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博今研岐黄精勤不倦育桃李
内容提要
前言
绪言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栝蒌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大承气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方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赤小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汤方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柴胡桂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头风摩散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乌头汤方
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千金》三黄汤
《近效》术附汤
崔氏八味丸
《千金》越婢加术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天雄散方
小建中汤方
肾气丸方
薯蓣丸方
酸枣仁汤方
大黄䗪虫丸方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肘后》獭肝散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甘草干姜汤方
射干麻黄汤方
皂荚丸方
厚朴麻黄汤方
泽漆汤方
麦门冬汤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桔梗汤方
越婢加半夏汤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外台》桔梗白散
《千金》苇茎汤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奔豚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人参汤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橘枳姜汤方
薏苡附子散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赤石脂丸方
附方
九痛丸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厚朴七物汤方
附子粳米汤方
厚朴三物汤方
大柴胡汤方
大建中汤方
大黄附子汤方
赤丸方
大乌头煎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乌头桂枝汤方
桂枝汤方
附方
《外台》乌头汤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外台》走马汤
瓜蒂散方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旋覆花汤方
麻子仁丸方
甘草干姜苓术汤方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甘遂半夏汤方
十枣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泽泻汤方
厚朴大黄汤方
小半夏汤方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五苓散方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文蛤散方
栝蒌瞿麦丸方
蒲灰散方
滑石白鱼散方
茯苓戎盐汤方
猪苓汤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越婢汤方
防己茯苓汤方
越婢加术汤方
甘草麻黄汤方
麻黄附子汤方
杏子汤方方未见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枳术汤方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汤方
硝石矾石散方
栀子大黄汤方
猪膏发煎方
茵陈五苓散方
大黄硝石汤方
附方
瓜蒂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桂枝救逆汤方
半夏麻黄丸方
柏叶汤方
黄土汤方
泻心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茱萸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猪苓散方
四逆汤方
小柴胡汤方
大半夏汤方
大黄甘草汤方
茯苓泽泻汤方
文蛤汤方
半夏干姜散方
生姜半夏汤方
橘皮汤方
橘皮竹茹汤方
四逆汤方
桂枝汤方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小承气汤方
桃花汤方
白头翁汤方
栀子豉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紫参汤方
诃黎勒散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外台》黄芩汤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大黄牡丹汤方
王不留行散方
排脓散方
排脓汤方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藜芦甘草汤方
鸡屎白散方
蜘蛛散方
甘草粉蜜汤方
乌梅丸方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桂枝茯苓丸方
胶艾汤方
当归芍药散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葵子茯苓散方
当归散方
白术散方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枳实芍药散方
下瘀血汤方
竹叶汤方
竹皮大丸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半夏厚朴汤方
甘麦大枣汤方
小青龙汤方
泻心汤方
温经汤方
士瓜根散方
旋覆花汤方
大黄甘遂汤方
抵当汤方
矾石丸方
红蓝花酒方
当归芍药散方
小建中汤方
蛇床子散方
狼牙汤方
膏发煎方
小儿疳虫蚀齿方
通古博今研岐黄精勤不倦育桃李
(代总前言)
李今庸先生,字昨非,1925 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唐家店镇一个世医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意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意思。书斋曰莲花书屋,义出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李今庸平生行止,诚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李今庸先生从医 80 载,执教 62 年,在漫长的医教研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其治学之道,建造了弟子成才的阶梯,是后学登堂入室的通途。听其教、守其道、恭其行者,多能登堂入室,攀登高峰。
博学强志 医教研优
李今庸先生 7 岁入私塾读书,开始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他博闻强志,日记千言,常过目成诵。1939 年随父学医,兼修文学,先后研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等,随后其父又命其继续攻读历代各家论著和各科著作,并指导他阅读《毛诗序》《周易》《尚书》等书。对于《黄帝内经》,他大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即将其内容烂熟于心。现在只要提到《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确无误地给你指出,本段内容是在《素问》或《灵枢》的某一篇,所以被人们誉为“《内经》王”“活字典”。
1961 年,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的蒋立庵,将一本《江汉论谈》杂志给了李今庸先生。他认真阅读后,敏锐地意识到蒋老是希望他掌握校勘训诂学的知识,以便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医籍。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他先后阅读了大量有关古代小学类书籍。通过认真阅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等,他对许学相当熟悉。又广泛阅读了雅学、韵书以及与小学有关的一些书籍。从此,他掌握了治学之道,并以此助推医教之道。
一般而言,做学问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为深厚的家学,二为名师指点,三为个人勤奋。这三点李今庸先生都具备了,所以先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李今庸先生在 1987 年~1999 年间,先后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张仲景国医大学、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和临床教授,为这些单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1991 年 5 月被确认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 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十大“国医楷模”称号;2002 年获“中医药学术最高成就奖”;2006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3 年 1 月被人事部确定为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国家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校勘医典 著作等身
李今庸先生在治学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步入了校勘医典这条漫长而又崎岖的治学之路。在这方面他着力最勤,费神最深,几乎是举毕生之力。他曾说道:首先要善于发现古书中的问题,然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搜集大量的古代文献加以证实。当写成文章时,又必须考虑所选用文献的排列先后,使层次分明,说明透彻,让人易于读懂。如此每写一篇文章,头痛数日不已,然而他仍乐此不疲。虽是辛苦,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一番整理后,不仅使这些古籍中的文字义理畅达,而且其医学理论也明白易晓,从而使千百年的疑窦涣然冰释,实有功于后学。
李今庸先生首创以治经学方法研究古典医籍。他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古文献学、考古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内容,则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隐者彰之,错者正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肘后方》《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其研究的千古疑难问题多达数百处。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 200 多篇。2008 年,他在外地休养的时候,凭记忆又搜集了古医书中疑问之处 88 条,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整理成文。由此可见,先生对古医籍疏爬之勤。
设帐杏坛 传道授业
李今庸先生执教已 62 个春秋,在中医教育学上,开创和建立了两门中医经典学科教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他先后给西学中班、本科生、研究生、师资班等各类不同层次学生讲授《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及《中医学基础》等课程。自 1978 年开始,又在全国中医界率先开展《内经》专业研究生教育。同时,李今庸先生还先后赴辽宁、广西、上海等地的中医药院校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
李今庸先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1958 年~1959 年,他首先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其间编写了《金匮讲义》,作为本院本科专业使用。1963 年代理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3 年为适应社会上的需求,该书再版发行;1974 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 年,主编《内经选读》,供中医本科专业使用,该教材受到全国《内经》教师的好评;1978 年,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2 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两用教材《黄帝内经选读》;1987 年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编写了《金匮要略讲解》。几十年来,李今庸先生为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倾注了满腔心血。
李今庸先生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李今庸先生在主持原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工作时,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1981 年,他在教研室提出了“知识非博不能反约,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他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为配合教师读书方便,他在教研室创建了图书资料室,收藏各类图书 800 余册。并随时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1986 年,他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对教师的使用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现已培养出一批较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药教学生涯中,先生主张择人而教、因材施教,注重传授真知和问答教学。他要求学生学习中医时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将不同时代形成的医学著作和理论体系置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研究,重视经典著作教学和学生临床实践。1962 年,先生辅导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集体写作“从藏府学说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全文刊登于《光明日报》,并被《人民日报》摘要登载、《中医杂志》全文收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扎根一线 累起沉疴
李今庸先生在 80 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一,形成了完整的临床医学指导思想,即坚持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其二,独创个人的临床医疗经验病证证型治疗分类约 140 余种。著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等临床著作。
李今庸先生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 8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藏荣则一身俱荣,二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肾。在临床运用中,具体又有所侧重,小儿重脾胃,老人重脾肾,妇女重肝肾。慢性久病,津血易滞,痰瘀易生,痰瘀互结互病,易成窠囊。他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是泻重痰瘀,或治其痰,或泻其瘀,或痰瘀同治。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常出奇兵以制胜,其经验可见于《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中。
李今庸先生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对理论的依赖性。他常说:“治病如同打仗一样,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做指导,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医疗活动。”如一壮年男子,突发前阴上缩,疼痛难忍,呼叫不已,李今庸先生据《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的理论,为之针刺足阳明经之归来穴,留针 10 分钟,病愈,后数十年未再发。此案正印证了其善于以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运用。李老常言:“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
从 1976 年起,李老应邀赴北京、上海、南京、南宁、福州、香港、韩国大田等多地讲学,传授临床经验,深入开展中外学术交流。
振兴中医 奔走疾呼
李今庸先生作为一代中医药思想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药学理论、临床、教育的反复深入思考。1982 年、1984 年,他两次同全国十余名中医药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加强党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198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其后,又积极支持组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1989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2003 年,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写信陈述中医药学优越性和东方医学特色,建议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同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李老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期间,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写了大量提案及信函建议。在湖北省第五届政协会议上,提出“请求省委、省政府批准和积极筹建‘湖北省中医管理局’,以振兴我省中医药事业”等提案。2006 年,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
1986 年李老当选为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此后,主持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工作长达二十余年。组织举行“鄂港澳台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国际传统医学大会”等各种大型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其间,向省委、省政府致信建议召开李时珍学术会议,成立李时珍研究会,开展相关研究,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纪念李时珍学术活动氛围奠定了坚实根基。主编《湖北中医药信息》《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等。
近年来,李老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继续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认为中西医学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必须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意义》《发扬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试论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及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特征》《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关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等文章。
今将李今庸先生历年间写作刊印出版和未出版的各种学术著作,集中起来编辑整理,勒成一部总集,定名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予以出版,一则是彰显李老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医药学术上所取得的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二则是为中医药学的传承留下一份丰厚的学术遗产。
李今庸先生历年间写作并刊印和出版的各种著作数十部,附列如下(以年代先后为序):
《金匮讲义》,李今庸编著,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教材。1959 年,内部油印。
《金匮要略讲义》,李今庸编著,全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第二版统一教材。1963 年 9 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基础学》,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用教材。1971 年,内部铅印。
《金匮要略释义》,李今庸编著,中医临床参考丛书,全国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专业用第三版统一教材。1973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经选读》,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教材。1978 年,内部刊印。
《黄帝内经选读》,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两用教材。1982 年,内部刊印。
《内经函授辅导资料》,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函授辅导教材。1983 年,内部刊印。
《读医心得》,李今庸著,是研究中医古典著作中理论部分的学术专著。1982 年 4 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辩证法简论》,李今庸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学参考用书。1983 年 1 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索引》,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经》专业教学参考用书。1983 年 12 月,内部刊印。
《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运用考据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古典医籍的学术专著。1984 年 6 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金匮要略讲解》,李今庸著,全国高等中医函授教材。1987 年 5 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2008 年更名为《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再版。
《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李今庸主编,中医内经专业、西医学习中医者教学参考用书。1988 年 11 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奇治外用方》,李今庸编著,运用现代思想和通俗语言,对中医药古今奇治外用方治给予整理的专著。1993 年 1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湖北医学史稿》,李今庸主编,是整理和反映湖北地方医学史事的专门著作。1993 年 5 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李今庸著,作者集数十年临床医疗实践之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专著。1998 年 1 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古代医事编注》,李今庸编著,选录了古代著名典籍笔记中关于中医药医事史料文献而编注的人文著作。1999 年,内部手稿。
《中华自然疗法图解》,李今庸主编,刮痧疗法、按摩疗法、针灸疗法和天然药食疗法等中医自然疗法治病图解的专著。2001 年 1 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李今庸著,作者集多年临床学术经验之专著。2002 年 4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古医书研究》,李今庸著,继《读古医书随笔》之后,再以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历史学以及古代避讳知识等,研究考证中医古典著作的学术专著。2003 年 4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药治疗非典型传染性肺炎》,李今庸编著,选用报刊上有关中医药治疗“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内容,集而成册。2003 年 8 月,内部刊印。
《汉字、教育、中医药文化资料选编》(1-6 编),李今庸编著,选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字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资料而汇编的专门集册。2003-2009 年,内部刊印。
《舌耕馀话》,李今庸著,作者在兼任政协等多项社会职务期间,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医政医事专门著作。2004 年 10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古籍录语》,李今庸编著,选录古代典籍中关于启迪思想,予人智慧,为人道德之锦句名言而编著的人文专著。2006 年 8 月,内部刊印。
《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李今庸著,作者临床验案精选和中医学术问题研究的专著。2009 年 4 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中医科学理论研究》,李今庸著,中医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学术思想研究的专著。2015 年 1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黄帝内经考义》,李今庸著,作者历半个世纪对《黄帝内经》疑难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2015 年 1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读古医书札记》,李今庸著,辑作者历年来在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古典医籍和古典文献的考释、考义、揭疑、析疑类文章的学术著作。2015 年 4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特色疗法》,李今庸主编,整理和总结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穴敷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耳穴贴压法等治疗病证的专著。2015 年 4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经典医教与临床研究》,李今庸著,作者集中医经典教学和经典性临床研究的教研专著。2016 年 1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李今庸著,对有关经典医籍、医学疑问的解疑辨惑及经典著作课堂讲解分析的学术专著。2016 年 1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李今庸著,作者关于中医临床的医学论述和医语医话的学术专著。2017 年 3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中医思考·读医心得》,李今庸著,作者独立思考中医药学实质和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性研究的学术专著。2018 年 3 月,学苑出版社出版。
《续古医书研究》,李今庸著,为《古医书研究》续笔,再以开创性的中医治经学方法继续研究中医古典著作之学术力作。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另有待出版著作(略)。
李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年 5 月 1 日
内容提要
《金匮要略》为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撰,是我国现存中医学重要经典之一。它综合《内经》《难经》医学理论,博采众方,参以己见,全面论述了中医学“杂病”的脉证并治,是一部完整的理法方药悉具的始祖“方书”。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精髓,故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医学必读经典。
《金匮要略释义》一书,原为李今庸教授 1963 年编著的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统编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该讲义对《金匮要略》原文做了整理分段,适加校勘词解,以通俗语言做了阐释讲解;且每篇篇首均有提示,篇末有结语,提纲挈领,便于领会。
由于该讲义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故自出版以来,深受同行及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虽历经 50 余年,但其影响力仍经久不衰。今应广大读者要求,再予重新修订刊印,并对其中存在的未释疑难给予适当的说明和解释,同时补充了书中遗漏的经方和附方。
此书可供各中医药大中院校师生、广大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学爱好者学习、参考之用。
2018 年 10 月
前言
本书原名《金匮要略讲义》,是李今庸先生在 1963 年主持编写的全国中医学院统编第二版试用教材。本《讲义》历经 50 年,影响广泛。现根据需要,对书中的某些内容给予适当修订,并更名为《李今庸金匮要略释义》重新刊印发行。本次出版,由李琳在原书基础上加以整理修订,本书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及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使用。
1.主编《金匮要略》教材
早在湖北中医学院创办之初的 1958 年,李老率先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了金匮教研组,任组长,为《金匮要略》的教、医、研奠定了组织基础。随即开始独立编写《金匮讲义》(内部油印),在湖北中医学院 58、59 级及第二届西学中班上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讲义在卫生部中医司及部分中医院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故李老于 1962 年应邀参加卫生部在庐山召开的“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会议”。1963 年,李老代理湖北中医学院已故副院长、湖北近代学者蒋笠庵先生主编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统编教材之一的《金匮要略讲义》,供全国中医学院本科教学使用。上述自编的《金匮讲义》在内容、体例上成为该教材的基础与蓝本。50 多年过去了,不少《金匮要略》研究同仁仍赞誉它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故依然是各版《金匮要略》教材及其参考书的蓝本。1973 年,由于“复课”的需要,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邀,李老将《金匮要略讲义》稍作修润,定名为《金匮要略释义》,并于当年出版。1987 年,又在《释义》基础上编著了全国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金匮要略讲解》(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万事开头难,上述教材为中医院校的本科教育、函授教育以及“文革”中的“大普”教育解了燃眉之急,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开创了中医院校多种层次《金匮要略》教学之先河。
2.讲授《金匮要略》课程
编教材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李老 1959 年为第二届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0 年为湖北中医学院 58 级学生讲授《金匮要略》课程。1963 年《金匮要略讲义》的出版发行,为全国中医院校普遍正式开设《金匮要略》课积累了丰富经验。恢复高考不久的 1979 年,李老即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讲授《金匮要略》课。1980 年再次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还到北京中医学院为研究生班讲授《金匮要略》课。1981 年三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再次到北京中医学院为研究生班讲授《金匮要略》课。1984 年四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到北京中医学院,首次到河北省跨世纪名中医研究班为学员们讲授《金匮要略》课。
听过李老讲授《金匮要略》课的人中,如今已有许多都成了《金匮》学科的骨干、顶梁柱、带头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了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选读》及七年制首版教材《金匮要略》的主编,还主审了五年制七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人卫系列);有的成了《中国医药学报》副总编,并成为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等,这些典型代表主要从事的就是《金匮要略》教学工作。
3.考证、完善《金匮要略》教材
几十年来,李老对《金匮要略》教材中争议较大的条文,症状、病名、脉象、病机、病位、方剂等,以五版教材为主,兼及部分《金匮要略》论著,进行了大量考证。这主要体现在李老所发表的多篇《金匮要略》研究论文,尤其是所著《古医书研究》,七年制首版教材《金匮要略》的主编曾在编委会上强调把其作为重要参考书目。《古医书研究》对《金匮要略》的 12 个篇章的 18 条、14 方进行了大量的翔实考证。
李老首先指出了《金匮要略》教材建设的四个严重弊病,即望文生义、随文敷衍、牵强附会及妄改原文。
李老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让资料来讲话,研究古文献内容尤其要这样”。“阅读任何一部古典医学著作,都首先应该忠实其原文,认识其本义,并进而给以发扬或批判,因而首要的任务就只能是暴露其本来面貌,如以别的东西来掩盖或改变其本义,是不恰当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艺术(包括语言文字),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用汉唐时代的文献来研究《金匮要略》……是比较可靠的。”除汉以前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外,李老所引以汉、唐时期为主的工具书、名著多达 70 余种 360 余次,如《说文》《广雅》《玉篇》《广韵》《集韵》《尔雅》《方言》《释名》《龙龛手镜》《国语》《急就篇》《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汉书》《后汉书》《周礼》《淮南子》《文选》《针灸甲乙经》及《春秋》(三传)《楚辞》《列子》等。
对痉病的“其脉如蛇”症,李老将“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痉病也,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及“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两条,理顺为“病者身热足寒……痉病也”及“痉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暴者,为欲解;腹胀大如故,脉反伏弦者,必痉”。前者为痉病主证,后者的“其脉浛浛如蛇暴”者,谓“其脉缓懈无力而纵弛显见”。引用文献达 70 余种次之多,可谓解千古之疑团。
他如考证历节病的“身体魁羸”为“骨节磋跌”,即今之“骨节变形”,虚劳病“酸削不能行”为“疼痛难以坚持正常行走”,胸痹病的“缓急”为筋脉“缓纵不收”及“拘急不伸”,气利证为“止有‘气’而毫无粪便也”等。葶苈大枣泻肺汤所主之“肺痈”为“肺壅”,并举 17 岁某女患急性肾炎,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粗、全身浮肿及苔白、脉浮,经用小青龙汤加葶苈子而愈来印证之。《消渴小便利淋病》篇之“小便利”准确无误,不当妄加一“不”而成“小便不利”;《虚劳病》等篇的“弦则为减”“减则为寒”之“减”当读为“紧”;水气病的“寸口脉浮而迟”“趺阳脉浮而数”,其“浮而数”即“浮而小”,与“浮而迟”同义,此条中的“名曰沉”“名曰伏”则分别言“寸口脉”及“趺阳脉”之病机;腹满病“两肤疼痛”之“肤”为“脚”之省文;衄血者的“额上”之“额”为“头角”即“两额”;癫狂病之“邪哭”为“邪入”;“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衰”为“蓑”,即“重叠”之义;“三焦竭部”之“竭”当为“遏”之借字;气分证“阳前通”“阴前通”之“前”乃“剪”之本字;“淋秘”之“淋”本字为“癃”字,为后汉人避殇帝刘隆之讳而改“癃”为“淋”等。《虚劳病》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条当一分为二:“从‘夫失精家’句起,至‘为清谷、亡血、失精’句止,和后文‘天雄散方’为一条,是论述‘滑精’的证治;后段即从‘脉得诸芤动微紧’句起,至末尾‘分温三服’句止为一条,乃论述‘梦遗’的证治。”并认为“‘梦失精’之证,乃‘风邪乘于肝肾’所致……以‘桂枝汤’治风祛邪,加‘龙骨、牡蛎’以收涩固精……”不囿于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说。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使天雄散有了“家”。治蛔虫的甘草粉蜜汤之“粉”乃“米粉”而非“铅粉”,等等。上述不少考证结论被多种《金匮要略》教材(五版、七版、七年制首版等)所引用,使李老奠基的《金匮要略》教材日臻完善,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文化。
《金匮要略释义》一书的编写,由于当年学识及时间所限,其中存在的错误在所难免,现根据需要,虽做了某些内容的修改,但因要保持原有的风貌,不能给予全面的修订,故读者学习时当参阅《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人卫版)、《古医书研究·〈金匮要略〉考义》(中医药版),以及即将出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考义》(中医药版)等著作,以便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读懂读通《金匮要略》这部中医经典学科著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
陈国权 李琳
2014 年 10 月
绪言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原与《伤寒论》合为一书。全书共为二十五篇,其中第一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从《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到《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是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则属于外科,第十九篇是将不便归纳的几种疾患,如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等合而为一,第二十至二十二篇,是专论妇产科疾患,最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全书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药味未见)。在剂型方面,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坐药、洗剂以及外敷药等。此外,对于煎药和服药方法,以及药后反应等都有详细记载。
关于本书疾病分篇,大体上是以病机相同、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者为主。例如痉、湿、暍三种疾病,都由外邪为患,在初起时多有恶寒发热的表证,故合为一篇;百合、狐、阴阳毒三者的病机,或由热病转归,或由感染病毒,由于性质相近,故合为一篇。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因为中风有半身不遂、历节有疼痛遍历关节等症状,两者病势发展善行数变,故古人用“风”字来形容,其病机相仿,故合为一篇。血痹病虽然与感受外邪有关,但其主因则由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导致;虚劳病是由五劳、七伤、六极引起内藏血气虚损的疾病,两者病机相似,故合为一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则是结合病机、病位分篇,因为胸痹、心痛两者皆由于胸阳或胃阳不振,水饮或痰涎停滞于胸次或胃中所致,两者病机与病位都相近,故合为一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所列举的几种病的发病机理都与心肝两藏有关,因为心主血,肝藏血,两藏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惊悸、吐血、衄血、下血或瘀血,故将这些病合在一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都属肾藏或膀胱的病变,故合为一篇。又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者虽发病机理不同,证候有异,但皆属于肺部病变,故合为一篇。腹满、寒疝、宿食三者虽病因不同,但因发病部位都与胃肠有关,且皆有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故合并论述。至于呕吐、哕、下利三者的发病主因和发病机理虽有所不同,但也都属于胃肠病变,故有合并论述的必要。
此外,也有一病成篇者,如疟疾、水气、黄疸、痰饮、奔豚气等;也有因许多疾病不便归类,合并成为一篇者,如《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篇。至于《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则别具一格,主要论述五藏的发病机理和证候。
本书以藏府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认为证候的产生,都是藏府病理变化的反应。除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对与此有关问题做了原则性的阐述外,这一基本论点,渗透到全书各个病篇中。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内因是中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其经络藏府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在络、在经、入府、入藏来进行辨证。又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根据内藏病变所出现的证候,有五藏之水的论述。《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还论述五藏中风、中寒,五藏积聚,以及五藏死脉等。这都说明不论伤寒或杂病,都是藏府病理变化所反映的临床证候,而且又各有不同的证候特点。根据藏府病机进行辨证,是本书的主要精神,即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这一基本论点,又从本书脉法中体现出来。因为脉象的变化,同样是内藏病理变化所反映的一部分,所以本书往往用几种脉象合并起来以解释病机,有时还据脉象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这种脉法,是有其实践意义的,这是本书脉学中的主要特点。
《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主要是以六经病机进行证候分类,杂病主要是以藏府病机指导辨证。由于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亦即安正;治内伤则以扶正为主,扶正亦即祛邪。虽然如此,但就藏府病机来说,伤寒与杂病有时亦有相同之处,如病在阳明(胃)者,多属实证热证;病在太阴(脾)者,多属虚证寒证。例如本书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所论述的病机,与《伤寒论》的《阳明篇》《太阴篇》有很多共同之处,其治疗方法与方剂,也可以相互使用。如将两书结合研究,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对杂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根据人体内藏之间的整体性,提出治疗未病的藏府,以预防病势的发展;②根据治病求本的精神,重视人体正气,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较难为力,故本书对于慢性衰弱疾病,注意观察脾肾两藏功能是否衰退。因为脾胃是营养之源,肾是先天之本,内伤病至后期,往往会出现脾肾虚损症状,脾肾虚损,更会影响其他藏府,促使病情恶化,故补脾补肾,是治疗内伤疾患的治本之法。但同时也未尝忽视祛邪的一面,不过在祛邪时还是照顾正气,故本书对于用峻剂逐邪是极为慎重的,一般多从小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如用桂枝茯苓丸以行瘀化癥,或用大乌头煎以驱寒止痛时,皆在方后注明“不知稍增”或“不可一日再服”等语,都是避免因逐邪而损伤正气,以致病未去而正气已伤,治疗就比较困难,这是治疗杂病的关键问题。
本书对方剂的运用,往往是一方治疗多病。举例来说,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既用于痰饮,又用于肺痈;越婢汤本用于水气,如加半夏(越婢加半夏汤)则用于肺胀。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同治胸痹,大小青龙汤同治溢饮,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精神。至于药物的配伍问题,本书亦有独到之处,如麻黄与石膏同用,以治风水水肿或哮喘,附子与白术合用以治风湿痛。《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附子的用法是:如用以回阳的则生用,且须配以干姜,多用于伤寒少阴病的亡阳证;如用以止痛的多炮用,不须伍以干姜,故本书中附子多为炮用。至于发作性的疝痛,则用乌头,因为乌头止痛作用较附子为强,但须与白蜜同用,既能缓和乌头的毒性,且可延长疗效。所有这些,都是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再通过自己实践,用以启迪后人的。
最后,关于本书的写作方法,从全书来看,作者在其所列举的四十多种疾病中,对于常见或比较复杂的疾病,一般是专篇论述,如水气、痰饮、黄疸等。在这些篇中,除重点论述本证外,还涉及与本证有关的证候,故范围较为广泛。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古人认为水可化气,气亦可以化水;又认为水、气、血三者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有一定的关系,故在论述水气之后,还谈到气分病和血分病。又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因为水与饮同类,故在论述饮病的同时,又谈到属于一时性停水的证候和治法。至于《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除重点论述湿热黄疸外,还涉及虚黄,可知本书中凡一病成篇者,内容多较广泛。如为多病成篇者,在一病之中,往往是详于特殊,略于一般,对于人所易知的证候或治法,每多从略;对于人易忽略的证候和治法,则不厌其烦地加以阐述。如痉病之由于外邪,治法之发汗攻下;湿病的详于外湿,以及虚劳病重视阴阳两虚的证候等,皆说明这一问题。又如本书各篇中,有时用许多条文解决一个问题;相反,有时以一个条文说明许多问题。此外,对于病因或病机相似的疾病,在谈到治法时,或详于此,或略于彼。如水气与痰饮,两者病因是同源异流的,因此,在论述痰饮时,很为具体;在论述水气时,只提出发汗方法,至于逐水方法,则略而不谈,其实有关逐水方剂,可以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去探求。所有这些,皆是在研究本书时所应注意的问题。陈修园曾这样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张仲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藏府经络学说,运用朴素的表达方法,对于每一病种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为中医学奠定了治疗杂病的基础。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这部著作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更因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错误脱简在所难免。因此,学习本书时,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现有水平加以继承发扬,对目前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阙疑,不必强加解释,以免有失原义,所以对于本书的最后三篇杂疗方和食物禁忌,本释义也删去不载。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本篇论述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张仲景在本篇中,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各方面,都举例说明,并列出原则性的提示。学习本书以下各篇,首先必须学好本篇作为基础。
【校勘】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一段,《金匮要略心典》谓非仲景原文,系后人旁注误入正文。
结语
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以及治疗等各方面,都做了概括性的论述。首先提出内养正气,外慎风邪,可以预防疾病。并举例说明各种疾病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可以根据藏府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先治其未病之藏府,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未病时重视预防,已病后争取早期治疗,是本篇的一大特色。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病因、病机方面,本篇主要从邪正两方面来阐述,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邪气病毒侵袭人体的诱因,但主要关键还决定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经络受邪,深入藏府的疾病,必有内在因素。其对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归纳,为后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奠定了基础。
关于诊断方面,对望色泽、闻语声、视呼吸、察脉象,都做了示范性的介绍。指出病在表为浅,入里为深;在府易治,入藏难愈;四时气候的变动,可以影响于色脉。其主要精神在于启发后学重视客观的诊断,以探求疾病的本质,判断预后的吉凶;治疗上必须针对病情,因人因时而制宜。
最后,在治疗方面,指出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都通过具体病例做出原则性的提示。此外,又提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也必须加以注意。
本篇条文不多,但所论述的,从预防到治疗,从原则到具体,无不具备,全面而又简明,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学好本篇,对于学习以下各篇,会有很大的启发。
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外感内伤都可致痉,本篇主要论述从外感风寒病毒而得的痉病。
湿病一般有外湿和内湿的分别,且多兼挟他邪,如挟风、挟寒、挟热等类,本篇主要论述外湿,并及其兼证。
暍,为伤于暑邪而致病。但本篇所论中暍,与后世说的由于烈日下远行,猝然昏倒之中暍(或称中暑)有所不同。
由于痉、湿、暍三者都为外感所引起,且都从太阳病开始,所以合为一篇。
【校勘】
首条《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次条《诸病源候论·卷七》无“不”字,并是。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校勘】
烦,《伤寒总病论·卷三》作“故”。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去节,汤炮)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湿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结语
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病,其症状都从太阳病开始。
本篇所论痉病,属于伤寒范畴,其成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内因津液不足,伤及太阳筋脉所致。其证,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其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证属太阳,不离于表,治以解表为主,但在发表散邪之中,必须照顾到津液。葛根汤治表实无汗之刚痉,栝蒌桂枝汤治表虚有汗之柔痉。二方一为发汗,一为解肌,但都有滋养津液、舒缓筋脉的作用。痉病如失于解表,必致入里化燥,因燥成实,治当酌用大承气汤泻热存阴以解其痉。
至于内伤痉病的证治,本篇虽未论及,但在误治成痉三条,指出阴血亏损,津液耗伤,是发生痉病的主要因素,已经启发后人,养血润燥,生津增液,是治疗内伤痉病的原则。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的分别,本篇主要论述外湿,且多兼挟风寒之邪,以身体疼重、骨节烦痛为主证,治法须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宜用温药振其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表实无汗者,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表虚汗出者,用防己黄芪汤,都取微汗而解。如见湿胜阳微,虽有表证,亦当选用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三方助阳以化湿。
总之,湿为阴邪,最易伤阳,无论外湿内湿,都应照顾阳气。本篇对内湿的治法,提出以利小便为原则,目的亦在通阳以行气化。而过汗误下,都能导致亡阳虚脱,发生不良的后果。
暍即暑病,本篇所论述的虽只三条,而涉及虚证、实证、挟湿证,暑病的主要证候已经具备。所出方治,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暑热有效的方剂;一物瓜蒂汤的疗效,尚待临床验证,学者可识其证而勿泥其方。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本篇论述百合、狐、阴阳毒三种病的辨证与治疗。这些病的病因、主证及治疗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某些症状上,却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子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校勘】
《外台秘要·卷二》“滑石代赭汤”作“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二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校勘】
《金匮悬解》作“苦参一斤”。《医宗金鉴》《金匮要略心典》均无“服”字。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勘】
《千金要方·卷十》,当归用“三两”。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结语
本篇论述了百合病、狐、阴阳毒三种病的证治。
百合病系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是治疗的依据,至于神志方面不正常的表现,变化无定。治疗原则,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如因多思善虑、事不遂愿而引起者,治疗时必须配以思想说服工作。
狐螯病是一种湿热浸淫所引起的疾患,以咽喉腐蚀、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治疗原则以清利湿热为主,根据侵犯的部位,选用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法等。
阴阳毒是一种感受疫毒所致的疾患。阳毒、阴毒均有咽喉痛,但阳毒证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吐脓血为其主要表现,而阴毒证以面目色青、身痛如被杖为特点,二者均以解毒清热、活血散瘀为治疗原则,可用升麻鳖甲汤随证加减。若再参考后世对瘟疫、温毒发斑的治法,疗效更好。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本篇论述疟疾(即疟病)的辨证施治,依据脉证的不同表现提出了治疗疟疾的原则,并对温疟、牝疟二种疟疾提出具体方治,同时指出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疟母。篇中所述治疗疟疾的原则和具体方剂,都行之有效,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䗪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蜋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两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校勘】
《脉经》《千金》“呕”下有“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曰温疟”。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柞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校勘】
牝疟,原文作“牡疟”,“牡”字误,今据《外台》引《伤寒论》改正。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牝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即效。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结语
本篇论述了疟疾的辨证施治问题。首先指出了疟疾病人的脉象多为弦数,继则又从脉的弦迟或弦数,分清了疟疾的偏寒偏热。篇中从寒热的多寡程度,提出了瘅疟、温疟、牝疟三种不同的证型,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牝疟用蜀漆散,而瘅疟未出方。篇中还论述了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结于胁下,称为疟母。我们认为两千年前,中医学提出了这种疟母形成的事实与理论,的确是十分可贵的。其鳖甲煎丸治疗疟母的方法,迄今仍广泛使用。
此外,从篇中还可以看出,根据患者素体阴阳盛衰的情况,而有瘅疟、温疟、牝疟等偏热、偏寒的不同症状。在治疗上,一方面用蜀漆除疟邪,另一方面又从个体的不同情况出发,采用了不同的扶正达邪方法,达到治疟的目的。例如:无寒但热的温疟,除了可用蜀漆外,以白虎汤清热生津,加桂枝解表和营;而寒多热少的牝疟,用蜀漆治疗,并配以云母、龙骨,恢复阳气,都是为了达到扶正达邪的作用。
至于瘅疟,从其证情上看来,应是温疟的一类,仅病情较重而已。不论温疟、瘅疟、牡疟,都是以患者机体和病情所表现的寒热症状之偏盛而分的类型,可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历节两种与风有关的疾病。古代医家对风病是从广义的角度上去认识的,即除了因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风病外,凡属病起急骤,而又见证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等特性相似的,亦均认为属于风病。本篇所述中风,多先见猝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或神志丧失、不能言语等证,好像暴风摧残树木,而致枝断干摇的情况相同,故临床上将此类疾病,类比为中风。
其实,细考本篇论述中风之脉证,均属正气亏虚,气血瘀阻,不能濡养经脉藏府所致;虽有时外受风邪可以成为发病之诱因,但绝非致病之主因。至于历节一病,则除正气亏虚为发病条件外,与感受风邪尚有较密切之关系。古人从广义上去认识风病,故将两者合为一篇讨论。
中风一义,自刘河间始,已与前人有不同的、进一步的认识。《河间六书》中已提出本病非外中于风,以及“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等见解。李东垣也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至张景岳更有《非风论》驳斥以中风病机为外风的错误观点,他说:“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从而可见,历代医家通过实践的观察,对本病已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
我们在学习本篇时,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中风”的含义,这样才能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的所在。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䓖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风引汤
除热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疾上,令药力行。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校勘】
尪羸:《脉经》作“魁瘰”,关节肿大之状。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䓖一两五钱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二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 ,腹满加枳实一枚 ,气逆加人参三分 ,悸加牡蛎三分 ,渴加栝蒌根三分 ,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
《近效》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两(炙)
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成,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结语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病发病的原因、症状及治法,对中风一病着重指出了发病实以内因为主。从论述中风中所说的“脉微而数”“此为痹”和“紧则为寒,浮则为虚”等说法来看,可以推知是先由藏府衰败,气血两虚,经脉痹阻,偶有外因诱发,即能致病,并指出了中风一般见症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根据病情轻重,有在络、在经、入府、入藏等不同症状。篇中虽未出主治方剂,从所附的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三个方剂推测,不难看出是以补正驱邪、清热熄风、养血祛风等为主要措施,但具体治疗方法,还须结合后世方书,才较为全面。
关于历节病的论述,内因方面指出了先由肝肾两虚和气血不足,外因方面主要可归纳为汗出入水中、饮酒汗出当风和风血相搏,并指出了它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大,痛处出黄汗。其证有偏于风湿、偏于寒湿的不同,所以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二方主治。二方的运用,前者是治风湿偏胜,后者是治寒湿偏胜,总的来说不外通阳行痹这一原则。
其中所附的《古今录验》续命汤、《近效》术附汤、《千金》三黄汤、头风摩散,虽然不是本篇的主方,亦可随证选用。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包括血痹、虚劳两类疾患,由于两者皆因气血虚损所致,故合为一篇,但重点则在于论述虚劳。
关于血痹成因,《素问·五藏生成》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它和风寒湿三气杂至所引起的痹证的病因不同。在证候表现上,血痹是肌肉麻痹无痛感,如由风寒湿所引起的痹证,则麻痹与疼痛并见。
本篇的虚劳,即《藏府经络》篇所载由五劳、七伤、六极所形成的慢性衰弱疾患,与后世所说的狭义肺痨有别。
本篇对虚劳以五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根据,并提出补益脾肾是治虚劳的重要措施。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按:本方为上条前半条证候之方,见前。据《方药考》云: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各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䓖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 (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䓖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整理者注:深师,又名“僧深”,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具体生平不详,僧人,善治气病,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或《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升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
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结语
血痹与虚劳两者皆是气血虚损所致的疾患。本篇重点在于论述虚劳,其论血痹只有两条,根据病情轻重,分为针刺与服药两种治法,目的皆在于温阳通痹,临证时可以结合运用。
本篇论虚劳是以五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又可概括为阴虚、阳虚以及阴阳两虚的三种类型。
本篇特点是在五藏虚损上注重脾肾,在病情上重视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事实也是如此,在虚劳病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之所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营卫的源泉,故病至后期,往往会出现脾肾症状,补脾补肾,可以说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
在虚劳病过程中虽可分为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但病至后期或严重时,阴阳两虚的证候又比较多见。本篇有些条文所列举寒热错杂的证候,即属于阴阳两虚的虚劳病。正因为这一类型的疾患,在症状上比较复杂,在病情上比较严重,在治疗时比较困难,故张仲景不厌其烦地加以阐述,并指出了建立中气以和调阴阳两虚证的治疗原则,这是本篇内容的主要部分。
本篇所载方剂除附方外,用于虚劳者,共有七首。其中酸枣仁汤是养阴除烦,薯蓣丸是扶正祛邪,大黄虫丸是去瘀生新。其余四方,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八味肾气丸等,皆为甘温扶阳之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的证治。这些病证,皆属于肺,而且诸病之间,每有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所以并为一篇讨论。
肺痿有虚热与虚寒两种病情。前者是热在上焦,因咳为痿;后者是肺中虚冷,气沮为痿。肺痈为邪热壅塞肺部,蓄结痰血而成实证,证见“脉数实”“咳即胸中隐隐痛”“时出浊唾腥臭”等。
咳嗽上气证有虚实之分,本篇叙述的,大都属于邪实气闭肺胀之证,论病因亦侧重于内饮外寒方面。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校勘】
“以温之”《脉经》作“温其藏”,并无“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九字。《千金》作“若渴者属消渴法”七字,为小注。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校勘】
据《千金要方·卷十七》,本条应移于第十条之后。
结语
肺痿有虚热与虚寒两种病情:前者因咳为痿,脉数而虚;后者不咳不渴,遗尿溲数,头眩多涎唾。前者宜润肺养胃,并清虚火,可用麦门冬汤;后者宜温肺复气,可用甘草干姜汤。
肺痈是由于风热邪实壅阻,血郁痰裹聚而为邪深毒重,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附方《千金》苇茎汤,化痰清肺,未成脓与已成脓均可应用,且疗效卓著。
咳嗽上气有邪正虚实之分。上气属虚者,有肺肾两种病情。前者如篇中第十条所述,为津伤虚火上炎,以致肺气上逆,治以麦门冬汤;后者如第三条所述,为肾不摄纳、填气上脱之证。上气属实者,又有痰与饮之别。属于痰浊上壅者,治宜涤痰去垢,用皂荚丸。属于饮者,由于外邪内饮,闭塞肺气,成为肺胀,又可分为外内皆寒与饮邪挟热两类。前者祛寒化饮,治以辛温,如射干麻黄汤;后者祛邪蠲饮,辛凉与辛温并用,如越婢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而其间尚有饮与热偏轻偏重之分。至于水饮内停,又兼正虚而为咳嗽上气者,治当一面逐水,一面安正,泽漆汤一方即为此而设。若水饮内停未除,而仍壅塞于肺部,致胸满上气,喘鸣迫塞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闭塞,祛浊饮。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本篇论述奔豚气病的发病机理、证候和治法,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它和《难经·五十六难》所载的“肾积奔豚”不同,肾积奔豚是少腹素有积块,在发作时,其痛从病部上至心下,或上下无时,发作后积块仍在;本篇奔豚气病并无积块,发作时气从少腹突然上冲胸咽,发作后即如常人。
奔豚汤方
甘草 芎䓖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结语
本篇论述奔豚,原文虽只四条,但对奔豚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都做了讨论。
奔豚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发汗后复加烧针,汗出伤阳,外邪乘虚侵入,引动冲气而起;或者内有水气,重因误汗损伤阳气所致。致病因素虽有不同,然均与冲脉有关,其主证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在治疗方面,如为肝郁气冲的,可用奔豚汤疏解肝邪,降其冲逆;如因外邪引起气冲的,宜外灸核上以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助阳降逆;如因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利水,以防冲逆。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以胸膺部疼痛为主证,心痛是指正当心窝部的疼痛证,短气是一个症状,是指呼吸迫促,常见于胸痹证。因为胸痹和心痛两病发病部位相邻近,且可相互影响,短气又为胸痹的伴发症,故合在一篇论述。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结语
本篇所论的胸痹、心痛,从病位上来看,可分为疼痛在心窝部以上的,称为胸痹,疼痛正当心窝部的称为心痛。条文中往往以胸痹与心痛并论,或胸痹与短气并举,可知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但亦可以单独发生。从全篇条文来看,第一条是合论胸痹、心痛的发病机理,第三条是指出胸痹的典型症状和主要方剂。自第四条以下,多为胸痹与心痛或短气合并出现的证治,第九条则是专论心痛。
再从本篇所举方剂的内容来看,可以体会到,凡以栝蒌、薤白为主所组成的方剂,则专为胸痹而设,如方中栝蒌、薤白与桂枝、枳实、生姜并用的,则为胸痹与心痛或短气合并证候而设。至于以乌、附为主所组成的方剂,则是专治沉寒痼冷的胸痹、心痛证。
胸痹与心痛两者,病因虽同,但在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上却有差异,如以胸痹方治心痛,则力有不逮;以心痛方治胸痹,则嫌过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以腹部胀满为主,它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根据“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可将腹满概括为两类,即属于实证的,多责之胃,属于虚证的,多责之脾。
《素问·长刺节论篇》说:“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诸病源候论》说:“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藏府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可知寒疝是以寒性腹痛为主证。
宿食即伤食,是食停于胃肠所引起的疾患,因为三者皆有腹部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故合为一篇。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113]真朱:即朱砂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一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结语
本篇所论腹满,大多属于胃肠病变,它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从腹满的性质来说,不外寒热虚实。从藏府关系来说,如属于虚寒的,病多属脾;属于实热的,病多属胃。从辨证方面来税,腹满时减,按之不痛为虚;腹满不减,按之痛为实。从治疗原则来说,属于虚寒的宜温补,属于实热的宜攻下。但也有腹中满痛拒按的虚寒证,治须温补;亦有寒而且实证,治须温下。故应着眼于病人全身症状,做全面考虑,这样才能得出病情真相,而施治有所依据。
腹满属于实热者,由于发病机理和病变部位之不同,而有厚朴七物汤证、厚朴三物汤证、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等。厚朴七物汤证为表里两病,厚朴三物汤证胀满重于积滞,大柴胡汤证痛满在于心下,大承气汤证痛满在于腹中。这些证候的出现,表明邪气虽盛而正气未衰,故治疗比较容易,预后一般良好。至于大黄附子汤证,则是邪实正虚,预后较差。
寒疝的主证是腹痛,根据本篇精神,包括范围很广。其中以属于发作性,痛绕脐部,脉象紧弦,疼痛剧烈时则肢冷自汗,又为乌头剂所主治的证候,则属于寒疝本证。至于附子粳米汤证、大建中汤证,就其性质来说,当亦属于寒疝范围的疾患。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证,则是寒疝中的轻证。
宿食亦属胃肠疾患,本篇指出宿食在上当用吐法,在下当用下法。后世医家对宿食在胃者,补出消导一法,是有其发展的一面。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篇论述五藏风寒和真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藏府积聚脉证。五藏风寒部分脱简较多,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其所述证候,意在举例说明五藏受邪后的表现各有不同,仅可作为参考,不得拘泥。
本篇论述三焦各部的病证亦略而不详,仅有三焦竭部及热在三焦两条。
本篇指出积是五藏所生,聚是六藏所成,并以气一证作为鉴别。此外,本篇论述肝着、脾约、肾着三种具体病证的治疗。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校勘】
目,《千金要方·卷十五》作“肉”,当从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升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甘草干姜苓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校勘】
“上焦受中焦气未和”句,据《伤寒论·平脉法》成无已注引本条条文,作“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
结语
本篇首先论述五藏风寒的病证及其真藏脉象。次用三焦分部说明各个藏府所居之部位不同,其病证亦有三部之别,且指出上、中、下三焦相互为用,彼此制约,以说明藏府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最后讨论藏府积聚之脉证,指出积、聚、槃气三者的区别。
对具体治疗,本篇提出肝着病用旋覆花汤疏肝通络,脾约病用麻子仁丸润燥缓导,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健脾利水,温中散湿,都是常用的有效方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则在于痰饮。因为咳嗽不过是痰饮病中的一个症状,而且这里的咳嗽也是由痰饮所引起的,并不包括所有咳嗽在内。
痰饮是根据病因和症状而定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本篇标题所指的痰饮是广义的,是概括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至于四饮中的痰饮,则是狭义的,是广义痰饮中的一种病证。此外,尚有留饮和伏饮名。所谓留饮,是水饮留而不行者,伏饮,是水饮潜伏不去者,这仅意味着饮病的新久浅深。而四饮之病,亦不外乎留伏为患,因此,并不是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留饮和伏饮。
【校勘】
“心下悸”的“心”字,《医宗金鉴》云当是“脐”字。
【校勘】
喜虚,《医宗金鉴》作“里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校勘】
《千金要方·卷十八》“炙”字下有“水一升,煮取半升”七字,煎服法作“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校勘】
胸满,《医宗金鉴》作“腹满”,当从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结语
本篇痰饮、咳嗽并提,实际上是以痰饮为主,咳嗽仅是痰饮部分病情,并不包括其他病因所致的咳嗽。
痰饮的成因,有由于脾不散精者,有由于肺失通调者,亦有由于肾虚不能化水者,等等,而主要之点,在于脾阳不运和肾阳不化两个方面,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见证,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痰饮在于肠胃,悬饮在于胁下,溢饮在于体表,支饮在于胸膈。但四者不能截然分开,往往可以互相影响,合并为病,尤其痰饮与其他三饮,常相关联。
痰饮病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亦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别。如饮溢于表,可用大、小青龙汤发汗;留伏于里,可用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攻下;饮迫于上,可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开降;饮阻于下,可用五苓散利小便;而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健脾温肾,尤为诸饮治本之图。此外,痰饮久留,每每虚实错杂,如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即为此而设。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论述消渴、小便利和淋病。由于这些疾病大都涉及口渴和小便的变化,而且主要病变亦在于肾与膀胱,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消渴之病,以“口渴引饮”为主要证候。从证候病理的变化,又可分为上、中、下消,因此又称为“三消”,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上消)、“瘅成为消中”(中消)、“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下消)的病变。
小便利,实是一个证候,可以出现于很多疾病,从篇中内容来看,除与消渴并见的肾气丸证外,未见其他文论述。
淋病是小便淋沥不通利,主要证候为“少腹弦急”。从证候和病理的变化上,篇中论及数个方证治疗。
以上三种疾病,除消渴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外,小便利与淋病,很多方可以互相通用,因此二者之间,又有可分而不可分之处。
本篇虽论及三病,但内容不多,而且有些是有论无方,有方无证,所以前人疑有脱简,读者须掌握其主要精神,才能从中得到启发。
【校勘】
“而大”之下,《医宗金鉴》云当有“便”字。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三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三分 乱发一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结语
消渴及小便利的病因病机,这里提出了胃热、肾虚及肺胃津伤等几个方面,都为临床所常见。至于治疗,肾气丸补肾温阳,主治下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主治上消;其他有论无方,但后世有很多发展。
小便利与消渴并见者,用肾气丸滋阴助阳,化生肾气。
淋病之小便淋沥不通,由于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由于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两方的区别,主要在于辛温化气与清热滋阴的配伍不同。
由于肾阳不足,下有水气、下寒上燥者,用栝蒌瞿麦丸,滋燥利水温阳三者兼顾,前人认为是肾气丸的变法。假如由于瘀血挟热者,可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化瘀利窍泄热;脾肾两虚而挟湿者,可用茯苓戎盐汤,益肾健脾渗湿。以上方剂,大部分亦可用于淋病,只要病机相同,异病可以同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本篇论述水气病的病机、辨证及治疗,水气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本篇根据患者所表现的脉证,将水肿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其形成之机理,主要是肺、脾、肾三藏的功能失调,而与三焦、膀胱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治疗措施上,不仅提出了治水肿病的三大原则,发汗、利小便、逐水,而且叙述了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所应用的具体方药。
【校勘】
《脉经·卷八》无“蚕”字。
【校勘】
“脾胀”的“脾”字,注家多谓系“肺”字之讹。
【校勘】
里水,应作“皮水”。《脉经》注:“一云皮水。”可知里水即为皮水。
黄肿,《脉经》“黄”作“洪”。
【校勘】
搏,《脉经卷八》《金匮悬解》《金匮论注》均作“抟”。
【校勘】
身重,《千金》作“身肿”。
躁,疑为“悸”字之误。
【校勘】
本条原本缺,据尤、魏等注本补。
按:此条浅显明白,不需释义。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越婢加术汤方
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三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结语
本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水肿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水肿的形成机理主要是脾、肺、肾三藏的功能失调,而与三焦、膀胱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水肿病不论何种原因引起,总牵及这些藏府的机能失调,因为这些藏府在水的代谢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篇根据水肿病人,在临床上表现的不同脉证和原因,提出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水肿病的类型;继又根据水肿病形成的内藏根源,论述了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肾水的临床特征。前五种水肿类型与五藏水之间的关系,是同源一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辨证时应该互参。
关于水肿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两大原则,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极大,应该特别注意。此外,又提出了逐水的治疗原则,这个原则适用于水肿病严重,而正气还未大衰,使用发汗、利小便等法无效者,但是这种方法,我们还必须灵活运用,当病人具备了可以逐水的指征,不拘用过或未用过发汗、利小便的方法,都可以使用。总之,治疗水肿病,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本篇指出的三大原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后世治疗水肿病,也都是本着这三个原则的精神进行治疗的。
关于水肿病治疗的具体方法,本篇有如下几种方剂:如风水表虚的,使用防己黄芪汤;有郁热的,使用越婢汤;脉浮的用杏子汤。正水脉沉宜汗的,可用麻黄附子汤。皮水因阳郁而出现四肢水肿,聂聂跳动的,用防己茯苓汤;阳气被阻而手足逆冷的,用蒲灰散。里水因阳郁有热而湿重,见一身面目洪肿等症状的,用越婢加术汤;因肺气不宣而无郁热症状的,用甘草麻黄汤。黄汗病因湿重而有阳郁症状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阳郁而营血有热的,用芪芍桂酒汤。此外,在本篇之末还指出,由于阳虚阴凝,呈现心下痞坚症状的,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脾弱气滞而出现心下痞坚症状的,则用枳术汤治疗。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本篇专论黄疸病的因、证、脉、治,并从黄疸病的不同原因和证候,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同时也和他篇一样,除论述黄疸本证外,还涉及有关病证,以与黄疸鉴别,所以本篇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附方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结语
本篇对黄疸病的论述范围相当广泛,凡由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黄等,皆有所阐述,但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本篇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谷疸、酒疸、女劳疸,其实并不能概括本篇内容。这样分类是古代的一种分类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少应用。后代医家将本病概括为两类,即阴黄和阳黄。同时又在阳黄所反映的不同症状上,进一步分为湿胜、热胜或湿热两盛,那就更有利于辨证施治。如本篇的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的证治,就属于热胜的黄疸;茵陈五苓散的证治,就属于湿胜的黄疸;茵陈蒿汤的证治,就属于湿热两盛的黄疸。
至于硝石矾石散则用于女劳疸兼有瘀血之证,猪膏发煎则用于胃肠燥结的萎黄证,小柴胡汤则用于肝邪犯胃的黄疸,小半夏汤则为黄疸兼证而设。此外,小建中汤证属于虚黄,与女劳疸病机相似,两者证候的特点是小便自利,与湿性黄疸显然有别。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本篇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等病,而胸满仅是瘀血的一个证候。由于这些疾病皆与心和血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惊与悸是两种病情,所以篇中指出“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资生篇》说:“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证发于外,悸之证在于内。”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所以临床上每多连称。
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但因发病机理和出血部位不同,故治疗方法亦有差异;而总的变化,不出于寒热虚实。本篇对此,均有所论列,可资取法。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黄土汤方
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泻心汤方
亦治霍乱。
大黄三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结语
惊与悸从脉象动弱而分,是为两种病情,前者由于惊而气乱,后者是气血不足。篇中所出二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用以治惊,但仅属惊病中的部分病情;半夏麻黄丸则治寒饮凌心之悸,与“弱则为悸”的病情不同,应加区别。
血证篇中提出多种病情,虽列方仅有四首,柏叶汤治吐血不止,泻心汤治吐血、衄血,黄土汤治远血,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但有寒有温,各具法度,若能分清病情的虚寒与实热,可以灵活运用,不必为条文所限制。瘀血证有法无方,前人认为《伤寒论》及本书中治瘀各方,可以随证选用。
本篇内容,以血证为重点。对吐血、衄血的预后,亡血家忌汗,酒客必吐血,以及瘀血的脉证等,均有所论述。若能与治血四方互参,则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吐、哕是胃病,下利是肠病,哕即呃逆,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
本篇总论胃肠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但本篇治胃病多涉及脾,或联系肝,论肠病多涉及肾。
本篇条文多重复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目的在于将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病因的呕吐、哕、下利合为一篇论述,以尽胃肠病的病机变化,故应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结合研究。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五升,余分再服。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方
《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者,有小麦二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生 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按:本条方证不合,柯韵伯认为与《伤寒论》之文蛤散互错。本条“渴欲得水而贪饮”,与《消渴》篇之文蛤散证“渴欲饮水不止”,文虽异而证则同,释见该篇。其“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句,当为文蛤汤主治之证,可与《伤寒论》结合研究。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二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结语
本篇共四十七条,前二十三条论呕吐、哕,后二十三条论下利,中间第二十四条总论呕吐、哕与下利的病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六府以胃为本,五藏以肾为本,两者精气充盛,便不致发生呕吐、哕、下利。从本条中可以体会出照顾胃气和肾气,是治疗呕、哕、下利的关键。
本篇治疗呕、哕计十五方,其病因病机可分为实热、虚热、虚寒、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五种。其治疗方法,有直接止呕者,如由半夏、竹茹等所组成的方剂;有祛邪以止呕者,如小柴胡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之类;有温润以止呕者,如大半夏汤;有温脾肾以止呕者,如四逆汤;有和肝温胃以止呕者,如吴茱萸汤,此即《黄帝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亦有见呕而不应止呕者,如“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之例。
本篇所论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两证,从病机上可概括为虚寒和实热两种类型。如表里皆寒而泄泻者,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阴盛格阳的寒泻,宜通脉四逆汤;气虚肠滑的气利,宜诃黎勒散;热结旁流的泄泻及休息痢,宜大承气汤;热重实轻而下利谵语者,宜小承气汤;寒痢滑脱,宜桃花汤;热痢下重,宜白头翁汤;泻后余热不尽的虚烦,宜栀子豉汤。
总之,呕、哕、下利之属于热证或实热证者,多与胃肠有关;属于虚证、寒证者,多与脾肾有关。故本篇多注意到这些藏府而施治。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本篇论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和预后,由于这些病,都是属于外科范围的疾患,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厚朴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结语
本篇论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篇中指出从脉证上来判断痈肿发生的可能性,并可运用按诊,从有热或不热,来鉴别有脓或无脓。
篇中对于肠痈的阐述比较详细。从脉迟紧与洪数,来判断肠痈患者是否成脓。脓未成或已成而属热证实证者,可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脓已成而属虚证寒证者,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像这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具有实用价值。这两个治疗肠痈的方剂,近年来常用于化脓性阑尾炎,取得显著的疗效。
本篇对于金疮、浸淫疮的论述虽然较少,但也提出了王不留行散及黄连粉(方未见)的主治方剂,可资研究。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五种病证,而以蛔虫病作为重点,是把未曾归入以前各篇的病证,一并在本篇讨论。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校勘】
“和,温服”,《肘后方》《外台秘耍》均作“煮三沸,顿服之,勿令病者知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附子六两(炮)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干姜十两 川椒四两(去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校勘】
令,《玉函经》作“今”。
结语
本篇论述五种病证,但趺蹶一证,有论无方,手指臂肿证候不详,方亦未见。转筋用鸡屎白散,事实上比较少见。至于治狐疝以蜘蛛散,虽很少应用,但有研究价值。
对蛔虫病本篇论述较详,所出方治,甘草粉蜜汤主治蛔虫心痛,毒药不止;乌梅丸主治蛔厥,对证应用,效果极为显著。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本篇论述妇人妊娠的证治。内容有妊娠的诊断、妊娠宿有癥病的证治,以及妊娠呕吐、腹痛、下血、小便病变、水气及癥病等,并出其方治;对安胎养胎,亦提出了办法。
从篇中内容来看,重点在于腹痛和下血。因为妊娠腹痛、下血,均能影响胎儿,甚至导致流产,所以在这方面的论述亦比较具体。
【校勘】
《金匮要略心典》“渴”作“呕”。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芍药 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胶艾汤方
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川芎半斤 一作三两茯苓四两 泽泻半斤 白术四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白术散方
见《外台》。
白术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结语
本篇论述妇人妊娠证治,归纳其主要精神如下:妊娠呕吐,有脾虚与胃热之分,干姜人参半夏丸是治脾虚兼有寒饮的呕吐;对胃热呕吐,释义中补充了方证。至于妊娠呕不能食,多由于脾胃不和,可用桂枝汤以调和之。
妊娠腹痛,有因阳虚寒盛者,有因冲任虚寒者,有因肝脾不调者。阳虚寒盛,则宜温阳祛寒,用附子汤;冲任虚寒,则宜温经暖宫,用胶艾汤;肝脾不调,则宜调和肝脾,用当归芍药散。余如当归散、白术散,亦有调和肝脾、主治心腹疼痛之功。
妊娠下血,有由于癥病者,有由于冲任不调者,前者属瘀属实,后者属于虚寒,阳虚不能摄血。治疗方法,前者用桂枝茯苓丸,祛瘀化癥,使瘀血去而新血生,癥去则下血自止;后者用胶艾汤,温经补血,使血有统摄而不下泄。临床所见,下血每与腹痛兼见,胶艾汤既能止血,又能治腹痛,为妇科要方。
妊娠小便病变,有小便难与不利之分。前者多属于血虚有热,气郁化燥,故治以养血清热散结,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后者多为气化受阻,小便不利,故治以通窍利水,用葵子茯苓散。至于这里的水气,是小便不利所致,若小便通利,水有去路,肿亦自消。
至于安胎、养胎,实为妊娠病证诊治的总要求。有病才致胎儿不安,去其病则胎自正常发育。这里虽举当归散与白术散二方,称为“常服”“养胎”,其实上述诸方,都是通过治病以达到安胎的作用,所以对待安胎之说,不能笼统视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本篇论述妇人产后的常见疾病。由于产后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邪以及其他疾患,所以篇中首先提出产后痉病、郁冒和大便难,其次论述产后腹痛、中风、下利以及烦乱呕逆等病证。
在治法上,处理产后疾病,必须照顾气血两虚的特点,但也应根据临床证候,全面分析,不可拘泥。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结语
本篇论述妇人产后常见疾病的证治,篇中首先提出产后血虚多汗为其特点。
由于产后亡血伤津,抗力减弱,感染风邪,则成痉病;寒邪乘虚侵袭,则为郁冒;肠胃失濡,则大便难。在治疗上,根据亡血伤津和各个病证的特性,采用各种不同的治法,但总的原则,都必须照顾到津液,所以恢复阴津,是治疗产后三大病的关键。
产后腹痛,是最常见的疾患。其发病情况,约有以下三种:一是血虚内寒,治以当归生姜羊肉汤,散寒补虚益血。二是气血郁滞,治以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宣通气血。三是瘀血内停,治以下瘀血汤,逐瘀止痛,其中有气血虚实的不同,应善为分析。
此外,篇中用安中益气之竹皮大丸以止烦乱呕逆,用养阴清热之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以治下利虚极,用大承气汤以治产后胃实大便难,用阳旦汤以治产后中风连续数十日不解等法,都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精神,既不拘泥于产后禁忌,又照顾到产后特点。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本篇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在内容上,包括了热入血室、经水不利、带下、漏下、腹痛、藏躁、转胞、阴吹、阴疮等十多种疾病。在病因上,提出了虚、冷、结气为常见的三种原因。
妇人杂病的治疗,应先注重调经,所以有关月经的证治,本篇论述得较为详细,但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因胎产所引起的疾病。
从篇中治疗的方法上看,是多种多样的。内治法中有汤剂、丸剂、散剂和酒剂,外治法中也有纳入阴道的坐药(包括丸剂和散剂),洗涤阴疮的汤剂,通利大便的润导剂,等等。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校勘】
泻心汤,《千金要方》卷二十作“甘草泻心汤”。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䓖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校勘】
“下利”的“利”字,《医宗金鉴》谓当是“血”字。
士瓜根散方
阴㿗肿亦主之。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䗪虫各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勘】
《本草纲目》王瓜下,于“经一月再见”句上补一“或”字。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红蓝花酒方
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小儿疳虫蚀齿方
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方,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结语
本篇论述了妇人杂病的证治。除其中热入血室四条,与《伤寒论》原文完全相同,为外感病所引起外,篇中所论以月经病为最多。本篇论述的经水不利,大多由于瘀血所引起,故有土瓜根散、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等方之设。
其次为带下病,其发病原因约可分为湿热或寒湿两种,在治疗上分别指出用矾石丸或蛇床子散等外治法。
在漏下方面,本篇提出三种治法:一是用温经汤温经行瘀,二是用胶姜汤滋血温里,三是用旋覆花汤解郁行结。
篇中所论述的腹痛,亦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病因不同而治法各异。如因于风邪乘虚而入的,治宜红蓝花酒行血活血;由于血行不畅,兼有水气的,治宜当归芍药散通调气血、健脾化湿;由于中气虚寒的,治宜小建中汤补中生血。
此外,对藏躁、转胞、阴吹、阴中生疮以及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等病所提出的处理方法,都很有价值。
-->