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十三讲

【前言】

上次介绍到第 403 条甘草附子汤。这几个治疗风湿的方子,组成药味简单,临床效果也很显著。

另外,有一个方子也很简单又实用,就是四妙散。我经常使用四妙散,不过,李○国学长提到:为什么科学中药厂商没有生产四妙散?

四妙散,是由一妙、二妙、三妙散变出来的方子。但是在《医方集解》与《医宗金鉴》《名医方论》中没有收录这一妙、二妙、三妙、四妙散,反而在《本草备要》中收录。另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大本《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找得到。因为药厂在申请制药许可时,要把药方的资料、组成、出处,送到卫生署的药政处,药政处开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正式发给制药许可证,厂商才能生产。

其实,药厂不生产也无所谓,因为苍术、黄柏就是二妙散,再加牛膝就是三妙,再加薏苡仁就是四妙散了,效果相当不错。

而这里的几个方子中,附子与白术搭配一起用,附子温经止痛,白术健脾燥湿,是相当理想的组合。

【条文】

405、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由第 405 条开始,提到中热、暍。由 405、406、407 条讲的就是中热、中暑的问题。

【吴谦注】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人,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以暑由外人,故汗出而恶寒也。

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

 

暍病,也可说是中暑、中热,也有一种说法叫“日射病”。

吴谦提出了暍病与温热病的辨证、辨别方法,很重要。

而最后提出中暍的治疗,用人参白虎汤,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暍病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
以暑由外入脉浮而虚
(暑热伤气)
一病即
大渴引饮
不传,
不愈即死
温热病汗出不恶寒以热从内发脉浮而实初病不过
欲饮水
传经,
变病不一

【集注】

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程 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为中风。汗出身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则是中暍。暍者,暑热之气也。不言暍而言热,以其胃热为独重也。里有热故身热而渴,暑伤气故汗出恶寒。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程知提出了太阳中风、温病、中暍的比较。

吴人驹:「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白虎加人参汤符合甘寒的条件。

【条文】

406、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此条文补充了上条文,说明了中暍的脉象与症状。

由于出汗较多,体内水份在短时间内流失,所以脉象也发生变化,短暂的变化出现中空的芤脉。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小便完就起鸡皮疙瘩。「手足逆冷」,身热而手足逆冷,在临床上可以发现,很多人发高烧 40 度以上,但是手脚却是冰冰冷冷的。「小有劳身即热」,稍微劳动一下,身体就发热。「口开前板齿燥」,因为发热、流汗,蒸散水份,有时候用嘴巴呼吸,水份挥发更快,所以前面的牙齿都是干燥的。

「若发汗则恶寒甚」,如果误用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来发汗,就恶寒的更严重。「加温针则发热甚」,用温针则发热更严重。「数下之则淋甚」,如果误认为阳明里证,用承气汤攻下,则小便会变得不顺畅,滴滴答答的,水份都因为攻下而泻出体外,小便的量相对减少,小便就不顺畅了。

【吴谦注】

此申上条,详出证脉。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温针也。

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似伤寒也。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且小便已,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乃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伤气,气伤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乃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

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

若以壮热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

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似伤寒也」,症状与〈太阳中篇〉第 54、55 条的太阳伤寒相似。但是太阳伤寒的脉是阴阳俱紧,而此条中暍的脉象是「脉弦细芤迟」,不相同的。

而且小便后会有「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这是太阳伤寒所没有的。

接着吴谦说明了:中暍妄用汗、下、温针而造成变证的原因。

「误为胃火而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水分都由大便道泻下出去,自然小便的量减少,小便滴滴答答,很不顺畅。

「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就是用甘寒的方法。「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人参汤就是理中汤,辰砂六一散又叫益元散。

【集注】

成无己曰: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板齿燥。

程 知曰: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竭。故暍证禁用汗、下、温针,谓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火内人也。

张锡驹曰:洒洒者,恶寒之象也。毛耸者,毫毛竖起也。

【条文】

407、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观念。但是,我们临床上观察,很多运动员运动后马上喝冷饮,冲冷水,所以筋骨关节都容易有问题。很多运动员很早就退休,运动生命很短暂,没几年就跑不动了。例如:美国短跑花蝴蝶,三十几岁就心脏病死掉了。外国人不懂保养之道。

以前,有一位汪姓同事,身高 180 多公分,在国际学舍打完球,走到连云街口,有一摊卖爱玉冰的店,他很神勇,一次吃了 16 碗爱玉冰。长期下来,在他 50 岁之前,就换了 4 次人工关节,整个人都驼背下来。

所以,不单要注意夏月伤冷水,平常的日子就要注意。

【吴谦注】

太阳中暍之证,身热疼重者,暑伤形也。脉微弱者,暑伤气也。以此证脉揆之,亦其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输行于皮中,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

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也。若因循不治,则水气既不得外泄于表而作肿,势必内攻于里而喘胀矣。是又当以葶苈大枣汤,或瓜蒂一物散下之也。

上条戒人不可汗下,此条示人宜当汗下,仲景之法,多是如此,盖恐人固执失宜也。

 

「此以证脉揆之」,指以证脉作观察。

「亦其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古代没有冰箱、冷气,只是风凉、冷水就很严重了,现在有冰箱、冷气,更加麻烦了。最近的新兴人类,参加活动,站在太阳底下,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有很多人中暑倒下来。

「水气输行于皮中,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越是吃冷饮,越是冲冷水,毛细孔越是收缩,就不能散热。这种症状,称之“伤暑”,与中暑不同。

伤暑要用香薷饮、大顺散汗之。香薷饮中的厚朴是温热的药,大顺散中有麻、桂是辛温的药。由此可看出:伤暑与中暑的用药大为不同。

因为「其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所以毛细孔收缩,汗排不出来了,「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这是伤暑,与中暑不一样。

如果耽误了治疗时间,「若因循不治,则水气既不得外泄于表而作肿,热必内攻于里而喘胀矣,是又当以葶苈大枣汤或瓜蒂一物散下之也」。葶苈大枣泻肺汤是出现在《金匮要略》第七章〈肺痿、肺痈篇〉,治疗肺痈,也就是肺脓疡的方子。在《金匮》第 13 章〈痰饮篇〉是治疗支饮的,有泻肺水的作用。而一物瓜蒂散,瓜蒂为葫芦科植物,葫芦科植物都有利水的作用,例如:冬瓜、西瓜、丝瓜、苦瓜都有利水作用。

【集注】

方有执曰: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弱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冷水洗澡,暑反内人也。

张 璐曰:按论「暍」三条,首言动而得之之病,谓中暍,属外因。次言静而得之之病,虽曰中暍,实暑病也,属内因。末言因热伤冷之病,乃中暍之变证,属不内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称也。

程应旄曰:可见中暍之病,大都阳气在表,而胃中虚冷,所以身热疼重而脉微弱。夏月饮冷水,里阴郁住表阳,水气不得宣泄,而行于皮中,多有此证。此则开郁宣阳,又为暍证中增一义也。

 

方有执:「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天气热,大部份的人都喜欢喝凉水,透心凉啊!但是除了爽之外没有什么益处。而且「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洗冷水澡」因为天气热会喝得多。洗冷水澡、玩水一样也容易伤暑。

《内经》也提到:「形寒饮冷则伤肺」。冷水一冲,皮肤毛细孔收缩,影响散热。而喝冰冷饮会影响呼吸系统。

张石顽把第 405、406、407 条作了比较,他认为第 405 条是中暍,属外因。而第 406 条是暑病,属内因。第 407 条是中暍之变证,属不内外因。所以「不得以三者混称也」。

古代的医生辨证比较清楚,反而现在的医生常常把伤暑与中暑搞混了。尤其是香薷饮,经常被误用。

如果大热天在外面活动、走动,流了很多汗又没有补充水份,昏倒休克了,这才是中暑。

如果大热天,贪凉吹冷气,灌冰水,结果想吐吐不出来,想拉拉不出来,这才是伤暑。伤暑才能用香薷饮。

我看过病例:国中生喜欢打球,打完球就冲凉水,灌冰冷饮,结果运动神经发生障碍,一只脚不会动,另一只脚没有知觉。

也看过一例:国二学生也是打完球灌冷水、冲凉水,结果一边的手脚软弱无力。我建议他去作电脑断层,他去马偕作了二次,第一次模糊,第二次发现脑部长东西。

因为激烈运动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变快。如果马上冲冷水、灌冷水,血管快速收缩。这样一胀一缩,微血管壁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破裂,微微渗出血来,日子一久就结成血块。如果发生在脑室,会压迫到神经。而且容易发生病变。

我在林口长庚时也看了好几例:湖口有一位国小三年级的女生,也有三义乡国小四年级的男生。也有一位国小六年级赖○朋就脑部长瘤开刀。目前,脑部开刀后没有后遗症的很少,几乎都会有平衡感失调的副作用,作父母的很辛苦。

近几年来,脑病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昨晚就有一位小朋友癫瘤病,已经六岁了还不会讲话,也不会站起来,已经看过很多家大医院了,没有进展。

对于这些脑病的小朋友,远志、菖蒲通脑窍,开智慧。用天麻、钩藤抗痉挛。如果成长发育缓慢的,加鹿茸粉,也可以促进骨骼发育。

我们经常呼吁,不要喝冰冷饮,可是没人要听,等到事情发生了,往往不好补救了。尤其炸鸡块、汉堡,吃多了,尿酸会升高,再喝冷水,血管收缩,很容易产生痛风。家长还以为是运动伤害,带去找国术馆,一吃黑药丸,里面又含类固醇,结果更惨。

我最近一直到国小去巡回演讲,已经去过太平、仁爱、信义国小,10 月 27 日要去勇建国小,主要是让小朋友对饮食习惯有所警惕。

另外,肠病毒在 5、6 月份流行,是合理的,没想到现在秋分已经过了,已经到寒露、霜降的节气,气温应该下降了,肠病毒应该不流行才对。想不到,这二个礼拜屏东、高雄肠病毒病例有三千多例,几百人住院,死亡了 7、8 例。台湾的气温经常突然就飙高,忽冷忽热。

在夏天气温高,食物不容易保存,很容易腐败,造成很多细菌、病毒滋生,食物中毒的机会就特别高。

西医都要作检查,辨别阿米巴原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一大堆,要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如果找不出细菌,就无法用药。

我们是依人体产生的症状、证型来用药,如食物中毒、上吐下泻,我们可以选用五苓散、平胃散、理中汤等方子来治疗。

有一位陈○,每天拉肚子 20 几次,服了五苓散、平胃散之后,每天只拉 5、6 次,马上次数就减少了。我们利用利小便、燥湿的方法,自然不会再腹泻了。

如果是热痢,可用葛根芩连汤,方中有黄芩、黄连天然的杀菌药。如果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有胀气、疼痛的可加木香、芍药。

所以下一章〈霍乱篇〉,就是在谈上吐下泻的问题。在《内经》有一章就在专门讨论霍乱病,二千年前就明确的知道上吐下泻病因病机了。而“霍乱”这个名词一直沿用到现在,用了二千多年。

“霍乱”的意思是“挥霍撩乱”。就像败家子一样,把家财挥霍掉了,就是把体内的水份都脱光了,所以严重的话会有生命危险。

【御纂医宗金鉴 卷十四】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霍乱者,因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揉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撩乱,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

表甚,则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里甚,则有呕吐泻利,腹中大痛之证,寒甚,则转筋厥逆,冷汗。暑甚,则大渴引饮不已。

病既不同,治亦各异,惟在详审其因,分而疗之,庶卒然之顷,不致有误矣。

 

引起霍乱的原因:一是风寒暑热,外在的原因。二是饮食生冷之邪。「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撩乱」,抵抗力变差,病邪就挥霍撩乱。

「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最后会表现在肠胃的症状。

痉、湿、暍病,与这一章的霍乱病,经常被后代医家称为「类伤寒」,因为与伤寒症状相似,会有身疼痛、发热恶寒的症状。

而霍乱病「表甚,则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类似伤寒的症状。「里甚,则有呕吐、泻利、腹中大痛之证」,里甚会类似三阴病的症状。「寒甚,则转筋、厥逆、冷汗」,寒甚会抽筋痉挛、手足逆冷、冒冷汗。也有「暑甚,则大渴引饮不已」,发高烧、蒸发水份,就大渴。

这里的表甚、里甚、寒甚、暑甚的症状,要特别注意一下,是重点,「病既不同,治亦各异,惟在详审其因,分而疗之,庶卒然之顷,不致有误矣」,平时就要有准备,才不会手忙脚乱。

就像今年 5、6 月间流行肠病毒,死亡 50、60 例。卫生单位还是没有学到教训,结果现在屏东、高雄大流行,才急忙去设中心,手忙脚乱的。

【条文】

408、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

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这条文说明了霍乱的定义。就是上吐下泻,称之霍乱。

【吴谦注】

问曰:「病有霍乱者,其状何似?」

答曰:「卒然呕吐泻利者,是名霍乱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在下焦则利而不吐。在中焦必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而成霍乱。轻者只曰吐泻,重者挥霍撩乱,故曰霍乱。

 

吴谦:「卒然呕吐、泻利」,指忽然间就呕吐、泻利、忽然间就上吐下泻的,称为霍乱。

成无己:「三焦者水谷之道路」,这是《内、难经》中都有的说法,三焦是食物营养精微输送的管道,有学者认为相近是淋巴管。「在中焦必既吐且利」,上吐下泻与中焦较有关连。

霍乱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例如:中秋节过后,一定也会有肠胃疾病的病人。很多是吃月饼、吃柚子吃太多产生了问题。另外的原因有「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而成为霍乱。

【条文】

409、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详出其证也。

头痛身疼,发热恶寒,在表之风寒暑热为病也。呕吐泻利,在里之饮食生冷为病也。具此证者,名曰霍乱。

若自呕吐已,又泻利止。仍有头痛身疼恶寒,更复发热,是里解而表不解也,宜用藿香正气汤或香薷饮,散而和之可也。

若不头痛身疼,恶寒。吐泻,汗出发热。渴而引饮,是表解而里未解也,宜辰砂六一散,或白虎加人参汤,补而清之可也。

 

霍乱病,又发热,头痛身疼,又有吐利,表示有表证又有里证。

「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可见霍乱的症状反复不定,一下又发烧,一下又退烧。

吴谦注文:「头痛身疼,发热恶寒,在表之风寒暑热为病也。呕吐泻利,在里之饮食生冷为病也」,这是重点,考试经常会问霍乱在表、在里的症状为何?

「若自呕吐已,又泻利止,仍有头痛身疼恶寒,更复发热,是里解而表不解也,宜藿香正气汤或香薷饮,散而和之可也。」可以看出藿香正气散适用在肠胃型的感冒,有上吐下泻症状、发烧、头痛、身疼腰痛,这些症状,可以用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是平胃散与二陈汤的合方变化出来的处方。对轻微的上吐下泻有效,对于严重的上吐下泻效果就较差了。而香薷饮是针对暑热之时贪凉饮冷,所造成的肠胃症状、伤暑症状。此二方剂的治则是「散而和之」。

「若不头痛身疼,恶寒吐泻,汗出发热,渴而引饮,是表解而里未解也,宜辰砂六一散或白虎加人参汤,补而清之可也」如果有里证,热象明显,用辰砂六一散(即益元散),或白虎加人参汤。治则是「补而清之」。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也。上以病名求病证,此以病证实病名,反复详明之意。

程应旄曰:霍乱之证,仅见呕吐而利,谁不知责重中焦者。若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夹此吐利而来,表里之间,仓卒难辨,故从属定名,破去伤寒之称,名曰霍乱,不欲人以表惑里也。

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复更发热,乃里气和而表邪未解,当从解表之法。或无表证,但有腹痛吐利,此为里邪未解,当以和里为主。

 

程应旄:「故从属定名,破去伤寒之称,名曰霍乱」,这就是刚刚提到的,后代医家把霍乱等证称为「类伤寒」,因为霍乱也会有发热、身疼头痛的症状。所以命名为霍乱,与伤寒区别,不致混淆。

【条文】

410、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者。

 

第 410 条,把伤寒与霍乱作一个区别辨证。然后再介绍霍乱在临床上的演变。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伤寒应该是脉浮紧,因为原本有上吐下泻、挥霍撩乱之证,身体水份流失严重,所以脉象可能就由浮紧变为微涩。

「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转阴经一定会拉肚子。但是如果「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在前面第 153 条也是以“转矢气”来作为阳明证有燥屎的辨别依证。

在 153 条,是先用小承气作一测试的方法。如果服了小承气汤之后一直放屁,就是有燥屎。如果不放屁的话,就是没有燥屎。而这里也是用有没有放屁来作辨别。

「此属阳明,便必鞭」,如果为阳明证,不但不会拉肚子,反而大便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者」在〈太阳上篇〉第 14 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就谈到「经尽故也」。但这里是十三日愈,经过了二个周期循环了,人体的正气、正常的生理功能已经逐渐恢复了,所以痊愈了。

【吴谦注】

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

若有前证而脉浮紧,是伤寒也。今脉微涩,本是霍乱也。然霍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邪传入阴经之时,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乱之即呕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也。仍不大便,此属阳明也。然属阳明者,大便必鞭。虽大便鞭,乃伤津液之鞭,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津回,便利自可愈矣。

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刚刚就已经报告过:痉病、湿病、暍病、以及霍乱病,在临床症状上都有发烧、身疼头痛的现象。例如:霍乱,严重脱水,且电解质不平衡,全身上下肌肉骨节一定会疼痛。风湿病,有些也会全身酸痛,有些则是在四肢关节疼痛。

「为类伤寒是也」,就是《内经》第三十一章〈热病论〉中的“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广义的伤寒的意思。广义的伤寒在《难经》〈58 难〉包括了:伤寒、中风、温病、湿温、热病等。霍乱也是类伤寒之一。

「然霍乱初病即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伤寒的吐利三阴篇时也会有,即「邪传入阴经之时,始吐利也」。而霍乱是一发病就会吐利,所以不能用〈太阳上篇〉第 54、55 条麻黄汤的治疗法。

【集注】

魏荔彤曰:此申解霍乱病,似乎伤寒,应为辨明,孰为伤寒之吐利?孰为霍乱之吐利?以定治法,无误也。伤寒中之吐利,有六经形证。而霍乱中之吐利,有表里阴阳,俱应一一辨明,方有确见而不摇惑也。

 

魏荔彤:「孰为伤寒之吐利?孰为霍乱之吐利?」要正确地辨别出伤寒与霍乱,这样才能正确的治疗。

「伤寒中之吐利,有六经形证」,如果是太阳病会有头项强痛、发热恶寒。阳明病有胃家实证,经病会有身热、烦渴、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腑病会有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的症状。少阳病会有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的症状。太阴病会有腹满而痛,食不下的症状。少阴病会有脉微细,但欲寐的症状。厥阴病会有消渴、气上撞心。

「而霍乱中之吐利,有表里阴阳,俱应一一辨明」,霍乱的表里证,吴谦在前面的篇首与注文中已说明过了。

「方有确见而不摇惑也」,临床上有时候,少数病人回诊时会反应说:「吃药没效!」「吃药后更痛……」。此时自己要有定见,如果当初辨证无误,一定要坚持而不摇惑。因为病人吃药的习惯因人而异。有的人一个星期的药,三个星期后才回诊。有的人因生活起居、饮食不节而产生变化。如果真的是医师处方错误,应该在第一、二包药就会有不良反应,不会等到 5、6 天后才会有感觉。

所以自己要有定见,要能仔细分析,参考病人的说法,也要有辨证分析,才能「方有确见而不摇惑也」。

【条文】

411、下利后当便鞭,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后便鞭」,临床上常见这种症状,不要以为病人在捣蛋,怎么会有时候便秘、有时候拉肚子?不要怀疑,病人不是捣蛋。

就像问病人痰的颜色,最常听到的回答是“又黄又白”,病人不是捣蛋。因为早晨起床时的第一口痰,留在体内较久,所以痰是黄的。等到刷牙洗脸活动以后,痰就转为白色了。

同理,有时问病人的大便情形,常听到的回答是“不一定”,可能几天前拉肚子,这几天反而便秘。这是相当常见的。

「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这段条文看起来很乱,有点不知所云。整部《伤寒论》的条文,很少像这一类文意不明的条文,在〈阳明篇〉有几条,但是不多。有些学者认为是后代医家把注文夹杂进原条文中,所以文意杂乱。

【吴谦注】

此申上条下利后便必鞭之义也。

凡下利后,肠胃空虚,津液匮乏,当大便鞭。鞭则能食者,是为胃气复,至十三日津回,便利,自当愈也。

今反不能食,是为胃气未复。俟到十三日后,过经之日,若颇能食,亦当愈也。

如其不愈,是为当愈不愈也。当愈不愈者,则可知不属十三日过经便鞭之阳明,当属吐利后胃中虚寒不食之阳明,或属吐利后胃中虚燥之阳明也。此则非药不可,俟之终不能自愈也。理中、脾约择而用之可矣。

 

「凡下利后,肠胃空虚,津液匮乏,当大便鞭」,拉肚子以后,体内水份流失,而且肠胃功能未恢复,所以大便会比较硬。

「鞭则能食者,是为胃气复至」,能吃得下东西,表示肠胃功能已经恢复了。「十三日津回,便利自当愈也」,肠胃功能恢复了,只要调养十三日,就是二个周期,津液恢复,大便顺畅,不必用药,就可痊愈。

「今反不能食,是为胃气未复,俟到十三日后,过经之日若颇能食,亦当愈也」,如果肠胃机能没有马上恢复,等到十三日后,第二个周期过经的时间,如果可以吃东西了,那也可以痊愈,也不必用药物。

「如其不愈,是为当愈不愈。……当属吐利后胃中虚寒不食之阳明,或属吐利后胃中虚燥之阳明也。」如此就必须用药了,没有办法等待肠胃机能自行恢复而痊愈了。

「此非药不可,俟之终不能自愈也。」这里可以设一个考题,要用何种处方来治疗?「理中、脾约择而用之可矣」。用理中汤或脾约丸来治疗。脾约丸就是麻子仁丸,在〈阳明篇〉第 146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就是脾约丸,是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芍药、杏仁而变出麻子仁丸,对于小便次数多所造成的大便硬,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临床上,对于老年人因为频尿、小便尿量多、肠管水份减少,大便自然较硬,可以用麻子仁丸。

「理中、脾约择而用之」,是指「当属吐利后胃中虚寒不食之阳明」当用理中汤。而「或属吐利后胃中虚燥之阳明也」当用脾约丸。

【集注】

张 璐曰:若利止而不能食,邪热去而胃气空虚也。俟过一经,胃气渐复,自能食矣。

【条文】

412、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此 412 条,把霍乱区分为:「热多欲饮水者」,「寒多不用水者」。

「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回到〈太阳上篇)第 22、23 条。第 22 条「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 23 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 23 条是水逆证,喝水也会吐,而此处霍乱也是上吐下泻。

而且,此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也是有表症又上吐下泻,五苓散中有桂枝解表,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再用白术健脾燥湿。如此,霍乱的头痛发热、身疼痛、与上吐下泻自然可以缓解。

而「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寒多而上吐下泻,用理中丸治疗。

【吴谦注】

霍乱者,水饮内发,故吐泻交作也。风寒外袭,故头痛发热身疼痛也。

热多欲饮水者,是饮热也,主五苓散以两解其饮热。若不饮水者,是中寒也,主理中丸,以独温其中。理中丸即理中汤和剂作丸也。

【集注】

方有执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盛也。五苓散者水行则热泻,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平甘,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

沈明宗曰:此言霍乱须分寒热而治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风寒伤于表也。外风而挟内热,饮食以致吐利,必欲饮水,当以五苓散两解表里,使邪从汗出,里邪必从小便而去。不欲饮水者,寒多无热,胃阳气虚,当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此以表里寒热辨证治病也。

 

西医讲究细菌、病毒,例如:最近彰化有一场谢师宴,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西医就要化验细菌病毒,如果还没找到病原,就不能用药了,只能用支持疗法,束手无策。而且现在抗生素滥用,第一代、第二代都不太有效了,不知道还有什么药可用。

根据调查,现在的小朋友生病时,最常看的二科是小儿科与耳鼻喉科。统计结果耳鼻科医师中 90%有用类固醇药物,而小儿科医师 80%有用类固醇药物。

我们中医不去理会是何种细菌、病毒,例如:理中汤、五苓散都没有一味抗菌、杀菌的药,我们一样能把病治好,因为中医是在调整人体的机能、恢复人的正气,然后配合因势利导,让病邪排出体外,不是一味的抗菌、杀菌。同时,西医太过强调杀菌、灭菌的结果,反而也消弱了人体的正常机能,并且滥用抗生素,造成更大的问题。

仲景时代,没有细菌、病毒的观念,也没有用到金银花、青黛、板蓝根这一类的天然抗菌药,现代很多人怀疑仲景方的疗效。不过临床上,证明仲景方用得对,如有神效。

上周介绍过一病例:59 年次蒋先生,喝完农药又上吊自杀,死意极坚定。经马偕医院急救,救回一命,但是昏迷不醒。其母来诊转述病情,我用柴胡龙牡汤合生脉饮,再加远志、菖蒲、钩藤、荷叶。隔周其母回诊说:「吃第二包药,人就醒过来了。」太有意思了。

又例如:有一个家庭三兄弟,○宪政先生中风,手臂无力无法上举,服用柴胡龙牡汤加减,一周后,手臂就能上举了。○宪德先生,脑瘤开刀后三年中,左眼视力受影响,视野狭窄,服药以后,他自己描述:「窗口好像变大了」。○宪章先生为计程车司机,长期有呼吸道毛病,服了苓桂术甘汤与麦门冬汤后,气管、精神、体力都变好了。

以上这些例子,大都用《伤寒》、《金匮》方,效果很好。

西医老是批评中医是偏方、有待研究,实在令人生气。

集注中,沈明宗:「当以五苓散两解表里,使邪从汗出,里邪即从小便而去」,不用杀菌、灭菌,我们把水份由肠管大便道移到小便道,然后尿排出体外,自然不会再腹泻。

「此以表里寒热辨证治病也」,这是重点所在,要辨证才能把病治好。

【条文】

413、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五苓散合平胃散,称为胃苓汤,是治疗腹泻、水泻的好方子。但是最近很多人向我反应,科学中药胃苓散的效果不好,反而是把平胃散与五苓散分开用,效果比较好。所以最近我习惯用平胃散合茵陈五苓散合方。因为茵陈蒿有芳香健胃、利水、利胆汁的作用。而平胃散,我喜欢加姜枣进去,增加健脾胃作用。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有些病人吐利还没止,就已经身痛不休,特别是早晚温差大,或是天气寒冷又下雨的日子,有些病人的骨节疼痛、身疼痛特别厉害。尤其天气变化、温度变化,下雨之后空气湿度增高,酸痛就会更厉害,更何况是吃冰冷饮!

这一类的骨节酸痛,我经常用桂枝系列来处理。桂枝系列可以调和营卫,调和营卫就可以调和气血,自然可以解除酸痛。可以使用葛根汤、小建中汤、黄芪五物汤、归芪建中汤,这些是比较常用的。

有一位 95 岁的王老太太,容易全身酸痛、晕眩、心律不整,我建议她拿拐杖,她坚持不肯,这一类的病人要用人参养荣汤之类补气血的药,再加强心的药,让心脏作用好一点。

「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由〈太阳上篇〉第 3 条「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路下来,几乎每一章都用到了桂枝汤,一直到〈霍乱病篇〉还是出现桂枝汤,可见桂枝汤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我这几年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头痛、睡眠障碍,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的柴胡桂枝汤,疗效相当好。

【吴谦注】

霍乱吐利已止,而身痛不休者,此里和而表未和,当消息轻重以治之。故宜桂枝汤,小汗以和其外也。

【集注】

方有执曰: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虚也。消息犹言斟酌也。桂枝汤固卫以和表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之意也。

程应旄曰:吐利俱止,毫无霍乱证矣。仅是身痛不休,方可从桂枝例,和解其外。以其中有芍药之寒,故犹当消息,犹曰:小和。况吐利未止,敢恣意于寒凉也哉!

张锡驹曰:本经凡言小和、微和者,谓微邪而毋庸大攻也。

 

程应旄:「况吐利未止,敢恣意于寒凉也哉!」我们可以发现在上条条文所用的理中汤、五苓散都是偏温热性的药。因为吐利的关系,不敢轻易使用寒凉药。但是以现代医学的观点,上吐下泻很可能是细菌病毒引起,一定要用消炎、杀菌、抗病毒的药物,就像是使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这一类有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杀菌药一样。

但是程应旄提出,吐利未止,连芍药都要慎重使用了,何况是大苦大寒的芩、连、柏。

张锡驹:「本经凡言小和、微和者,谓微邪而毋庸大攻也。」意思是,如果用温热药不必用到理中汤、四逆汤,而寒药不必用到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由此条文,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于全身酸痛,用桂枝系列的处方有很好的效果,可用葛根汤、小建中汤,如果年纪大一点的病人,可用归芪建中汤。

【条文】

414、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即吐且利」,已经很容易造成脱水了,又有「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这些也会造成严重脱水的症状。当然体液易流失,造成心脏功能变差,产生「脉微欲绝者」。

「内寒外热」,下利清谷是内寒,而大汗出是外热。但是脉象「脉微欲绝者」,可以知道是内真寒、外假热的情形,要用四逆汤来治疗。

【吴谦注】

霍乱之为病,既吐且利,津液内亡,小便当少,而无汗。今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是外之阳虚,不能固护;内之阴寒,独盛于中。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当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证。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四逆汤救之。

吴人驹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则泄路尽开,而小便又复利。云复利者,反不欲其利,而为收藏之地也。下利清谷,内寒外热,且脉微欲绝。一线之微阳,挽回诚为不易,四逆之施,讵可缓乎?

 

吴谦:「内真寒外假热也,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因为已经脉微绝了,心脏无力了,是亡阳之候,用理中缓不济急,要用四逆汤,有附子温阳强心。

吴人驹曰:「四逆之施,讵可缓乎?」意思是不要慢吞吞了,赶快用四逆汤挽回一线之阳。

【条文】

415、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上吐下泻又有汗出,肯定会造成脱水,亡津液。

「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这是中外俱寒。前面 414 条是内真寒外假热,这 415 条是中外皆寒。

【吴谦注】

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乃中外皆寒之证也,宜四逆汤助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盛也。汗出发热恶寒,表阳虚也。宜四逆汤中外合救之剂也。

程 知曰:吐利而复汗出,阳气几于走失矣。发热恶寒,为阳未尽亡。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汤以助阳退阴也。又按少阴证云:「恶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又云:「下利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发热一证也。发热为阳未尽亡,犹是病人生机。故经又曰:「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吴谦:「宜四逆汤助阳以胜阴也」,因为四逆汤中有附子、干姜都是温热药、阳药。

程知:「阳气几于走失矣」,表示心脏快要衰竭,眼看就要休克了。

程知又从〈少阴篇〉的条文来印证,指出「发热为阳未尽亡,犹是病人生机」,所以用四逆汤治之。

【条文】

416、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吴谦注】

霍乱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乃中寒盛极,阻隔阳气不达于四肢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从阴以通阳也。

 

此条重点在于「中寒盛极,阻隔阳气不达于四肢也」。所以用猪胆汁作为向导,从阴通阳。

【集注】

成无己曰: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而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阳气大虚,阴气独盛也。若纯与阳药,恐阴为格拒,或呕或躁,不得复人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人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阳药使不被格拒。《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方有执曰:已,止也。下,即利也。断,绝也。言吐利两皆止绝。而又以其余证之不解者,更出其治也。

 

《内经》云:「微者逆之」,病情轻微的,用逆法,也就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甚者从之」,病情严重的话,就要用从权达变的方法。

在第 275 条就提到了通脉四逆汤,而在此第 416 条通脉四逆汤加了猪胆汁。其实,在 269 条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白通汤也加了猪胆汁与人尿。在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中,提到「无胆亦可用」,用人尿是比较方便。

国家卫生研究院,肿瘤科主任,赖博士,推广尿疗法,由尿中提炼出药品作为抗癌药物。曾经举办二次研讨会、发表会,每次都人满为患,因为很多癌症病人想了解尿疗法。尿疗法最盛行时,据说有二十万人在尝试。

我是声明过很多次,就算生病,我是不会喝尿的,反正人早晚都会死翘翘。以前,有一位中医同道得了胃癌,不寻求正式中医疗法,听信偏方,生吞壁虎,最后还是往生,何苦呢?

【条文】

417、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吴谦按】

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当是「利不止」,「亡血」当是「亡阳」。

 

吴谦在按文中认为:「利止亡血」要改成「利不止亡阳」。因为「亡血」不太适宜用大热补药。

不过「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这句话,吴谦大概忘记了《金匮要略》的条文,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有一个黄土汤,治疗远血、血在胃的黄土汤,其中有附子、白术就是大热补药。另外在同一篇中有柏叶汤,治疗吐血不止,柏叶汤中有干姜,也是大热的药。

另外《伤寒论》〈少阴篇〉:第 297 条「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桃花汤中赤石脂、糯米、干姜都是温药,尤其是干姜是热性补药。

吴谦大概是忘记这三个处方,所以「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这句话有讨论之处。有时候拉肚子太厉害,大便中有血,反而要用温热药。

临床上,我有几个病例:新竹邱老太太,每年冬天必解黑便,我用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这类处方治疗。另外一例:厦门街,80 岁老和尚,每年冬天也必解黑便,我也都用四逆辈、理中汤之类的药物,当然会再加乌贝散、川七、白芨这类制酸、修补、止血药。对于寒性出血,用干姜有温寒止血、修补的作用。

我想提出这样的说明,才不会让桃花汤、柏叶汤、黄土汤无用武之地。

【吴谦注】

霍乱吐下已止,若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者,是阳气虚也,宜四逆加人参,益其阳补其气也。

【集注】

林 澜曰:霍乱要在审察寒热而治。若果夏月中暑霍乱,脉虚、小便赤少,不可用附子、干姜,须仔细辨之。利止脉微而恶寒,乃可用耳。曰:中暑霍乱,只宜五苓散,加香薷、萹豆、葛根、姜汁、炒黄连之类治之。

 

集注中,林澜曰:「脉虚、小便赤,不可用附子、干姜,须仔细辨之」,我们要了解病人小便的情况,如果排尿有灼热感,甚至有刺痛感时,对于附子、干姜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因为小便有灼热感,刺痛感表示热象明显。

今天就有一位病人频尿、小便量多,理论上要用肾气丸合桑螵蛸散。但是病人小便时有灼热感,而肾气丸中有附子、肉桂,所以要仔细考虑用肾气丸是否适当。

当然有些人会用另一套理论来解释:认为用干姜、附子是“引火归原”。但是此时此刻与“引火归原”扯不上关系。

例如:今天有另一位复诊的病人,整个口腔都溃烂,理论上要滋阴清热,所以用了清胃散、甘露饮,但是服药后没效。接着我就思考:脾开窍在口唇,所以用了七味白术散,但还是没有效。最后才考虑用八味地黄丸来引火归原。

而上一个病例小便明显有灼热感、刺痛感时,热象明显,不能用含有附子、肉桂的肾气丸。所以单用桑螵蛸散,再加车前子、怀牛膝、冬瓜子、白茅根。冬瓜子、白茅根针对小便的灼热感、刺痛感;而车前子、怀牛膝是针对小便不顺畅。

林澜:「脉虚、小便赤,不可用附子、干姜,须仔细辨之」这句话是重要的。「利止脉微而恶寒,乃可用耳」,因为身体的热能不够、能量燃烧不够,才可以用附子、干姜。

「中暑霍乱,只宜五苓散,加香薷、扁豆、葛根、姜汁、炒黄连之类治之」,香薷饮的变化加减方有很多,有五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可说这里的组合与五味香薷饮相似。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

 

日本一些研究《伤寒论》的学者,认为四逆汤中原本应该就有人参。认为四逆汤的组成应该是: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所以我自己常把四逆汤与生脉散合方,临床的效果很好。

有一位苗栗胡邱老太太,今年三月第一次昏迷,送到台大医院急诊室,我出诊开方,服药后,第二天醒过来了。原本家属把寿衣、后事都预备好了,结果到了四月,老太太症状稳定,平安地出院回苗栗。结果,清明节老太太亲自指挥拜拜、扫墓事宜,又是杀鸡杀鸭、蒸糕点,太疲累,又再度昏迷了,送到台大急诊室,我还是用四逆汤合生脉饮把老太太救醒。

最近这回是 9 月份,又昏迷,送到苗栗的医院。不过这回症状有些变化,有肺积水的现象、心瓣膜积水,已经抽水一次。我用木防己汤加减,服药后也醒过来了。但是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状,我想预后会比较差。我使用生脉饮、木防己汤、或四逆汤,再加减化裁。

临床上,我用四逆汤与生脉散合方,效果相当良好。如果再深入辨证的话,纯粹的虚寒证用四逆汤,有一些虚热证才用生脉饮。我想既然四逆汤可以加人参,扩充成四逆汤加生脉饮,应该还是合理的吧!

【条文】

418、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在前面《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篇》中第 361 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因为病人刚恢复,就乱吃东西,没有节制,而肠胃功能才刚刚恢复,没有办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所以病人到了傍晚会烦躁。而治疗的方法「损谷则愈」,意思是不要乱吃太多东西就好了。

尤其是幼儿,如果幼儿腹泻刚痊愈,很多父母认为很可怜,就弄了一堆食物喂他,结果反而造成小朋友又发烧不舒服。

这条条文「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与第 361 条有相似的道理。

【吴谦注】

霍乱,吐利已断,汗出已止,脉平和者,内外俱解也。法当食,食之小烦者,以吐下后新虚,不胜谷气故也。节其饮食自可愈矣。

 

在第 316 条「损谷则愈」,「谷」包括所有食物,减少食物的摄取,让肠胃休息,就会痊愈了。

而此处「节其饮食自可愈矣」与「损谷则愈」是一样的意思。

【集注】

郑重光曰:吐利发汗脉平,阴退阳回,乃有此象。犹以新虚不胜谷气,而致小烦。盖霍乱吐利,啐时不可便与饮食,以胃气逆反,仓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谷耳。

张锡驹曰:霍乱一病,夏秋最多,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乱,非止一寒邪也。若吐利过甚,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无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盖邪盛而正实者,当泻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况夏月之时,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复以冷风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皆寒,风暑之邪未有不乘虚入于阴经者。所以夏月只有阴证而无伤寒,今人患暑证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阴证也,古人以大顺散治暑,良有以也。

 

郑重光曰:「盖霍乱吐利,晬时不可便与饮食」,晬时就是 24 小时,老祖宗提过:「没有饿死的伤寒」,所以不必急着吃太多食物。「以胃气逆反」,肠胃逆蠕动气上逆的现象。「仓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谷」,肠胃功能尚未恢复,不要吃太多食物,特别是油腻的食物。

张锡驹曰:「盖邪盛而正实者,当泻其实」,就是治则,邪气盛而人体抵抗力仍强,可以用攻法。「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因为正气衰,所以要增强抵抗力、抗病力。

「况夏月之时……复以冷风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皆寒」,所以在夏天劝病人不要吹冷风,不要喝冰冷饮,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病人不要吹冷风、喝冰冷饮。

「所以夏月只有阴证而无伤寒……阴证也,古人以大顺散治暑,良有以也」在第 407 条注文中,已经提过,不是用香薷饮,就是用大顺散来治疗。

中、西医的治疗观念是不尽相同的,西医一定要找到细菌、病毒才行。中医“有是证用是方”,不去理会细菌、病毒。

又例如癌症的治疗,西医强调用放、化疗杀死癌细胞,往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生活品质很差,最后奄奄一息,同归于尽。而中医的治疗重点,让病人可以吃得下、睡得着、可以大小便顺畅,最后可以自然呼吸,生活才有品质。

【后语】

《伤寒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辨证论治的著作。我们总算念完一遍。以后五遍、十遍、百遍、千遍、二千遍,念得越多遍,感受越深刻。

大同工学院有一位林敦○先生,已经考取中医,现在三重开业很多年了,他曾经前后 8 次听我的《伤寒论》课程。虽然课文、条文是一样的,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临床经验加进来。

五、六年前创见堂花了很多时间整理了一份稿子,但是我想把这些医案加进去,但是没有时间。昨天晚上一诊看了 356 人次,晚上半夜一点半才看完诊。洗澡、再小酌一番,已经三点半,睡觉。今天 6 点又起床,早上 8 点又开始看诊,看到下午 4 点,看了 268 人次,刚才休息了一下,马上又来上课。

以前还在公职没有退休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疲倦的感觉,但是现在真的很明显感觉疲累,一年一年年岁增长,时不我予。目前还在上《金匮要略》、《妇科心法》的课程。

高雄有一位王庄○老太太,28 岁就守寡,含莘茹苦养三个女儿,买了房子,住在女儿隔壁。最近被倒会一仟多万元,肝脏居然快速地长了一个肿块 18 公分。来看诊后,结果前二个礼拜住院检查,发现肿块已经消到 11 公分。想不到医院的医生穷凶恶极追问:「你在吃什么药!」真不知这些医生是什么心态?病人的肿瘤会消掉不是好事吗?

这位王庄○老太太,每次看完我的诊回去,心情都很好,笑咪咪的。每个礼拜,她的女儿会陪她由高雄坐飞机来台北看病,来回飞机票要 4000 多元,但是看病只收 100 多元。

我想《伤寒论》的课程到此告一段落,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