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十一讲
【条文】
371、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如果八、九日用实际天数来看,是进入了第二周期。如果把「日」字当一周期,那就是八、九周,约二个月了。临床上也常看到一感冒就是大半年,咳了好几个月。
如果以〈太阳中篇〉第 54、55 条来看,要用麻黄汤主之。因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属表病,应该要用汗法。这条条文用了「下之」,所以也是误治,造成病人出现了「胸满烦惊,小便不利」,因为水份已经被泻下法排出体外,相对的尿量会减少。「谵语」就是大脑中枢受到干扰,开始胡言乱语。「一身尽重」表示有湿的症状,如果头重重的,好像戴钢盔,表示头中寒湿。如果全身都笨重,表示全身有湿的症状。有些人到了下午,会觉得鞋子变小了,实际上是脚肿大了,表示这些人的水份运化代谢功能有问题。「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身体湿重的程度,使身体连转身、翻身都困难。
在《诗经》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辗转反侧就是翻来覆去的意思。
因为有「胸满烦惊」「谵语」,与大脑有关。「一身尽重」与湿有关。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龙、牡就有安定大脑中枢的作用,就是潜阳的作用,介壳类的药物都有潜阳的作用。因为如果阳亢,情绪就会亢奋、睡不着觉,就要用介壳类的药物来潜阳、安定大脑中枢。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简称为柴胡龙牡汤,它可以说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吴谦注】
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
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入于胸,气壅塞也。
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谵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
在下者,轻则小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道阻也。
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也。
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
【吴谦按】
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涩,阳气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
寒湿身重,用真武汤,桂枝附子汤,以不渴里无热也。
热湿身重,用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谵语胃有热也。
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用芩半大黄为佐也。
「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在第 40 条的时候就提到过,下之太早,会造成结胸。
「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昏、狂其实都与「心」有关,这里的「心」指大脑,所以「在中者」其实都与「心」有关,这里的「心」指大脑,所以「在中者」这句话应该改成也是「在上者」也是。
「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身体内的水分、湿邪,渗透到皮下、甚至肌肉组织,所以全身肌肉酸痛沉重,造成「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地步。
「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因为小柴胡汤就是和解法,再加龙骨牡蛎就是镇固。有人参、大枣就有补的作用。有桂枝、生姜、大枣就有桂枝汤的架构。有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等于有小柴胡汤中七味药中的五味药。而大黄就有攻下作用。
按文部份,「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这是辨证的重点,全身很笨重、头重像戴钢盔就是有湿,脚肿胀感就是有湿。有湿症,所以用茯苓,如果更严重就要加白术、苍术,还不灵光就可用车前子、白茅根等。
其实临床辨证掌握几个简单的关键,就很清楚。不要连干咳好几年了还开出小青龙汤加补中益气再加香砂六君子汤。我每一诊都看得到病人带来的处方,就常见别人开的处方就是龙胆泻肝加知柏八味,再加血府逐瘀,几乎○○医院的医师对每一个病人都这样开,不知道最近有没有改进。
「阳经湿热」是热证,因为出现了「烦」的症状,所以属热。而「阴经湿寒」是寒证。
「寒湿身重,用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在后面的〈痉、湿、暍病篇〉就会提到,它与第 19 条的桂枝加附子汤只差一味芍药。第 19 条桂枝加附子汤中有芍药,而附子只有一枚。而桂枝附子汤中没有芍药,且熟附子用了三枚,是《伤寒论》条文中用得最重的。附子汤是用二枚生附子,而桂枝附子汤用熟附子三枚。「以不渴里无热也」,所以问诊时一定要问渴不渴。
一般而言,会渴,大概都有热证。不过也有例外,有一种证候,称为「湿困脾阳」,在临床上会口渴,虽然舌头上舌苔白滑、有水份,很可能会误导,舌头上有水份怎么还会口渴呢?其实是「湿困脾阳」,病人会自感口渴。这种类型的口渴反而要用砂仁、豆蔻等醒脾燥湿的药。
「讝语」与「谵语」,读音不同,但意思一样,就是胡言乱语的意思。
「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所以有寒湿身重、热湿身重、风温身重,辨证重点有些不同。但是风湿、风温身重还是可以用柴胡龙牡汤,茯苓、半夏、大黄就会用到。
【集注】
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搏于膈,所以烦也。惊伤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虚邪胜,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血清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 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烦惊,治以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虚实辨之。半苓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下后大法备于斯矣。
喻 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 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证,诸家注作心经病误矣。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九日过经,下之尚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是之变,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饮通津,加龙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方有执:「惊伤心,心藏神而居膈」,其实这个心应该不是心脏,是指大脑、中枢神经。「伤寒本一身疼痛」指〈太阳中篇〉第 54、55 条条文,第 54 条「体痛呕逆」,第 55 条「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程知:「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指栀子、厚朴。厚朴有消除胀满的作用。(条文第 80 条)
「因火劫而致烦惊,治以桂枝龙牡」,在后面的条文就会有「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会与柴胡龙骨牡蛎汤作一比较。
而在《金匮要略》第六章〈虚劳篇〉中也有一个桂枝龙骨牡蛎汤,是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所以两个方子差了一味药,一是用蜀漆,一是用芍药。
「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为龙骨牡蛎有收涩、镇定作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是「因火劫而致烦惊」,作用是「挽心阳之外越也」。
而柴胡龙骨牡蛎汤是「因下而致烦惊」,其作用是「解心阳之内塞也」。
接着程知作了归纳,比较了大小陷胸、泻心汤,并以「半苓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来说明用药的方法。大家充分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大胆放心的使用这些处方。
喻昌:「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神明指的也是大脑,所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的是大脑。「于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表示症状变化至此,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治好的。
张璐认为「此系少阳之里证」,认为与心经无关。「少阳有三禁」,我们在 214 条就提过,少阳病禁用汗、吐、下。
柴胡龙牡汤对惊悸、怔忡、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等,效果良好。我用来治疗癫痫效果很好。另外对车祸、意外造成脑部伤害也是可用柴胡龙牡汤作为基础方。
柴胡龙牡汤现在都没有用铅丹,去了铅丹疗效还是很好。铅丹毕竟是重金属。龙骨、牡蛎只是介壳类含有磷、钙成份,可以调整体内酸碱平衡,尤其是电解质的不平衡。
临床病例
一位荣总的医师,车祸之后,大脑受损,发生癫痫。一开始吃西药“癫通”,会造成思路停顿、呆滞,甚至十几秒中一片空白。我建议他直接买 200 公克一瓶的柴胡龙牡汤来吃,吃了大概 2 瓶,他自己都感觉到抽搐、放电等异常现象就改善了。
临床病例
有一位住在头份的小男生,从小牛边脸上有胎记像关公一样,而且有癫痫,他在○○、○总治疗大约花了二、三百万。他自己学佛,每年寒暑假都到台中寺庙短期出家。找我看诊以后,就比较少发作,一方面学佛以后情绪也比较宁静。有一次发高烧、有痰,其母害怕会诱发癫痫,连夜搭车到台北找我看,开了药,再到医院住院,观察了二天也没有发作。
临床病例
在民国 85 年 9 月 24 日在○○医院看一位钟姓小男生,车祸后昏迷,脑部受伤有瘀血。西医是由神经外科医师评估要观察 6 个月,开刀成功机会也不大。于是家属请我去看诊,病人虽然神识不清,但是真的是「胸满烦惊」,一下子翻过来、一下子翻过去,手舞足蹈、脚乱踢床舖,他的二个舅舅都是中医,住院十多天后才打电话给我,我上去看诊,当天用饮片,每一次服药外加一瓶麝香(现已禁用)。第一次服药完,眼睛就可以睁开了。
由 9 月 24 日服药到 9 月 30 日,人就清醒过来了,可以下床走路,服药才一个礼拜。10 月 1 日○○院方就叫病人办理出院了,因为已经会走路了,不能再占病床了。服药才六天就可以出院。出院后持续吃药,到了 11 月 16 日就回到学校上学了。
不过,他在家期间,有几次莫名奇妙地就冲到门外,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在我的临床经验上,一些脑病、脑外伤的病人,清醒之后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最常见的是情绪、人格会有变化,行为会怪异。
所以对一些脑伤、中风后的病人须要复健,身体机能的复建如物理复健,对语言障碍的语言复健,对人格怪异的心理复健。一共要有三种复健方法。
柴胡龙牡汤对于脑中风、脑出血、精神分裂、蜘蛛网膜下腔出血。精神官能症等,可以使用此方来治疗。
临床病例
有一位 58 年次,去年因为连续一个多月不想吃饭,他到○○医院检查,所有的血液检查、心电图……都正常,最后要做脊髓液的检查,一抽脊髓液后,由去年 5 月 16 日昏迷到现在,已经昏迷一年多。现在住在安养中心,一个月花费二万多元。老实说,不想吃东西的症状,我们要一些健脾、安神的药就会有帮助,例如四君子、六君子汤合甘麦大枣汤,再加神曲等药就会有帮助的。
临床病例
有位张国○老先生,他的儿子张○○,在宜兰当兵,骑摩托车被军车撞,昏迷,送到○○医院,老先生还找了二位中医师。一位板桥魏中医师,一瓶 200 公克药粉要价三万元,出诊费 3000 元,结果吃一次就不舒服,三万元一瓶的药就丢在床边。又找了一位补阳派的大师,开了大量的干姜、附子,结果药一吃下,病人是没有意识,但是一直皱眉、吐舌头、吹气,肯定是很辣的。这样子被耽误了不少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张老先生透过一位何姓记者,请我到医院看诊,病人持续服药后,渐渐有进步,例如:病房中在看电视,看到喜剧时病人会笑,看到悲剧时病人眼角会流眼泪。不过一直到今天已经近六年了。张老先生陆续又找了不少耳针专家、各类专家,花了很多钱。大概只有我没有收费,看完诊还自己由医院走回家。
我用的就是柴胡龙牡汤、桃核承气汤加减,不过病人动了很多手术,脑部骨头有一个 T 字的疤痕。而且最重要的黄金时机不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反而用干姜、附子,耽误了不少时间。这位补阳派的大师,出诊一次大概就要一万元。平时一帖桂枝汤要收 350 元,把药锉成粉末,就没人看得出来是什么药材。
我是觉得:病人生病已经很可怜了,还要受到物质金钱的压迫,很不应该。这作法是可恶的行为,披着合法的外衣在讹诈钱财。老天爷应该要加倍处罚这种人才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龙骨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二枚;擘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
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现在科学中药的柴胡龙牡汤已经去了铅丹,用起来比较安心,不会有所顾忌。
「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所以一些错杂的怪病都可以用这个处方来治疗。
伤寒方中,药物组成超过 10 味药的方子只有三个方,麻黄升麻汤(第 370 条)。有 14 味药,柴胡龙骨牡蛎汤 11 味药,乌梅丸(厥阴篇第 307 条)10 味药。但乌梅丸如果把米饭与醋也当成组成的话,就变成了 12 味药。
【条文】
372、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吴谦按】
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原本已经很容易出汗的人,还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剂去发汗,很容易造成亡阳。因为体液与电解质的流失,造成了心跳加速,就是「必恍惚心乱」。
「小便已,阴痛」,因为水份太多已经由汗水排出,所以影响了小便,小便时阴部会有痛感。
「与禹余粮丸」,吴谦认为小便已经出现痛感了,还在用收涩剂,不是适当的。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吴谦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
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痛也。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有些人很容易出汗,他的头发随时随地就像刚从游泳池起来一样。
「重发汗」就是大发汗。伤寒方中大发汗的方子,就是麻黄汤、大青龙汤。
「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痛也」,因为体内水份已经由汗排光了,因此小便时,男生的阴茎生殖器就会有痛感。女性当然指尿道。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方有执:「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伤寒论》中的「荣」字就是「营」字。「阴」,宗筋也,宗筋指男性的生殖器,不过以女性而言「阴痛」应该指尿道痛。
由第 372 条到 377 条,都是介绍那些病人不能用发汗法、误用了发汗法会有那些变症。第 372 条误汗就有「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的变症。
【条文】
373、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平时容易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用发汗法,因为大部份的发汗剂会扩张血管,会兴奋动脉血管。
「汗出必额上陷」,如果发汗太多,水份流失,额头上的筋脉就会凹陷下来。很多人认为「额头」怎么会凹陷下来。不过临床上去观察,很多拉肚子的病人,日子一久,会发现他的眼窝凹陷下来,脸部肌肉也消瘦凹陷下去。所以「额上陷」应该是指筋脉消瘦凹陷。
「脉紧急」,因为发汗剂会扩张血管、兴奋动脉血管。「目直视,不能眴」,眼睛变得呆呆的,不能转动。表示发汗太过影响了视神经、动眼、滑车、外旋神经。「不能眴」,「眴」念ㄒㄩㄣˋ,不能转动的意思。
一般眼睛变得不能动,甚至往上吊,只有癫痫发作或是急惊风才会这样。但也有因为情绪太紧张的例子,有一沈姓小朋友在永和竹林路的○西国小,念一年级的时候,由于人缘、能力好,被推选为班长。有一天居然发现眼睛不能动,老师也很紧张。其父母没有把沈小朋友送去看神经科、眼科西医,直接送来找我看诊。我详细的问他,他才回答:「因为作班长,管小朋友不动,有挫败感」。才一年级就有挫败感,我要求父母,明天去跟老师反应不要再当班长。
幸好没有送到脑神经科,要不然又作一大堆检查,X 光、核磁共振、电脑断层,说不定又要抽脊髓液,会花很多钱。我们用甘麦大枣汤,用葛根汤,加钩藤钩、茺蔚子,用一些眼科用药与松弛、抗痉挛的药物。
有一些车祸、脑伤、中风后影响到视觉、视神经的病人。例如:有一位○宪德先生,脑瘤,开完刀三年,左眼神经受压迫,左眼看不见,眼皮睁不开。本星期三来看诊,他说:「左边的眼睛,窗口好像变大一点了」。眼皮打不开,就加黄芪、党参、薏苡仁、山药。因为上下眼皮属脾胃所主,加入健脾补气药,眼皮就比较有力气一点。
其兄○宪政中风后手举不起来,我们用柴胡龙牡汤加减,服药后,手就举起来了。其母因带状疱疹,引起颜面神经麻痹,口眼嗝斜。一家三人都出现了神经的症状。
【吴谦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
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目,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衄家是由鼻腔流血,吴谦认为应该也包括吐血。「该」就是包括的意思。
流鼻血,流很大量时,用喷的,也是很吓人。有人睡觉时流鼻血,由于睡着了没有感觉,早上一起床,枕头整个都是血。所以流鼻血严重的话也是有危险的。
「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指有形的物质忽然间流失。
【集注】
喻 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衄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以重虚其虚故也。
喻嘉言:「目得血而能视」,眼睛要有血液的供应才能看得到东西。「汗为血液」应该是汗为心液。「额上必陷」,「额上」不一定是指头盖骨,我们刚刚提过。
「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这是第 84、85、86、87 条那里提过,在伤寒外感,恶寒发热之前,就用麻黄汤先发散解表,自然体温不会再升高,于是脑部不会充血,鼻腔血管不会破裂就不会衄血。
但是此条是平时就经常流鼻血的人,即「素常失血之人」,不能再发汗,否则就是「重虚其虚」。
平时就吐血、流鼻血的人,我们要扩充范围,也包括咳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包括女性月经周期的出血,就是下条第 374 条的「亡血家」。
【条文】
374、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的范围比前条的吐血、衄血更广。「亡血家不可发汗」,如果发汗也是重虚其虚。所以身体的热量随汗流失,热能燃烧不足就会发冷。「寒栗而振」,身体变冷、起鸡皮疙瘩、发抖振颤。
【吴谦注】
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
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依,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凡遇当汗证,便当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吴谦把第 373 条解释为「发阴虚之汗」;而本条第 374 条为「发阳虚之汗」。
「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以「气随血亡」作为阳虚的原因。当然「亡血家」的范围是比「衄家」广,程度也比较严重。
「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亡血之后又再发汗,体液大量流失的结果,会导致气随血脱,导致亡阳、心脏衰竭。
「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阳气衰微则身寒,「噤」指牙关紧闭,「栗」起鸡皮疙瘩,然后身体颤抖,甚至摇摇晃晃。
【条文】
375、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平时就喉咙干燥的人,也不可乱用发汗药。因为经常喉咙干燥的人,大概都属于燥热性体质,或者是阴虚的体质,体液水份不足。
【吴谦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 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
张璐:「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指的是〈少阴篇〉第 284、285 条。以及由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到半夏散及汤、苦酒汤一系统的方剂,治疗喉咙痛上呼吸道的处方。这条文的情况与〈少阴篇〉那里是不一样的。
【条文】
376、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这里是指小便不顺畅的症状,如果广义的扩充范围,包括了真正的性病如淋病、梅毒等,甚至也包括 AIDS 的症状。
「淋」是指小便滴滴答答,不顺畅的症状,不可用发汗法,如果用了发汗法,可能会导致便血。
临床上遇到小便不顺畅的病人,应该先考虑用利水药,例如:冬瓜子、白茅根、车前子等。而方剂就可选猪苓汤、五苓散等。
【吴谦注】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留,水府告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
程 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小便血矣。
「淋家者,湿热蓄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有膀胱发炎、尿道发炎、肾脏发炎的症状,小便不顺畅,甚至有痛感。
【条文】
377、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疮」是指严重的恶性皮肤病,不可以用发汗剂。临床上,有些类型的皮肤病可以用麻杏甘石汤,但一定要搭配养血滋润的药。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我的处方中会有玄参、地黄。同时也要搭配清热凉血药如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等。我绝对不会只单独使用麻黄汤、麻杏甘石汤。
通常会使用合方,例如:麻杏甘石汤合玉女煎、麻杏甘石汤合泻白散一起用。泻白散中就有桑白皮、生甘草、地骨皮,就可以制衡麻黄的发散太过。
所以皮肤病不能强用发汗法。很多医师治皮肤病喜欢用消风散。要知道,不是所有皮肤病都是「风」。大部分的医师喜欢用消风散、十味败毒散、清上防风汤、荆防败毒散,这些方子都是风药居多。
有一位住在林口的林小姐,患有红班性狼疮,找一位○○医药学院药学系的教授开药,此教授竟然用荆防败毒散,用了很久,林小姐也没见起色。要知道,红斑性狼疮并不是风病,而是属于血病。
林小姐其姊为学士后中医毕业的中医师。我用六味地黄丸合玉女煎,以养血、凉血、清热为主,再加入连翘、金银花、玄参。没多久林小姐一切的生化医检数值皆正常平稳,不久怀孕产下一位健康的男孩。有一句话,提供给大家思考「治风不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此条文说明:严重皮肤病的病人,不可以用发汗法,如果发汗太过,会引起痉挛症状。
【吴谦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荣卫愈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病也。
【集注】
喻 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病也。
所以「项强反张」、「颈项强,身反张」,指颈项僵硬,身体角弓反张。
喻嘉言的最后一句话「痉亦膀胱之病也」实是败笔。痉病不能与膀胱病画上等号,这句话可以修正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病。经与脏腑是不同的。
由 372 条到 377 条,都是在叙述:那些疾病不可以发汗。再者,万一发汗后,会有怎么样的坏病或变证。
【条文】
378、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既然已经是「太阳伤寒」,就应该用麻黄汤来治疗,结果蒙古大夫反而用「加温针必惊也」。温针有二种说法。一种就是先把针在火上面烧,然后立即下针。最近电视台有个“老共祖国节目”介绍大陆中医,最近就介绍了一位中国中医研究所的中医师,就是先把针、三棱针烧红了,马上刺入病人穴道。
而另一种温针是先把针扎入体内,在针柄上绑上艾绒,或是黏上艾粒,点燃艾绒,产生热度,由针传递热量到穴位,达到调节治疗的作用。
不过害怕针灸的人很多,尤其又把针用火烧,或在针柄上加艾绒烧,看起来更吓人,所以有时候会有「加温针必惊也」的情况发生。
在二十年前,根本还没有肝炎、AIDS 的概念,有些针灸医师还把针含在嘴里,一手掐穴位,一手下针。用嘴巴含针,现在当然不可能这样作了,现在慢慢开发,已经用无菌针了。不过最近有些无菌针的针柄不是用螺旋缠起来的,滑滑的不好捻针。现在的无菌针是不锈钢制成的比较不容易断,以前的针容易断,所以以前的针灸医师比较辛苦,每天都要整理针具,每天要煮蒸消毒、每天要检查针有没有弯折。
不过现在无菌针的厂商越来越多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无菌呢?不得而知。如果不是真正无菌,很容易造成感染。
「针处被寒」,我们可以当作针灸处不干净而遭到感染。「核起而赤者」,肿起来,肿成一个疱疱。有些针灸医师技术不好,扎针后会肿起来、流血、瘀青,一般情况三~五天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不过如果到国外,把外国人扎成瘀青、流血、肿胀,或是有灸疤,大概会被告,而且要赔很多钱。
国内林昭庚博士专门研究针灸安全深度,是最安全的,不会出纰漏。很多年前,南○街有一位老中医师帮病人扎乳头,结果病人死亡,老医师赔了 60 万,跑到美国躲了半年多。《针灸大成》中已经明白指出,乳头是禁针的,这位老中医太离谱一些。
由于「加温针必惊也」,又造成「针处被寒」,所以病人可能太紧张了,由肚子处有一股气上冲,一直发展到咽喉部,像一只小豚一样,就是「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一股气由肚脐两边向上冲。
「先灸核上各一壮」,在肿胀的地方作艾灸。在灸法中,有一种作法:“会痛的要灸到不痛、不会痛的要灸到痛”,不会痛的表示神经感觉有问题,要灸到痛表示神经感觉恢复了。不过灸法会留下灸疤,例如:灸足三里、灸养老、灸关元、灸命门,最好要灸到有灸疤,再用药物来处理灸疤。不过现代人都很爱惜身体,怎么可能会灸到有灸疤。
奔豚证,也有程度之分:欲发奔豚、必发奔豚、已发奔豚。此条文「必发奔豚」用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本桂枝是三两,加桂变成四两。更加桂,变成桂枝五两。
【吴谦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
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
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
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其心畏而必惊也。」很多人不敢针灸,一针灸就紧张万分,一紧张就容易产生痉挛现象,并不是温针以后一定会惊病。
「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其实这样解释太过于形式,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是针具不干净,古代人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可能是针灸处感染、发炎肿胀。甚至,严重一点感染了破伤风杆菌,会引起全身痉挛,牙关紧闭。
【桂枝加桂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余依桂枝汤法。
【集解】
徐 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脏,而作奔豚。故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气,兼驱外邪也。
桂枝加桂汤是一个方,桂枝加桂更加桂又是一个方。就像桂枝汤原本芍药三两,再加芍药变成六两,就叫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麦芽糖,就变为小建中汤。
所以这条文应该有二个方。
这个方有二种意见:曹颖甫,著有《伤寒、金匮注证发微》,他是姜佐景的老师。另一以《伤寒今释》陆渊雷为代表。一派认为加桂枝、一派认为加肉桂。
主张加桂枝者,是因为「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认为是更加重桂枝。而主张加肉桂者,是因为「奔豚为肾之积」,肉桂入肾,而且可扩张肾脏动脉,增加肾脏血流量,加速肾脏的通透、过滤作用,例如:李东垣的通关丸用肉桂,虽然只是反佐药不过也是用其有入肾的作用。
【条文】
379、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使用桂枝汤、或麻黄汤、或大小青龙汤来发汗,结果竟然用「火熏之」。本来在室内燃烧一堆火,温度升高,病人感觉到热,会出汗才是。但是病人却「以火熏之不得汗」,没有流汗自然不能散热,于是产生内躁。
「到经不解」,如果热不解,持续内热,造成“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便血”。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热伤阳络则由口腔吐血,由鼻腔流鼻血。热伤阴络则会大便出血,或小便出血。
「必圊血」,「圊」就是厕所的意思,就是便血的意思。可能是大便出血,也可能是小便出血。这种症状称之为「火邪」。
【吴谦注】
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躁甚,阴液愈伤。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中,伤其阴络,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
命名火邪,示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火熏,是古代的发汗法之一。就像北方人睡在炕上一样。以前还看得到屋子里有壁炉,可以烧木材取暖,所以房子有烟囱。现在大家都用电器。
「伤其阴络,迫血下行」就是刚刚提的“热伤阴络则便血”,有的人大便出血,有的人是小便出血。
其实不必用火攻之,临床上有些病人一感冒就会大便出血或小便出血。尤其有发烧的症状,表示有内热,病邪找不到出路,就循大便道、小便道排出。
「示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只要让火邪消除,降低温度,自然就不会再便血、尿血。当然可以兼用一些修补药。所以我们常用阿胶、藕节、仙鹤草这些药都有止血修护的作用。另外用玄参、白茅根、生地黄有清热作用,热度一降低,血管就不会太扩张,就不会再出血。
【集注】
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汗为血之液,血得热则行。火性大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化汗也。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躁,手足疾动也」就是坐立不安的意思。「血必横溢」就是血管破裂,血液不循正常管径,所以就便血、或尿血。
【条文】
380、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脉浮热甚」。这是实证,根据《内经》的治疗原则“实者泻之”,如果必须使用针灸,就必须用针法而非灸法。「脉浮」为表证,所以应该用针法,由表层将病邪引导出去。
我曾经跟大家报告过,有一位北医医技系的林先生,在医院当医检师,每次生病在医院看不好。后来,他认识一位老先生,每次老先生都用灸法。但是有一个例外:只要病人有外感、感冒的症状,老先生就不用灸法。这是正确的治法。
以前也提过在三阳病的阶段,绝对找不到用灸法的条文。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中都没有灸法的条文。在〈太阳篇〉第 7 条是第一次用针法,「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第二次出现在第 14 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没有指出穴位,只指出足阳明胃经,可以在足三里或其他穴道下针。第三、四次用针在第 123、124 条「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所以〈太阳篇〉一共四条条文。
〈阳明篇〉在第 173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这是第五次用针灸。第六次在第 206 条,只提到「刺之小差」,因为第 206 条症状很多,全身都是症状,错综复杂,所以用针法,用针法之后如果脉弦用小柴胡汤,脉浮用麻黄汤,如果「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第七次用针在〈少阳篇〉第 239 条「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而在〈三阳篇〉中,仲景真正提出的穴位只有三个:风池、风府、与期门。第 14 条「针足阳明」只提出足阳明经,没有提出穴位。第 206 条「刺之小差」也没有提出穴位。
在〈三阴篇〉中只有一个条文用针法,第 299 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在〈合病并病篇〉有二条条文:第 352、353 条「太阳少阳并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所以《伤寒论》中用针法的全部共十条。而在三阳病阶段只用针法,没有灸法。在三阴病阶段只有一条用针法,其他用到灸法。
这里「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属实证,实者泻之,结果反而用灸法。「实以虚治」,把实证误当成虚证来治疗。「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前条是大便出血、小便出血,这里是吐血。
【吴谦注】
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热因火动,其势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
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辨证是很重要的,光是懂针灸的技巧而不会辨证的话,用了错误的针刺法也是会出问题。例如:86 年长○路有一位医师针灸失误致死,在永○路有医师用小针刀失误致死。84 年在○○南路也有一位女医师针灸失误致死。再早期一些,○○街也有一个针灸致死病例,病人是一位有气喘的老太太,趴着针灸,气喘发作,喊又喊不出来,就发生问题。最后赔偿二、三百万。
所以针灸的技巧很重要,不小心的话,会有副作用。甚至推拿、按摩也会有副作用,例如:中广公司傅小姐,被推拿按摩后,整整一个月没有办法自己下床、翻身。
上条是「热伤阴络则便血」,此条是「热伤阳络则吐、衄」。
【集注】
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 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由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灸法是一种补法。
【条文】
381、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表示还是有热象,不可以用灸法。「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所以不要小看艾灸,辨证错误的话,一样有副作用。错误的针法、灸法有副作用,服用错误的中药一样有副作用。
「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如果有贫血、有血液病,用艾灸法要特别小心,如果有副作用,要复元的话比较不容易。
【吴谦注】
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证,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
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而加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
然血已耗散,脉中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集注】
喻 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其所濡,则火之所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这里提醒我们,要使用针法、灸法,也要辨证,确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不会有所误治。尤其如果要到国外行医,要更加谨慎小心。
上条第 380 条是实热证误用灸法,导致热伤阳络而吐血。此条第 381 条是阴虚血少证误用灸法,导致「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误用艾灸就变成筋骨、血液受损,严重的话转变成“肺热叶焦则成痿”,可能连走路都成问题了。
【条文】
382、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吴谦注】
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焦骨伤筋而已哉,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
【集注】
程 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 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主。
「荣气微者」,就是荣血虚微,简单地说就是贫血。「荣血涸留」就是血液干枯掉了。
荣血虚微,属于血虚,再更进一步就变成阴虚,「阴虚则内热」,再用烧针,血更干枯,于是「更发热而躁烦也。」
张石顽:「治此者,当以救阴为主」,既然是阴虚内热,当然要用滋阴药、补阴药,例如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养胃阴用石斛,肝阴用芍药、枸杞,肾阴用地黄补肾水。沙参则能补肺阴。
【条文】
383、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表示病在表,应该用麻黄汤、桂枝汤、或大小青龙汤来发汗解表才是。结果却「用火灸之」。
在第 381 条就提过:误用灸法会有「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而此第 383 条则是「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痹」表示有麻木、疼痛的感觉。这样的症状称之为「火逆」。
【吴谦注】
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因火盛。
外不焦骨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素有湿邪在下,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逆不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吴谦以「其人素有湿邪在下」来解释为什么此条误用火灸法,而没有像前面几条条文有焦骨伤筋、吐衄、圊血。因为病人下焦素有湿邪,所以「邪无从出」病邪没有出路,才造成了「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重」就是「着」,像有东西吸附住一样,重着不移。因为病因与病机不是因为风寒湿杂揉而成的痹症,乃是因为误用火灸使病邪重着不移、不相交通、没有出路,而造成。所以不以「痹症」命名,而以「火逆」命名。更严重的会造成下半身完全无力。
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半身瘫痪的病人,最近也看到好几位,年龄最高的是 78 岁,最年轻的只有国中二年级。
【集注】
方有执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即不焦骨伤筋,而火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运,必重着而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治其火也。
程应旄:「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治其火也。」因为是由误用艾灸使病邪因火而盛,所以治病必求其本,先治疗火邪,自然重痹症状也会改善。
我记得向大家报告过,有一位○桂兰女士,她全身有灼热感,尤其下半身始终有灼热感,我由初诊开始一路都用滋阴药,服药期间有效果,但是一停药马上又灼热,治疗了好几个礼拜。
后来我思考后,原本想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去人参、独活加葱白的火郁汤,用火郁汤来散火郁。不过科学中药没有升阳散火汤,也没有火郁汤。
【条文】
384、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吴谦按】
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
【吴谦注】
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在里,阳明证也。
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谵语。
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谵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
吴谦认为本条文的「弱」字都要变成「数」字,因为弱脉是沉而无力的脉象,不会有热象。数脉才符合有热象的症状。
「形作伤寒」就是症状像〈太阳中篇〉第 54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以及第 55 条「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的症状。但是脉象却不同,「但其脉不弦紧而数」。
接着吴谦由脉象浮数、沉数及发热症状来分析用药的方法。
脉浮数而发热,为表热用发汗法,大青龙汤中有石膏有解热作用。
脉沉数而发热,为里热用攻下法,用调胃承气汤。
介乎在二者之间,「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谵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黄连解毒汤很难吃,很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白虎汤就很好了。
今天有一个病人发烧反复了好几天,我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小柴胡汤,然后加一些解热药,症状很快就缓解了。
【条文】
385、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病在表要用发汗法。结果「医以火逼劫之」,造成大量出汗,体液、电解质、热量随汗流出体外,会造成亡阳,造成心脏衰竭。同时,水份的流失使血量回流减少,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输送到大脑的血量也减少,就造成了大脑反应异常,产生惊狂,「必惊狂,起卧不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简称「桂枝救逆汤」就可以,或更简称为「救逆汤」。此方子与《金匮要略》第六章〈虚劳篇〉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只差了蜀漆替代芍药一味药而已。
【吴谦注】
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证。盖由火劫之误,热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
然不用附子四逆辈者,以其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去芍药者,恐其阴性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酸收也。
蜀漆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需也。
此条以火劫取汗,过汗亡阳,造成「必惊狂,起卧不安。」而比较第 371 条的柴胡龙牡汤是因为误下,造成「胸满烦惊……不可转侧者」。
【集注】
喻 昌曰:篇中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故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最急。又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喻嘉言以第 106 条误用大青龙汤过汗的条文,造成手脚冰冷、抽筋,肌肉跳动,最后导致亡阳、心脏衰竭,用真武汤来救治。与此 385 条作比较。
此条是「以火迫劫而亡阳」。「方寸元阳之神」指大脑意识中枢。「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指大脑中枢的反应异常。如果错过治疗的救逆时机,「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就无法作有效治疗了。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疾病,连医圣仲景都有能力不及之处。例如:今天有一位女病人,患有肢端肥大症,医院主张要开刀,因为脑下垂体有病变。她上星期才来一次,今天就来问我有没有把握把肿块消掉?我告诉她:「天底下,没有一个有良心的医师敢作这种保证,何况妳也才吃一次药」。
其实外面有很多江湖郎中最喜欢这种病人,遇到这类病人就天花乱坠,要「包医」,一次开价几百万,反正他居无定所,先拍胸脯保证包医,可以消除脑瘤,到时候再搬家逃走。
这位脑下垂体肿瘤的病人,西医已经确定要开刀,才来吃一次药,就问我这种问题,有时候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很想不要再看诊了。
现在肢端肥大症的病人越来越多。儿童癌症的病例也越来越多,每天的儿童癌症病例都是几百人的成长速度。我想这些疾病与饮食习惯有关,吃太多的炸鸡块,吃太多的冰冷饮。所以我最近一直在各国小巡回演讲,上次去太平国小,昨天去仁爱国小,下次去信义国小,今年大概要到 12 个国小。
最近又看了一群 83 年次左右的小朋友,才四、五岁,就尿酸痛风、血脂肪高、又尿蛋白,这也是汉堡、炸鸡吃太多,尿酸就升高,又再吃冰冷饮,血液循环变差,末关节就肿起来。昨天就一位洪○中小朋友,83 年次就尿酸痛风,我把脉用手指头轻轻一碰,他就痛得大哭,很可怜,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
回归正题,「又加龙骨、牡蛎,……以载神而返其宅也」其实是指龙骨牡蛎有安定神经的作用,在柴胡龙牡汤、桂枝龙牡汤中也是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柴胡龙牡汤才能治「胸满烦惊」。另外龙骨、牡蛎还有收涩作用,所以桂枝龙牡汤对「男子梦遗失精,女子梦与鬼交」效果显著,道理在此。
后代的处方,金锁固精丸,就是从桂枝龙牡汤的思想开发出来的处方。金锁固精丸除了龙牡之外,有芡实、莲蕊须也是有收涩作用。而芡实、莲蕊须都是睡莲科植物,与莲子同科,我一直标榜生命力超强的植物药物,睡莲科就是生命力超强的植物。
考祖宗很厉害,把药物分门别类记载得仔细清楚。我曾经在卫生署的会议上,在工研院开会,请教药厂研究中药的专家,如果没有老祖宗的这些经验,重新研究一本像《本草纲目》的书要花多久时间?他们回答:花三百年也研究不起来。
例如:菊科植物就作用在肝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再加蜀漆、龙骨、牡蛎。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成为一斗,再纳入其他药,煮成三升,去滓温服。
现在人煎药都用头煎、二煎的煮法。其实仲景都没有头煎二煎,大部份都是一次煎成。有时是煮后,先倒掉药滓,再煎煮药汁。
【条文】
386、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就是上条的救逆汤去掉蜀漆、生姜、大枣。也就是此条第 386 条的症状比较轻微。在上条 385 条有「必惊狂,起卧不安」的症状,而此条只出现「烦躁」而已。
【吴谦注】
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也。
吴谦:「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在〈太阳中篇〉第 73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就出现过桂枝甘草汤。
龙骨、牡蛎的口感不是很好,吃起来砂砂的。
【集注】
喻 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曰三服。
【集解】
汪 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之,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此第 386 条症状比前第 385 条的症状轻微,所以「制小其剂」,而且不必加蜀漆,再把桂枝汤中的生姜、大枣去掉。
汪琥:「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这一观念,颇能认同,汪琥认为阴血受伤,是不是加入芍药来敛阴。
我有一个病例:有一位病人心跳很快,我用炙甘草汤加柏子仁、远志、五味子、龙骨、牡蛎有潜阳、收敛的作用。再加五味子有收敛作用,而且炙甘草汤中有人参、麦门冬,再加五味子就有生脉饮的组成,增加心脏每次作功的力量,心跳数就会下降。
龙骨、牡蛎有收涩、潜阳、定神镇静的效果。
今天介绍到这里。下周课程暂停一次,因为○○国小校长要邀请我吃饭。他的母亲心脏病原本要开刀,来看诊服药以后,经检查评估后已经不开刀。他妹妹原本很多褐斑,现在都消失了。然后又介绍○○国小四、五对不孕症的夫妻来看诊,现在全部都怀孕待产了。所以他们要请我吃饭。据说校长酒量很好,有三瓶高粱的实力,看来下周棋逢对手,要大醉一场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