脚有烘热感吗?今天你能够用什么方法设定说小白鼠的脚会有烘热感?那个用温度计是量不出来的,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烧烧,那个温度计量出来一定是 36.5~36.8 度,肯定不会出现 40 度以上的温度,你知道吗?那个热觉是他的感觉。现在的新新人类就是因为爱吃冰冷的东西,吃了就「束着」了,不会散热嘛!那你要不要散火,古代的人那有钱去吃枝仔冰,苦都苦死了,家里都穷的要死了,哪有钱吃枝仔冰。

以前出门哪有这些水壶,我们看到哪个地方有水,就用荷叶包一下就这样喝了,很多人便当都没带筷子,很多人就用夹竹桃的杆子当筷子,一吃就中毒死翘翘,夹竹桃有毒啊!它的杆子又直直的,刚好切下来当筷子很方便,就中毒死翘翘,去研究的结果,菜没有问题,就是夹竹桃有问题。

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子过的,哪有水壶可以带水,也没有雨伞,比较早就穿蓑衣、戴斗笠,笨重的要死!哪有小朋友要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条文】

366、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医发汗」,太阳病用发汗法是正确的,结果「遂发热恶寒」,照道理应该不会「遂发热恶寒」,可能是用方不对了,方法有错误。

接着「因复下之」,「复」当「反」字,「因反下之」。既然发热恶寒,你应该可以继续用发汗法才对啊!结果「因反下之」,我们回到第 40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里的思想及病理的演变等于 40 条告诉我们的,因反下之结果就造成「心下痞」了。

因为发汗就表虚了,下之就里虚了,表就是阳,里就是阴了,所以「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阳如果不够阴就盛了,「无阳则阴独」,就是阳虚阴盛的意思。

「复加烧针」又加烧针一定又让他发汗嘛,发汗以后导致水分消耗,所以胸口闷而且烦。「因胸烦」,〈少阴篇〉有胸口会闷会烦,那边有猪肤汤。「面色青黄」,演变成黄疸病了,水分脱失你会发现你的皮肤一直在跳动,「肤瞤」,「瞤」就是跳动的意思。「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回到脾胃的本色,脾又主四肢,「手足温者」,预后状况比较良好。

【吴谦注】

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但表里俱虚,阴阳并竭,已成坏证矣。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化,而复加烧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故胸满而烦,面色青黄,肌肤瞤动也。见证如此错杂,故为难治。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厥而温,则为阴阳之气未竭,故曰易治也。

 

「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可见他用汗法是对的,可是他的使用剂量太过的话也会演变成坏病,所以「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但表里俱虚,阴阳并竭,已成坏证矣」。「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化,而复加烧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因此胸满而烦,面色青黄,肌肤瞤动也」,肌肤一直在那里抽动,「见证如此错杂」,那就很头痛不好治了。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会冰冷而维持正常的温度,「则为阴阳之气未竭,故曰易治」。

【集注】

方有执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青黄,脾受克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于四末也。言既经反复之误,又见克贼之色,肌肤瞤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今则土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阳复,故为易愈也。

 

方有执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青黄,脾受克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于四末也。言既经反复之误,又见克贼之色」,木克脾土就很不好处理,发汗太多又攻下,水分流失太多,形成脱水现象,形成电解质的不平衡,因此「肌肤瞤动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

「今则土见回生之色」,四肢末梢的温度恢复正常,胃家之阳气恢复,因此预后状况就很乐观了。

【条文】

367、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小便次数很频繁量也多,「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脚抽筋像这个就不应该是桂枝汤的症状。第一个小便数,第二个出现「心烦,微恶寒」,尤其是心烦,心烦就表示有内热,有内热就应该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所以你不是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反用桂枝汤攻其表,这是错误的。

桂枝是辛温的,现在有心烦就表示有阳热的症状,吃了桂枝汤,桂枝辛温就会影响神经的传导,所以「得之便厥」,而且「咽中干,烦躁吐逆者」,针对手脚冰冷赶紧用作甘草干姜来恢复他手脚的温度。因为甘草干姜汤会燃烧能量,使得手脚温度恢复正常,「以复其阳」,等手脚温度恢复,即「若厥愈足温者」。

因为一开头脚抽筋了,所以第三阶段用芍药甘草汤一吃,手脚抽筋就好了。我们平常是加怀牛膝跟木瓜来加强疗效,其实单用芍药甘草汤就有效,所以我是觉得在很多学校的保健室里应该准备芍药甘草汤,小朋友运动完了,常常抽筋,你就大剂量的芍药甘草汤给他吃,病就立刻恢复。

第四个阶段呢,「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第五个阶段,「若重发汗,复加烧针」,那就会造成心脏衰竭的现象,会形成亡阳的症状,赶紧用四逆汤来强心复脉,所以这边分成五个阶段。

【吴谦注】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烦躁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则脚即伸也。若胃不和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自可愈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次数多量多,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

「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脚抽筋是表寒,这边当然是热性病,但有的时候也要考虑一般年纪大的人就要考虑肝血不足。「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意味着我们可以用 19 条的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

服后手脚冰冷,那是「阳因汗亡也」。「咽干者」,是有形的水分因汗而耗竭也;「烦躁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所以赶紧用甘草干姜汤来「缓其阴而复其阳」。吃了以后他的手脚就恢复暖和了,「则是阳已复」,他的血液循环供应恢复了正常,「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则脚即伸也」,他脚抽筋的现象就改善了。

「若胃不和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大便微溏」,大便微微的稀稀软软的,「胃和自可愈也」。

「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的了,「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所以这边分成五个阶段,本来一开头的辨证错误,他认为应该是用桂枝加附子汤,是完全针对自汗出、微恶寒、脚抽筋这样的立场。

【集注】

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证,而头项不痛,知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证,里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治之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证,而头项不痛,知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证,里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烦字上」。问题就在一个「烦」字,烦就是有热象的意思。「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治之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应该不是仲景的医案,仲景应该不会那么烂才对,可见当时很多蒙古大夫是乱整人的。

下条 368 条是把 367 条用一个问答的方式重新再设定。

【条文】

368、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问曰:「证象阳旦」,意思就是 367 条的第一段「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就是阳旦证。「按法治之而增剧」就是用桂枝汤治疗吃了以后反而变坏了、而且变严重了,手脚冰冷啊,喉咙干燥啊,膝盖下面的两个胫骨都痉挛,而且出现谵语的症状了。医师他就诊断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两脚的痉挛也会恢复正常,果然真的不错。

所以现在我们呢也要常常跟病人作预后诊断,说吃了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以后,你可能大便次数要增加,要解大便的时候你的肚子可能有一阵子绞痛喔,那你就会想解大便,然后大便解完了你的痛感就消失了,果然他就反应了,问他说大便次数有没有增加啊?他说有,大约 3 到 5 次,会不会绞痛啊?会,想解大便就会绞痛,那是不是就好了?对啊,他就会服了你。什么样的预后你都能掌握,他就会对你有信心了,所以事先警告他吃了这个药以后大便可能会一天 3 到 5 次,那你就要考量上街的时间,因为你要上街办事啊,你就会估算,吃了药大概几个钟头会有反应,自己就会调整,果然这个医师就告诉你你的脚能打直了,哎,真的不错呢。

你怎么会知道他的手脚半夜就恢复正常的温度,脚就不会抽筋了呢?「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膝盖下面的胫骨就会痉挛,病有点像桂枝汤证,「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的温度恢复正常了,只是脚还有一点点抽筋,「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给他芍药甘草汤,另一种是大剂量的用芍药甘草汤,大剂量的意思用煎剂的话芍药可以用到一两,甘草可以用到五钱,「尔乃胫伸」,结果真的脚抽筋的现象就好了。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吴谦注】

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桂枝证当用桂枝,值时令温热,或其人有热,用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也。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阴旦汤,即桂枝汤加干姜也。

证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按法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也。盖心烦小便数,咽中干,似乎阳旦,而不审脚挛急,微恶寒之证,是阴寒也,即以阳旦汤攻其表,误也。所以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谵语等坏证作也。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如其言者何也?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虚,非寒虚也,故此知用桂枝不足以治其寒,而加附子温经。即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等证,浑不为意。且更与甘草干姜汤,至夜半阳回足热,胫尚微拘急,即与芍药甘草汤以和其阴,尔乃胫伸,继以承气治其阳明内结,故微溏而谵语止,其病可愈矣。是皆由于救之得法耳!

 

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桂枝证当用桂枝,值时令温热譬如夏天,或其人有热,心烦微恶寒就是有热的意思,用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也。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就要用阴旦汤,即桂枝汤加干姜也。

桂枝汤加黄芩其实就是桂枝汤加小柴胡汤的意思,桂枝汤加干姜其实就是桂枝汤加理中汤的意思。

证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按法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盖心烦小便数,咽喉干燥,好像是阳旦证,而不审脚抽筋,微恶寒之证是阴寒,就用阳旦汤攻其表,误也。所以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谵语等坏证作也。

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如其言者为什么会那么灵光都像医师所预料的呢?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虚,非寒虚也,故此知用桂枝不足以治其寒,而加附子温经」。因为附子燥热就会造成大便硬了,「即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等证,浑不在意。且更与甘草干姜汤,至夜半阳回足热,胫尚微拘急,即与芍药甘草汤以和其阴,尔乃胫伸,继以承气治其阳明内结,故微溏而谵语止,其病可愈矣。是皆由于救之得法耳」。

所以别人在放火,你要怎么样去救火?别人在破坏,你要怎么样去建设?很累,你知道吗?而我们的消防队就只有一个队,不能同时派多队出去。

【阳旦汤方】(补)

桂枝三钱 芍药二钱;酒焙 甘草二钱;炙 黄芩三钱;酒炒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擘 

右水煎,去滓温服,无时,日二、三服。本方加干姜,名阴旦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加黄芩,所以你不敢用桂枝汤,不敢用葛根汤,你可以加桔梗、加元参、加牛蒡子啊!如果有喉咙痛,可以这样子用。

右水煎,去滓温服,无时就是随时都可以吃,一日吃二、三服。桂枝汤加干姜就是阴旦汤。

甘草干姜汤就是两味药,我们在前面已经有介绍过,它可以治疗频尿症。在《金匮》的第七章〈肺痿肺痈〉有一个症状,就是“肺中冷证”,“肺中冷证”一个是用射干麻黄汤,一个是用甘草干姜汤,它可以治疗口水很多,所以包括你家里的小宝宝在长牙齿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直在流口水的现象,你给他吃了甘草干姜汤以后,他的口水就会收了。可是我们还是要重申,干姜是燥热的药,吃了口水减少了,但是有可能大便会变的比较干、比较硬。

芍药甘草汤只有两味药,我说它是桂枝汤的变方,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啊!大家可以发现桂枝汤里面有芍药甘草汤两味药,它只不过是把它的剂量加重而已,所以芍药甘草两味药你不要小看它,它是很神奇的方子。杨梅有个朱女士,23 年次的,她有退化性关节炎,她有骨刺,西医肯定都是要开刀,她有灰指甲去年七月十六日来看诊,后来九月又来看第二诊,接着她就一直在杨梅拿药,就这样吃到今年三月。她女儿住在永和,是一位老师,她说她妈妈的退化性关节炎已经好了,决定不用开刀了,骨刺也好了,也不要开刀了,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副作用,竟然灰指甲也好转了。我从头到尾都是用芍药甘草汤,用四妙散加骨碎补、续断、黄精等专门补肝肾的药,如果痛加个乳香、延胡索也可以。

所以,芍药甘草汤被称为“去杖汤”,你吃了它以后拐杖都可以去掉了,那你的什么退化性关节炎、骨刺啦!不是要拿拐杖才可以走路嘛!所以叫去杖汤,大剂量的。

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从头到脚的痉挛,所以很多巴金森氏症的手颤抖,我都用芍药甘草汤加甘麦大枣汤,吃了以后,手抖的现象就改善了,我会加点天麻、钩藤钩,加点秦艽、僵蚕、蝉退、石决明。石决明的味道不是很好吃,它是海里面的介壳类,有腥臭的感觉,实在不得已我也不太轻易用,其他刚刚念的那些药,吃了以后,手抖动的现象就改善很多,所以从头部一路下来,咽喉的痉挛,很多人一紧张就咳,就会痉挛,肚子痛更不用讲了,都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来疏缓。

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子宫痉挛,太多太多了,它是抗痉挛的药。睡觉有的时候也会做恶梦,我都会用温胆汤比较多。小儿癫痫,钩藤钩一定会用到,脚抽筋好了,竟然二十多年的便秘也好了。有一个病人他就是常常抽筋,结果开芍药甘草汤加牛膝,大概吃一包就会有效,结果他二十多年的便秘就这样糊里糊涂好了,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它让他的肠神经不要痉挛,一松,大便稀哩哗啦就出来了,太有意思了,最主要就是好吃又甜的不得了。

【条文】

369、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吴谦按】

「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脉非常的微弱。「微脉」本来就三部无力,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所谓“三部无力似有似无”之微脉可考。

「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这三句,与下文的「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好像连不上,所以他说上下文义接续不上,可能是别的地方的文章跑到这边来,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所以一定要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这不是吃一个礼拜喔,也不是吃一个月或半年喔,而且要「经年始可愈也」。

所以有些人实在是会令我们真的很生气啊!很想跟他说,你干脆就不要来了。二十多年、十几年的毛病,很严重的毛病,像今天就有二个严重的脚水肿的病人,一个是从南部来的,她先生是一个药师,水肿严重,上星期第一次来脚跟本不会走路,今天来已经很好了。有一个姓谢的,水肿的很厉害,结果也是上星期才吃一个礼拜,今天就来问,你看这个病什么时候才会好?我说能够稳定现状已经阿弥陀佛了,尤其像尿毒的病人,你还希望他好,不可能的嘛!所以真的非常生气,你看这边很多都告诉你要「经年始可愈也」,起码要吃一年以上哪!

【吴谦注】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惕也。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而成痿矣。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液两虚」。「阴液虚」,所以就虚烦;「阳气虚」,所以就脉没有力;「阳气微而不升」,因此你的血液上不了大脑,输送到大脑比较少因此就出现「目眩冒」了。「阴液虚而不濡」,所以不能供应到手脚运动神经,「故经脉动惕」,一直跳动和抽筋了。「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所以就力乏筋软整个人就瘫掉了。

【条文】

370、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上焦部分:「咽喉不利,唾脓血」。下焦部分:「泄利不止者」。

我们在前面 230 条有一个黄连汤,我们就曾经介绍过,我说在这本书里面出现“上热下寒”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 230 条的黄连汤,一个就是 370 条的麻黄升麻汤。230 条那边是「胸中有热,腹中痛」,胸中有热是指上热,腹中痛是指下寒,“上热下寒”是因为阴阳的气不能够升降。

这边喉咙部分是上热,痛到唾脓血,拉肚子是下焦,所以泻利不止。因为上热下寒很难缠,治他的喉咙痛跟吐脓血一定要用凉药,一用他拉肚子拉的更厉害,治疗他的拉肚子一定用热药,用干姜附子四逆汤真武汤这些,拉肚子一吃好了可是喉咙痛的更厉害,上热下寒就很难治,难治也要治,就用麻黄升麻汤主之。

【吴谦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证。中寒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阴阳,而大下之,导致变成中寒下竭之坏证。中寒故寸脉沉迟,手足冰冷拉肚子;下竭所以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循喉咙,贯膈注肺,因此咽喉不利,唾脓血,这个都不重要。

第一个变成「中寒下竭之坏证」,最主要这一条条文就是「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刚刚讲过了拉肚子你一定用温药,「若温其下,恐助上热」,因为喉咙痛又吐脓血,用凉药「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在这个方子里边告诉我们:「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

「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所以麻黄升麻汤的作用是什么?它有「解表和里、清上温下」的功效,不过我开始时不太苟同,因为干姜热药吃到肚子里面,难道不会跑到喉咙去吗?我是有点怀疑啦!这个观念当然受徐灵胎的影响,徐灵胎在他的书里就讲,这个药吃到肚子里,就一定分配到全身,怎么可能会这个药跑到这里,那个药跑到那里,后来有一些人来印证,说吃了那个药一定会走到那里,才会恍然大悟,老祖宗是根据他的经验归纳出来的。

【集注】

程 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炽者,其阴必虚,六、七日虽当传里之时,设表证仍在而大下之,则阴伤而阳亦陷。寸脉沉迟,手足厥冷,下利不止,伤其阳而气内陷也;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伤其阴而热内逼也。一下之误,既伤其阳,复伤其阴,故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从外入于内者,仍当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 昌曰: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矣。

 

程知说:「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炽者,其阴必虚」,体温升高的话一定会消耗体内水分。

「既伤其阳,复伤其阴,所以就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调下,清热滋阴」。这边也可以补充吴谦是说「解表和里,清上温下」,这边是说「升阳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从外入于内者,仍当从内出于外也。

故曰:汗出愈。

喻嘉言说:寸脉沉而迟,明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更何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传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就尽解。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碎绵里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天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洙,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边的麻黄是发汗剂,升麻可以到达喉咙,知母、黄芩可以清喉咙之热,萎蕤(玉竹)也是针对喉咙,石膏也是喉咙,天冬、甘草这几味药都是往上走的,这边的当归、白术、干姜、桂枝、茯苓都是往下走的,所以分成两组人马。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以后,分温三服」。

在吃第一次跟第二次的时间要隔多久呢?「相去如炊三升米顷」的意思就是要隔开“煮三升饭的时间”,令尽,汗出愈。

【方解】

下寒上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治也。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下寒」就是拉肚子,「下利不止」。「上热」就是咽喉痛、吐脓血。「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这个我刚刚跟大家报告过了,要参考第 230 条的黄连汤。「今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治也」。

刚刚我们念过「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其实把麻黄排除掉,事实上麻黄有升散的作用,但麻黄叫「和内」应该不太能接受。

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冷,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正自安也。

有关“上热下寒”的条文,《伤寒论》中就这两条,在临床上面我看过国华陶瓷的一个女孩子,她一天到晚喉咙痛,给他用一些比较凉的药呢,她就拉肚子,治疗她的拉肚子呢,一吃她喉咙就痛。

另一病例,他本来每次香港脚发的时候,喉咙就不痛,香港脚一治好他喉咙就痛。所以我说你自己决定,看看你要不要治疗你的香港脚,你要把你的香港脚治好,你就永远喉咙痛,让他香港脚发喉咙就不痛,这个病有一个出入管道,香港脚一发,病邪就聚集在香港脚的地方,它就不会跑到咽喉部这边来,很有意思。

有的人是倒过来,是“上寒下热”,我有一年在台中的逢甲大学门口,新学友地下室看义诊,那天就看一个病例,他一天到晚咽喉就不舒服,是上寒,这种动不动喉咙就不舒服就有痰,咳嗽,可是竟然他冬天睡觉都要把两只脚露在外面,这个叫“上寒下热”,“上寒下热”我已经看了好几个了,他冬天只要一盖到被子,脚就受不了,就好像会有烫烫的、灼热的感觉,很有意思喔!

我们昨天也看了一个很怪的病例,他只要脚盖了被子,他就遗精,他只要洗个冷水,等一下尿尿就会有灼热感,这是什么症状啊!他肋胁下好像有雨伞顶着的感觉,就是肋胁胀的感觉,后面两个症状特别妙,只要脚一盖到被子,他就遗精,他只要一洗手洗冷水,等一下尿尿就会有灼热感,碰到冷水就想尿尿这是最常见的,甚至听到嘘嘘的声音,他就想尿尿了,那个很麻烦,只要听到有漏水的声音,他就想尿尿,这是最常见的,但是这是什么症状呢?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